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教学反思
2025-09-29 02:25:23 责编:小OO
文档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教学反思

临泽县第四中学   刘吉祥

课堂回顾

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的试剂和方法。

②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

③掌握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④练习药品取用,装置气密性检验和排气集气等实验基本操作。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体验在实验中学习和边学习边实践的学习方式。

3.情感目标: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逐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探究欲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

1.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常用药品和反应原理,制取和收集装置,以及验满和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2.教学难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

三、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提出并解决制取二氧化碳的有关问题——制取二氧化碳——归纳总结——发散提高。

成功之处

首先是对反应原理的探究上,我采用了一系列的探究实验:例如碳酸钠和大理石分别与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分析哪个更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得出正确的结论,在酸的选择上,同样采用探究发现,分别出示浓盐酸,让其发现浓盐酸的挥发性,硫酸与块状碳酸钙发现反应速度太慢,从而选择了稀盐酸的过程。其次在反应装置的选择上也是让学生讨论分析,并且引导分析得出各类装置的优点和缺点。最后经过与实验室制氧气的对比,分析归纳得出实验室制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收集方法的选择和实验仪器的选择依据、验满方法的比较。虽然课堂教学进度慢了,但是更有效了,经过实验探究,学生基本掌握了实验室制气体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我想这种收获应该是在课堂中重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了成功。

不足之处

1.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我采取了很多教学手段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但是在知识的教学上创新不够。比如:让学生利用真实仪器制取二氧化碳的这部分教学过程。我的初衷是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通过实践来制取二氧化碳,但是由于仪器不够,我的目的没能很好的达到。

2.结束新课的教学,总结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时间问题,我总结时没能画龙点睛。只停留在了知识的总结,而没有上升到更好的高度,让学生知道,这节课不仅学的是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而是要通过回顾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总结得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

教学机智

在本节课的开始,我在实验室不小心,把稀盐酸滴在了石灰地面上,立刻看到地面上冒出气泡。我说:“大家猜想这气体是什么啊?通过学习看我们是否能找到答案”。由身边实例导入新课,学生较感兴趣,同时也为这节课的内容埋下伏笔。

学生的创新

当学生拥有了一套完整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后,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就地取材,寻找生活中的什么废旧品来代替实验室的器材,学生热情高涨,纷纷叙述自己的想法,例如用注射器代替长颈漏斗、用输液管代替导气管、用泡沫代替橡胶塞等等。就此教师布置下手工作业,利用废旧物品设置一套装置。在手工制作中既开拓了学生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节能意识。

再教设计

一、教法与学法的选择:

1.教法:采用“引导——探究——活动——发散”模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2.学法:教给学生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选择药品——选择装置——收集气体。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途径:提出问题——联想假设——实验探究——归纳比较——获取结论。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善于动手、善于创新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通过二氧化碳与人类关系的组图三个层次,激发学生想要获得二氧化碳的欲望,从而进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主题。

2.新课教学:

围绕主题,分解内容,让学生思考,提出并解决有关问题。

步骤一:分解内容,提出问题。

将探究主题分解为“药品、装置、收集检验”等几个小主题,学生围绕小主题分组讨论,小组交流。

步骤二:学生交流,汇总共性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根据交流情况逐个分析解决学生提出的个别问题或出乎意料的问题,将共性问题继续由学生分组讨论,着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合作讨论的能力。

问题:1.实验室用什么药品制取二氧化碳?

      2.实验室用怎样的装置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

      3.用什么方法检验二氧化碳收集满瓶?

      4.如何检验生成气体是二氧化碳?

步骤三:交流学生答案,适时渗透实验注意事项。

事项1:反应原理:碳酸钙+稀盐酸 ===氯化钙+水+二氧化碳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事项2:装置气密性检验

事项3:三种集气方法的比较

通过比较,使学生知道收集气体的基本原理。

步骤四:学生活动,制取二氧化碳。

通过活动,让学生练习几种常用的实验基本操作,培养小组合作、提高效率的能力。同时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步骤五:学生归纳,完善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活动的过程,归纳所学内容,使知识系统化、理论化,同时通过相互补充使结论更加完善。

步骤六:发散学生思维,灵活运用知识,避免僵化教条。

通过“想一想”“议一议”两个问题,开拓、发散学生思维,避免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提问学生、分析理解、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查一查”培养学生课外自学能力及充分利用课外资料的能力,多渠道、多角度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同时为下一个探究课题作好铺垫。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