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
2025-09-29 02:32:48 责编:小OO
文档
    目前,“看重虚拟经济,忽视实体经济”的现象引人关注。实体经济发展动力下降、产业升级较慢,部分资金由实业转向投机市场,一些企业家频频炒作资产,从炒房到炒大蒜,从炒金银到炒钱,在实体经济经历困难期的同时,投机炒作却花样迭出、旺火难消,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为什么一些人“不务实业”、热衷于“以钱炒钱”?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如何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让干实业的人有奔头?怎样妥善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2月6日,人民日报推出《实体经济是根基》第一期策划,人民网理论频道将跟进推出整合报道。 

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

  “以钱炒钱”是当前我国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的一个缩影。与实体经济相对应,股票、信用等虚拟资本借助金融平台所进行的各种活动被称为虚拟经济,简言之,虚拟经济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近年来,虚拟经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如正常的民间借贷有利于为小微企业发展“输血”,但虚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离实体经济、过度炒作资产等问题。

  有关专家描绘了近年资产炒作的“路线图”:

  最早也最为人们熟知的就是炒房,这个过程持续时间较长,炒作资本的进进出出带来了房地产市场阶段性繁荣和价格上涨;到2010年左右,随着楼市频频出台,炒作资本开始进入农产品等领域,产生了“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农产品价格轮番暴涨的现象;从去年初开始,由于一些经济领域和环节的资金供应偏紧,市场上出现“结构性钱荒”,大量炒作资本转入“以钱炒钱”的操作模式。

  专家认为,近年来,银行信贷投放较多,加之中国经济增长较快、人民币升值,吸引了境外资本源源涌入,在“外洪内涝”的双重作用下,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偏多。逐利是资本的天性。与做实业相比,资产炒作往往能取得更高回报甚至获得暴利,导致大量社会资本纷纷“脱实向虚”。 

他们为何不务实业?(经济热点·实体经济是根基①) 

“做小实业,做大放贷”;“宁炒一座楼,不开一家厂”;“虚拟经济来钱快,实体经济发展难”……目前,“看重虚拟经济,忽视实体经济”的现象引人关注。实体经济发展动力下降、产业升级较慢,部分资金由实业转向投机市场,一些企业家频频炒作资产,从炒房到炒大蒜,从炒金银到炒钱,在实体经济经历困难期的同时,投机炒作却花样迭出、旺火难消,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

  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脱“实”向“虚”,后患无穷。那么,为什么一些人“不务实业”、热衷于“以钱炒钱”?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如何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让干实业的人有奔头?怎样妥善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研。从今天起,我们将连续推出“实体经济是根基”系列报道,供广大读者参考。

  ——编 者

  1

  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

  与做实业相比,资产炒作往往能取得更高回报,导致社会资本纷纷“脱实向虚”

  “从去年初开始,我就逐步缩小制鞋企业规模,腾出资金转借给担保公司,由它们投入到民间借贷市场。一年下来,我的制鞋企业仅占用流动资金200万元,而投入民间借贷市场的资金已达500多万元。”在温州一家皮鞋加工企业,老板田亮这样告诉记者。

  “做小实业,做大放贷。”田亮的选择源于这两条路径间巨大的利润差。

  随着原材料等成本不断上涨,田亮的制鞋厂利润越来越薄:2010年的利润率为5.6%,2011年更是萎缩至3%左右。而随着货币回归稳健、银根收紧,温州民间借贷利率也从去年初的3分(月利率3%)炒到1毛(月利率10%)甚至更高。田亮投入民间借贷市场的500万元,一年下来利息收入高达200多万元,年化收益率超过40%。

  “如果我胆子再大一点,把钱借给风险高的企业,月息很可能达到1毛,转化为年利率就是120%!”田亮感慨,“做实业累死累活利润少,搞借贷轻轻松松赚钱多,我当然选择后者!今年我计划把更多的资金转到借贷市场。”

