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新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
2025-09-29 02:21:38 责编:小OO
文档
曼新小学创新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战争,一个多么残酷的字眼!面临战争,人们期盼和平。本组课文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选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外两个小英雄的故事和两篇以孩子的眼光关注国际局势、表达对和平渴望的课文;并安排了与此相关的“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等语文实践活动,还选编了“资料袋”、“阅读链接”、“宽带网”等有关战争与和平的资料。本组教材的内容直面惊心动魄的战争年代,倾吐了孩子们对和平的呼唤。通过本组教材的学习,学生的心灵一定会受到震撼,经受洗礼。

本组的四篇课文的内容不同,风格不同,前两篇课文生动有趣,后两篇课文情感浓烈。四篇课文又有许多共通之处,如每篇课文中有许多句子蕴含着丰富的意义,抒发了深厚的情感。因此,教学本组时,要帮助学生在把握每篇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重点理解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要切实把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情感作为本组训练的重点。

教学时,不仅要立足本组教材,利用教材提供的优秀作品,也要注意采用多种方法,链接教材以外的丰富材料,帮助学生真切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缅怀那些为和平英勇战斗的英雄们,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6课时,略读课文3—4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等1课时。

课题13  夜莺的歌声课时2课时
课型讲授设计者使用时间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课文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课文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以空行为标志,写了四部分内容:先写“小夜莺”以歌声引诱敌人上勾,接着写“小夜莺”在为敌人带路途中以歌声为游击队员传递敌情,再写游击队消灭德国兵,最后写战斗结束后“小夜莺”在村边小路旁继续吹奏着宛转的歌声。“小夜莺”的歌声自始至终贯穿着整篇课文,危险中充满勇敢镇定,紧急中充满智慧机警,一个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受到热爱祖国,仇恨法西斯的教育;二是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课文首尾呼应应写法。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宛转”、“兴致勃勃”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讲授法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普通教室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或补充内容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及其欧洲和亚洲的盟国而进行的正义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1941年10月,德军大举进犯莫斯科。12月苏军发动,次年1月取得莫斯科会战的胜利。同年夏,德军又集中主力进攻斯大林格勒。11月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展开,1943年2月2日全歼德军主力。不久苏军又取得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并收复大片失地。1944年,苏军发起总,全部收复沦陷的土地,并把军事行动转入敌人领土上进行。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迫使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认真聆听,质疑

举例:为什么到处都有战争?

战争带来的都是什么?

法西斯的来历: 

“法西斯”是古代罗马高级长官的一种权力标志。初为早期王权的标志,后高级长官出行时由扈从肩扛(每人一束),象征其行政权力,法西斯主义(Fascist)即取名于此。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文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重点词语:

木屑,尘埃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的每个段落概括大意。标出自然段

根据自己理解写段意

老师重点指导抓住重点词语分析段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要求:1.在这一段中你了解了什么?

2.怎样理解课文中的几句话:

(1)“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搭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着一件颜色和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这个孩子是夜莺,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有意地吸引敌人)

(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在敌人不易察觉中戏弄敌人,体现出他的聪明。)

(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体现出他的机智勇敢,镇静。让敌人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他,让他带路。)

3.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有什么感受?(勇敢机智聪明活泼能干自信)

从表面上看,这两句话在描写夜莺的歌声,但联系上下文,便可发觉其中还有其他的意义,“停了一会儿”“新的劲头唱起来”,机警的小夜莺已发觉了敌人,经过思考,他决定去接触敌人,把敌人引入游击队的埋伏圈,消灭敌人。

 

夜莺:

一种迁徙的食虫鸟类,擅唱而著称,它的音域之宽连人类的歌唱家也羡慕不已。夜莺的鸣叫声高亢明亮、婉转动听。

杜鹃:

又叫杜宇、子规、布谷鸟,多数种类为灰褐色,但少数种类有明显的赤褐色或白色斑。

五、小结

你觉得小夜莺是个什么样的小孩?

