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活力ENTERPR ISE V I TAL ITY 2010年第9期
[收稿日期]2010-07-19
[作者简介]王红(1968 ),女,河南泌阳人,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综合部主任。
推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王 红
(河南人民广播电台,郑州450003)
[摘要]推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建设:1.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体系;2.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机制创新;3.加强生产性服务业载体建设;4.创新开放和区域合作机制;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建议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919(2010)09-0020-04
生产性服务业概念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目前理论界基本明确生产性服务业是特指那些主要
为满足中间需求、向外部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投入服务,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用于进行商业运作和更进一步的生产而非主要用于满足最终直接消费者和个人需要的行业。生产性服务的外部化、市场化与产业化发展是专业化分工和资源配置从企业内部向市场之中的自然扩展。伴随这一趋势,一方面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和产业链得以优化、核心竞争力会得以提升;另一方面企业乃至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会得以提高,产业分工与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整体经济的创新力与竞争力随之提升。
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服务业与服务贸易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经济的迅速崛起,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大力推动下,生产性服务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一)国外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断提速
目前,生产性服务业不但已成为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产出的主要增长点和就业增加的主渠道,早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中,属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产出占GDP 的比重已达到18%,就业比重达到11%;而属于生活性服务业的批发、零售、餐饮和住宿业产出占比则下降到15%,就业比重则提高缓慢;而且已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的
重点,我国已把∀提高服务业比重#列为∀十一五#产业结构调整的三大重要任务。[1]
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地提出了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思路。
(二)生产性服务业由传统的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
伴随着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开始了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变。一方面,以提供高技术和高技能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新兴服务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知识化水平。与此同时,生产性服务业中研究开发费用的不断增加,也使生产性服务业本身越来越具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特征。如在20世纪90年代,服务业研发费用占全部研发费用的比重,荷兰、加拿大和意大利分别提高了12 2、6 3和4 2个百分点。
(三)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中心城区成为生产性服务业功能集聚区
大量相同或相互关联的产业集聚于某一特定区域,形成既相互分工又互相合作的产业体系,不仅是国际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同样也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在现代服务业中,为生产企业服务的特点决定了生产性服务业比之其他服务业更具有集聚发展的动力和可能。从国际上看,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大城市的中心区都已由过去的∀工业中心#转型为∀生产性服务业中心#。都市中心区已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集聚地。有研究资料表明,美国有90%以上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业集中在大
都市区,占了大都市总就业的83%。[2]
从国内看,上
企业活力
ENTERP R I SE VI TAL I T Y
产业经济
21
2010年第9期
海等地已正式启动中心城区内最大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旨在为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强大的服务支撑。
(四)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式化发展,为生产企业提供全过程服务
生产性服务业已由发展初期的向生产企业提供单一性或阶段性的服务,逐渐发展成为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知识、技能和技术服务。目前,在生产性服务业发达的国家中,围绕制造环节这个中心,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只要生产企业有需求,无论是生产环节的上游、中游,还是下游,各个阶段都有相应的生产性服务与之配套。在国内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不断延长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也开始成为许多地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方向。链式化发展的趋势,不但大大增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而且进一步加快了制造业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的转型。
(五)生产性服务业跨区域流动力度加大,外向化发展增速
从20世纪90年代起,全球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开始快于货物贸易,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快速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逐渐成为服务贸易的主要∀商品#。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制造业在国际间的加速转移,发达国家在输出制造业的同时,连带输出了对制造业具有较强依附和跟随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使得生产性服务业明显加快了跨区域和跨境流动的力度。目前,以金融、保险、软件、研发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贸易逐渐成为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领域。
(六)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企业及其他服务企业集聚共生、加速融合