  在温州,像田亮那样“不务实业”、热衷“以钱炒钱”的人不在少数。有的老板干脆放弃企业,将资金全部投进民间借贷市场;有的甚至抵押企业房产从银行获得贷款,然后转借赚取利差。

  “以钱炒钱”的现象不仅仅在温州存在。比如,在国家级贫困县江苏泗洪,一些人按3—5分的月息把钱借出,拿到钱的人再把钱放给上线,获得1毛甚至更高的月息。经过层层辗转,等资金到借款人手中时,月息往往高达3毛多。这种炒作制造了“一夜暴富”的神话。然而,风光过后,是高利贷资金链断裂、上家逃跑没了踪影、众多百姓血本无归,甚至有农民因为投入的资金打了水漂,而买不起种子化肥,交不上孩子学费……

  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说,“以钱炒钱”是当前我国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的一个缩影。与实体经济相对应,股票、信用等虚拟资本借助金融平台所进行的各种活动被称为虚拟经济,简言之,虚拟经济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近年来,虚拟经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如正常的民间借贷有利于为小微企业发展“输血”,但虚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离实体经济、过度炒作资产等问题。

  有关专家描绘了近年资产炒作的“路线图”:

  最早也最为人们熟知的就是炒房,这个过程持续时间较长,炒作资本的进进出出带来了房地产市场阶段性繁荣和价格上涨;到2010年左右,随着楼市频频出台,炒作资本开始进入农产品等领域,产生了“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农产品价格轮番暴涨的现象;从去年初开始,由于一些经济领域和环节的资金供应偏紧,市场上出现“结构性钱荒”,大量炒作资本转入“以钱炒钱”的操作模式。

  专家认为,近年来,银行信贷投放较多,加之中国经济增长较快、人民币升值,吸引了境外资本源源涌入,在“外洪内涝”的双重作用下,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偏多。逐利是资本的天性。与做实业相比,资产炒作往往能取得更高回报甚至获得暴利,导致大量社会资本纷纷“脱实向虚”。 

2

  实体经济面临难熬的寒冬

  办实业困难重重,而且“赚钱的不让干,让干的不赚钱”,减弱了实体经济的吸引力,也助长了社会资本“脱实向虚”的不良倾向

  当“以钱炒钱”等资产炒作如火如荼时,实体经济却在经历难熬的寒冬。

  “我们是跟纸打交道的,如今这个行业的利润就跟纸一样薄。”北京某包装制品公司总经理李京生说。

  李京生的企业成立于1993年,从糊信封、做手提袋起一点点奋斗,现在企业发展到60多人规模,但面临的烦恼却越来越多。每种颜色每令纸的印刷费收入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100元左右降至目前的15—18元,而纸张、油墨、人工的成本嗖嗖上蹿,20年前每月花300元就能雇到一个不错的印刷工,现在印刷机长的月工资得开到8000—10000元,普通工人也要三四千元,足足涨了10倍多。“这样一来,挤压的只能是利润,我们现在净利润率不到5%。”

  另一方面, 李京生的企业一年能赚120万元左右,但“大头”要用来缴纳这税那费。李京生掐着指头算道:

  “17%的,每年本应交50万—60万元,由于我这里安排了13名残疾人就业,每人每年能享受3.5万元的退税,因此只需交20万元左右;25%的企业所得税,每年12.5万元;城建税、教育费附加、车船税,每年5万—8万元;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费每年30万元。算下来,每年得交70万元税费,到手的净利润只有50万元,大约58%的利润缴了税费!”