找出文中句子,分析

“快活”是小孩子的性格特点,快乐、活泼。“快活”在这里反映了“小夜莺”在敌人面前表现出超乎寻常的镇静、坦然。孩子在凶恶的敌人面前表现得如此镇定自如、依然快活,可见孩子的胆量。

重点强调:

机智,聪明,随机应变

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憎恨

板书设计:

                        13  夜莺的歌声

                        吸引敌人  ———————\

                        与敌人周旋               \

          夜莺的歌声                              首尾呼应

                        歼灭敌人                 /

                        投入新的战争——————/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或补充内容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1.自学课文,思考:

(1)一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

(2)为什么夜莺“有时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3)夜莺回答德官的突然问话,表现了他的什么?

2.交流,朗读。

3.小结。

(为了麻痹德国兵,以便后来他用鸟叫同游击队联络是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为了麻痹德国兵,让他们觉得夜莺还是个孩子,顽皮又贪玩)

(机智,灵活)

阅读课文:

1.强调了战争对村庄的破坏,战争打破了村庄的美好与宁静,将美好的东西破坏,也写出了敌人的凶恶与残暴。

2.孩子故意打岔,避免正面回答。这是夜莺在敌人不易擦觉的时候戏弄敌人。反映了孩子的冷静、机智、沉着。

3.野兽:德国强调。

说明孩子爱憎分明,前一句保护了群众,后一句痛苦了敌人。由于他巧妙地回答了德军军官的盘问,德官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也说明了孩子是个出色的小战士。

二、学习第三段1.学习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从中能了解到夜莺的什么?

2.读一读表现夜莺机智的句子和游击队的对话,加深理解。

3.小结。

(主要讲了游击队是怎样从夜莺那里了解到德情况的。从中了解到夜莺与游击队配合的默契,游击队与夜莺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密。)
三、学习第四段1. “从松树林里发出一声口哨响”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2.游击队是怎样消灭德国兵的?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想一想游击队为什么会全歼敌人。

3.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夜莺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河岸边?他在望什么?

4.课文为什么写孩子穿的衣服是跟树叶差不多的绿颜色呢?

5.小结。

(游击队发给夜莺的暗号,让他迅速隐蔽)

(当孩子把敌人带进伏击圈,接到游击队发出的暗号时便于迅速隐蔽。)

四、总结全文1.课文紧扣题目,请把出现“夜莺”的地方划出来。

2.“夜莺的歌声”的含义:

  一是小孩叫夜莺,他把敌人带进游击队的埋伏圈,让游击队消灭敌人,夜莺的歌声是胜利的歌声;

  二是小孩用夜莺的叫声报告敌人的情况,夜莺的歌声是传递情报的声音;

  三是小孩是个爱祖国、恨敌人,机智勇敢的小孩,夜莺的歌声是热爱祖国,勇敢地和敌人斗争的颂歌。

3.通过一件什么事反映什么?

4.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通过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小男孩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侵略者经过的记叙,反映了苏联少年的机智勇敢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互相呼应)

板书设计:

                                  夜莺的歌声

            起因:引敌发现  主动接近

               巧答盘问  取得信任

            经过:诱敌进伏击圈 机智勇敢的

               巧妙报告敌情 爱国主义精神

            结果:全歼敌人

               夜莺又叫 

七、教学反思
教学亮点不足之处改进措施
课题14 小英雄雨来课时2课时

课型讲授设计者使用时间
一、教材内容分析
1.课文简说。

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作家管桦写的同名中篇小说,选入课文时有改动,讲的是在那战火连天、炮轰鸣的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聪明勇敢,游泳本领高强,为了掩护干部,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围绕这一主题,课文分六个部分叙述。

第一部分讲雨来的游泳本领高。雨来生活的芦花村在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是抗日根据地。芦花村旁有还乡河,河里有芦苇,雨来每到夏天就到还乡河游泳,所以练就了一身游泳的本领。

第二部分讲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他在夜校跟着老师轻声念着:“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第三部分讲雨来掩护区交通员李大叔。在战斗形势异常紧张的关头,生活在家庭中的雨来,在危急的情况下毫不慌张,勇敢地掩护了李大叔,并机智地把敌人引开。

第四部分讲雨来和鬼子进行不屈的斗争。雨来机智地回答敌人的盘问;拒绝了敌人的哄骗和利诱;在敌人威胁、毒打下也没有屈服。

第五部分讲芦花村的人们误以为雨来牺牲了。村里人都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有志不在年高。”

