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聊斋志异——论婴宁的笑
2025-09-29 02:36:23 责编:小OO
文档
亦花亦狐笑人生

     ——《婴宁》浅析

《聊斋志异 》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顶峰之作, 里面有很多故事是以狐狸精为女主角的。 在作者的笔下“ 花妖狐媚 ,多具人情, 和易可亲 ,忘为异类。”(《 鲁迅全集 》第九卷), 可见作者对狐狸精自有偏爱 。众多色彩缤纷、 仪态万千

的艺术形象, 显示出其作品不朽的艺术生命力。其中《 婴宁》 一篇中的笑女婴宁便是一个十分可爱的狐女。 婴宁是一个狐狸精与人所生的狐女, 她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爱笑。 为了使婴宁形象鲜明感人 ,作者抓住了婴宁爱笑的典型特征进行反复的描写, 从而塑造出了一个仪态万千, 性格复杂的典型狐女形象。

《红楼梦》中贾宝玉有段名言, 大意是未出嫁的女儿是颗宝珠, 出了嫁的女儿就变成了死珠,再老些竟成了鱼眼睛, 连珠子都算不上了。这段名言可与另两段名言结合着理解。其一: “女儿是水作的骨肉, 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 我便清爽; 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其二:“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 须眉男儿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贾宝玉对女儿推崇备至, 然其珍爱的女儿多是未嫁之女, “无价之宝珠”应是贾府中那些未嫁的姑娘和丫头们, “竹篱茅舍自甘心”的李纨应属于“死珠”之列,而“鱼眼睛”当指那些骂骂咧咧的老婆子们。宝玉的这段话道出的不仅是女性容颜不断衰老的自然历程, 更是女性纯洁之性灵一步步丧失的可悲过程。《聊斋志异·婴宁》篇中的婴宁从初始的“笑容可掬”到终尾“虽故逗之,亦终不笑”的逆转故事, 正是婴宁的纯洁性情不断遭世俗侵袭的渐进过程。

婴宁可说是“美”的代言和化身。这种美首先体现在其惊鸿照影的外表之美先看看她的出场, 书中写道 “有女郎携婢, 拈梅花一枝, 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这里作者不仅借梅花来衬托出婴宁的外在美, 而且更巧妙地是作者借她的笑声来展现婴宁的内在美。 一个清纯可爱的少女婴宁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其次体现在其居住环境之美: “乱山合沓,空翠爽肌, 寂无人行” , “门前皆丝 柳 , 墙 内 桃 杏 犹 繁 , 间 以 修竹”,“门内白石砌路, 夹道红花片片坠街上; 曲折而西, 又启一关, 豆蓬花架满庭中。 ”这种美更体现在她精神上的纯真自然之美,集中于爱花、爱笑两个特征。爱花、爱笑是婴宁最可爱之处, 她可说是“花痴” 、“笑仙” 。

首先, 来看婴宁爱花。花是女性风采的写照, 天性美丽的隐喻, 爱花是婴宁生活的写真; 花是其心地纯洁的外在表现, 是给她带来爱情的月下老人。婴宁出场是在初春郊游时, “拈梅花一枝” , 可谓人面梅花两相宜。“遗花地上, 笑语自去” , 这遗落的梅花竟成就一段美好姻缘。王子服拾花归家, “凝思把玩, 如见其人” , 竟害起相思病来。王子服初次登门, 见婴宁“执杏花一朵, 俯首自簪。举头见生, 遂不复簪, 含笑拈花而入。” 以花映人, 花随人动。真是“ 有花乃有人, 有人乃有笑;见其花如见其人, 欲见其人,必袖其花。 ” 她的住处在“ 丛花乱树中” , 庭院里到处“ 白石砌路, 夹道红花” , “ 豆棚花架满庭” , 望眼窗外, “ 海棠花朵,探入室中” , 真是处处写花,也是处处写人; 舍后经常玩耍的小园也是“ 细草铺毡, 杨花糁经” , “ 草舍三楹, 花木四合其所。”

以上描写表现的是出嫁前的婴宁对花的痴爱, 而婚后的婴宁竟“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 窃典金钗, 购佳种,数月, 阶砌籓溷无非花者。 ”婚前爱花的婴宁正是宝玉所谓“无价之宝珠” , 而婚后的婴宁爱花如故, 非但不是“死珠” , 反而更耀其光芒, 显得难能可贵。在文学作品中, 花是美的象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花, 色美味香, 生意盎然。而婴宁正是把花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她本身就如一朵盛开的鲜花, 像雪一样的纯净,像冰一样的晶莹, 时刻展现着她美丽的心灵和可人的笑靥。所以, 婴宁就是这样一位诗化了的少女, 如花的容颜, 如花的性情, 如花的青春, 如花的爱情, 作者以满腔的挚爱和热情, 赋予人物这种理想化了的性格, 表现了作者对于归真返朴的人性的向往。 对于生活在封建时代恶浊空气中的读者来说, 婴宁的形象无疑是空谷妙音, 高山雪莲, 乌云缝隙中透射出的一缕阳光, 让人赏心悦目, 神清气爽。其实, 她也是人类中一朵最纯洁、 最美丽的生命之花, 流露出特有的纯真质朴的人性之美。

