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原则上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先大额、后小额的步骤。在此之前,国债、金融债券在内的非存贷款工具和银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包括贴现、再贴现市场在内的货币市场以及外汇市场都已开始了市场化,而且外汇贷款已经基本实现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可以说是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个环节。
就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现状而言,要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渡期,为了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必须尽快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从宏观经济环境、微观经济主体等方面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利实现创造条件。
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
存款利率直接决定商业银行的成本,贷款利率直接决定商业银行的收益,在管理费用和贷款风险得到控制的条件下,存、贷款利差水平决定商业银行的利润水平。据统计,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中,利息收入平均占总收入的七成左右。
利率市场化改革会加大银行竞争,导致利息收入减少,在目前利息收入作为银行收入主要来源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收入。因此,利率市场化的关键是增强对自身系统存、贷款利率的控制能力,以便实现对经营成本和效益的有效控制。成熟的商业银行在做每一笔存贷款业务时,都有严格的成本、效益目标,在扣除存款费用、贷款损失后,如果不能实现一定的存贷利差,它就不会做。我国的商业银行经过多年改革,特别是经过近几年推进在利率市场化过程的锻炼,成本、效益控制的能力已有明显增强,但是与发达国家成熟商业银行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过快放开存贷款利率特别是存款利率,可能会导致不计成本和收益的恶性竞争。
因此,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推进利率市场化必须同时提高商业银行的自我约束能力,最根本的是建立商业银行自我约束、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机制,这也是利率市场化最根本的微观经济条件。一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商业银行的一般模式,改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步伐,实行国家控股、法人参股、社会公众募股和出资人根据其出资比例对企业承担有限债务责任的方式,来实现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变革,解决我国国有银行长期所有者虚置的现象。二是要根据现代化企业的组织原则,按照经济区域重新设置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三是为了改善资产负债结构和客户结构,国有商业银行要将客户市场拓展到非国有企业并加大证券投资的比重,自觉关注贷款市场的运行趋势,根据客户与商业银行的所有业务往来可能带来的盈利、客户的经营状况、商业银行提供贷款所需的资金成本、违约成本、管理费等因素综合确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在吸引重点优质客户的同时、对风险较大的客户以更高的利率水平作为风险补偿,推动商业银行客户结构的优化。四是要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五是要建立起高效率的利率信息沟通渠道和适当的利率风险衡量系统,加强对利率走势的预测和分析,提高商业银行规避风险的能力。六是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建立起科学的分级授权和严格的监管制度,力避诸如由于利率浮动权利、造成下级管理者利用职权给予客户过低的利率水平和计息方式等现象的发生。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稳定宏观经济环境
去年前十个月,中国资本市场上市融资额仅为736亿元人民币,比前年同期减少480亿元人民币,因此直接融资占整体融资额度比例从8%下降到5%,较前年同期8%的比例有所下降。而发达国家间接融资方式与直接融资手段所获得的资金比例基本是均等的。
企业通过贷款获得资金,将增加企业的负债率,造成企业债务负担过重。另外,我国利率往往带有政治任务,对大型国有企业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和下浮均不超过10%,对指定的512家大型国有企业贷款利率不上浮。放开贷款利率可能会使这部分国有企业难以承受利息负担,甚至会危及其生存。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一是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和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上市进程,尽快明确企业的产权主体,在适当的时候通过资本市场这种直接融资手段获取所需贷款。二是尽快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增强其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能力,并提高其对宏观反映的灵敏性,以确保利率传导机制的顺畅。三是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建立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为国有企业减员增效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
继续保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利率市场化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不管宏观经济处于过热时期还是处于衰退或萧条时期,实施利率市场化都可能造成经济更大的波动,甚至使利率市场化改革受挫。
如果宏观经济处于过热时期,受管制的利率一旦放开,就会不可避免地加速上升,高利率会导致对高风险项目的追逐,泡沫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一旦泡沫破裂,经济就会陷入深重的灾难中。如果货币当局通过扩大货币供给来打压高利率,结果将加速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出现衰退时进行利率市场化也会造成不好的后果。因为经济衰退时期资金需求不足,优质客户减少,银行不良资产增加,银行经营状况恶化。在贷款利率放开的情况下,银行为了维持赢利,一方面会加强对优质客户的竞争,结果会降低利率,削弱银行的赢利能力;另一方面又会因为市场疲软,而对一般客户的贷款增加风险加价,结果加大企业的经营成本,使银行不良资产累积更快。此时,若放开存款利率管制,则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在收入大幅减少的情况下,为了维持日常经营,很可能会争夺存款,结果使利差缩小、赢利能力进一步降低,从而可能发生存款机构亏损和倒闭的情况。
从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看,国民经济进入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性循环轨道,特别是低通货膨胀为利率改革提供了较好的时机。从各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来看,在低通胀时期进行利率改革有利于银行加强内部资金管理,提高金融业整体竞争力,同时又不会带来利率的普遍上升而引发通货膨胀等问题。