第六部分讲雨来并没有死。雨来能够在敌人的口底下巧妙逃生,进一步表现雨来的机智勇敢。

本文的故事情节紧凑而又丰富多彩、跌宕起伏,将一位热爱祖国、不畏强敌的少年英雄展现在读者面前。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战争年代人们的生活,学习小英雄雨来勇敢机智的品质,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二是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本文篇幅较长,因此要训练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内容。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8个生字。

2.了解雨来为掩护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3.理解“有志不在年高”等句子的意思。

4.给课文的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体会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难点是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讲授法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普通教室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或补充内容

一、激发情感,参与预习1、导语: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北部的芦花村有一个十二岁的小英雄。他被迫给敌人带路,却把鬼子带进了我们设计的地雷阵,炸得鬼子狼哭鬼嚎。以后,他和其他的孩子们一起站岗放哨,送鸡毛信,配合八路军与鬼子周旋……你们知道这位年仅十二岁的小英雄是谁吗?

2、放录音。配乐诗《小英雄啊,雨来!》

思考: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你还了解小英雄雨来的其它事迹吗?

出示图片:小雨来与鬼子斗争的片断。

思考问题

对小雨来感兴趣

并参与朗诵和雨来事迹的记录

设计意图:

通过故事性的叙述引学生入境,体会战争中的小少年如何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小英雄的。

二、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朗诵以及观看图片,我们仿佛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特定的情境中,我们的心中仿佛燃起了一把熊熊的民族反侵略战争之火。观看图片,体会雨来锁在的生活环境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激发情感,对课文感兴趣。

三、入题出示课题:

  (1)理解课题:

    (2)引导到学生质疑:看到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称雨来是小英雄?)(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雨来是一位小英雄?)

小——指的是雨来的年龄小,是一个少年。

英雄——指的是雨来的特点。

雨来——课文中的主人公。

课题表现出文章的中心——英雄

通过课文前的“连接语”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除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外,对课文的主旨和阅读方法、学习的重难点给予了提纲挈领性的导向。
四、学习预习(1)出示预习提纲   思考题:

  A.文章通过哪件事表现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B.文章的其它部分与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芦花村的自然环境怎么美?通过一件什么事说明雨来勇敢机智灵活,游泳本领高?

  第二段:从哪看出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在书中用“_______”划下来。

  第五段:芦花村的乡亲对雨来不怕牺牲的精神表示怎样的赞叹?

  第六段:雨来怎样机智脱险?

  (2)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分为若干的学习小组),注意养成边读、边想、边标画的方法。

(掩护李大叔、和鬼子斗争)

(围绕各部分重点问题讨论,教师加以点拨。)

对照阅读提示,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划出有关内容,读后与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有疑问的地方互相解决,不能解决的做个记号,待后集体解决。
五、汇报预习,交流解疑

1、询问学生在预习中的不解之处。

2、汇报预习的情况。

3、分角色朗读,参与评价。

4、分组讨论:作者是根据哪些情节和词语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的?  

5.试着读一读,在组内分角色读一读。

6.指名在班上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者表演。

  A.自愿读或者表演

  B.大家评议。

(第四段写的是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决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把有关的词语标画出来。(敌人的手段是哄、骗、恐吓、毒打,甚至用死来威胁。而雨来始终说:“没看见”)

确定重点段:哪段最能表现小雨来是一位小英雄,哪段就是重点段。
六、四、作业

  

1、读书,体会小雨来的品质。

2、体会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找出文中表现小雨来品质的句子,并体会分析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板书设计:

                                14 小英雄雨来

                            高超的游泳本领

                          /                   \

         跳进河里,安全脱险————雨来————接受爱国教育

                          \\                   /

                            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或补充内容

一、复习巩固,回忆旧知1、指名说出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说说小英雄雨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指名朗读课文的第四段。

复述课文内容

小雨来有高超的本领,文中第几段第几行体现了他的聪明才智。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回顾全文,深入探究1、从重点内容入手,理清段间联系。

  (1)鬼子抓住雨来为什么要毙他?

