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券商资管业务介绍
1、资管业务创新背景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持续深入,“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这种大背景下,以证券公司为代表的直接融资中介大有可为。一方面证券行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上升本身符合产业演进的趋势,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新增长点的培育所产生的直接融资需求,更是证券行业发展壮大的良好契机。同时,伴随着我国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和居民财富的迅速增加,居民对财富管理需求的增长也十分迅猛,一个巨大的财富管理市场势必形成。因此,无论是经济发展转型还是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的迅猛增长,都对证券公司未来的经营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然而,国内证券公司现阶段业务模式严重依赖传统的通道业务,无法满足实体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差异化日益明显的金融服务需求。要实现通道型盈利模式向服务型盈利模式的转换,我国证券公司必须站在财富管理的高度对现有业务结构进行分解、整合和再生,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和资产定价能力的培育,重点发展资产管理业务。
2、国内外资管业务发展现状及比较
近年来,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才逐渐步入规范发展时期,业务种类逐渐多样化,业务规模也迅速跃升。截止到2012年7月底,证券公司各类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总净值达到1635亿元,相比2005年增长了43.85倍。然而,即便券商理财规模过去6年中平均130%的增长率仅次于银行理财,但其对全行业增量的贡献还不足1%,正可谓一个快速扩张的资产管理行业和一个被逐渐边缘化的证券行业并存。销售渠道不畅、投资标的受限和发行制度缺乏灵活性是近年来券商资管业务发展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三季度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之势。2012年上半年券商受托管理资金总额为4802.07亿元,但仅仅三月之后,这一数据便刷新到9295.96亿元。2012年第三季度券商受托管理资金本额较上半年增长4496.亿元,几乎增长一倍。
市场人士认为,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10月18日公布的《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及配套实施细则,其中取消券商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行政审批,改为备案管理,扩大资产管理业务投资范围,这两项措施对券商资产管理业务产生了重大影响。
不但券商开始在资管业务上发力,设计出大量券商资管产品,另一方面,握有大量银行理财资金的各商业银行亦闻风而动,悄悄对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做了改变,以适应这种变化。
普益财富研究员吴泞江对本报记者表示,自券商资管业务松绑以来,已有多家商业银行对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对象进行了调整,将券商定向资产管理或者券商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纳入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如招商银行的“招银进宝系列之睿远理财计划”,其11月14日发行的该系列产品的第三期,将证券类资产范围扩大至包括证券投资类券商定向和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工商银行的“工银财富”资产组合投资型人民币理财产品(CFXT),在10月15日后发行的该系列产品明确将券商定向资产管理和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列为投资对象,另外还包括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计划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投资计划。此外,北京银行、龙江银行、中信银行和民生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也有将资金投向券商资产管理计划的理财产品系列。
虽然券商的资管产品推出后必然会和商业银行的银行理财产品形成竞争之势,但普益财富研究员吴泞江表示,“在感受到激烈的竞争氛围之前,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商业银行与券商合作的深化。券商资管新政松绑的不仅是券商资管业务本身,商业银行也从券商资管新政中嗅到了市场的契机,通过参与券商资产管理计划来扩大投资渠道,间接为自己松绑。”
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之所以发展滞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目前国内资产管理市场还只是一种“通道型”市场而非“服务型”市场。销售渠道的“通道型”特征显而易见,银行和保险凭借数量众多的服务人员和分布广泛的营业网点把握着资产管理行业的咽喉,同时银行还具有存款和结算优势。另一个“通道型”特征在于对产品功能的分割,券商资管业务可选投资标的范围受限致使其产品存在严重的同质化和过度依赖二级市场表现,审批制则更是抑制了券商资管产品推新的灵活性和速度,无论是投资标的还是发行制度层面的差异,本质上讲依然是一种对通道的人为割裂,券商资管业务发展相对滞后也可以理解为其所“被给予”的“蛋糕”最小。
与国内证券公司面临渠道、投资标的和发行制度等诸多所不同,美国证券公司的境况要优越很多。首先,美国证券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具有渠道优势。一方面行业发展初期商业银行受限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无权销售共同基金产品,另一方面美国证券公司在机构数量上与商业银行相比同样占据优势。其次,美国证券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不存在投资范围的。由于美国监管当局将资产管理各子行业均置于统一的信托框架下予以管理,证券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并不会遭受特别。
能够不断推出功能齐备的新产品是美国证券公司赢得竞争优势的诀窍之一,现金管理账户和包管账户等是其典型代表。美林证券在1975年推出现金管理账户,将证券交易账户、结算性存款账户和货币市场基金整合在一起,客户通过CMA既可以进行证券交易,也可以存取款、信用卡转账和结算,这种同时具备支付便利和高收益率的新产品非常受市场欢迎。包管账户的出现让证券公司则真正从产品上实现了客户需求导向制,尽管商业银行在90年代也推出了类似的综合性账户管理服务,但证券公司仍旧凭借其专业化服务和折扣优惠占据优势。根据Cerulli Associates的统计,2011年六大类包管账户所管理的资产已经超过1.7万亿美元,其中近60%掌握在美林、摩根斯坦利和嘉信理财手中。
除包管账户外,美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取得成功的另一个诀窍在于其价值链层面精准的差异化定位。与国内资产管理行业的“通道型”业务模式不同,美国的资产管理行业具有非常典型的“服务型”特征。资产管理人位于整个价值链的顶端,但其服务价值必须通过产品设计者、销售者和市场看护者等中介才能得以实现,这意味着最终客户的需求会先经过投资型购买者和市场看护者进行具象化和数量化,然后由销售者与产品设计者进行沟通,并由后者根据销售者提出的需求和资产管理人的专业特长、投资风格来设计可交易的金融产品。
3、券商资管业务创新要求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