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加速向制造业生产前期的研发、设计领域,中期的管理、融资领域,后期的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的渗透,不断趋向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首先是制造业企业内部的产业融合,制造与服务功能相互叠加,使得一些制造业企业的服务性功能和收入占据了主导地位。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服务收入已占总收入的2/3以上。其次是产业链上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研发、采购、售后服务等服务环节占产业链的比重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长。再次是区域内的产业融合,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越来越趋于在特定空间上集群式发展。
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思路
(一)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大意义1.生产性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格局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GDP 比重将近40%,部分国家已超过50%。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深化分工、提高效率,对其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2.生产性服务业是自主创新的∀助推器#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和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中小企业受自身规模,研发设计、品牌培育等能力不足,更加需要专业化的配套服务以增强创新能力。必须建立高层次生产性服务供给机制,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共生发展,增强创新能力。
3.生产性服务业是节能减排的∀生力军#
服务业以科技和人力资本投入为主,属于∀无烟产业#,基本无污染排放,能耗也相对较低。据国内有关部门测算,服务业单位产出能耗不到第二产业的1/3,只有第一产业的40%,这意味着服务业比重提升对GDP 能耗下降有重要的意义。
4.生产性服务业是城市功能的∀原动力#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城市功能的核心。国际大都市总部经济、金融、信息、科研等生产性服务功能都非常发达。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增强城市的资源集聚、辐射和配置能力,从而强化城市功能,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5.生产性服务业是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减轻对环境的影响。加快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科技、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升级,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为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思路1.从战略高度关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将促进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研发服务等优势集中在发达国家,我国要提高产业竞争力,必须加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必须从战略高度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布局及产业定位。一是确定战略目标和战略定位。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速度的进一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高附加价值的先进
22 Enterprise V itality
企业活力-产业经济
2010年第9期
产业将逐渐成为中国服务型经济的主导产业,因此,必须设定未来5 10年内生产服务业在服务业和GDP 中所占的合理比重。二是选择战略重点。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处于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城市所选择的重点行业也不同,避免雷同和重复建设,导致竞争恶化和资源浪费。2.实现与制造业融合互动,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经济规模特别是制造业部门的扩大,对服务业需求的迅速增加会促进服务业的兴起和发展。反过来,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又会带来制造业成本的下降,生产
效率的提高,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3]
因此,只有两者融合互动、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才是最理想的产业发展模式。要实现这种融合互动,一是促进制造业企业内部的融合互动,加速制造业企业∀服务化#的过程。二是推进产业链上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互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链式化发展,为制造企业提供全过程服务。
3.以区域为载体,集群为手段,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
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在特定的区域内,将进一步通过关联效应促进产业集聚。发育健全的生产性服务业在某一地区的存在提高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这样这一地区将吸引制造业进入,而制造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形成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从而形成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促使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式发展,为相应的制造业集群提供配套和服务,与制造业集群互动发展。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区就已经形成了产业集聚的雏形。而在产业集群内部,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纽带,可以形成产业链投资,加快产品价值创造和形成速度,产业集群的能力和竞争力得以提升,同时,在实现产业集群升级的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建议(一)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体系1.制定和落实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税收
对鼓励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实行低税率,优先解决其发展面临的重复征税和税费歧视
问题,为其发展提供公平的税收环境。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性行业和创意设计、管理咨询和品牌营销等新兴行业,在一定期限内实行所得税优惠。研究高新技术服务企业的认定标准,将无形资产和服务价值达到一定要求、主要应用高技术的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或主要为高新技术企业服务的现代中介服务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的范围,享受其税收优惠。制定推动工业企业剥离非核心服务业务的激励,在国家税法框架内对鼓励发展的生产性服务行业、制造企业分离生产性服务业等,探索实施房产税、土地使用税、水利建设基金、教育附加等地方税的优惠倾斜。鼓励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引进高端人才,提高产业层次,对鼓励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给予土地税、房产税等税费优惠。
2.完善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市场认真落实服务业与工业用水、用电、用气价格并轨。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规范市场准入,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放宽企业准入前置条件,简化企业注册审批手续。制定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土地,优先保证符合城市规划的服务业特色园区建设用地,引导中心城区∀退二进三#、∀旧城改造#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项目。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小额贷款、供应链金融、服务业创业贷款、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动产和权利质押贷款、股东自然人担保贷款、中小企业信息化专项贷款等方式,面向生产性服务业,加快金融产品的创新。
