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审检查表
内部审核编号 | 受审核部门 | 品管部 | ||||||||
审核时间 | 审核人员 | |||||||||
序号 | 检查内容 | 检查方法 | 检查结果 | 确认 | ||||||
1 | 8.2.4(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 1.向品管部主管索阅产品监视和测量的文件,检查是否规定了需进行监视和测量的产品实现阶段,是否规定了监视点、监视和测量的项目、方法、验收准则、使用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应留下的记录以及检验人员的资格要求?是否对监视和测量结果的处理作出了明确规定? 2.到仓库查看是否所有进货都进行了检查。 3.询问IQC负责人,对进货检验中的不合格品是如何得置的,是否要求供应商采取纠正措施。 4.供应商是否按要求提供合格证据。 5.询问IQC负责人,因生产急需而来不及进行进货检验的物资是如何处置的,以确认: a.是否了解紧急放行的程序或规定; b.由谁来审批; c.对紧急放行的产品是如何标识和记录的; d.紧急放行的物资经检验不合格后,是如何追回的。 6.到车间观察过程检验的情况。确认: a.质量控制点的员工是否经过培训并取得上岗资格; b.是否存在工序完工检验未完成就转序的情况; c.是否规定了例外转序的情况。 7.到车间抽查2—3个最终检验过程,确认: a.检验人员是否有检验规范/作业指导书; | ||||||||
内部审核编号 | 受审核部门 | 品管部 | ||||||||
审核时间 | 审核人员 | |||||||||
序号 | 检查内容 | 检查方法 | 检查结果 | 确认 | ||||||
1 | 8.2.4(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 b.检测设备和工具是否处于有效期内; c.查看“成品检验报告单”,是否在所有的数据齐备后,QA才挂上合格证认可产品入仓。不合格品放行是如何控制的。 8.查检验记录保存情况,查看10—15份检验记录。确认: a.是否规定保存周期,存放地点、条件是否适应; b.记录是否项目清楚,数据齐全,是否能够证实符合验收准则的要求; c.检验记录是否标明负责产品放行的授权责任者。 | ||||||||
2 | 8.2.3(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 1.查阅过程监视和测量的文件,是否规定了要进行过程监视和测量的环节,如测量点、监控点、见证点,巡回检查点等。 2.是否规定了对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的方法。 3.是否对“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进行了评价?如何进行的?过程能力未达到策划的结果时,是否采取了纠正措施? | ||||||||
3 | 7.6(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 1.询问品管部主管:有无对监视和测量设备进行管理的规定。 2.询问品管部主管:是否用样板、工装作为检验手段?是如何管理检测用样板、工装的?查2—3份对样板、工装进行检查和复检的记录。确认: a.使用前是否检查和校准; b.使用后是否按规定周期进行复检。 3.询问品管部主管:当用户要求了解测试设备有关资料时应如何处置。确认:是否能提供资料证实测试设备的功能。 | ||||||||
内部审核编号 | 受审核部门 | 品管部 | ||||||||
审核时间 | 审核人员 | |||||||||
序号 | 检查内容 | 检查方法 | 检查结果 | 确认 | ||||||
3 | 7.6(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 4. 询问品管部主管:如何确定测 试任务并选择合适的测试设备。确认: a.测试任务及所需准确度是否符合生产实际; b.选择的测试设备其准确度和精确度是否符合要求。 4.问品管部主管如何定期校准测试设备。 5.查2—3份特殊(包括自制)测试设备校准规程及按此规程校准的记录。 6.查“检测设备台帐”、“检测设备履历卡”以确认:是否所有设备都按要求检查。 7.抽查品管部、生产车间5—10台测试仪器,确认: a.校准标志是否在有效期内; b.是否按规定的时间校准; c.是否保存有校准记录,记录是否清晰、完整; d.不适合贴标签时,如何识别校准状态。 8.询问计量员,当发现测试设备偏离校准状态时如何处置。确认: a.以前的测量结果施工评定其有效性,如何评定?是否根据评定效果,采取了相应的纠正措施。 b.某计量器具本次校正不合格,为此需评估至上次校验合格其间经此仪器检验/测试结果的正确性。有无这方面的评估记录。 10. 询问计量员有无特殊环境的规问定。 11.查看测试设备贮存、保养、维修情况,确认: a.设备贮存、保养是否符合要求; b.是否对测试设备定期检查,维修后是否重新校准。 | ||||||||
内部审核编号 | 受审核部门 | 品管部 | ||||||||
审核时间 | 审核人员 | |||||||||
序号 | 检查内容 | 检查方法 | 检查结果 | 确认 | ||||||