  郑建旺经营着山东一家小型服装加工企业,每到月底他总是如坐针毡,因为这是支付工人工资的日子,而应收账款往往要再等几天才能到位。他不止一次尝试着到银行贷款,但无济于事:企业规模太小,许多银行根本不考虑放贷;即使同意贷款,由于手续太繁琐,等贷款办下来,企业可能已被拖垮。

  无奈,郑建旺只得求助于民间高利贷。“上个月借了20万元,半个月就要支付将近1万元的利息。我也知道高利贷是毒药,但喝了还能撑一撑,不喝企业就完了。去年企业的利润率不到5%,今年就算企业能维持,我也打算停产干点别的了。”郑建旺忧心忡忡。

  与虚拟经济相比,实体经济往往投入成本较高、产出周期偏长、利润空间有限,当前,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更是面对严峻挑战,生产经营往往处于微利、无利状态,有的甚至难以为继:

  ——订单数量下降。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美国经济复苏缓慢,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国际市场需求下降,企业单子减少;同时,国内成本上升等因素导致企业价格竞争优势减弱,部分订单流失到越南、孟加拉等东南亚国家。

  ——税费负担过重。全国工商联党组全哲洙表示,我国企业涉税种类多,部分小型、微型企业缴纳总额高于净利润。个别税种设置不合理,存在重复征税现象,缴费项目过多,征收随意性大。全国工商联粗略统计,目前向中小企业征收行政性收费的部门有18个,收费项目达69个大类。据其调研,一件报价75元的衣服,其面料和辅料成本为50元,加工费为25元,缴纳国税3.63元,地方教育附加费0.44元,水利基金0.02元,社保费2.77元,总税费为6.86元,综合税费率达27.44%。

  ——银行融资困难。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银行贷款主要投放给大中型企业,大企业贷款覆盖率为100%,中型企业为90%,小企业仅为20%,几乎没有投放给微型企业。不少中小民营企业从银行很难获取贷款,只能转向民间借贷,致使其贷款实际利率远高于基准利率,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生产成本上升。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1年中国中小企业调研报告》显示,2010年有30个省区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2011年有24个省区市再次上调,平均增幅为22%。

  ——投资存在壁垒。发布的“新36条”,进一步拓宽了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开放了电信、石油、重化工等传统垄断行业。但民营企业负责人普遍反映,“新36条”尚未得到有效落实,在这些传统垄断行业仍存在“玻璃门”、“弹簧门”等,“赚钱的不让干,让干的不赚钱”。

  办实业困难重重,减弱了实体经济的吸引力,做实业的人感觉不到“有奔头、能致富”,也助长了社会资本“脱实向虚”的不良倾向。 

3

  虚拟经济应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

  过度炒作资产影响健康稳定发展,扩大差距,增加经济社会风险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市场经济中,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以金融业为核心的虚拟经济支持。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合理运行让闲置资金匹配合适的实体经济投资领域,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融资平台,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另一方面,金融市场能扮演风险识别的角色,预警实体经济发展可能出现的问题,也能促进实体行业之间的竞争。例如,股市能将难以进入社会再生产的分散资金集聚起来,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而股票的买入和卖出过程,也是企业风险发现的过程,对企业经营能起到预警作用。

  然而,如果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盲目扩张、过度炒作资产等现象蔓延泛滥,也将产生巨大的危害——

  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实体经济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基础,是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础,也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的利润最终来自实体经济,离开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不有力抑制“脱实向虚”、遏制投机炒作,就会导致实体经济无法获得虚拟经济的充分支持,制约其较快发展,不利于增加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最终也将影响虚拟经济的发展。

  扩大社会差距。无论是房地产还是农产品炒作,最终结果都是价格急剧上涨进而产生泡沫。这个过程的受益者往往是大量资本持有者即炒作的最先发起者,而受害者往往是后来的跟进者,大多又是财富拥有量较少的群体。因此,炒作的过程,成了财富从穷人向富人集中的过程,差距会因此而加大。

  增加经济社会风险。炒作必然制造泡沫,这些泡沫虽然终会被实体经济消化,但如果泡沫过大、破灭,就会导致系统性风险,甚至给金融系统带来较大冲击。而投入炒作的大量资金灰飞烟灭,由此带来的社会风险也不容忽视。