  (2)雨来在鬼子面前为什么表现得如此坚强?

  (3)雨来又是怎样从鬼子手中逃脱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4)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同学讨论 

划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课文中的位置。重点理解课文中两次提到这句话有什么重要的意思?从而体会雨来的优秀品质。

让学生认识到这是雨来能够掩护李大叔和对祖国深切的爱,才有了后面勇救交通员、勇斗鬼子的故事
三、

讨论,品味

划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课文中的位置。重点理解课文中两次提到这句话有什么重要的意思?从而体会雨来的优秀品质。

  (课文中第一次出现在第二段中。雨来在夜校学习时,女老师指着黑板上的字念着:“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敌人的威胁、利诱,软硬兼施,都不能使雨来屈服。“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是他意志、信念、力量和经受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

这说明雨来在夜校不仅学了文化,更重要的是接受了思想教育。这种爱国主义的思想,在他头脑里扎下了根,这是雨来与敌人斗争的力量源泉和思想基础。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在第四段中。

鼓舞鞭策着他,使他经受住敌人的毒打。在严峻的斗争面前,雨来重温这句话,倍感亲切。

在小组中读读、议议,互相交流阅读情况和感受,互相提出和解决问题,组织学生集体交流,教师适当地引导对信息点的梳理、整合、概括,并对难点进行适当的点拨解疑
四、总结归纳1.归纳各段的主要意思,提炼成为小标题。

第一部分:雨来家乡的景色优美,他游泳的本领高强。

第二部分:雨来上夜校读书,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部分: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第四部分: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始终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第五部分:乡亲们以为雨来牺牲了,都很难过。

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

2.提炼课文的小标题:

提问思考:怎样编写小标题呢?

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词语。可以用书上的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编写。

第一:望着妈妈笑

第二:爱自己的祖国

第三:掩护李大叔  第四:与鬼子斗争

第五:有志不在年高

第六:雨来没有死

学习给课文的每部分加上小标题,体会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并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五、

段间的联系描写还乡河景色美,点明雨来的家乡美,并为后来雨来脱险打下伏笔;雨来在夜校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是雨来临危不惧,英勇斗争的思想基础;鬼子阴险狡诈,能反映出雨来坚强不屈众乡亲对雨来的评价,点明雨来是一个好孩子;雨来脱险没有死,不仅与文章开头互相照应,也是小雨来优秀品质的体现。
景物描写的作用

“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这里写出不仅白天的芦花村景色优美,太阳落下去以后,这里依然是那么美。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生活着勤劳善良的村民们。人杰地灵,人们多么希望雨来这个好孩子仍活在大家中间啊!

第六部分写“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虫子在草窝里叫着。”这一段看似写景,实际在写人们的心情。人们多么盼望雨来会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啊!连那河水都在静静地等待着,草窝里的虫子都在呼喊着雨来。文章中三次景物描写,都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情感。由此看来,成功的景物描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
七、教学反思
教学亮点不足之处改进措施
课题15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时1课时
课型讲授设计者使用时间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本文情感强烈,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引起读者的共鸣。

选编本文的意图一是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二是进一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部分内容。

2.理解课文深刻的句子。

3.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讲授法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普通教室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或补充内容

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都在和平的环境中生活着。可是,你知道吗?这样安定的生活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②多媒体配乐播放战争场面及战争中人们的悲痛与无奈。

   ③看到这些情况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入情入境

生活在战争中的人们,他们无时无刻地在祈盼和平的降临,因为和平意味着生的希望,意味着能尽情享受阳光

设计意图:

激情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重点学习第二部分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读完后想想: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着重写了什么?

