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初中班主任德育案例
2025-09-29 02:34:46 责编:小OO
文档
初中班主任德育案例

  篇一:初中班主任工作案例——用爱温暖学生的心

   初中班主任工作案例

   ——用爱温暖学生的心

   新添中学 马鹏群

   一、背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以及农民要增加收入已成必然,便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非凡弱势群体。他们在缺少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的情况下,面临着许多学习、家庭、社会和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这就给我们老师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对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我们老师倾注更多的爱。

   班主任工作每天甚至每时每分都要开展,其核心内容就是德育工作。就我个人而言,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千变万化都离不开对学生的关爱这一法宝。我们知道,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爱就是“师爱”。师爱是每个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优良的道德品质,它可以使学生在逆境中得到安慰,克服困难,增强信心;在顺境中更加奋发,不骄不躁,永远向前。然而现实的教育不容乐观,一部分教师虽然也爱学生,但学生却从未真正感受到教师的爱。原因何在?首先,我认为每个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需要我们的教师能做到很好的了解,尽管从表面上看,学生间似乎差别不大,但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一面,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因此,如果不了解学生就不可能有对学生真正的爱,教育与学生的感情要求就会背道而驰,更谈不上有的放矢、有着见效。其次,就是学生是我们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教师工作意义及人生价值的直接体现,对学生的关心和了解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对学生的同情和理解则是一种理智的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石,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

   以下是我就班上的一名留守学生的成长案例。

   二、案例

   学生基本情况:

   马建军 ,男 ,16岁,现就读新添中学九年级二班。

   家庭成员:

   爸爸,妈妈,爷爷和上小学四年级的弟弟。

   家庭状况:

   他的父亲在他上小学五年级时就外出打工了,常年在外一年难得回来一次,有时候甚至两年才回来一次。平时只是每个月汇来生活费,其他家里的事都不闻不问。在家里,由他的妈妈一人承担家庭生活的重担,既要在田间劳作,还有照料行动不便的爷爷和正在上学的他们俩。他的妈妈因此忙的团团转,几乎难得出门,对家以外的事漠不关心,马建军也渐渐承担起料理家务的责任,一应家庭外务几乎全由他一人负责。

   个性特征:

   马建军比班上其他同学的年龄都大,早熟、贪玩、自控能力差、意志力脆弱、逆反心理强,自信心差。上课不太爱听讲,经常出小差,要么呆呆地坐着,要么自己做小动作,很少参与课堂的任何活动。下课老是跟同学们吵闹、喧哗,或是追逐打闹。

  三、案例分析:

   作为班主任,每天接到班上马建军等同学犯错的报告是经常的事。刚开始接到有马建军比如上课不守纪律,课后抄袭作业,周末回家骑摩托的报告,我并没有太大的重视,只是找他谈话,耐心的批评教育,而他态度也不错,诚恳地认错并写了说明材料,我认为应该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了。但随后出现的情况却让我感到惊愕。接连出现了几例他与其他同学打架斗殴的事,对此,我也曾严厉批评、斥责过他,但始终不见其有真正悔改之意。为此,我曾反复思量,到底还管不管这孩子?管吧,好像白费心思,不管吧,又于心不忍。这样小的孩子不读书能干什么呢,以后他的人生将怎么办? 于是,我通过观察、电话家访、侧面打听等各种方式接触了他的家人,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问题来源于多方面。

   1、缺少家庭的关爱。

   马建军同学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他的父亲在他上小学五年级时就外出打工了,常年在外一年难得回来一次,甚至两年三年才回来一次。他的父亲只是每个月给家里汇来生活费,其他的事几乎都不闻不问。在家里,由他的妈妈一人承担家庭生活的重担,既要在田间劳作,还有照料行动不便的爷爷和正在上学的他,忙的团团转,几乎难得出门,对家以外的事漠不关心,对马建军一天都干了些什么事,受老师表扬了还是闯祸了,都不闻不问。这样的家庭状况对他心灵上极大的创伤,本该无忧无虑的学习、自由成长的他,不仅缺少父爱的关怀,还要承担家务的负担。从而,性格比较孤僻,遇事习惯性拿主见,与其他同学言语不和容易冲动生事,所以经常发生与同学打架斗殴等情况。