  这绝非危言耸听,“脱实向虚”的国际教训已有很多。比如,上世纪80年代日本股市崩盘后,至今仍在拖累其实体经济;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就是因为虚拟经济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脱离实体经济过度泡沫化,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可以从贷款机构获得贷款,贷款机构再通过金融衍生品从其他金融机构获取资金,一旦房价停止上涨,就会导致贷款链条断裂、泡沫破灭引发严重危机。

  在国内,“脱实向虚”的危害也初现端倪。沿海一些企业大量借入高利贷,一旦超过自身清偿能力,就选择“跑路”,玩起“失踪”。据初步统计,截至去年12月底,温州老板“跑路”、企业关闭或停产的事件已达100多起。这种势头如不加以遏制,可能导致民间借贷市场崩盘,投入其中的资金难以收回,金融系统遭受损失。

  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培育好、保护好有利于实体经济不断壮大的沃土,并使虚拟经济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已是刻不容缓。 

何为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 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体经济”简单点看,大概只要是经过注册的有生产服务活动的经济组织都可以算作实体经济,这其中金融服务业则是例外,因为金融服务业属于特定行业,而其服务活动也是有别于一般的服务业的。传统的观点认为,实体经济就是指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或行业,最典型的有机械制造、纺织加工、建筑安装、石化冶炼、种养采掘、交通运输等。实体经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有形性、主导性、载体性、下降性。

 其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 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功能。

2. 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的功能。

3. 增强人的综合素质的功能。 

实体经济面临难熬的寒冬

  与虚拟经济相比,实体经济往往投入成本较高、产出周期偏长、利润空间有限,当前,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更是面对严峻挑战,生产经营往往处于微利、无利状态,有的甚至难以为继:

  ——订单数量下降。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美国经济复苏缓慢,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国际市场需求下降,企业单子减少;同时,国内成本上升等因素导致企业价格竞争优势减弱,部分订单流失到越南、孟加拉等东南亚国家。

  ——税费负担过重。全国工商联党组全哲洙表示,我国企业涉税种类多,部分小型、微型企业缴纳总额高于净利润。个别税种设置不合理,存在重复征税现象,缴费项目过多,征收随意性大。全国工商联粗略统计,目前向中小企业征收行政性收费的部门有18个,收费项目达69个大类。据其调研,一件报价75元的衣服,其面料和辅料成本为50元,加工费为25元,缴纳国税3.63元,地方教育附加费0.44元,水利基金0.02元,社保费2.77元,总税费为6.86元,综合税费率达27.44%。

  ——银行融资困难。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银行贷款主要投放给大中型企业,大企业贷款覆盖率为100%,中型企业为90%,小企业仅为20%,几乎没有投放给微型企业。不少中小民营企业从银行很难获取贷款,只能转向民间借贷,致使其贷款实际利率远高于基准利率,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他们为何不务实业?(经济热点·实体经济是根基①) 

“做小实业,做大放贷”;“宁炒一座楼,不开一家厂”;“虚拟经济来钱快,实体经济发展难”……目前,“看重虚拟经济,忽视实体经济”的现象引人关注。实体经济发展动力下降、产业升级较慢,部分资金由实业转向投机市场,一些企业家频频炒作资产,从炒房到炒大蒜,从炒金银到炒钱,在实体经济经历困难期的同时,投机炒作却花样迭出、旺火难消,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

  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脱“实”向“虚”,后患无穷。那么,为什么一些人“不务实业”、热衷于“以钱炒钱”?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如何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让干实业的人有奔头?怎样妥善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研。从今天起,我们将连续推出“实体经济是根基”系列报道,供广大读者参考。

  ——编 者

  1

  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

  与做实业相比,资产炒作往往能取得更高回报,导致社会资本纷纷“脱实向虚”

  “从去年初开始,我就逐步缩小制鞋企业规模,腾出资金转借给担保公司,由它们投入到民间借贷市场。一年下来,我的制鞋企业仅占用流动资金200万元,而投入民间借贷市场的资金已达500多万元。”在温州一家皮鞋加工企业,老板田亮这样告诉记者。