完善银行制度和金融市场
银行:制度有待继续完善。目前,我国银行的宏观金融目标并未摆脱对国家计划和经济增长目标的依附,银行甚至还承担着大量的财政职能。在这种央行与关系难以理顺的条件下放开利率,很难保证银行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来调节利率。因此现实的选择是:一方面,必须分离与央行的“天然”联系;另一方面要提高银行自身管理水平,使其能够做到运用各种货币工具去商业银行利率和其它市场利率。
金融市场仍需进一步完善。利率市场化和完善的金融市场互为条件,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与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相结合。目前应在以下几方面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一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货币市场。货币市场是一个包括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回购市场、票据市场在内的有机整体。只有进一步发展货币市场,扩大其规模和覆盖范围,提高其运行效率,增加其影响力,才有可能形成真正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的利率信号。二是建立规范、发达的证券市场。三是建立起金融期货市场、尤其是利率期货市场,为利率风险的转化和摊销提供手段和支持。
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中国央行作了大量的放权工作:
1996年以后,先后放开了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和银行间市场国债和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放开了境内外币贷款和大额外币存款利率;试办人民币长期大额协议存款;逐步扩大人民币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
2000年7月19日,在新闻办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曾经公布:中国将用3年时间完成利率开放的整体计划,先放开外币利率,后放开人民币利率;先放开贷款利率,后放开存款利率。
2004 年1月1 日,央行再次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3 月25 日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10 月29 日放开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2.3 倍,实行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制度,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
2005年1月31日,央行发布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报告》指出,利率市场化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变革融资活动的风险定价机制,让商业银行成为真正地买卖风险或定价风险的金融机构。具体来说,就是逐渐过渡到银行不再统一规定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水平,而是运用货币工具直接货币市场利率,进而间接影响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
2005年3月16日,央行再次大幅度降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并完全放开了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目前,尚未进入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惟有存款利率的上限、贷款利率的下限和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等少数利率品种。
近期,央行行长周小川公开坦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相较其他改革慢了一些,央行希望这个过程走得快一点,并且正在积极推动商业银行朝这个方向发展;而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学会对自己的存贷款价格做出决策。
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中枢,对一国经济的发展与稳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利率是金融业的最主要的工具之一,其制度安排受到普遍关注。利率市场化一直是世界各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选择。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 WTO 以后,从自身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出发,利率市场化成为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它包括利率的决定、传导、结构和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就是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1993 年 ,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关于金融改革的决定》第一次确立了利率市场化的目标。 1996 年中国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6月放开了同业拆借利率,并试行了部分国债发行利率的市场招投标制。 1997 年6月建成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实现了银行间债券利率的市场化。 1998 年 10 月和 1999 年9月央行两次扩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 1999 年7月央行放开外资银行人民币借款利率; 10 月又进一步放开了保险公司5年以上、 3000 万元以上的存款利率。 2000 年 9 月 21 日实现了外币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 2003 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 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 2004 年 1 月 1 日再次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3 月 25 日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 10 月 29 日放开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到目前,除了人民币存款利率外,其他的利率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市场化。但是,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仍然缓慢。从存款利率上看:名义利率为 2.25% ,扣除 20% 的利息税后为 1.80% 。再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我国近年来银行实际存款利率: 03 年为 -0.4% ; 04 年为 -5.10% ; 05 年为 -0.216% 。因此,金融抑制使存款利率明显低于市场均衡利率水平。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