婴宁爱笑。笑是个性率真的表征, 原始童心的流露, 爱笑是婴宁人性的写真。从出场“笑容可掬”、“笑语自去”, 到“虽故逗之, 亦终不笑”,这其描写婴宁之笑达二十五、六次 之多。这笑有“嗤嗤笑不已”、“微笑而止”,有“笑不可遏”、“放声大笑”、“浓笑不顾”, 还有“不避而笑”、“笑极不能俯仰”, 更有“狂笑欲堕”。在礼教森严的封建社会,女性的行动自由被严格束缚, 而婴宁大胆冲破束缚的神来之“笑”,恰似天籁之音,给这长期压抑的社会送来缕缕春风, 这也正是她自由无羁的精神美之体现。

婴宁的爱笑 ,虽然到了异乎寻常的程度,但不叫人生厌,反而令人倾心,给人解优,使人快乐。王子服与婴宁邂逅 ,婴宁 “笑容可掬”,“笑语自去”,这“笑容”、“笑语”,正是使王子服倾心爱恋的因素之一 ;婚后,“每值母忧怒,女至 ,一 笑 即解”。婴宁的“一笑”,为婆婆解除了多少忧烦恼怒;“奴蟀小过,恐遭鞭楚,辄求诣母共话”,婴宁还用她的笑,解除了奴牌可能因小过而遭受的皮 肉之苦;此外,婴宁在左邻右舍的眼里,“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人皆乐之。邻女少妇,争承迎之。”她的笑又给更多人带来快乐,博得人们由衷的喜爱。小说从不同人物对婴宁爱笑的感受着墨,多侧面地表现笑所产生的效果,这对婴宁“善笑”的特征,又是一种新的艺术表现。

狐女婴宁,笑得千娇百媚 ,率性而纯真,她的笑是对真善美的追求, 是对假恶丑的反抗 ,整部聊斋中 ,婴宁之笑, 应是最美的笑但同时也是一种最无奈的笑。婴宁追求自由的笑, 在当时的俗人眼中是不正常的,是与世俗人的言行举止背道而驰的,所以王母及王府中的上上下下都“终恐为鬼物,窃于日中窥之”故事的结尾,婴宁因惩罚西邻之子而吃官司,幸好县令与王家素有交往,没有牵连到王家,此后,面对王母的责备,“女正色,矢不复笑”。世间的人无法容纳她,在世人的眼中她是另类,她的反抗令世人无法容忍,于是群起而攻之,婴宁陷入到了孤立无援的地步,为了生存她只能忍辱负重以失去自己纯真、无邪的笑声为代价。混浊的尘世将一颗本清纯的心变得沉重起来 。虽未尝有戚容,但纵声大笑的日子不复出现了,污浊的尘世,哪容得下一个女子放纵的笑声 ?婴宁的笑引人遐想,读来真希望世间真有其女,可惜只是幻想罢了。一颗纯净明朗的灵魂,终于还是迫于现实而黯然。婴宁就是一个由极美走向“极丑”的的女性,她的不笑使我们看到了世间的势力之强大,之顽固,它残忍地夺去了一个柔弱女子纯真自然的天性。面对如此强大的势力,婴宁显得是那么的渺小无力,无可奈何啊!

笑是人的本性,天赋性情,竟为世俗所禁锢,这无异于失去了精神与灵魂。 这种不笑看似一种成熟,其实是人性之花的凋谢。婴宁出嫁是一个悲剧,她的婚姻代表她从世外走入尘世,一个可爱的美丽的少女成少妇,成为只知相夫教子男性的附庸。于是她的性情,梦想也就随之而泯灭了。出嫁后的婴宁身上,我们再也看不到人的价值,尊严,权利,正当的欲望。看到的只是极端自卑,极端软弱,任人宰割。这时的人性,已被完全扭曲变形,甚至成为一种“人性的异化”。从停止微笑的那一刻起,就标志着一个女孩子的开始长大,也标志着一只狐狸开始真正融入人类的世俗社会。世俗社会讲的是虚假的礼仪、礼节,在这样的社会中哪里还有那么多可笑的事情?就算有,你敢笑么?

蒲松龄知道自己的文字改变不了现实, 他极其痛心地让灿烂的笑容从婴宁脸上消失,然而他又不甘心,于是结尾处婴宁产下一子,“在怀抱中,不畏生人,见人辄笑”。 红尘浊世可以扼杀最美的真性情,但是扼杀不了人们内心追求真性情的愿望。婴宁笑的丧失其实就是她自然天性受到压抑的结果,最终她只能整日以泪洗面,委曲求全的生活在虚伪、狡诈冰冷的人世间。以一种无奈而又倔强的形象留在读者的心中

总之, 婴宁的形象塑造是建构在“ 花” 和“ 笑” 之上的。花是婴宁女性风采的写照, 美丽天性的隐喻, 爱花是婴宁生活的写真; 笑是婴宁率真个性的表现, 原始童心的流露, 爱笑是婴宁人性的写照。嗜花如命、笑口常开的婴宁就是浮现在我们眼前的一个鲜活亮丽、自然纯洁的女性形象。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