3 | 7.6(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 12.现场抽查3—5名操作者,看其是如何按规定调整测试设备,如何防止因调整不当引起校准失败,确认: a.是否有必要的调整设备的使用说明书/作业指导书; b.是否按规定作业。 13.查测试人员有无上岗证。查校验人员资格。 14.用于监视和测量的软件,使用前是否予以确认?并在必要时进行再确认? | ||||||||
4 | 7.5.3(标识和可追溯性) | 1.询问品管部主管,检验状态是如何进行标识的。确认: a.检验和试验状态标识是否有管理规定; b.用标签、印章或区域表示产品状态标识的管理是否符合要求。 2.现场抽查生产车间对检验状态标识的情况。确认: a.标识的方法是否正确,是否随着检验和试验状态的变化而更改标识; b.是否保护好检验状态标识; c.在质量记录上是否有检验状态标识的记载。 3. 抽取数个有追溯性要求的产品进行追溯,看其是否保持唯一性标识,是否做了记录,是否能够达到追溯的目的。 | ||||||||
5 | 8.3(不合格品控制) | 1.询问品管部主管对不合格品是如何管理的。确认: a.是否有不合格品控制的文件化程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和手册规定; b.程序文件对不合格品的标识、记录、评价、隔离、处置及通知有关部门是否作出了明确规定; c.进货检验、过程检验、最终 | ||||||||
内部审核编号 | 受审核部门 | 品管部 | ||||||||
审核时间 | 审核人员 | |||||||||
序号 | 检查内容 | 检查方法 | 检查结果 | 确认 | ||||||
5 | 8.3(不合格品控制) | 检验的不合格品控制情况; d. 对交付和开始使用后发现的不合格品进行处理情况。如何了解顾客对处理结果的满意度; 2.询问品管部主管:不合格品评审工作是如何进行的?让步是否经一定审批程序,是否经过审批?在什么情况下,应将让步接收的结果向顾客报告? 3.抽查3—5项不合格品处置记录,确认: a.记录准确真实情况,是否注明不合格品发生的时间、地点、有关责任人/班组; b.处理记录中是否有参加评审和处置人员的签字,是否按评审后的决定进行处置; c.不合格品纠正后是否重新验证?让步处理时向顾客或有关部门报告的形式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4.现场检查2—3个车间,确认:不合格品标识、记录、隔离等情况是否符合要求。 | ||||||||
6 | 4.2.3(文件控制) | 1.查看各种文件。了解文件受控情况。 2.查看作废文件夹是否已清除。 3.查看引用的外来文件的受控情况。 4.询问参加文件定期评审的情况。 | ||||||||
7 | 4.2.4(记录控制) | 1. 结合查阅各质量记录,查、看、问质量记录保存和使用情况。 | ||||||||
8 | 5.3(质量方针、质量目标) | 1.向品管部主管及2--3名品管员、质检员询问公司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是什么?本部门的质量目标是什么? 2.查看部门目标的实施记录。 | ||||||||
9 | 5.5.1(职责和权限) | 1.询问品管部主管:品管部在公司中的作用是什么? 2.询问2—3名品管员和质检员,了解他们如何与其他部门(岗位)进行沟通。 | ||||||||
内部审核编号 | 受审核部门 | 品管部 | ||||||||
审核时间 | 审核人员 | |||||||||
序号 | 检查内容 | 检查方法 | 检查结果 | 确认 | ||||||
10 | 5.5.3(内部沟通) | 1.询问2—3名品管和质检员如何与其他部门进行沟通。 | ||||||||
11 | 6(资源管理) | 1.询问品管部主管:资源短缺时,如何配置? 2.查看人力资源是否充足?与2—3名品管员和质检员交谈,了解他们的质量意识。 3.询问检验人员培训情况。 4.查看检测环境是否适谊? 5.询问参与生产设备认可的情况。 | ||||||||
12 | 7.2(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 1.询问品管部主管如何处理顾客投诉。 | ||||||||
13 | 7.4(采购) | 1.询问参加供应商评审工作情况。 | ||||||||
14 | 7.5.1(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 1.询问如何向生产车间等部门提供监视和测量设备。 2.询问参与设备认可的情况。 | ||||||||
15 | 7.5.5(产品防护) | 1. 询问如何配合仓管做好库存品的检验工作。 2.询问如何做好包装材料的检查工作。 | ||||||||
16 | 8.2.2(内部审核) | 1. 询问是否定期接受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如何对待? 2. 查阅最近1—2次内审时发现的不合格项报告以及纠正措施的实施与验证记录。 | ||||||||
17 | 8.4(数据分析) | 1.查看品管部是否对收集到的数据及时进行分析,并针对其中的问题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 ||||||||
18 | 8.5(改进) | 1.查阅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程序,抽查近期正在实施的2—3项改进、纠正及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