3.健全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财政
逐步建立财政支持服务业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确保财政对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引导资金的规模,随着省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而保持更高比例的增长。通过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综合运用财政贴息、财政补助、以奖代补等方式,重点支持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企业、知名品牌和行业协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园区建设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体系和多层次人才培训体系等。
(二)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机制创新1.推进管理的改革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改造,打破金融、信息通讯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行政垄断,放宽对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按照平等对待、非禁即入的原则,形成充分竞争的环境和服务价格的市场决定机制。
企业活力
ENTERP R I SE VI TAL I T Y
产业经济
23
2010年第9期
2.加快推进行业标准化建设
开展标准化试点工作,制定省级地方性行业标准,建立可量化的评价体系。在物流和法律、会计、咨询服务等商务服务领域,适度提高行业准入的技术经济门槛,加快推进行业标准化建设,促进其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规范发展。积极鼓励服务业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外先进标准,推动企业参与服务质量等相关体系认证。鼓励行业协会、商会推进服务承诺、服务公约和服务规范等制度建设。
3.积极推进企业服务社会化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鼓励制造业企业将其不具竞争优势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外包出去,以扩张社会化的生产性服务需求;鼓励、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商会等面向社会,建立生产性服务业重大基础设施和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或平台。鼓励中小企业之间、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之间,通过建立战略联盟等方式,搭建战略合作平台,推进生产性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
4.健全统计监督体系
通过加强同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合作,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的调查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逐步健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监测预警、形势分析、信息发布制度和考核制度。
(三)加强生产性服务业载体建设1.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特色园区建设以完善园区功能、提升服务水平为重点,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增强园区要素资源吸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对周边产业辐射带动能力,成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2.通过重点项目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加快建设一批产业带动能力强的生产性服务业重大项目,增强服务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以增强
自主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为重心,发展壮大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发展一批地区性服务业重点企业。实施服务业品牌工程,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品品牌和区域品牌。依托知名品牌,挖掘市场价值,开发衍生产品,形成产业链条,增强核心竞争力。
(四)创新开放和区域合作机制
充分利用国家对外开放,挖掘内涵,拓宽思路,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招商引资,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积极引进国外人才、资金、技术、品牌和业态等战略要素,重点引进世界服务业500强大型企业集团在我省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等。加强与外商投资企业的产业联系,促进本土企业融入国际服务业体系。积极承接服务外包,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资质的服务外包企业,形成一批外包产业基地。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和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体系。探索由企业、高校和共同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的生产性服务业专业人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推进技术入股、管理人员持股、股票期权激励等新型分配方式,努力形成人才加速集聚、有序流动的局面,为加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书群,曹大.生产性服务业 ∀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必由之路[J].南方论刊,2010,(1)
[2]赵群毅,周一星.西方生产性服务业的地理学研究进展
[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6).
[3]刘丹丹.辽宁省生产型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研究
[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2).
Policy Suggestion about the Pro m oting of the Develop m ent of
Productive Services in China
W ang H ong
(H enan Peop le ∃s B roadcasti n g Stati o n ,Zheng zhou 450003)
Abstract :W e can strengthen the po licy construc tion fro m fi ve aspec ts to prom ote t he develop m ent of producti ve serv ices i n Ch i na as
fo llo w s :1.P erfecti ng the po licy syste m o f the deve l op m ent o f productive serv i ces ;2.Push i ng forward the instituti ona l i nnovati on o f pro duc tive se rv ices ;3.R e i nforc i ng the carr i e r constructi on of produc tive se rv ices ;4.Innova ti ng open i ng up po li cy and reg i onal coopera tion m echanis m s ;5.Streng t hen i ng the construction o f ta lent tea m.K ey word s :produc tive se rv ices ;po licy ;suggesti on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