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放日期: 年 月 日(小四楷体)
教学内容 | 10 哪吒闹海(1) | ||
主备人 | 董孟云 | 授课人 | 刘永先 |
集体备课成员 | 三年级全体语文老师 | ||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学习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写了哪吒闹海的经过。 | ||
教学重点 | 能学会生字,能掌握写钢笔字的要求、写好生字。 | ||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 ||
突破难点主要策略 | 情境模拟,朗读课文。 | ||
课前准备 | 1.教师准备:研读教材,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 ||
集体研讨课文内容 | |||
主备初稿 | 集体讨论意见 | 个性化内容 | |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播放歌曲《少年英雄小哪吒》。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歌中唱到的小英雄是谁呀? 2.介绍“哪吒”。 (1)你在哪儿认识哪吒的?在你的印象中,哪吒是一个怎样的人? (2)指导认读词(混天绫、乾坤圈)。 (3)出示填空:哪吒手拿________,身披________,________! 3.揭题。小哪吒带着这两件法宝要去干什么?(板书:闹海)齐读课题。 4.介绍原著。 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小哪吒一起去闹海吧。 二、检查预习,练习朗读 1.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读一遍,要求读准、读通。 2.检查词语。 (1)课件出示第一组词语: 东海龙王 三太子 夜叉 ①读准“夜叉”,看课文插图,说说夜叉的模样。 ②说说这三个人物分别是故事中的什么角色?(这是故事的反面角色。) (2)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语: 称霸一方 兴风作浪 胡作非为 ①理解“称霸一方”、“兴风作浪”,读准多音字“称(chēnɡ)”、 “兴(xīnɡ)”,并给另一个读音组词。 ②这三个词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③把它放回句中读。 3.检查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读好句子。 ①夜叉从水底钻出来,只见一个娃娃在洗澡,举起斧头便砍。 A.指名读。 B.教学生字“砍”。 C.你能做一做“举起斧头便砍”的动作吗?你觉得夜叉怎么样? D.放入句中读一读,读出夜叉的凶残。 依法读好下面的句子: ②三太子跳出水面,气冲冲地对哪吒说:“你打死我家夜叉,该当何罪?”说着,举便刺。 ③他跳进大海里,取下混天绫在水里一摆,便掀起滔天巨浪,连东海龙王的水晶宫也摇晃起来。 ④小哪吒可机灵啦,身子一闪,躲过了这一斧头,随即取下乾坤圈,向夜叉扔去。 ⑤哪吒一纵身,趁势抖出混天绫。那混天绫立刻喷出一团团火焰,把三太子紧紧裹住。 4.把这些词句放入课文再来读读课文,相信大家会把课文读得更好。 三、练习朗读,学习概述 1.朗读第1自然段。 (1)齐读。 (2)说说哪吒闹海的原因。 (3)闹海的原因也就是故事发生的起因。 2.分段朗读第2~4自然段。 (1)指名分段朗读,师生点评。 (2)指导概括每自然段的内容。 (3)分别提问:这一自然段讲小哪吒用了什么法宝?怎么用的?结果怎样?指导用“一……便……”的句式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第2自然段:一摆……便…… 第3自然段:一扔……便…… 第4自然段:一抖……便…… (4)把三个自然段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 3.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4.依据板书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1)课文先写了什么?(起因),接着写了什么?(经过),最后写了什么?(结果)(板书) (2)看板书,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概括地说说哪吒闹海的故事。 四、复习生字,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互相交流识记的方法。 2.指导书写。 五、布置作业 1.识记生字,默写课后第3题中的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依本讲述故事。 | 1.正音:提醒学生,“哪”这个字是一个表示疑问的词,好多时候都读nǎ,只有在“哪吒”这个词中才读né;“吒”在这里读一声zhā。 2.教师板书,学生书空:举起小手,跟老师一起写写他的名字。 3.“混”读二声,“绫”是后鼻音,“混天绫”是一根红色的绸带(绫),传说能自动捆绑敌人,即使剪断了也能自动修复。 4.“乾坤圈”为金色的圆环,力大无比。“乾”为天,坤为“地”,乾坤意为包罗万象,所向无敌。 5.教师补充介绍:佛经上说,夜叉是一种吃人的恶魔。这里的“巡海夜叉”是指专门在海上巡逻、巡视的夜叉。现在,我们常把那些相貌丑陋、凶恶的人称为“夜叉”。 6.抓住“气冲冲” “举便刺”的动作读好句②。 比较小结:①②两句话中都有“举起……便……”,这表示前后两个动作是连续进行的。 7.重点指导: 混:左窄右宽,“昆”的“日”宜窄,居“比”字正中。 晃:上紧下松,“日”宜扁小,“光”上部宜紧凑,下部舒展。 即:右边是“卩”,不要写成“阝”。 | ||
教学后反思 | 词句学习仍然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学这一环节时,根据本课多音字较多,新词特别多,句段描写也很明显地分成正反两类的语言特点,通过甄选组合,巧妙运用“词语组块”和“句子组块”教学法分别检查指导两组关于故事反面角色的词语和描写正面角色的重要句段,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生字的音、形、义,而且使词句不再静止地躺在书上,而是“立”了起来,“活”了起来,附着了强烈的情感,为“依本讲故事”作了充分的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