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哲学概论考试重点总结
2025-09-29 02:25:02 责编:小OO
文档
 哲学概论考试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概念题)

一、决定论

 基于唯物论的一种观点,认为物理运动是由一定的因果关系所决定而非自由的选择,即我们的所有行动都是原子的运动所决定的。(主要代表者是霍布斯,源于此时物理学的大发展的一种观点。)

二、二元论

关于心物关系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心灵是一种实体,物体则是另一种实体。依照心物二元论的说法,心灵的基本特征是意识或思想,物体的特征是空间的拓延性,其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解释心灵与物体的互动与影响。(作为双实体论。认为心与物是两种不同的实体或存有物。)

三、形而上学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被认为是研究事物本质与基本原理的学问。它是对现有哲学最根本问题的探讨(在早期甚至被称为对超物理的、超自然的、神秘的、不可思议的事情的探讨的学问。)。

四、效益原理(效益论)

指的是赞成或不赞成某种行为(无论何种行为),取决于它是否增加或减少利益当事人的幸福,即是否能促进或反对那种幸福。属于一种道德理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规则效益论和行为效益论。它是对处理道德难题的古老尝试之一,表现在经济学上,则主张自由主义以获得最大效益。(主要由边沁形成和发展)。

五、社会契约

它是一个社会所有成员通过订立自愿且全体一致协议的协议共同组成的一个统一的政治社群,并且成员要服从他们集体选出的所制定的法律。这个契约由所有成员共同制定和遵守,并对所有成员有着一致的约束力。

六、绝对命令

意为你只根据你制定的,而你同时也愿意它成为一项普遍法则的那项法则来行事。它是康德发明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一种要求我们无条件地去做某件事的命令——也就是说,不管我们想要什么或是我们的目标和目的为何。

七、理论中立

当我们说科学资料或观察是理论中立时,就是说对那些现象的描述没有预设哪一种科学理论是对的。如果科学观察或是对资料的描述确实牵连或预设了理论。则认为是理论负载。

八、异化

根据马克思的话,是指一个人和自己的本性、自己的劳动产品,以及工作的伙伴发生冲突或对立的状态。他指出,资本主义破坏了人类创造性与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使得人类在工作时不快乐,在休闲时不满意,无法发挥其潜能。

简答题

一、怎样理解学习哲学可以化智慧为方法?

1,就字义而言,哲学意为爱智,系统性、批判性地检查我们判断、评价与行动的方式,目的在于使我们自己更有智慧、更能自我反省,成为更好的人。

   2,根据苏格拉底的四项原则,我们可以知道,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我们有必要审视我们的生活,同时我们的生活也应遵循一定的适切思想与行动的准则,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为追寻真理,就必须对其进行思考,而这一个过程,就需要哲学的存在。

   3,哲学家的存在,就是引导人类进行一场哲思之旅,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追寻让自己生活的更好的智慧以及对言行思想准则的理性洞识,由此,人类将生活得更好。

   4,哲学是世界观和方的综合,在得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世界观)之后,就必然由此产生相应的方,这些方的存在,就是为了追寻更好的生活,它们将智慧的世界观转为了正确的方。

二、马克思主义对“何谓哲学”的回答。

1,从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来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来看,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从世界观和方的关系来看,哲学是世界观和方的统一。

4,从哲学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来看,哲学是以最普遍的范畴及其构成的逻辑体系来反应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形态。

三、“我思论证”提出的认识论的两个核心问题的论述以及笛卡尔对这个问题的论述。

1,这两个核心问题分别是:一,确定性的问题,我应该采取怎样的真理判断标准作为依据来测试各种知识的主张呢?二,知识来源的问题,我们若是有任何的认知,我们的认知究竟是根据感官的证据、抽象的推理还是这两者的结合呢?

2,笛卡尔的论述:就确定性的问题,他提出了两项标准,即所有我非常清晰且明白的知觉的东西都是真的,非为此类的都是假的,而如何判定,则借助于全善的上帝,因为上帝是不会欺我的;而在知识来源问题上,他坚定地站在理性而非感官的一方,甚至于尝试仅用逻辑及数学前提与经过严格演绎证明来建立的一套普遍的科学体系,这是一个坚定的唯理论的做法。

四、霍布斯如何利用原子来解释人类心灵及其运作?及其对自由意志的反对论述。

1,霍布斯属于唯物论者,他们主张这世上存在的只有空间中的物体;其他的东西如心灵和精神,在更仔细的检视后,都会发现它们只是物体的组合。

2,在此基础上,霍布斯利用原子来解释人类心灵及其运作,他认为这个世界是由不断移动、像撞球船相互碰撞的微小原子所构成的,而人类的心灵也是如此,是由原子构成的。

3,霍氏认为,人类所谓的、声音、听到和看见等感官和知觉上的东西,实际上是原子在大脑中的运动所带来的,认为某事的发生,其实就是原子在以特殊的方式在运动。

4,在利用原子来解决人类心灵的某些特质问题时,霍布斯提出,人类的运动分为生命的运动和动物的运动,对于特殊的特质,他认为其实可以将其无限简化,而简化的而简化的最终结果同样是简单的单一的原子的运动,这就是其对原子决定心灵的描述。