   2、监护人监督不当。

   马建军的父亲常年在外,家里就剩下他年迈的爷爷、含辛茹苦的妈妈和顽皮不懂事的弟弟。爷爷年迈,行动不便,话说多了觉得啰嗦;妈妈忙里忙外,顾不过来,孩子说什么妈妈信什么;父亲很少打电话回来,几乎不关心马建军的学习情况,觉得孩子有吃有穿就行;学校老师不了解情况,缺乏沟通交流,使其产生厌学、抵触情绪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都无力监护,什么事只能依着孩子,导致他从小缺少教育,无拘无束,自以为是,高兴就学习,不高兴就尽情玩,学习成绩和他的心情一样也一直不稳定。

   四、反思

   1、与家长联系,尽量减轻孩子的家务负担,给孩子多一份学习的空间。我曾与其家长多次电话联系,说明具体情况,并劝家长尽最大的努力不要将一些家务活靠给孩子周末去做,减轻他的负担。平时在学校可以安心学习,不至于刚到学校,心里却想着周末给家里要做这做那的。如若不改变这种现状,他的心里老是不安,容易多虑、发怒,既不能安心学习,还老是出现违规违纪妨碍别的同学不能很好地学习。

   2、给孩子更多的关怀与爱护。虽然父亲远在他乡,无法亲自照顾她们,但现在通讯方便,可以经常给孩子打电话,询问他的衣食住行及学习情况,让孩子感爱到父母不仅关心他的身体健康,更关心他们的学习,希望他将来能成才,能有出息。

   3、针对马建军等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偏低、性格孤僻的现状,作为班主任的我,与科任老师及时沟通,希望老师平时给予这几个孩子更多的人文关怀和耐心辅导。课堂上老师优先鼓励马建军勇于回答问题,即时回答不了问题也不做

  批评,而要挖掘其亮点来肯定,逐渐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使这些孩子们重新找回了信心,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就感促使他们不断得到发展。

   4、利用集体的力量影响他,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他推同桌,我告诉他,他的行为影响了同桌听讲,他拍别人的头,我告诉他这是不礼貌的行为。应该与同学团结友好的相处,同时我也让全班同学都关心他,安排最好的学生与他同坐,一有进步就表扬,使他对自己有自信心,使他在大家的善意帮助下,在众多的榜样示范下,逐步向好的方面发展。

   5、发挥孩子的长处。经过多次观察,我发现孩子劳动特别积极,而且有责任心,于是,我就安排马建军当班长。一开始,有些孩子心里不情愿,通过我苦口婆心、费尽心思地思想教育,同时鼓励马建军,并在全班进行表扬,让全班同学都看见这个孩子的优点,其他同学也就不再不情愿了,并且愿意他与交朋友,配合他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老师,家长及该生的共同努力下,他上课时能坐得住了,他对周围人和事的态度慢慢变了,他以管理班级为己任,处处为班级着想,事事为班级争光。由于他的转变,不但去了班级的一颗毒瘤,反而因为他参与班级管理后,不再有生事捣乱的学生了,使这个班集体凝聚力强、学习氛围浓厚。他也不再是那个全级倒数的学生了,而是处在中游的学生了,只要再努力拼搏一下,就能圆了高中梦。这一切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质的飞跃,三年初中生活培养了他的管理能力,彻底改变了他的思想认识,使他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相信他今后的人生将会更加阳光灿烂!

  篇二:初中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

   初中班主任案例评析

   教师:郭兴

   案例:一次,上课铃响了,同学们都进了教室,上了大约三分钟的时间,忽然外面有学生高声喊:报告!刚开始我以为听错了,又传来两声报告!报告!我随即打开门一看,原来是我们班的学生张某,我的怒火一下子涌上心头。厉声斥问道你干什么去了?他小声回答道:“上厕所”我顺口说道:“早干什么去了,都上课多长时间了,其他同学能做到的为什么到你这里就是不行呢?”张某只是低着头,任凭我训斥。时间过去了大概2分钟,我只说一句,进去!他便走进了教室,在座的同学投来了异样的目光,就这样一节课他一直低着头。我隐隐约约看见他在哭泣。下课以后我找了几个同学询问情况,从学生口中得知,这几天张某一直肚子疼,但还是坚持上学不曾请假,这让我有点自责我错怪了这位同学,在没有了解情况的前提下批评了学生,想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但又碍于面子没向他道歉。直到现在我还感到内疚。。

   评析:都说“眼见为实”,可我亲眼所见,还是错怪了学生,这是深刻的教训,因孩子的心是稚嫩的,一旦你伤害了他,就不容易愈合,我们作为教师在批评学生之前一定要好好想想,事情弄明白了吗?千万不能草率去判断、处理。如果学生和你产生了对立情绪,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更难进行了。

   1.从学生的角度看:这是个懂事的孩子,而且一直是班级中的好学生。他在这个班级体中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已经定型了——好学生。

