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职高语文职业模块教案
2025-09-29 02:26:09 责编:小OO
文档
第一课   我很重要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章的反复诵读,把握文章运用的主要材料,从而形成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2.通过研究标题、抓住主旨句等方法,归纳文章中心,领略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生命的独一无二,从而认识生命的可贵,珍视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关注自己内心生活的品质;启发学生热爱生活,别轻易贬责自己,树立生活的自信心和对他人对自己生命的责任感。

3.从对文章结构及语言等的分析,体会作者独特的写作特点,教给学生分析结构、品位语言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结构、理解语言的能力。

™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证明自己很重要,从而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树立自信心和责任感。

™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的结构美,学会分析文章的方法。

™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 教学课时

两课时

™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播放视频:《千手观音》,请学生看后谈谈感受,引导学生认识到虽然身体残疾但仍然关注自我,重视自己,珍视生命价值的重要。

优雅曼妙的舞姿、华美灵动的造型,让观众的感官和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和震撼。很难想象,这21位舞者是生活在无声世界的聋哑人,他们平均年龄17岁,最小的只有13岁。21位聋哑演员近乎完美的演绎了《千手观音》有关爱的主题。身为聋哑人,他们尚能克服困难,珍爱生命,演绎出如此的成功,让人惊叹、崇敬。

(二)展示雷锋的名言“做一颗平凡的螺丝钉”、所说的“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以及三句名言: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顿)。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保罗)。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路(鲁藜《泥土》)。请同学谈谈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自我谦虚的态度,面对大众,个人微不足道。

引导:诚然,谦虚和隐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们公认的处世之道,以致于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不自信,忽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也给自己留下了遗憾,从西方的“人文主义”到今天我们强调的“以人为本”,都是在呼唤个人尊严和价值的回归,也是在倡导人们更加关注自己,重视生命,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当代作家毕淑敏的文章《我很重要》。

二、走近作者

通过对作者的介绍,引导学生认识到作者对自我的关注和爱护的意识。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阿里高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文艺奖,青年文学奖,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主要作品有《预约死亡》《血玲珑》、《拯救乳房》,中学教材入选了她的散文《提醒幸福》。

三、整体感知

(一)默读全文,理清思路,找出作者观点。

思路:开篇提出“我不重要”——分析“我很重要”——鼓起信心,肯定“我很重要”。

观点: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是无比重要地生活着。

(二)找出依据,为什么“我很重要”,并举例简要说明。

1.“我”是由无数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万物之灵。(自然)

2.“我”是人类精神文化之火的承传者,负有不可推卸的神圣责任。(历史)

3.“我”是机遇的产物。(诞生)

(从“自然人”的角度,谈生命的不可复制和独一无二,强调我不可替代,我很重要)

4.“我”是父母浓浓慈爱与亲情的不可失却的承载。(《游子吟》)

5.“我”是相濡以沫的夫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高女人与矮丈夫)

6.“我”是替子女遮风挡雨的大伞。(地震中保护婴儿的母亲)

7.“我”是朋友不可填补的感情空间。(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与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从“社会人”的角度,谈生命的承载和责任感,强调我不可替代,我很重要)

8.“我”是自己事业的主宰。(刘翔夺冠)

(从“个人价值”角度,珍视自己,热爱生活,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强调我很重要)

(三)归纳小结: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里说:“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句话和作者的意图一样,告诉我们,人很重要,作为每一个个体的我,不是被世界冷落或遗忘的小草,如果我是一滴水,我能滋润一寸土地;如果我是一缕阳光,我能照亮一方黑暗;我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所以,好好活着,我很重要。

四、合作探究

(一)既然作者意识到“我很重要”,为什么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颈项后面掠过一阵战栗?

明确: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我不重要”,中国的文化背景以及千年来我们的价值体系都忽略了人的价值和意义。说出“我很重要”会被人认为狂妄自大或大言不惭。

(二)作者从担心别人的批判到响亮地向世界宣布“我很重要”,作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对自己小声说——不习惯(但是我说了)

2.声音放大一点说——激动(我这样说了)

3.大声对世界宣布——勇敢(我终于说了)

4.昂头响亮地宣布——骄傲(我坦然说了)

原因:作者和我们都认识到了“我很重要”是心灵对生命的承诺。

(三)整篇文章都在说“我很重要”,题目也如此,为什么开头作者要从“我不重要”说起?

