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将相和 评课稿
2025-09-29 02:34:08 责编:小OO
文档
《将相和》评课  

庹家小学  柳雪青 

4月10号有幸聆听了王老师的《将相和》一课,她给我们带来了一节语文课堂的盛宴。《将相和》是《史记》中的一篇节选文章,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因此,“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难点。

课程开始后,王老师在学生经典诵读结束后就提问到:“同学们知道我国的四大名著是什么吗?”学生依次回答完后,老师顺势引出《史记》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非常有影响力的著作,进而点明《将相和》一文出处,并引导学生质疑:将是谁?相又是谁?将和相之间产生了什么矛盾吗?怎么又和好了?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已经将学生完全的引入到了课堂,激发了学生读文探究的欲望,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水到渠成的进行。

 这篇课文的篇幅很长,如果老师逐段讲授,老师讲得辛苦,学生也听得辛苦。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以教师讲多讲少为准绳,而是体现在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语言文字知识教学都教在点上。在这节课中,王老师始终突出了这篇课文的训练重点,抓联系,品语言,悟品质。在教学这故事的时候,教师通过让学生给每个故事加小标题的方法使学生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又以“将和相为什么不和?后来又为什么和好了?”一问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言行,理解人物品质;最后以开放题“说说你喜欢的人物是哪个?为什么?”引领学生进行全文回顾,整体回环,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使抓联系,品语言,悟品质的思路贯穿了课文的学习始终。本节课设计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充分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文本

文本解读的功夫是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的根本保证,王老师在文本解读上理解是十分正确的,作为一篇《史记》的节选文章,理解人物特点,学会评价人物方法,掌握表现人物特点的表达方法至关重要,这是其他教材所不能赋予的,王老师对教材把握得比较准确,课堂教学让人感到扎实、有效,从课文内容入手,抓住“反映人物品质的句子”, 紧紧抓住廉颇与蔺相如的语言,找准了语言和人文的结合点,通过重点词语的细读品析、比较发现,形成一条言语链。既进行语言文字、思维的训练,又适机渗透人物的特点,作为教学的重头戏,保障了十足的语文味,使教学直达有效;最后评价人物,让学生带着读书的收获进行个性化解读历史人物,使本节课浑然一体,增添较为浓厚的文化味。

非常欣赏王老师对廉颇蔺相如语言的对比解读,抓住人物的态度,称呼,顺序,语气来品味,使人物性格更鲜明。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在《将相和》“负荆请罪”一节教学中,王老师充分利用文章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恰到好处地组织学生进行想象说话,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源于文本,高于文本

 俗话说:“生活处处皆语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来自于文本,又高于文本。语文学习的目标之一在于其要服务于生活实际,王老师在学习目标设计中而别设计了一个开放题:你最喜欢文中那个人物?为什么?这个题目的设计令人耳目一新:首先,这类题目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学生的思维就会大大,能足够的调动学生思考的兴趣;其次,题目紧紧围绕文章而设置,学生不管提及哪个人物都是对文本知识的回顾,有益于学生加深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各方面的理解;最后,这类题目的练习利于学生形成客观、多角度看待事物的观念,可以切实地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正确客观的看待人和事,不盲目下结论,不以偏概全。老师设计的小小评论会,让学生个性解读历史人物,既立足于课堂,加深了对人物及课文的理解,又超越了课本,让思想自由飞翔。

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的作业也可圈可点

  引导学生通过多角度延伸,通过介绍相应时期的典故,了解时代背景,丰富人物个性,使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通过评价人物这一环节加深了对人物及课文的理解,把握了课文的深层内涵。这种充满个性解读的做法,源于课本又超越了课本,使学生获得了思想的飞翔和个性舒张!

总之,王老师的这节语文课,教出了自己的特色,品出了语文味,增添了文化味。

建议:

  王老师在评价人物之后,对课文做了整理回顾,理清了三个故事的因果关系,我个人认为,在讲完负荆请罪,将相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老师质疑和的原因时,可以顺势理清三个故事的联系,这篇课文题目是《将相和》,那么只要写‘负荆请罪’一个小故事就可以,为什么还要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呢?”这样,前两个故事为因,为第三个故事所做的铺垫作用也就清楚明白了。 这段处理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让学生从整体上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