   2.从教师角度看:教师看待事情的时候受定势思维的影响,在老师眼里,男同学迟到就是因为贪玩,这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仿佛不需要任何根据就可以判断的。因此班主任在没有调查清楚事情就主观武断的下结论,是造成了这起本可以避免的“冤案”的原因之二。

   3.从批评艺术角度看:班主任选择在全班面前严厉地批评学生,显然有驳于班主任的处事原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因此,学生会觉得更加委屈,以至于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如果再遇到这样的事件,我想这样处理会更好:(在我已经判下“冤案”的前提下)首先,我会了解情况,先进行理性的思考,再对学生做出处理。造成现在这种不可收拾的局面,原因有二:一是在没有弄明白事情发生的缘由时不要武断下结论,以免给别人造成伤害;二是不要总用感性的 判断去取代理性的思考。

  篇三:班主任德育案例分析

   平等尊重是教育的基础

   ——德育教育案例分析

   高 芳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核心引导者,对全班同学的思想品德,言行举止,学习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必须俱备高尚的品德,很强的责任心,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断进取的精神。

   预备铃响之后,我拿着书本走进教室,看见黑板上还留着上节课的内容,眉毛便拧在了一起,大声地问道“今天谁值日?为什么不擦黑板?”班上鸦雀无声。我见没人答应,火气上来,提高嗓门又问了一遍。这时,坐在后排的时皓宁跑上来,匆匆擦了起来。这是一个学习较差的学生,由于成绩靠后,经常拉我班成绩的后腿。只见他认真而有力的擦着黑板的每一角落,弄得教室内粉尘飞扬。此时,我说:“同学们,都瞧见了吧,这就是由于一个人的不负责造成的。”不知是谁小声嘟囔了一声:“今天不是他值日。”我的心微微一怔,这时,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慢腾腾地站了起来,用几乎听不到的声音说:“今天……是……是我……值日。”我愕然了,干咳一声,说:“你先坐下,下回注意。”这时,时皓宁同学擦完黑板,低着头走到座位上。我无意中听到学生的窃窃小语:“x x x不做值日,老师就不会责罚他;上次,我忘了擦黑板,就被罚了。”“谁叫你的成绩不好?”“老师就是偏心”------我呆住了,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那节课,我不知怎样上的,当我直视时皓宁时,只见他在回避我,下课了,我叫他去了办公室,第一次让他坐在椅子上,面对面我向他表达了我的歉意。

   通过这件事,我体会颇深,下面就谈谈我从此事中得到的一些个人体会:首先,一个合格的老师要平等对待不同学生。

   不少教师认为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是人才,对他们总是高看一眼,平时的态度和评价也是较为积极的,而对那此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打心眼里看不上,认为他们根本不是读书的材料,将来不会有大出息,对他们的评价总是消极的。通过这个案例,我明白了,由于环境的急功近利,从校内到校外、从教师到家长,一提到学困生,似乎叫人担忧。社会上的人听说是学困生,就摇头;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学困生,心里面就有说不出的难过;班主任听

  说是学困生,就不愿接受。我自己在这件事中, 也因带了有色眼镜对待学困生,才导致引起学生的纷纷议论;也影响了自己的教师形象。作为教育者既要培养尖端人才,又要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这才是正确的教育。

   其次,一个优秀的老师尽量发掘学困生的闪光点。

   和优秀生相比,后进生并不是一无是处,如果经常深入班级,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每个后进生的身上都有闪光的地方,都有可爱之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有较大的可塑性和矫正的可能性,班主任要努力寻找并及时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案例中的学困生时皓宁,他的闪光点很明显:热爱老师,关心集体,爱护同学,有责任感。如果今后我能充分利用他的闪光点心,给予充分的信任,深信时皓宁同学定能发挥所长,为班集体做出贡献,也定能转差为优的;也达到了我们要红花盛开,也要绿叶郁葱的教育效果。再次,一个有责任感的老师应该尊重爱护学困生。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因此,尊重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在学习中,学生的情感得到的尊重,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释放。尤其是对学困生的尊重更是对他们一种最大的激励,也是给了他们一种向上的动力。教师的尊重和爱护会使学生感到温暖。只要我们教育者多给他们一份爱,每个人都来关心学困生,爱护学困生,促使学困生向积极方向转化,是完全做得到的。案例中,我就疏忽大意没有做到尊重时皓宁同学的一片苦心,不及时给以表扬;让其他学生误认为“差生无论做什么有益于集体的事,都是不会得到老师的赞赏的。”从而更自暴自弃了。这是我需要补救的工作。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