请同学们重点朗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想一想;这几段话中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刻,请找出来,再谈谈自己的体会。

集体交流;哪些地方让自己的印象最深刻?交流时,要特别关注下列语段,并按语段后的教学步骤,指导学生体会。

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朗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谈谈自己的体会

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自己感悟,和同学间的交流,品味语言

三、品味语言语段: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我们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a.爸爸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会怎么想?

b.雷利写信时想起爸爸那深情的目光和坚定的话语,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应怎样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c.指导朗读。

(语段: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根据问题,自由阅读课文。

体会父亲的自豪,和儿子对父亲的不舍,到最后的理解和支持。

与同学交流,互相说出自己想法,提升回答问题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学会在朗读中表现情感,同样在交流中提高。

设计意图

教师用学生“找”和自己“引”的办法初步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部分内容。

并给与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四、品读课文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a.朗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想;读着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如果当时你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

   c.指导朗读。

    (语段: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他的死是光荣的,他是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今天,我要向爸爸献上一束最美的鲜花,因为他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

   a.哪些同学对这段话的印象最深刻,谈谈自己的感受。

   b.“本来……却被”,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④对于在维和行动中壮烈牺牲的父亲,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学生齐读:“一名卓越的观察员,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体现了人道与公正的素质”。

  ⑤怎样理解“卓越”“人道与公正的素质”?

  ⑥伴随着音乐,让我们和雷利一起再次缅怀用生命保卫世界和平的爸爸,齐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

(齐读)

 抽读,一学生读得很到位。

 全班再读。

(学生发言,)

学生列举自己收集的资料

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时,要运用多种手段,尽可能再现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如:“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可让学生去想象:爸爸会呼唤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

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在朗读中认真的体会课文中父亲这一角色对儿子的影响力。

补充内容:

联合国组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于1945年成立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美国纽约。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和社会理事会、秘书处等。联合国宪章规定,其主要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友好关系。

六、积累地球的呻吟

地球把它的一切都给了我们,

它从来不懂得自私和吝啬,

总是倾其所有。

可是人类,

曾经和正在做着多少惭愧的事情——

在共同的家园里厮杀,

为野心和贪欲去争斗,

用刀去撕裂土地,让马蹄去践踏丰收,

硝烟窒息儿童的歌声,

鲜血染红清澈的河流……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孩子们有的说,我想给布什写一封信,想质问他究竟是想制止灾难还是制造灾难?

还有的说现在说什么都没有用,我们要好好学习,掌握本领,建设强大的祖国去制止战争……

设计意图:

通过课外积累,对保护地球保护自然的意识的强调,培养学生观察自然,自觉的体会人类带给大自然的破坏。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或补充内容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听写本课新词。

正确读写“维护、壮烈、牺牲、谢意、沉浸、深情、凯旋、征衣、凝固、阿姨、精通、经济、贡献、圣坛、罪恶、呼吁、健康、永驻人间”等词语

同桌互相检查。设计意图:

复习旧课,通过字词能够达到复习的效果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雷利给联合国秘书长写这封信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缅怀被战争夺去生命的父亲吗?

你是从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知道的?

着重理解下列句子: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你从这句话中能体会到什么?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更是无情的。只要有罪恶的子弹存在,“和平之花”就容易被摧残。难怪作者会说──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战争给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灾难,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孩子,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默读课文五、六、七自然段,边读边想:这几段话中哪些句子让你觉得最难理解,请画出来。

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举出具体事例,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战争中的孩子,饱受着战火的煎熬,阳光般的年龄却要承受那么多的不幸

补充资料:

在过去10年里,200多万儿童在战争中被杀死,另有600万儿童受伤,100万儿童成为孤儿。

87个国家的儿童生活在6000万枚地雷的阴影中。每年陆续有1万名儿童成为地雷的受害者。

目前世界各国约有30万男女少年和儿童在中当“儿童兵”,许多人还不到11岁。)

三、课内拓展读了这份资料,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成千上万的儿童因为战争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失去了本来应该拥有的幸福和欢乐。鼓励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一段,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情感,边读边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指导实践,升华情感

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雷利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下这封信。那么,我们能够做点儿什么呢?