1.明确文章起笔新颖,一直以来,我们的价值观念都在强调他人的重要,否定自我;重视自我,肯定自我是受批判的观点,文章从反面立意,独特有意义。

2.与后面的“我很重要”形成对比,欲扬先抑,突出重点。

五、引申探讨

作者用她自己的感受和睿智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她心灵的思考:“我很重要”,强调了个人价值的回归和重要性,引导我们关注自我,实现自我,那么“我很重要”是否意味着“我不重要”或“我最重要”呢?

(一)播放《背起爸爸上学》片断和展示现在大学生研究生自杀的报道,探讨“我很重要”与“我不重要”。

明确:每个人的生命,不仅为自己,也为别人,生命除了生活以外,还有责任的承载与爱的接受和付出,所以“我很重要”。

(二)播放洪战辉的颁奖典礼和展示杨丽娟的报道,探讨“我很重要”与“我最重要”

明确:“我很重要”是充分了解生命的价值,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体现生命的意义;“我最重要”是以我为中心,一切从“我”出发,是极端个人主义,将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

六、生命感言

我,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的过程也往往令我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却在于我自己的掌握。我郑重允诺:绝不辜负生命。

我们要记住,我不是被遗忘的小草,我是一方独特的风景,因为我真的很重要。

本文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罗素晚年写成的,饱含了他的思想与人生追求,全文文笔流畅,语言精湛,意境深远。对于职业高中的学生来说,要从比较高的层次来阅读和理解阐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本文的教学宜采用导读教学法,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体味文章的妙处,并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从而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课    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学要求:

1.文章导入设计应尽量有趣生动,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索。

2.文章虽篇幅短小,但语言精湛,含蓄隽永,耐人咀嚼。阅读时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分层阅读。先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把握文章基本结构;然后结合罗素的经历及思想理解他的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从而感受伟人的人格魅力;最后从语言的角度去揣摩、品味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3.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个人的目标追求,职业理想的实现,个人的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进行思考,探讨“我为什么而活着”,从而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建议二课时。

一、导入

现场调查:你为何而活着?

“我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从古至今,人们曾千百次地追问自己:我究竟为什么而活着?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匆匆过客;有人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呢?

二、了解作者

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思想家”。

三、整体感知

1.文章的结构是什么?

明确:文章的结构是总——分——总。

2.找出支配作者一生的三种激情是什么?

明确:支配作者一生的三种激情分别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四、把握精神

(一)对爱情的渴望。

1.请学生饱含激情地朗读此段。

2.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明确:能够给人带来狂喜;能够摆脱孤寂;看到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3.补充资料介绍罗素对爱情的追求和在爱情中的遭遇。

明确: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是罗素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一生中,他爱过不止一个女性,经历过四次婚姻的变故,每次变故都是因为他的不专情,其第二次婚姻因与一美国记者的婚外情而告终,他与妻子共同创办的学校后来也由妻子打理,其间还与牛津大学的学生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感纠葛,后这个学生成为他第三任妻子,这种复杂混乱的感情后被曝光。当时罗素已经搬到美国,并被任命为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教授,地方就取消了他的教授资格,认为他在“道德上”无法胜任教授一职。第四次婚姻是在他80岁时,与美国的英文教授缔结婚约。但他珍视他的所爱,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褊狭得多。”

(二)对知识的追求。

1.罗素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

明确:渴望了解人的心灵,知道星星为什么发光,还有数字如何支配万物。这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自然和社会。

2.补充资料介绍罗素的学习经历。

明确:2岁丧母,4岁丧父。由笃信宗教的祖母抚养。从小爱冥思。11岁学习欧几里得几何学,18岁考入剑桥大学,大学前三年攻读数学,第四年转攻哲学。

罗素平均每天写作三千多字,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涉及哲学、数学、科学、社会学、政治、历史、宗教等诸方面,尤以哲学、数学最有成就。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

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

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中立一元论为现代西方哲学某些流派开一代先河。

罗素于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

3.结合罗素及其他名人的学习经历,引导学生热爱知识,热爱读书。

(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1.请学生深沉的朗读此段。

2.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明确:同情人类苦难包括同情饥饿中的孩子;同情被压迫被折磨者;同情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3.补充资料介绍罗素的社会经历和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明确:与通常纯学者不同,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终其一生热衷于政治活动和社会事务,并且撰写了大量关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著作。