  “做小实业,做大放贷。”田亮的选择源于这两条路径间巨大的利润差。

  随着原材料等成本不断上涨,田亮的制鞋厂利润越来越薄:2010年的利润率为5.6%,2011年更是萎缩至3%左右。而随着货币回归稳健、银根收紧,温州民间借贷利率也从去年初的3分(月利率3%)炒到1毛(月利率10%)甚至更高。田亮投入民间借贷市场的500万元,一年下来利息收入高达200多万元,年化收益率超过40%。

  “如果我胆子再大一点,把钱借给风险高的企业,月息很可能达到1毛,转化为年利率就是120%!”田亮感慨,“做实业累死累活利润少,搞借贷轻轻松松赚钱多,我当然选择后者!今年我计划把更多的资金转到借贷市场。”

  在温州,像田亮那样“不务实业”、热衷“以钱炒钱”的人不在少数。有的老板干脆放弃企业,将资金全部投进民间借贷市场;有的甚至抵押企业房产从银行获得贷款,然后转借赚取利差。

  “以钱炒钱”的现象不仅仅在温州存在。比如,在国家级贫困县江苏泗洪,一些人按3—5分的月息把钱借出,拿到钱的人再把钱放给上线,获得1毛甚至更高的月息。经过层层辗转,等资金到借款人手中时,月息往往高达3毛多。这种炒作制造了“一夜暴富”的神话。然而,风光过后,是高利贷资金链断裂、上家逃跑没了踪影、众多百姓血本无归,甚至有农民因为投入的资金打了水漂,而买不起种子化肥,交不上孩子学费……

  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说,“以钱炒钱”是当前我国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的一个缩影。与实体经济相对应,股票、信用等虚拟资本借助金融平台所进行的各种活动被称为虚拟经济,简言之,虚拟经济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近年来,虚拟经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如正常的民间借贷有利于为小微企业发展“输血”,但虚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离实体经济、过度炒作资产等问题。

  有关专家描绘了近年资产炒作的“路线图”:

  最早也最为人们熟知的就是炒房,这个过程持续时间较长,炒作资本的进进出出带来了房地产市场阶段性繁荣和价格上涨;到2010年左右,随着楼市频频出台,炒作资本开始进入农产品等领域,产生了“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农产品价格轮番暴涨的现象;从去年初开始,由于一些经济领域和环节的资金供应偏紧,市场上出现“结构性钱荒”,大量炒作资本转入“以钱炒钱”的操作模式。

  专家认为,近年来,银行信贷投放较多,加之中国经济增长较快、人民币升值,吸引了境外资本源源涌入,在“外洪内涝”的双重作用下,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偏多。逐利是资本的天性。与做实业相比,资产炒作往往能取得更高回报甚至获得暴利,导致大量社会资本纷纷“脱实向虚”。 

 2

  实体经济面临难熬的寒冬

  办实业困难重重,而且“赚钱的不让干,让干的不赚钱”,减弱了实体经济的吸引力,也助长了社会资本“脱实向虚”的不良倾向

  当“以钱炒钱”等资产炒作如火如荼时,实体经济却在经历难熬的寒冬。

  “我们是跟纸打交道的,如今这个行业的利润就跟纸一样薄。”北京某包装制品公司总经理李京生说。

  李京生的企业成立于1993年,从糊信封、做手提袋起一点点奋斗,现在企业发展到60多人规模,但面临的烦恼却越来越多。每种颜色每令纸的印刷费收入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100元左右降至目前的15—18元,而纸张、油墨、人工的成本嗖嗖上蹿,20年前每月花300元就能雇到一个不错的印刷工,现在印刷机长的月工资得开到8000—10000元,普通工人也要三四千元,足足涨了10倍多。“这样一来,挤压的只能是利润,我们现在净利润率不到5%。”

  另一方面, 李京生的企业一年能赚120万元左右,但“大头”要用来缴纳这税那费。李京生掐着指头算道:

  “17%的,每年本应交50万—60万元,由于我这里安排了13名残疾人就业,每人每年能享受3.5万元的退税,因此只需交20万元左右;25%的企业所得税,每年12.5万元;城建税、教育费附加、车船税,每年5万—8万元;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费每年30万元。算下来,每年得交70万元税费,到手的净利润只有50万元,大约58%的利润缴了税费!”