从大家的发言中,我能感受到你们对和平的期盼。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这段话,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深的感受。

学生声情并茂朗读最后一段。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的自由朗读体会文意。

五、课外延伸短暂的40分钟的课堂让我们无法停止对和平的呼唤。“和平、和平、和平”的心声永不停息。同学们行动起来吧!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给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也可以召开“制止战争,保卫和平”的主题班会。因为,让和平永驻人间不仅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更是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共同心愿!学生在课外延伸中,通过主题班会或写信来学到更多的对制止战争,保护和平的知识。设计意图:

课外拓展,让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七、教学反思
教学亮点不足之处改进措施
课题16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课时1课时
课型讲授设计者使用时间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是一首呼唤和平的诗,它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揭示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发出对和平的呼唤。

全诗共五个小节。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第四小节)描述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第二部分(第五小节)发出祈盼,让战火中的孩子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一同享受春天的美好。

诗歌富有感染力,作者抓住自然界人们熟知的景物──大海、沙漠、夜空、草地,将其原有的美好与宁静的景象与因战争遭破坏的景象加以对比,并发出痛心的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并在前四节的结尾重复了这样的疑问,这就使人感到,这不仅仅是疑问了,更是一种对战争的控诉,一种对战争的。最后一节的希望与祈盼,更是让人揪心,虽然仅仅只是一张平稳的课桌,一间洁白的教室,如果没有和平,连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要求都是空想,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这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4个生字。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1.理解诗句的含义。

2.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讲授法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普通教室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或补充内容

一、播放课件,引入新课关于目前仍处于战火中的儿童课件

1.画面中讲的是什么事?你有什么感想?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呼唤和平的诗歌-《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战争给儿童带来了悲惨地生活。)补充内容:

这些描写将自然界的原样与现实加以对比,表达的意思是因为战争的破坏,大自然不再安宁,战争使自然界满目疮痍,使人们的生活不得安宁。最后,作者发出疑问。

二、自学诗歌,完成以下要求1.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查阅工具书。

3、想一想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意思?

诗歌主要讲了孩子们呼唤和平的心声,希望全世界的儿童都能有洁白的教室,平稳的课桌,都能在鲜花中读书,共同享受美好的春天。表达了人们对世界和平的期盼。
三、检查自学情况1.请几位学生逐节读诗歌,注意正音。注意:“茵”的读法。

2.检查对部分词语的理解情况。

蜥蜴:一种爬行动物,俗叫“四脚蛇”。身上有细鳞,尾巴很长,脚上有钩爪,生活在草丛里。

甲虫:虫类,身上有保护功能的硬壳。

祈盼:祈祷、盼望。

海鸥:水鸟名,羽毛多为白色,生活在海边,主要捕食鱼类。

巡弋:(军舰)在海上巡逻。

不速之客:速:邀请。没有经过邀请而突然到来的客人。指意想不到的客人。

频频:屡次、连续几次。

四、学习一至四小节1.自由读第一小节诗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诗中“这究竟是为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2.指导朗读第一小节,注意读出节奏。

3.齐读第二小节,思考这一小节讲什么?

4.默读三、四小节,学生读后交流:

 课文中四次提到“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指导朗读一至四小节。

学生分组或自由组合朗读课文这究竟是为什么?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愤慨与不解。
五、学习第五小节学生自由读第五小节,讨论交流:作者的心声是什么?表达了一种强烈的祈盼,一种对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祈盼,让饱受战争之苦的孩子们回到校园,让饱受战争之苦的孩子们享受春天与祥和。补充内容:

诗中的省略号,省略的是美好、无限的希望,这美好、无限的希望,用二个字概括,就是“和平”!

六、总结课文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韵律和节奏。

3.“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学和朗读补充内容

课后“阅读链接”,安排了“儿童和平条约”。1986年,在美国纽约举行了世界儿童联欢会,会上世界儿童代表签署了《儿童和平条约》

七、拓展延伸,深化主题1.组织学生读课后阅读链接,感受呼唤和平这是世界人们的共同心愿。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战争中的儿童的资料,坚定学生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信念。

3.组织学生办小报《战争与和平》。

4.学习读选读课文《黄继光》

表达了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可在本课教学结束时,组织学生诵读“儿童和平条约”,以进一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激发学生从小维护世界和平的美好情感。
板书设计:

