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命制 筠连县中学闫香同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30分,第Ⅱ卷120分,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3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的书写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手饰 冶(yě)游 安之若素 否(fǒu)极泰来
B.精典 睡着(zhuó) 放浪形骸 揠(yà)苗助长
C.猗郁 赎(shú)罪 清流击湍 蓊蓊(wēng)郁郁
D.文身 夹(jiá)袄 义愤填膺 游目骋(chěng)怀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我要给阿Q做正传,已经 一两年了。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这足见我不是一个“立言”的人,因为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
(2)这些年全国不少优秀教师在“孔雀东南飞”,这所著名中学更是经常来一些南方考察团,有不少名义上是考察,实际上却在挖 ,暗地里动员这里的老师“南飞”。
(3)旧的农奴主以野蛮、残酷的刑罚维护封建农奴制度,动辄对农奴施以剜目、割耳、断手、剁脚、投水等 的酷刑。可在外的对此只字不提,竭力掩饰,却对的发展、进步百般诋毁和攻击,以编造 谎言欺骗世界。
A. 不只 墙角 骇人听闻 耸人听闻 B.不止 墙脚 骇人听闻 耸人听闻
C. 不止 墙脚 耸人听闻 骇人听闻 D.不只 墙角 耸人听闻 骇人听闻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盐业总司发布消息称:经过媒体宣传,绝大部分消费者已回归理性;城市大中型超市货源充足,全国食盐市场已进一步稳定。
B.今年春晚由旭日阳刚演唱的《春天里》抒发了农民工的理想,这些农民工在陌生的城市里虽然劳累辛苦,但他们甘愿把汗水献给城市。
C.史铁生是中国作家中少数的甚至唯一的坚持写实创作的人,几乎全部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经历、生存体验上,他对哲学的思考带来了精神空间的高度开阔。
D.铁路民警要提醒广大旅客们,在旅客列车上强占座席或卖座位,不仅是一种违法行为,更是一种有悖于社会公德的不道德行为。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黄梅时节,忽阴忽晴,原野间绿荫沉沉, 给摇曳的小草挡住,就生出几缕浪痕,与波纹相互交错着。
① 萎黄的叶尖成行成列地散点在水面上 ② 有的尚未插秧
③ 田里面积水盈盈 ④ 微风吹过,波纹如绉
⑤ 看去白茫茫的一片,只偶然有几根草露出水面 ⑥ 有的刚刚插下了秧
A.④②⑤⑥①③ B.③⑥①②⑤④ C.③②①⑥⑤④ D.⑤②⑥①③④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2011年3月14-15日,日本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第二核电站相继发生爆炸,形成严重的核泄漏事故,又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一段关于核辐射的惨痛记忆。那么,核辐射对人类有怎样的危害呢?
核辐射,通常称之为放射性,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这是亿万年来存在的客观事实,是正常现象。核辐射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核辐射可以使物质引起电离或激发,故称为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又分直接致电离辐射和间接致电离辐射。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质子等带电粒子,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光子、中子等不带电粒子。
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就叫核辐射,核爆炸和核事故都有核辐射。辐射主要是α、β、γ三种射线:α射线是氦核,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β射线是电子流,照射皮肤后烧伤明显。这两种射线由于穿透力小,影响距离比较近,只要辐射源不进入体内,影响不会太大。由于中子和γ射线具有很强的贯穿能力,又称贯穿辐射效应。γ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它和X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但危害都不太大,只有核爆炸或核电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才能大范围地对人员造成伤亡。
早期核辐射主要由弹体内核反应产生,或从裂变产物中释放,或由中子与空气作用产生。早期核辐射可直接或间接使物质电离,造成辐射损伤,其主要杀伤破坏对象是人员和电子器件。早期核辐射对人员和物体的损伤程度取决于吸收剂量(即单位质量的物质吸收射线的能量),其单位为戈(瑞),指每千克受照射物质吸收一焦(耳)射线能量的吸收剂量。人员在短时间内受到1戈以上剂量照射时会发生急性放射病;电子器件在大剂量或高剂量率作用下会引起瞬态干扰和永久损坏;瞬发γ射线可引起核电磁脉冲、内电磁脉冲和系统电磁脉冲;中子还会使某些物质产生感生放射性;γ射线会使摄影胶片感光和光学玻璃变暗等效应。早期核辐射的强度由于空气吸收,随距离的增加衰减很快,即使千万吨TNT等量级的大气层核爆炸,早期核辐射的杀伤破坏半径也不超过4公里。早期核辐射穿过物体时强度将被削弱,可用一定厚度的物质来防护,工事和重型兵器本身对早期核辐射效应都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外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内外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状有: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核事故和原子弹爆炸的核辐射都会造成人员的立即死亡或重度损伤,后期还会引发癌症、不育、怪胎等。
5.关于核辐射的理解,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核辐射被称为电离辐射,可分为直接致电离辐射和间接致电离辐射,前者带电,后者不带电。
B.核辐射有三种射线,α射线、β射线这两种射线只要辐射源不进入体内,影响不会太大,γ射线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
C.核辐射是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这些放射性物质对人都存在杀伤性。
D.原子核从一种结构转变为另一种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就是核辐射。
6.下列不属于核爆炸所释放的早期核辐射杀伤破坏作用的一项是
A.早期核辐射对人员造成的损伤程度与他们的吸收剂量成正比例,只要在短时间内受到1戈以上剂量照射便会发生急性放射病。
B.电子器件同样不能抵抗早期核辐射。高剂量率核辐射作用会造成它们的瞬态干扰和永久损坏。
C.早期核辐射可能从裂变产物中释放,也可能由弹体内核反应产生,或是由中子与空气作用产生。
D.早期核辐射会使某些物质产生感生放射性,并可使摄影胶片感光,光学玻璃变暗等。
