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5-09-29 02:14:18 责编:小OO
文档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罗晓琴 李娜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13期

        摘 要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推动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当前“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包括“课程思政”理念还未直入人心,高校三类课程之间依然“各自为政”,“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不够完善。因此,为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要深入研究“课程思政”理论,确保三类课程之间同向同行,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关键词 高校 课程思政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罗晓琴,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李娜,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5.091

        总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因此“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促进包括通识教育课、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推进所有教师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协同、有效、有力的思政教育大格局。 

        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剖析

        (一)“课程思政”理念还未直入人心

        “课程思政”的建设首先需要“课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目前,这种理念尚未在高校中形成共识。当今高校大学生处于思想相对多元化的时代,他们的成长伴随着网络和各种社交媒体,这就意味着他们的信息来源渠道广泛,脑海中多种价值观存在,他们亟需一个引导者传授正确的价值观。高校大学生有的来自发达地区,有的来自中西部地区,有的来自城市,有的来自农村,区域的教育理念不同导致他们对主流价值观的接受程度不同,在思想观念上存在差异。 高校大学生20%的课程是思政课程,80%的课程是专业课程,这意味着他们平时要花费80%的时间用于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只用20%的时间学习思政课程,长此以往,使得“课程思政”理念未能深入人心。

        总提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这为高校老师教学实践提出了改进的方向。“课程思政”理念要求所有教育者都要承担育人责任,授业与传道相结合。然而,高校很多专业课老师在思想认识上不能正确理解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认为只要把专业课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够了,德育工作仅仅是思政课老师的职责,只埋头拉车不看方向,对当前形势不闻不问,远离政治,造成专业课与思政课相分离的结果,使思政课孤军奋战,陷入“孤岛”困境。在知识储备上,部分高校专业课老师偏科严重,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识不深,所以在教学实践中,部分专业课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甚至有个别专业课老师在课堂上宣扬西方价值观和西方政治制度,高校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多元化时期,不能有自己的判断力,在专业课老师的影响下对主流价值观产生动摇。长此以往,专业课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政课的“独角戏”。

        (二)高校三类课程之间依然“各自为政”

        高校三类课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显性课程,对学生有显性教育的作用,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是隐性课程,对学生有隐性教育的作用。高校思政课程的理论知识更加系统,思政课程老师具有高度的政治素养和系统的知识体系,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要保持思政课程的主体地位,使之成为引领主流价值观的中流砥柱。然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思政课来进行肯定力不从心,所以发挥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至关重要。“课程思政”建设中要注重坚持思政课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同时也不能忽视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对学生的隐性教育作用,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形成“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大合力。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老师存在思想上的误区,认为自己只要传授知识就够了,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只是思政课老师的职责,造成教学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割裂,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严重存在,“课程思政”建设合力难以形成。

        (三)“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不够完善

        高校“课程思政”旨在建设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教育体系,这是一项大工程,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非常重要。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做好,有利于为“课程思政”的整体建设提供大的方向和完整的制度保障。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完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就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践行机制、监督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党政领导要担起主体责任,深入“课程思政”建设一线亲自指导。学校教务管理部门要主动建设管理机制、践行机制和监督评价机制,尤其是监督评价机制,建立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有助于避免“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走过场的情况。人事部门要建设激励机制,对于主动加入“课程思政”建设,并且为之做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给予一定的鼓励,提高每一位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使“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

        然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不够完善,学校领导层面重视不够,学校没有负起主体责任,机制建设不够完善,各部门对自己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定位把握不准,导致“课程思政”建设合力难以形成。

        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选择

        (一)提供理论支撑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大工程,内容广泛,各个专业学科划分复杂且有各自的独特性,所以对“课程思政”进行专门研究,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很有必要。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课程思政”理论体系的引领作用,引导高校教师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先进理论成果进行课题研究,为“课程思政”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学理基础。其次,高校专家学者要将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学中遇到的与“课程思政”理论相关的问题作为科研重点进行研究解决,并把这些科研结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解决学生心中的困惑,使“课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再次,高校思政课教材和专业课教材要进一步修改,为了改变学生心中固有的思政课教材枯燥无味的心理,使学生加强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高校要着力增强思政课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同时可以在教材里增加当前国家领导人的故事以及当前的形势以增强思政课教材的时代性。把思政课教材里的内容穿插到专业课教材中,使专业课教材里有“思政味”,为“课程思政”理论建设增加动力。 最后,高校可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qq等社交软件或者借助新媒体等方式宣传“课程思政”理念,让高校所有教师和学生在思想认识上肯定“课程思政”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真正推动“课程思政”工程的建设。

        (二)确保三类课程之间同向同行

        总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因此“课程思政”的建设要确保三类课程之间同向同行。首先,思政课程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改革以往枯燥的讲授法,用新的教学形式向学生传递二十四字真言。以马克思主义理共课程为基础,活跃课堂形式,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思政课程要发挥自己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价值引领作用,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新媒体应用等方面进行改革,发挥思政课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上将理论知识与当前时政热点相结合,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剖析,提高思政课堂趣味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国家的方针,培养学生对国家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其次,通识教育课程要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新媒体应用等方面进行建设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凸显通识教育课程的价值使命。各高校根据自身大学办学特色开展通识教育课程,深入挖掘通识教育课程的育人资源。最后,专业课程要注重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对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课程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自然科学课程,主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科学精神教育,让学生在学会知识之余引起他们对生命的思考以及自己职业的社会责任的思考。 高校三类课程同向同行,学生通过思政课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通过通识教育课程拓展思政教育范围,根植理想信念,通过专业课程上的价值观的再次影响,使得“课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

        (三)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就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践行机制、监督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在领导机制方面,学校领导要重视“课程思政”建设,担起主体责任,深入“课程思政”建设一线亲自指导。高校领导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入课堂讲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管理机制方面,学校、教务处、各职能部门、各二级学院要明确自己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定位,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学校领导要明确自己的主体责任,重视“课程思政”的建设。教务处要加强对课程培养方案、教材建设、授课情况等教学环节的管理。人事部、宣传部、组织部等各职能部分要从自己的工作层面配合“课程思政”的建设。各二级学院要深入了解本学科内部情况,把“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在践行机制方面,学校各部门要分工合理,明确责任,同时要整合资源,进行合作,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合力。在监督评价机制方面,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指导理念,将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成长发展为尺度作为评价标准。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督,这有助于避免“课程思政”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走过场的情况。 在激励机制方面,人事部门要对于主动加入“课程思政”建设,并且为之做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给予奖励,在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的基础上提高每一位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

        注释: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12-09.

         李雪萍,马发亮.高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问题及对策探析.内蒙古电大学刊.2018(4):73-75.

         于冠华,李敬强.课程思政的价值与实现路径探析——北京物资学院实践探索.教育教学论坛.2018(21):46-47.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中国高等教育.2017(15/16):11-14.

        参考文献:

        [1]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中国高等教育.2017(15/16):28- 29.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