                         16﹡ 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有洁白的教室

          世界和平的期盼  平稳的课桌

                   鲜花中读书

             …… 

七、教学反思
教学亮点不足之处改进措施
课题语文园地四课时4课时
课型讲授设计者使用时间
一、教材内容分析
口语交际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本次口语交际训练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走进社会,了解和收集天下大小事,是训练搜集材料能力的继续;二是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三是通过组织发布新闻和评议新闻的活动,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非常广泛,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有话可说的机会。教学时,可先布置学生去广泛搜集新闻,然后创设情景,召开“新闻发布会”。学生发布新闻时,一是要帮助学生把新闻讲清楚、讲明白,二是要组织学生互听、互问、互评。最后,评出“头条新闻”、“最佳新闻”、“热点新闻”……评价时,要从儿童关注的热点,从他们的兴趣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评出他们真正喜爱的新闻。

习作

经过了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战争与和平”已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本次习作训练,紧扣本组的专题,编排了一次看图写文。

指导学生习作时,可先指导学生回顾所学的课文,回顾了解到的战争情景,有条件的还可以通过影视等传媒,把学生引入战火纷飞的年代。然后出示照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展开想象,整体感知图中的景和人。接着以图中废墟中的孩子为重点,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并想象:这个小孩的外貌、年龄,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孩子未来的命运等。最后,在说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我的发现

这次“我的发现”安排了4个比喻句,要求学生理解句子意思,体会带点的部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编排的意图,一是照应本组的语文训练重点──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了解比喻句的特点。教学时,先让学生读一读,感受一下带点部分表达的不同情感。再由此发散开去,从课内外的阅读材料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理解,也可交流一下理解这些句子的方法。

关于比喻这种修辞手法,教师点到即可,不要过多讲解。

日积月累

本次“日积月累”安排了一组与战争有关的成语,有的成语还包含着一个故事。可先让学生查找这些成语故事,再召开一次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会,让学生在讲故事中理解和记住这些成语。

宽带网

本次“宽带网”围绕本组专题“战争与和平”,列举有关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战争中的英雄人物。这是本组课文学习后的拓展和延伸。教学时,要开辟活动的空间,给足时间,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了解、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缅怀那些为消灭战争、保护和平而战的英雄,激发学生从小憎恶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读、写并积累本单元与战争相关的词句。

2、培养学生的关注新闻的意识。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交际能力。

4、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激发他们痛恨战争,同情战争中的无辜着的情感,理解对和平得呼唤。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突出本组训练重点,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讲授法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普通教室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小小新闻发布会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或补充内容

一、激趣引入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不断改变。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新闻的存在。想一想,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知道新闻?(看电视、看报、听广播、上网等)

2.你最喜欢看什么新闻?指名说。

3.看新闻有什么好处呢?举例说一说。

4.既然新闻有这么多的好处,假如让你来讲新闻,你们认为应该讲清楚什么呢?

5.那我们就来开一个“小小新闻发布会”。

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新闻

四个人为小组,将收集的新闻分类。

先将分类好的新闻在组内交流选出最有价值的新闻等项目。

设计意图:

利用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体合作能力

二、新闻发布会规则:1.先在四人小组内讲新闻,讲后每人评议另外三人,讲得怎样,最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到班上讲新闻。

2.各组代表在班上讲新闻,讲完后班上同学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最后举手表决评选出三名“最佳新闻发言人”。

例子:国内简讯:  

县市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座谈会日前在北京召开。政治局委员、处、中组部李源潮指出,创先争优重在干事,确保科学发展增动力、人民群众得实惠、基层党建上水平。

备注:

说说自己搜集的是哪方面的资料

三、小结延伸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那你们打算以后该怎么做呢?新闻的特征

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的事实。

设计意图:

通过了解新闻,能够自己写出

          小小新闻发布会

要求:

1.先在四人小组内讲新闻,讲后每人评议另外三人,讲得怎样,最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到班上讲新闻。

2.各组代表在班上讲新闻,讲完后班上同学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最后举手表决评选出三名“最佳新闻发言人”

学生作品(读后感)
第二课时  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或补充内容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从字里行间了解了战争给孩子们带来的苦难,聆听了他们对和平的呼唤,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读读那些词句,更深刻的感受一下吧!朗读词语,读准字音设计意图:

加强记忆

通过竞争,学生之间的学习词语

二、学习“读读写写、读读记记”

读读写写读读记记都与课文有关

师听写

教师通过引导正音

巡视时查阅正确率

1、 学生自由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2、 小组学习:读词语,相互正音,交流词语的意思,交流读记词语的方法

3、 学生书写“读读写写”得词语。

三、学习“我的发现”

1.你发现了什么?