“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使得他坚决反对导致人类灾难的战争,他多次发表反战的声明和演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素因反对英国参战,被控反战宣传罪而判刑6个月;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1961年,为反对美国发展核武器,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结果被判两个月的监禁。19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他支持希腊与巴勒斯坦人民的运动,反动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发表声明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直到1970年(98岁)初逝世前还以色列发动的中东战争。

4.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和同情苦难这三种激情可以说是罗素在漫长的一生中奋斗不息的精神动力。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明确: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和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他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的所有智慧和力量奉献给人类,救民众于水火。他直接参与救弱扶困,但往往失败,这就使他更加痛苦。他曾受,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他终其一生,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追求和平。可以说,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多姿多彩,博大精深。

五、品味语言

师生互动,揣摩品味下列语句,从修辞、句式、含义等方面体会,言之成理即可。

(一)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二)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三)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六、拓展讨论

从罗素的为人及他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中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以及自己的责任感和道德心中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这篇文章对自己的启示。

1.师生一起谈谈古今中外名人的生存观及相关名言警句。

2.学生畅谈,教师引导和点拨。

七、教师小结

莫里哀曾说:“一个人应当为活着而吃饭,而不是为吃饭而活着。”我们活着应爱惜和珍惜自己的生命,但同时,还有我们的情感和人生的追求以及我们身上所承载的责任和义务,这些加起来构成了我们有意义和有尊严的一生。人活着的更高的境界,便是超越自我利益,把人生目标升华为一种崇高的信仰,古代的屈原、岳飞如此,现代的周恩来总理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今天的温总理也同样鼓励我们能够成为一代大家。今天,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够树立自己的理想,做一个社会人和有意义的人。

第三课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教学目标

1.了解马克思所提出的选择职业时应遵循的原则。

2.正确认识、评估自己,初步拟定自己的人生规划。

3.主动感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

™ 教学重点

学生“我的自白”的分析与人生设计。

™ 教学难点

马克思“怎样选择职业”和“选择怎样的职业”两大原则的概括与理解。

™ 教学方法

问题式教学与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 教学课时

两课时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十六七岁是编织梦想、播种希望的季节,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相信同学们已开始为自己规划人生设计未来。这里有当今最热门的几种职业:房地产经纪人、注册会计师、项目管理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电子商务师、网络工程师。(投影)

其中有的职业恰好和大家所学的专业密切相关,你会选择什么职业,为什么?

教师引导几个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想法。

请学生看图片(投影:大学生保姆),介绍其情况,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材料:大学生感言——我做保姆怎么了? 

今年我从理工大学商贸英语系本科毕业,英语是专业6级。一出来就想自己创业,后来转念一想自己没有工作经验,也没有社会阅历,更没有自己做生意的经验。所以,虽然学业完成了,但工作生活还得重新开始。每天游走在网络上各种招聘和加盟的信息中间,看着自己完全空白的简历,很多高薪高职位的工作和公司我都没有投。

我认真作了一个分析,事实上,即使作为保姆,在市场上也有初级、中级、高级之分,而有“保姆金领”之称的某些超级保姆,还为服务家庭提供投资理财方面的决策参考。传统保姆只做做家务、搞搞卫生,但超级保姆却对全家事务作出统筹安排,为雇主出谋划策,甚至可以称做是管家或助理。

我考虑了很久,最后在选择职业时我投了家政公司的保姆,一方面是想积累社会经验,以后好自己开创一家政公司,另一方面为了将来可以自己创业。思前想后,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家政服务的公司,从最低的起点做起,认真地去做一份保姆的工作。在雇主家里,我每天早上六点就起床,为我带的小男孩做早饭,然后把他送到学校,回家赶紧收拾屋子,打扫卫生,洗衣服,买菜,准备中午饭、下午饭,每天如此。

偶尔,在路上遇到一些同学,他们问我,遇到熟人的时候会不会不好意思。说实话,都是靠劳动吃饭,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我对当初选择做保姆的原因没有丝毫羞怯。积累了一段时间的经验以后,我花了不多的钱,在网上开始推自己的服务——不久便有雇主开始和我联系,我自己的家政团队就这样起步了。

我从小性比较强,很多家务活儿都能做。同时,我看中的是家政行业较大的发展空间,比如他们试用期的月薪。还有以后的中高端家政行业的发展,如果做到管家级保姆,发展好的话月收入可达到五六千元。因为我自己觉得学会家政行业的运作后,除了收入会有所增长,还可以提高自己对社会,对别人的服务意识。所以我现在很喜欢自己的行业。