5,在面对自由意志的问题时,霍布斯坚持唯物论的观点,反对自由意志。认为包括我们心里的思想在内, 所有的事物均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的运动遵循物理上的普遍规律,没有选择的空间和余地。

6,根据他的观点,当我们在面临选择和心理活动时,首先是原子从体外影响我们的感官并进而引起我们自身原子的振动,在这一过程中,就是我们人类的思考的过程,尽管它无法察觉但确实存在。而这一过程结束后又由原子的振动来让我们做出选择,所有的过程都是源自振动,人类无法选择。

五、莱布尼兹如何解决“知识确定性”问题?

1,在笛卡尔的基础上,莱氏提出真理及确定性的标准来加以替代,并建议将真理分为两种,第一种为只应用一个逻辑的根本原理就可以知道的真理,此为矛盾律。另一个逻辑法则通常是与矛盾律一起思考的,任何语言要么是真或者其否定句为真,没有第三种可能性,没有中间地带,这一定律被称为排中律。

2,在面对不能利用逻辑法则来证明的问题时,莱氏将其称之为事实真理。为了确定其为真,我们必须诉诸完全不同的真理,他将其称之为充分自由律。即认为:没有事物能够是真实的或存在的,且没有叙述是真的,除非它有一个充分理由能够指出它的存在是真的,它的存在是有依据的。

六、培根的三表法及其论述

1,培根提出的所谓的“三表法”的内涵即在于他认为科学探究的秘密在于系统搜集对世界观察的结果,然后通过列表和整理的过程,我们才能发现隐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简而言之,就是一种科学的观察、归纳、总结、思考的过程。

2,三表是指具有表、缺乏表以及程度表。前两者是是静态的,是定性分析,后者是动态的,是定量分析。具有表在于搜集正面的例子,缺乏表在于搜集反面的例子,程度表则是在此基础上对现实情况的进一步检测。

3,在利用“三表法”进行科学探究的时候,培根指出,我们必须从感官的证据出发,非常谨慎地从特殊事例的观察推演出试探性的通则或假设,因此,我们必须避免采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来取代观察,一切都应从现实入手,避免先入为主。

5,在培根的“三表法”中,有三项重点是值得注意的。一是依据培根的立场,科学探究其本质的形式是我们可以用感官来掌握的日常事物的特质,二是在搜集归纳的过程中,我们是不可以带有自己的偏见和原先的立场的,即应该理论中立。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将陷入一偏之见。三是科学探究的目的即在于运用知识以获得改变自然的力量。

七、柏拉图对艺术的抨击以及亚里士多德的辩护。

1,柏拉图对艺术进行了哲学的追问,在这一过程中他发现,艺术的存在,只是在表象上来反映和解决人们心中的问题而并没有在哲学上有所突破。因此艺术的存在不能真正给人们以启迪。

2,柏拉图将其哲学建立在表象与实在的区分上,而在此基础上可以看到,无数生活中的实例表明表象具有误导性,而能否将其与实在区分开来取决于理性。显然他认为,艺术属于表象,是具有误导性的。艺术的存在误导人们远离知识,扰乱人们的灵魂的和谐。

3柏拉图认为,艺术对生活的反映仅是一种对表象的模仿而不是对真理的模仿,这种模仿流于表面而必将使人们远离真理而受到艺术的误导,这样的模仿显然不能成为真理和善。

4,在对诗人的看法上,他认为人类灵魂的本性有两种不同的要素:理性法则和情感冲动。而所谓诗人的存在,则是在追求灵魂当中低劣的部分,这是一种的支配方式。简而言之,他还是在强调艺术家的追求使人们远离实在而流于表象。这与其理想国的追求是相悖的,故而他认为艺术应当退出理想国。

5亚里士多德的辩护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论述。其一,他认为伟大的艺术家能够通过其艺术作品掌握存在于个别特殊当中的普遍性,而这一普遍性,就是柏拉图所提出的实在,即一般性的规律,同时他还认为戏剧场情有利于有害情绪的释放。

6,亚里士多德同时认为艺术在生活中应当由其合法地位,因为首先是比历史更富哲学性与深刻内涵,同时悲剧诉诸人们心理的道德情感,激起内心的恐惧与怜悯,使情绪得到净化。

论述题

比较洛克与修谟的“经验论。”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