7.根据原文意思,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日本福岛核电站的事故又一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此时,日本乃至全世界各国都应该深刻反思核电能源给人类带来的利弊。
B.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所以我们进入核辐射污染地区时,应该要用手帕、毛巾捂住口鼻,戴眼镜、手套和穿靴子都可以有效防止放射性污染。
C.核辐射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这是亿万年来存在的客观事实,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它们对人没有危害,一点也不用害怕。
D.一旦发生核爆炸或核泄漏,它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就会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所以各国必须一致抵御核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进行绿色能源的研发才是唯一出路。
三、(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赤壁赋》,完成8~10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纵一苇之所如 如:依照,顺从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高。
D.泣孤舟之嫠妇 泣:哭泣。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没有不同的一组是
A.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而余亦悔其随之
C.侣鱼虾而友麋鹿 夫孰异道而相安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足以极视听之娱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歌词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B.文章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客的一番话是试图用曹操的经历说明人生短暂,要珍惜时间,创造“一世之雄”的伟业。
C.苏轼以江水、明月为喻,阐述了这样一个哲理: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
D.据考证,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赤壁”之酒杯浇心中块垒,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共23分)
11.把下面文段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苏轼《后赤壁赋》
(1)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4分)
(2) 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3分)
(3)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3分)
1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本诗描绘的农村生活具有哪些特征?(3分)
(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5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1个小题)(5分)
(1)然力足以至焉, , , , ,
?此余之所得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君子坦荡荡, 。 《论语》
,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经·氓》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 。 《诗经·采薇》
,余不忍为此态也。 《离骚》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荷塘月色》
五、(22分)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14~17题。
都 江 堰(节选)
余秋雨
⑴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着青城山。
⑵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
⑶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这里的水,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
⑷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四川有幸,中国有幸,公元前251年出现过一项毫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
⑸此后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是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而李冰,却因官位而成了一名实践科学家。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他领受了一个连孩童都能领悟的简单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
⑹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他开始叫人绘制水系图谱。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但是,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
⑺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资料,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坝一座,让人们去猜详。人们到这儿一次次纳闷:这是谁呢?死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声声入耳。
⑻李冰在世时已考虑事业的承续,命令自己的儿子作三个石人,镇于江间,测量水位。李冰逝世400年后,也许三个石人已经损缺,汉代水官重造高及3米的“三神石人”测量水位。这“三神石人”其中一尊即是李冰雕像。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承继了李冰的伟大精魂,竟敢于把自己尊敬的祖师,放在江中镇水测量。他懂得李冰的心意,唯有那里才是他最合适的岗位。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顺利实施,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⑼石像终于被岁月的淤泥掩埋,20世纪70年代出土时,有一尊石像头部已经残缺,手上还紧握着长锸。有人说,这是李冰的儿子。即使不是,我仍然把他看成是李冰的儿子。
