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整合理念下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实践
2025-09-29 02:35:22 责编:小OO
文档
整合,也称综合,就是加强内容之间、内容和儿童的学习经验之间以及学习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帮助儿童把从各方面、各领域和先后获得的各种经验加以统整和贯通,以增强儿童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以整合的理念看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既是一种形式上的整合,更是一种理念上的整合,在形式的层面上,音乐教育活动的整合,指的是将音乐教育活动与其他学科领域活动之间的交叉、联系和联合。在理念的层面上,音乐教育活动的整合,是用一种整体的眼光看待音乐教育活动,使音乐教育活动超越于学科本身的视野,而赋予幼儿更为丰富的眼光,使其不仅能从艺术的眼光、还能从科学的和人文的眼光来看待周围世界,可见这样的教育理念,不但有利于教育内容的整合,有利于拓展幼儿教育的空间,还丰富了幼儿教育的方法、形式和手段。 

 一、关注幼儿的自主体验,重新定位音乐教育的活动目标 

 传统的音乐教育过于偏重音乐艺术使命,追求“成品”的灌输,教师注重孩子学了几首歌、会跳几支舞。所有的音乐活动几乎都是千篇一律地听教师枯燥讲解,幼儿机械地模仿训练,幼儿根本不可能在音乐活动中感受体骏、表现创造,幼儿园整合教育课程理念下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应重新定位音乐教育的目标。要注重音乐活动目标指向是培养和塑造人的个性、才能和创造性,关注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自主体验、感受快乐,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面对纷繁众多的教材,我们要创造性地选择和应用,而不能跟在这些资源的后面跑,受其所困。新的时代对旧的教材要有新的诠释,重新定位活动目标,不仅仅是停留在音乐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方面,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感受真善美,发展幼儿的音乐感受能力,获得了美的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 

 例如,对于刚入托的小班孩子,焦虑心理不可避免,为了让幼儿尽快与同伴交往、适应幼儿园生活,我们常常教孩子们唱《我爱我的幼儿园》这首歌,但这样“先听教师枯燥讲解,然后让幼儿跟着教师学唱、机械地模仿”的模式,根本无法让孩子对同伴解除陌生感。在开展‘《我和你》这一主题活动中,我试着让每个孩子带一张自己的近照与同伴欣赏、交流,老师适时地捕捉孩子与同伴欣赏、交流时的各种滑稽画面并拍录下来,当场播放。当他们那一张张稚嫩可爱的小脸出现在屏幕上时,孩子们都兴奋地叫了起来:“这是我!…这是你!”老师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特征即兴编唱着《我和你》的歌:“这是我的嘴巴小小的,这是你的头大大的,这是我的辫子长长的,这就是我呀!我是xxx,这就是你呀!你是xxx,”孩子们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唱呀、跳呀、笑呀,开心极了。 

 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孩子们认识了自己,认识了同伴,渐渐地解除了焦虑的心理,真正达到了教育目标。 

 二、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挖掘音乐教育的活动内容 

 以往的各类音乐活动虽然强调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但最后幼儿还得服从教师的意图,逃不出教师的“魔掌”,在学习过程中总处于被动状态,被动的接受知识、掌握所谓的“本领”,而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强调的是从幼儿生活中选择活动内容,“音乐源于生活”。由于每个主题活动都是和孩子进行谈话而产生的,主题活动的开展是他们可以亲身经历和直接感知的,因而对于孩子来说也是最具体的、最真实的世界,从而能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应成为一位细心的观察者,去倾听幼儿在生活中谈论的中心话题,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热点,分析幼儿的探索需要,挖掘教材的内涵,大胆取舍,合理地使用教材,从而确立起幼儿感兴趣的课程。 

 例如,在“美丽的秋天”这个主题活动中,教师带着孩子们到公园里“找秋天”。当几个孩子看到树叶随风飘落下来,于是就学着树叶飘落的样子舞动起自己的手脚,教师一下子被孩子们创造的灵感所感染,也和孩子们一起舞动起来,同时,心里琢磨着如何延续孩子们的创造行为。 于是便产生了“树叶”这一音乐活动。首先,教师和孩子们共同欣赏着不同树叶在树枝上摇动的动态,随后再让孩子们倾听音乐是怎样表现小树叶的,最后让他们通过肢体语言创造性的表达对树叶的感受。于是,有的孩子张开小手拇指和四个指头分开指,表示紫荆树叶,有的摇摆着身体,表示路边小树在风中摇动……教师欣喜地一边解读着每个孩子创造的意图,一边鼓励着每个孩子,期待他们有更多富有创意的表现,于是在“树叶”的第二次音乐活动中,教师发现了孩子创造性的表现极具个性,如有的孩子昂着头,嘴巴张的大大的,表示小树要喝水,树叶才不会枯黄;有的孩子一手撑地一手向上举起表示“一片树叶在告诉大树妈妈,明年春天,我还回到您的身上。”…… 

