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浅谈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
2025-09-29 02:15:16 责编:小OO
文档
浅谈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

蕲春县青石中心小学     陈正兵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和各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够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契机,但同时也应看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一个新兴事物,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 

    一、 当前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障碍及对策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手段在各国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最基础的“三机一幕”的普遍应用,到多媒体以及教育网络的大力推广使用,都极大地优化了教育与教学过程,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成为教育改革的一种发展趋势。然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仍然难在中小学课堂上争得应有的一席之地。其原因是存在着种种障碍,阻挠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深入中小学课堂。 

    第一、长期以来,由于评估体系不科学,评估标准偏向,造成了升学、就业、晋升中简单地以名次论优劣的不良现象。这种机械的评估模式,将一个本来十分复杂的教育评估体系扭曲为以”分"为导向,以“考”为法宝, 以“率”为标准,从而导致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逆流一浪高过一浪。致使一些人对现代化教学手段深入中小学课 也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绞尽脑汁地对付各种考试,而对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及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如何运用不闻不问;因循守旧,认为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及技术进行教学是“浪费时间、得不偿失”;不思进取,仅把传授“看得见”的知识作为硬任务来完成,放弃了对将计算机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实际教学的尝试,把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当作“软任务”。 

   第二、由于经费不足,导致中小学计算机的数量不足,档次不够,软件配备不足。许多中小学无力购买计算机用于教学,中小城市的情况虽较农村好得多,但教学设备陈旧的问题严重而普遍,再加上计算机具有更新换代快的特点,即使经费稍宽余的学校也“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在这种情况只有增加教育资金投入,合理使用专用经费,改善现代化教学设备。从计算机教育的长远有效发展来看,协调投入在硬件、软件及人员培训几方面的资金比例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提高资金和设备的利用率。现有网络的合理应用有助资源共享,节省经费,还有助于师资培训问题的解决,可谓一举多得。 

  第三、软件是硬件发挥作用的根本保障。硬件使用质量和利用率的高低与软件有着直接和必然的联系。没有有效适用的软件,再好的硬件也无异于一堆废铜烂铁。目前我国面向中小学的教育软件数量太少,质量方面的问题严重,不切合教学实际,不成体系,与现行教材不配套。学科教师在使用教学软件时,最关注的是软件是否有助于达到本学科教学目标,是否使用学科教学更清晰、连贯,因而特别希望软件与现行教材配套且系列化。 

  因此要注意加强中小学教学软件的设计研究和设计力量,从根本上解决软件数量太少的问题。软件开发人员要与学科教师结合,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激励机制,鼓励学科教师自己动手开发一些小软件。 

  第四、现在学校中占统治地位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与未来基于Internet的多媒体教育网络的教育和教学模式是不适应的。这就造成了现有的教育与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大面积运用与推广的阻碍。 

  我们正在经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即向信息化社会过渡的阶段,正面临教育大变革的前夜。如果我们能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站在信息化社会的高度,运用全新观念、全新视野对现代化教学手段深入中小学课堂这一新事物加以审视,抓住机遇,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在中小学课堂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与试验,我们就完全有可能使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中小学的课堂上大放异彩。反之,如果我们不抓住时机,继续保持原来传统的教育与模式,不思进取,我们将会坐失良机。等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都已完成信息化社会中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时,我们将仍处于原来的落后状态,历史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教育落后的国家是孱弱挨打的国家,教育落后的社会是不文明的野蛮社会。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及一点思考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 

    第一、驱式的教学过程: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具体学科的任务或学科任务包含其中的真实性的情景问题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但这一切都需要好的构思和设计。如何与信息技术整合,这是最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例如,因自然学科其自身的特点,自然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就不同于其它学科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可以利用丰富的视、听等多媒体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在教学中一味利用视听刺激,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产生厌倦情绪,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我的思考是,自然学科有她自身的魅力,就在于探索学习者未知的知识领域,因此信息技术利用的好,还需要教师不断的改进教学设计,利用“问题”吸引学生,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第二、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就必须给予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利用信息技术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很快就过去了,没有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信息量大,学生反映良好,其实由原来的“人灌”改为更高效的“机灌”。 

  第三、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但是不是就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瞎碰瞎撞?是不是每一个概念都要学生自己去建构?教师的演讲、解释、传授知识是不是都是多余的?这些问题都是值得研究探讨的,在教学中教和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片面的强调某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都会走入一个极端。 

    第四、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统一: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协作的精神。同样,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认识场所,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综上,信息技术和各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够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契机,但同时也应看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一个新兴事物,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相信信息技术在和学科教学中大有作为。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