⑽出土的石像现正在伏龙观里展览。人们在轰鸣如雷的水声中向他们默默祭奠。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14.第一段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4分)
15.在第三段中,作者对都江堰的水流作了浓墨重彩的描绘,他抓住了水流的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8分)
16.联系上文,说说你对“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这句话的理解。(4分)
17.本文写了在都江堰水利工程前的所见所闻所感,请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6分)
六、语言运用(15分)
18.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两个字的敬辞谦语。(4分)
示例:探望朋友,可以说“特意来看您”,更文雅一点,也可以说“特意登门(拜)(访)”。
⑴想托人办事,可以说“请您帮帮忙”,也可以说“( )( )您了”。
⑵请人原谅,可以说“请原谅”,“请谅解”,也可以说“请您( )( )”。
⑶询问长者年龄,可以说“您多大岁数”,也可以说“您老人家( )( )”。
⑷把自己的著作送给人,可以在书上写“请您多提意见”,也可以写“××先生( )( )”。
19. 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5分)
据新华社报道,文化部在目前出台的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的通知中作出新规定: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必须由其监护人陪伴;未成年人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及寒暑假每日8时—20时进入“网吧”,在线时间不得超过3小时;不得容留未成年人夜间在“网吧”上网。
采 莲 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场景]湖边。采莲船上。
[人物]采莲女,小伙子,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右顾盼。
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悄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儿飘荡。
镜头三:
镜头四:
七、写作(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有一个梦想”是上世纪评出的全世界最有名的十句名言的第一句,它是马丁·路德·金在演讲中提到的,他的演讲现在已成为世界有名的演讲之一。“我有一个梦想”为什么成为世界名言?200年前的康德有一句话:人的本性就在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如果没有这个本性,人与动物就没有什么区分了。人的创造性就在于,通过自己的不懈追求去实现那些原先被认为不可能甚至于不可思议的事情。这是非常深刻的见解。
请仔细阅读上述材料,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叙述性文章。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期末检测模拟试题
参
1. D A首饰 否(pǐ)极泰来 B.经典 睡着(zháo) C.清流激湍 蓊蓊(wěng)郁郁
2.B(“不止”一是指继续不停,二是指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不只”是不但、不仅的意思。墙脚:一是指墙根,二是比喻基础;墙角:指两堵墙相接而形成的角,是指角本身,也指它里外附近的地方。“骇人听闻”指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耸人听闻”指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世人震惊。见《我有一个梦想》一文“绿色通道”练习册“近义词辨析”。)
3. A(B病因:搭配不当。修改:把“理想”变成“情怀”。 C病因:主语残缺。修改:应该在“几乎……”之前加“他的作品”。D.病因:成分赘余。修改:去掉“们”或“广大”。语序不当或不合逻辑:应改为“不仅是一种有悖于社会公德的不道德行为,更是一种违法行为”)
4.B(注意与“原野间绿荫沉沉”的照应;注意与“有的刚刚插下了秧”、 “有的尚未插秧”的逻辑关系。)
5. D(A项带电不带电是指粒子,不是指辐射。B原文是说“辐射主要是α、β、γ三种射线”。C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但危害都不太大,只有核爆炸或核电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才能大范围地造成人员伤亡。)
6. C(是产生途径,不属于“核爆炸所释放的早期核辐射杀伤破坏作用。)
7. A(B“防止”推断错误,只能是减轻。C不是没有危害,只是“危害不太大”。D“一致抵御”“唯一出路”太绝对)
8.B
9.D
10.B
11.(1)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
(2)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
(3)(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
12.(1)环境宁谧优美,生活简朴自然,闲适自由。
(2)比喻、对偶。“羁鸟”、“池鱼”比喻不自由的仕宦生活,“旧林”、“故渊”比喻田园。借此比喻自己思恋旧居,不喜在外做官。这是诗人弃官归田之因,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13.略。
14.首段写作者游都江堰前的心态,欲扬先抑(或“与游览后的震撼和陶醉形成对比”),(2分)既突出了都江堰难以抗拒的魅力,又使文章波澜起伏。(2分)
15.灵动活泼,精神焕发,强悍撒野,规整驯顺。(2分)表现水流的独特魅力,赞美水的强悍生命力,(2分)显示出都江堰水坝工程的神奇功效,肯定了都江堰的游观价值,(2分,写出都江堰的价值即可),为下文写李冰精神作铺垫。(2分)
16.都江堰这个古代水利工程体现的治水理念和经验(2分),以及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人身上体现的为民造福的献身精神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珍视和继承。(2分)
17.①歌颂都江堰,高度评价李冰从实践中总结治水经验的巨大作用,歌颂了古代水利科学的伟大成就;②赞美李冰为民做实事的献身精神,充分肯定李冰为利民、富民,既做官又做水利专家的政治道路;③称颂李冰父子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永世长存,并代代相传。(每点2分,共6分)
18.⑴拜托 ⑵包涵或海涵 ⑶高寿 ⑷指正或雅正、斧正
19.文化部作出规定,未成年人出入“网吧”将受。
20.示例:
镜头三:姑娘抓起一把莲子,笑着朝少年抛去,正打在他身上,少年会心一笑。
镜头四:姑娘的举动被邻舟女伴看到,引起一阵嘻笑声。姑娘羞得满脸通红,低着头,半天都不好意思。 每个镜头脚本2分。镜头三:要合理想像、补充出①谁向谁抛莲子,②怎样抛莲子。2个要点各l分。镜头四:要合理想像出①被什么人“遥知”,②是谁“半日羞”。2个要点各l分。超过3字(含)扣1分。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