 孩子们在这愉快的氛围中欣赏美、感受美、体验美,在这自由的想象和情感的宜泄中,如痴地吸吮着真善美的甘露,尽情地享受着音乐带来的快乐。使以往“静态”的音乐活动,在多样化、多层次的交融整合中,呈现出了一种“动态”的学习方式。 

 三、关注幼儿的超越创新,探讨音乐教育的指导策略 

 传统的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教”的意识太强,完成任务的愿望迫切,让幼儿为了教师的“教”而“学”,音乐活动变成了孩子无尽的练习、再练习……这样单一的教学方法,让幼儿思维模式趋于僵化,幼儿出现离开了教师的“教”就束手无策的现象。新的课程观认为艺术领域的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挖掘艺术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之间显性或的关系,使艺术成为文理相通的桥梁。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教师应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和很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因此,教师除了不断吸收新的知识,调整知识结构以外,还应学习运用新的教学技能。通过多种途径,追随幼儿,引导幼儿大胆地探索、体验、创新。为提升专业水平和创新教学方式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1 教师应学会解读幼儿,适时、灵活地给予幼儿以支持。 

 在活动中,让他们置身于音乐作品的角色情节中,体验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关注他们的探索、体验,关注他们的需要与困难,并适时地给予支持与帮助。如钢琴曲《牧童短笛》,让孩子两两扮演牧童与牛,并让他们自己寻找“笛子”的替代品进行表演,教师在孩子熟悉对话性乐段的基础上让他们听音乐表现乐曲所表现的动作与表情,第一次孩子们的表演仅限于骑在牛背上走,于是我及时地用问题做引导;“牧童非常爱牛,他带牛到河边除了骑着它,还会做什么?哪一段是讲述牛不听话,牧童生气……”第二次。幼儿的表现就丰富了许多:和牛说悄悄话、抚摸牛、围着牛跳舞、吹笛子、跌跤生气等……又如,在欣赏民乐《浪花轿》中,幼儿按自己的意愿扮演“轿夫”、“吹鼓手”、“媒婆”等角色,鼓励他们发现音乐的变化,用动作体验乐曲的变化及它所表现的意境。随着乐曲的忽慢忽快、忽低忽高的变化,我先引导他们用坐车经过不平山路时的感受来体验坐轿的感觉。幼儿有的像喝醉酒一样晃来晃去;有的忽低忽高地跳着;有的环抱着手、头做着各种滑稽的动作……幼儿尽兴地体验到了歌曲的内涵与快乐。 

 2 灵活地运用图片、图示,架起幼儿与作品之间的“桥梁”, 

 音乐是相对抽象的艺术,而绘画则是幼儿表象的重要方式。引导幼儿用自己理解的图谱、图示表现乐曲旋律的高低变化、乐段的重复与变化;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乐曲的故事情节。鼓励他们大胆地将自己的理解与想法告诉大家,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热情。如在乐曲《喜洋洋》中,有孩子用“小鞭炮”与“大鞭炮”的图示来表示舒缓节奏与欢快节奏的乐段。我抓住时机让这个孩子将意图告诉小朋友,并让其他孩子将自己的想法也讲给其他小朋友听听……渐渐地,孩子画谱时从较为盲目的状态过渡到带着自己的想法和体验进行。 

 3 让幼儿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 

 要注重让孩子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各种表现形式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即音乐与社会整合一体的艺术体验活动,使孩子们获得成功带来的快乐。这样的教注重了对幼儿“学”的研究,并重在追求教学过程中幼儿的感知、体验、表现、创造,促进幼儿整体性的发展。 

 总之,幼儿园整合课程给教师的创造、孩子的参与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赋予了幼儿音乐活动以新的生命力。但如何使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不仅有别于以往的学科活动并体现出整合教育理念,如何让孩子感受到对生命的一种关注,感受到一种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心唤新,有待于我们继续探索。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