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教学设计
2025-09-29 02:32:53 责编:小OO
文档
《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1.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方法,知道二氧化碳的验证和验满方法; 

   易装置,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2.能设计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简

   过程

   方法

   1.通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复习和对比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验证方法,进一步得出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通过多种能得到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的分析,得出选择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原理制备二氧化碳的原因,引导学生得出实验室制备气体时还需要考虑的一些基本因素,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整合和升华。 

   情感 

   态度 

   二氧化碳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正唯物主义教。 

   力。 

   价值观 1.通过分析和探究实验室制取和收集2.培养理科学习中严密的逻辑思维能

   3.通过相关实验的探究分析,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培养。 

   【教学重点】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探究;2.归纳实验室制备一般气体的规律。 【教学难点】实验室制备气体的知识整合和能力的

   二、学生认知分析

   学生对实验室里如何制取气体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实验室常用三种方法来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由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不同,它们的制取装置不同。通过氧气性质的学习和收集装置的结合,学生也有了选择收集装置的部分经验。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的经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灭火等。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一些能产生二氧化碳的发应原理,但却不知道怎样选择才适合实验室制备气体及还需要考虑的因素。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对其进行引导,使知识得到补充完善,使能力得到提升。

   三、教学过程 

   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演示实验】教师准备了一只空饮料瓶,向其中倒入半瓶热水后倒掉,然后迅速拧紧瓶盖,将其浸入冷水中,瓶子马上变瘪了。 

   然后教师又拿出一只事先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饮料瓶,对同学们说:“刚才我用热水做的这个实验,现在改用冷水,看看能否成功。”当教师向瓶中注入约1体积的水后,立即拧紧瓶盖,用力振荡,发现瓶子也慢慢变瘪了。 

   这时学生们有点迷惑了,教师趁机鼓动:“大家想不想亲手做一下,在每组仪器用品中,都有一只塑料瓶,大家试验一下吧!” 

   观察、思考

   学生们感到惊奇,但是大家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是因为封闭的塑料瓶内盛有热空气,当它遇冷后体积缩小,瓶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软塑料瓶自然就变瘪了。 

   学生们模仿教师的实验后,感到很失望,因为他们的瓶子都没有变瘪 。 

   既是为了引课,也是为了让学生对亲自制取一瓶二氧化碳产生迫切需要,在任务驱动下,为探究二氧化碳的制法作好铺垫。 

   【讲述】其实老师的瓶子和大家的不一样,我的瓶子里面装有一种‘神秘’的气体,而大家的瓶子里面只是空气。我瓶子里的气体,一遇见水呀,就哧溜溜钻进去很多――能溶于水,所以密封的瓶子里面气压也会减小,当然就会变瘪了。 

   【提出问题】大家能猜一下这是什么气体吗? 

   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预习过,很快大家就回答说:“二氧化碳”。也有同学回答是氧气或氮气的,但马上被其他同学否定了,在前面学过这两种气体都是难溶于水的。 

   “大家知道我是怎样将饮料瓶中装满二氧化碳的吗?你们想不想将自己的瓶中也装满二氧化碳,重复一下老师刚才的实验?” 

   此时,学生们跃跃欲试,急切地想知道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瓶子里装满二氧化碳。 

   环节

   二、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列举你所知道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能写出化学方程式的写出化学方程式。 

   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头脑风暴”法,搜索尽可能多的反应。 

   小组活动,组内讨论、交流。学生提出的方法有: 

   (1)碳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 

   (2)一氧化碳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 

   (3)木炭还原氧化铜; 

   (4)蜡烛燃烧; 

   (5)碳酸钠与稀盐酸(或稀硫酸)的反应(《质量守恒定律》中有该实验); 

   (6)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或稀硫酸)(某些学生已预习); 

   (7)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提出问题】大家列举的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些适合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应该从反应条件、药品来源、操作是否简便、气体是否便于收集等方面综合考虑。并从上述7个反应中初步筛选出“碳酸钠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和“碳酸钙与稀盐酸(或稀硫酸)”的反应。 

   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利用所提供的仪器和药品,探究:石灰石与稀盐酸、石灰石与稀硫酸、碳酸钠与稀盐酸、碳酸钠与稀硫酸的反应,哪个更适合在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 

   概括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在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药品是石灰石和稀盐酸;其反应原理是:CaCO3+2HCl =CaCl2+H2O+CO2↑。 

   小组同学利用点滴板完成上述实验,并得出结论: 

   (1)碳酸钠无论与哪种酸反应,速度很快,不易收集; 

   (2)石灰石与稀硫酸的反应开始时有气泡产生 ,但随之气泡越来越少,慢慢停止了反应; 

   (3)只有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速度适中,反应在持续进行,收集起来也很方便。[来源:学科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环节

   三、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对比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你发现了什么? 

   分析对比,得出:二者虽然所用药品不同,但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都相同,即都是“固+液→气,且反应不需要加热”。 

   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通过对比的方法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提出问题】通过对比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原理。利用所给的仪器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教师将上述仪器用打印机打到透明胶片上,制作成仪器卡片,学生便可以用仪器卡片和透明胶带进行装置的设计)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透明仪器卡片设计实验装置。 

   师生讨论,发现如下图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并得出如下图所示的几种可行性装置: 

   提供透明仪器卡片让学生粘贴模拟,而未用实物仪器让学生组装,主要是考虑这本身属于设计实验,类似于建筑中的图纸,再者如果将所有备选仪器都提供出来,一则受实验室条件(某些仪器数量不足),二则学生的课桌上也无法摆放那么多的仪器。 

   三则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思维的空间和载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布置任务】选择其中一种实验装置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并验证你是否收集满了。 

   学生动手实验,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并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交流:(1)实验的主要操作步骤;(2)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3)验满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环节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是什么? 

   师生共同交流,得出如下思路:确定反应原理——设计实验装置(包括反应装置和收集装置)——进行实验——收集气体——检验气体——验满。 

   整体认识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课堂练习】 

   ⑴ 实验室常用固体亚硫酸钠和稀硫酸反应来制取SO2气体,已知SO2是无色有毒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则实验室制取SO2气体的发生装置应选用_____,收集装置应选用_____。 

   ⑵ 实验室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加热制取甲烷。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则实验室制取甲烷气体的发生装置应选用_____,收集装置应选用_____。 

   (已知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H: 1 C:12 O :16 S: 32 ) 

   先思考,然后交流表达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知识迁移能力。 

   【拓展延伸】用家庭厨房中的物品设计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提示:纯碱是碳酸钠,器具可以考虑用输液器的塑料软管) 

   课后完成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