生活虽然不容易,但是在就业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找不到工作我反思自己,为自己寻找了一条切合实际的道路。

——选自《凤凰网论坛》

引导:一样花开的季节,马克思和同学们一样,思考自己的追求,在他十七岁中学毕业考试时,写下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要考虑哪些因素?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告诉了我们。

二、分析马克思的自白,了解其对未来职业的思考

(一)(投影《马克思的自白》)

马克思的自白

您最珍爱的品德

一般人……纯朴

男人……刚强

女人……柔弱

您的主要特点……目标始终如一

您对幸福的理解……斗争

您对不幸的理解……屈服

您最原谅的缺点……轻信

您最不能容忍的事……奴颜婢膝

您最喜爱的花……月桂

您最喜欢的颜色……红色

您最喜欢做的事……啃书本

您最喜爱的格言……人所具有的我所具有

您所喜爱的座右铭……怀疑一切

摘自一九六三年《人民日报》

(二)提问:从这份自白中,你能分析马克思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和潜在个性特质吗?

参考:马克思所喜欢的花——“月桂”,原是指女儿劳拉而言;而马克思认为女人最值得珍爱的品德——“柔弱”,则是指自己的妻子燕妮而言。马克思所喜爱的颜色——“红色”,那是象征着生命创造力的颜色,象征着火种的颜色,象征着无产阶级战斗的颜色。而马克思整个一生就更像是一面鲜艳的红旗,像是永远燃烧着的火焰。

(三)请大家根据上面所分析出的马克思的诸多个性特点设计一下: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马克思可从事的具体职业有哪些?

参考:医生、律师、法官、教师、政治家、新闻工作者等。

(四)他最终选择了怎样的职业?马克思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他所向往的职业是什么?

明确:思想家、家。最终目标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马克思所向往的职业是能为人类的福利而劳动的职业。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快速阅读,明确马克思认为应该选择怎样的职业?

学生浏览全文后回答,答案允许有不同,可能主要有三类代表:

1.“选择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的”、“我们自以为适合的职业。”,(答案出自1、5自然段)

2.选择使“人类幸福”和“我们自身完美”的职业(答案出自26自然段)

3.选择一种“使我们有尊严的”、“深信其正确的”、“能为我们提供广阔场所的完美境地的职业”。(答案出自第19、17自然段,持此类看法的占大多数)

提示:应该选择“怎样的职业”?最适合是哪一个答案呢,在学习了本课以后相信大家会自主得出答案。(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二)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2自然段),马克思认为,认真地考虑选择是年轻人的首要责任。

第二部分(3至16自然段),马克思提出了选择职业时应遵循的原则。

第3——5自然段,选择职业时要认真考虑,找到选择职业时的鼓舞来源。

第6——16自然段,影响我们在职业选择时的若干因素。

第三部分(16至29自然段),应该选择怎样的职业,选择职业所遵循三条标准。

(三)阅读第二部分

1.快速阅读6——16自然段,找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遵循哪些原则?在文中把相应的语句画出来,并概括出要点。(同桌讨论)

(1)第6自然段,虚荣容易让人丧失理智,听任偶然机会和幻想的安排。

(2)第7自然段,职业不是用来炫耀的。

(3)第8自然段,不要用幻想把职业美化。

(4)第9、10自然段,我们的父母在我们被感情蒙蔽、丧失理智时支持我们。

(5)第12自然段,社会上的关系对我们选择职业的影响。

——这几段的中心就是:要理智选择,务必克服虚荣心。

板书:克服虚荣心

2.阅读13-15自然段,说说作者提出体质与选择职业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自主、合作、探究后明确:超越体质,我们会垮的。我们应该选择与体质相匹配的职业,那样才能甘心工作。如果体质略有赢余,那就更好了。

板书:体质

3.第16自然段,选择力不胜任的工作,就会自愧,妄自菲薄。

自主、合作、探究后明确:“力”,不仅指体力、体质,还指能力。所以要正确估量自己的能力。

板书:能力

(四)阅读第三部分

前面我们知道了在选择职业时要遵循的原则(克服虚荣心,体质,能力)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

请学生浏览17-24自然段,用笔在书上画。

自主、合作、探究后明确:

1.作者提出要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

板书:尊严

2.重视作为我们职业的基础的思想,因为这样可以“提高我们本身的尊严,使我们的行为不可动摇”。(24自然段)

3.选择一种能为我们提供广阔场所的完美境地的职业。(17自然段)

4.主要指针: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板书:造福人类

5.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什么?