  郑建旺经营着山东一家小型服装加工企业,每到月底他总是如坐针毡,因为这是支付工人工资的日子,而应收账款往往要再等几天才能到位。他不止一次尝试着到银行贷款,但无济于事:企业规模太小,许多银行根本不考虑放贷;即使同意贷款,由于手续太繁琐,等贷款办下来,企业可能已被拖垮。

  无奈,郑建旺只得求助于民间高利贷。“上个月借了20万元,半个月就要支付将近1万元的利息。我也知道高利贷是毒药,但喝了还能撑一撑,不喝企业就完了。去年企业的利润率不到5%,今年就算企业能维持,我也打算停产干点别的了。”郑建旺忧心忡忡。

  与虚拟经济相比,实体经济往往投入成本较高、产出周期偏长、利润空间有限,当前,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更是面对严峻挑战,生产经营往往处于微利、无利状态,有的甚至难以为继:

  ——订单数量下降。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美国经济复苏缓慢,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国际市场需求下降,企业单子减少;同时,国内成本上升等因素导致企业价格竞争优势减弱,部分订单流失到越南、孟加拉等东南亚国家。

  ——税费负担过重。全国工商联党组全哲洙表示,我国企业涉税种类多,部分小型、微型企业缴纳总额高于净利润。个别税种设置不合理,存在重复征税现象,缴费项目过多,征收随意性大。全国工商联粗略统计,目前向中小企业征收行政性收费的部门有18个,收费项目达69个大类。据其调研,一件报价75元的衣服,其面料和辅料成本为50元,加工费为25元,缴纳国税3.63元,地方教育附加费0.44元,水利基金0.02元,社保费2.77元,总税费为6.86元,综合税费率达27.44%。

  ——银行融资困难。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银行贷款主要投放给大中型企业,大企业贷款覆盖率为100%,中型企业为90%,小企业仅为20%,几乎没有投放给微型企业。不少中小民营企业从银行很难获取贷款,只能转向民间借贷,致使其贷款实际利率远高于基准利率,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生产成本上升。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1年中国中小企业调研报告》显示,2010年有30个省区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2011年有24个省区市再次上调,平均增幅为22%。

  ——投资存在壁垒。发布的“新36条”,进一步拓宽了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开放了电信、石油、重化工等传统垄断行业。但民营企业负责人普遍反映,“新36条”尚未得到有效落实,在这些传统垄断行业仍存在“玻璃门”、“弹簧门”等,“赚钱的不让干,让干的不赚钱”。

  办实业困难重重,减弱了实体经济的吸引力,做实业的人感觉不到“有奔头、能致富”,也助长了社会资本“脱实向虚”的不良倾向。 

3

  虚拟经济应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

  过度炒作资产影响健康稳定发展,扩大差距,增加经济社会风险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市场经济中,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以金融业为核心的虚拟经济支持。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合理运行让闲置资金匹配合适的实体经济投资领域,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融资平台,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另一方面,金融市场能扮演风险识别的角色,预警实体经济发展可能出现的问题,也能促进实体行业之间的竞争。例如,股市能将难以进入社会再生产的分散资金集聚起来,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而股票的买入和卖出过程,也是企业风险发现的过程,对企业经营能起到预警作用。

  然而,如果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盲目扩张、过度炒作资产等现象蔓延泛滥,也将产生巨大的危害——

  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实体经济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基础,是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础,也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的利润最终来自实体经济,离开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不有力抑制“脱实向虚”、遏制投机炒作,就会导致实体经济无法获得虚拟经济的充分支持,制约其较快发展,不利于增加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最终也将影响虚拟经济的发展。