2.全班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这两组句子中带点得部分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情感?

3.从课内外阅读材料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4.教师小节。

1、 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

2、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

在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学习“日积月累”

1.指名读成语,集体正音。

2.再读成语,边读边思考这些词语的意思,并在小组里讲讲这个成语的故事。

3.总结:流传千古的词语中,能看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能让我们多日积月累些成语,把这里的成语背下来。

自由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五、触景生情

1、 搜集残酷战争相片。

2、 启发谈话: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这张相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

同桌交流,写下最深刻的段落。培养学生自主修改
六、真情表达

1、 下面,我们就围绕这张相片,展开想象,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2、 指导观察和表达

  a、 整体感知图中的景和人,说一说,图上讲的是什么?

  b、 突出图中重点“孤独的孩子”,引导学生想象:这个小孩为什么哭?他的1父母在哪里?当时发生什么事?这个孩子今后将会怎样?

  c、 完整表达,教师鼓励学生调动以学的知识或课外资料帮助表达,力求说清楚、说完整、说具体。

  d、 在说得基础上,帮助学生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一、介绍1937年8月28日,日军轰炸上海火车南站。

二、轰炸后老百姓惨死的情景。

三、小男孩的父母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小男孩而惨死的情景。

四、小男孩惊恐无助地爬出废墟痛苦哭。

五、哭声越来越响,可没有人来帮助他。

补充内容“

将看到的,想到的进行交流,师生评价,看想象是否合理,语句是否通常。

第二课时  习作准备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或补充内容

一、回顾导入在口语交际中,我们各自展示了自己搜集的大自然给予我们人类启示的资料,也有学生介绍了通过自己观察而得到的启示,真是丰富多彩。同学们积极探索的热情,合作互助的精神,战胜困难的勇气也深深感染了我,也一定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我们就来把这一活动某一方面的内容写下来。将上一节课,书写的词语,语句,用比喻,拟人等写作手法扩句,丰富文章,添加结构。设计意图::

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引导写作要求1.明确这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要求:写完后,同学之间互相修改。

2.指导写自己的发现。

顺序:

仔细观察图片

写下里面的内容

生自读写作提示,说说这次作文写什么?

(写综合性学习的发现、或活动过程、或心得体会)

写自己的发现。

写活动的经过或心得。

内容:交代清观察什么;进行了怎样的观察。

想象合理,语句通顺,表达了对小男孩的同情及对日军的无比痛恨。

三、自己书写师引导:注意:写自己感受最深的方面,而不是面面俱到,其次,不能全抄资料。自己书写通过详略表述文章
四、老师巡视老师巡视重点:

字词的书写要规范

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

段落格式。

书写,誊抄
五、同桌互改老师巡视同桌互改培养学生自主修改
第三课时 习作评讲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或补充内容

个性展示台教师发下习作本,

词语:上台在黑板上写。

句子、段落、篇章:上台宣读,自己谈谈向大家宣读的理由,适当引导评议。对于有特色的习作,教师可推荐发表或参赛。

学生阅读批语和自己的习作。

学生自主上台展示本次习作中的“亮点”──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写得好的句子、段落。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整理草稿,运用多种写作方式进行扩句补充,修改。
教师做小结

教师从优劣得失等方面小结本次习作的情况。

提出有共性的问题(如语句、层次、标点等)引导全班评议集体修改。

注意记录,为以后习作打基础。

老师罗列好的段落和词语,并适当做解释,便于学生理解,能够在以后的习作中灵活运用,尤其是标点的使用,段落的排版和文章的结构

个人再修改 对习作不合格的同学,教师指导重新写作或当面指导修改完善。各人放声朗读自己的习作,用修改符号再次修改明显错误或有毛病的地方,错别字词订正写在习作“眉批”空处,每个写三遍。

有待提高作文点评:

有待提高作文点评:

三、总评优秀作文数   有待提高作文数:  不合格作文数: 

 

七、教学反思
单元反思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