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板书:造福人类

自主、合作、探究后明确:在谈选择怎样的职业时,马克思主要提出了选择有尊严的职业、深信其正确的职业、能为我们提供广阔场所的完美境地的职业等原则。

(五)教师小结:马克思以自己十七岁的年纪向社会发出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宣告:要为人类的幸福而献身。青春的激情与深刻的理性在这里交融。 

四、活动体验

(一)“我的自白”

1.课前让学生仿照“马克思的自白”,写一份“我的自白”与人生规划。

引导:马克思以17岁的年纪谈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遵循的若干原则,以及自己职业选择的初步方向,以自己17岁的年纪向社会发出了充满激情的自己的职业理想宣告:要为人类的幸福而献身。他的许多见解和富于哲理的语句,深入实际,虽时隔一个多世纪,仍能给我们当代青年以启迪和现实指导意义。

2.将全班根据人数划分成几个小组,一般以6人左右为宜,小组间请同学互相交换“我的自白”,请根据“自白”,帮他分析设计一下他未来可选择的职业。分析完毕后,再请被分析的同学谈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现在心中的职业选择的考虑。

3.请小组代表总结小组情况,发表自己的感受。

(二)如何实现“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的结合?

材料一:2008感动中国人物之金晶【捍卫圣火】

女,27岁,残疾人击剑队员,29届奥运会境外火炬手。

法国当地时间4月7日中午,几名分子试图从中国火炬手金晶手中抢走火炬,干扰北京奥运圣火的传递。她被威胁、被殴打,她手中的火炬始终没有被抢走。

金晶用她那残弱的身躯捍卫了奥运精神。这个情景打动了在场所有的人。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金晶的颁奖词:那是光荣的一刻!她以柔弱之躯挡住残暴,她用美丽的微笑,传递力量。她让全世界读懂了奥运的神圣和中国人的骄傲。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张瑞敏:金晶勇敢地用残缺的身体保护奥运火炬,这勇敢源自深深的爱国情。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阎肃:柔弱的你面对那环视的狰狞。不屈的尊严写进斑斓青史,是金子,始终亮晶晶!

材料二:2007感动中国之李丽【心灵强者】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李丽的颁奖词:残疾打不垮、贫困磨不坏、灾难撞不倒,坚强和她的生命一起成长。身体被命运抛弃,心灵却唱出强者的歌。五年时间,温暖八万个冰冷的心灵,接受、回报、延伸,她用轮椅为爱心画出最美的轨迹。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振耀,对李丽这样评价:我们从李丽的事迹中感到了爱的力量。李丽也证明这样一点,一个人无论多么平凡,无论多么孱弱,只要孜孜不倦,奉献爱心,就一定能够促成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的扩大。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于丹,在推荐李丽的时候这样写:孱弱的身体,强大的心灵,这个坐标对太多健康的躯体是一个提示,让我们更多自省,看到真诚与善良的心灵力量是无边的。

有关李丽:女,45岁,衡阳人,1岁患小儿麻痹症,童年从未站起来过;40岁时再遭厄运,车祸让她下半身完全瘫痪,从此与轮椅为伴。在多舛的命运里,她不仅没有怨天尤人,还选择了一条向社会传播爱心之路。她创办了“李丽家庭教育工作室”和公益网站“丽爱天空”,长期从事公益事业和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先后义务深入省内外100多个学校、企业、社区、监狱开办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听众达10万余人次;帮助近百名厌学孩子重返校园、数十名中学生戒除网瘾,为近万名学生树立自信。4年多时间里,她的善行使得20多万人获得心灵的洗礼。她还成了很多服刑人员的“偶像”,被人们誉为“感恩天使”、“湖南的张海迪”、“中国的海伦·凯勒”。

材料三:2005感动中国之孔祥瑞【工人有为】

150项革新带来8000万元效益

仅有初中学历的工人孔祥瑞有着“蓝领专家”的美誉。2001年,他主持创新“门机主令器星形操作法”,使门机每一次作业可节省时间15.8秒,当年创效1600万元;2003年,他主持的“门座式起重机中心集电器”技改项目,被授予国家级实用型发明专利。

颁奖词:不管什么时代,劳动者都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但在今天,更值得尊敬的,还应该是那些不仅贡献汗水还贡献智慧的人。150项革新,给国家带来8000万元效益,这就是一个工人的成就。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