  扩大社会差距。无论是房地产还是农产品炒作,最终结果都是价格急剧上涨进而产生泡沫。这个过程的受益者往往是大量资本持有者即炒作的最先发起者,而受害者往往是后来的跟进者,大多又是财富拥有量较少的群体。因此,炒作的过程,成了财富从穷人向富人集中的过程,差距会因此而加大。

  增加经济社会风险。炒作必然制造泡沫,这些泡沫虽然终会被实体经济消化,但如果泡沫过大、破灭,就会导致系统性风险,甚至给金融系统带来较大冲击。而投入炒作的大量资金灰飞烟灭,由此带来的社会风险也不容忽视。

  这绝非危言耸听,“脱实向虚”的国际教训已有很多。比如,上世纪80年代日本股市崩盘后,至今仍在拖累其实体经济;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就是因为虚拟经济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脱离实体经济过度泡沫化,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可以从贷款机构获得贷款,贷款机构再通过金融衍生品从其他金融机构获取资金,一旦房价停止上涨,就会导致贷款链条断裂、泡沫破灭引发严重危机。

  在国内,“脱实向虚”的危害也初现端倪。沿海一些企业大量借入高利贷,一旦超过自身清偿能力,就选择“跑路”,玩起“失踪”。据初步统计,截至去年12月底,温州老板“跑路”、企业关闭或停产的事件已达100多起。这种势头如不加以遏制,可能导致民间借贷市场崩盘,投入其中的资金难以收回,金融系统遭受损失。

  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培育好、保护好有利于实体经济不断壮大的沃土,并使虚拟经济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已是刻不容缓。 

何为虚拟经济?

  虚拟经济是相对实体经济而言的,是经济虚拟化(西方称之为“金融深化”)的必然产物。经济的本质是一套价值系统,包括物质价格系统和资产价格系统。与由成本和技术支撑定价的物质价格系统不同,资产价格系统是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的一套特定的价格体系,这也就是虚拟经济。由于资本化定价,人们的心理因素会对虚拟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也就是说,虚拟经济在运行上具有内在的波动性。广义地讲,虚拟经济除了目前研究较为集中的金融业、房地产业,还包括体育经济、业、收藏业等。

  虚拟经济的特征: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随着虚拟经济迅速发展,其规模已超过实体经济,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的经济范畴。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等四个方面。

  虚拟经济的两个特性一是经济性,一是虚拟性。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

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

一、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

二、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

三、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

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

一、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二、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实体经济是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

一、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

二、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支持

三、有助于分散经营风险 

四、有利于产权重组深化企业改革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

一、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加大实体经济动荡的可能性。

二、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导致的形成。

三、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还会掩盖经济过热。 

虚拟经济应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市场经济中,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以金融业为核心的虚拟经济支持。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合理运行让闲置资金匹配合适的实体经济投资领域,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融资平台,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另一方面,金融市场能扮演风险识别的角色,预警实体经济发展可能出现的问题,也能促进实体行业之间的竞争。例如,股市能将难以进入社会再生产的分散资金集聚起来,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而股票的买入和卖出过程,也是企业风险发现的过程,对企业经营能起到预警作用。

  然而,如果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盲目扩张、过度炒作资产等现象蔓延泛滥,也将产生巨大的危害——

  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实体经济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基础,是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础,也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的利润最终来自实体经济,离开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不有力抑制“脱实向虚”、遏制投机炒作,就会导致实体经济无法获得虚拟经济的充分支持,制约其较快发展,不利于增加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最终也将影响虚拟经济的发展。

  扩大社会差距。无论是房地产还是农产品炒作,最终结果都是价格急剧上涨进而产生泡沫。这个过程的受益者往往是大量资本持有者即炒作的最先发起者,而受害者往往是后来的跟进者,大多又是财富拥有量较少的群体。因此,炒作的过程,成了财富从穷人向富人集中的过程,差距会因此而加大。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