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非危重) (ICD-10:J45)
二、诊断依据:
根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它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一项试验阳性:
(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
(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ML;
(3)呼气流量峰值(PEF)昼夜变异率≥20%。
符合1-4条或4、5条者,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
1、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反应选择方案;2、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四、标准住院日为 1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6、第一诊断必须符合 支气管哮喘(ICD-10:J45)疾病编码。
7、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8、排除危重患者。
六、入院后第1-3天:
9、必需检查项目:
(1)血细胞分析、尿液分析+尿沉渣分析、大便常规+OB;
(2)住院常规生化、血气分析、血型鉴定、免疫3项、乙肝两对半(根据患者意愿酌情选择);
(3)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肺功能(病情允许时);
10、根据患者病情选择:胸部CT、超声心动图、D-II聚体、血氨茶碱浓度、痰病原学检查、血清过敏原测定等。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1、一般治疗:氧疗;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
12、支气管扩张剂:首选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吸入制剂,也可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吸入制剂)、茶碱类药物;
13、抗炎药物:糖皮质激素、抗白三烯药物等;
14、抗过敏药:根据病情选用;
15、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反应调整药物和治疗方案;
16、合并感染时选用抗生素。
八、出院标准:1、症状缓解;2、病情稳定;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合并症和/或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7、治疗期间出现并发症,需特殊诊断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18、严重哮喘发作需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维持者,退出本路径。
19、常规治疗效果不佳,需特殊诊断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住院号:
姓 名:
性 别:
年 龄:
支气管哮喘(非危重) 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 支气管哮喘(ICD-10:J45)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天数 14 天 实际住院天数 天
住院
日期 | 住院第1-3天 | 住院第4-7天 | 住院第8-14天 | ||||||
临床诊断 与 病情评估 | ☐完善病历书写 ☐明确诊断 ☐初步评估,严重度分级 | ☐上级医师查房评估疗效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完善病程记录及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 ☐上级医师查房评估疗效 ☐完善病程记录及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确定出院后治疗方案 | ||||||
诊疗 工作 | ☐上级医师查房 ☐决定诊治方案 ☐完善检查 | ☐上级医师查房 ☐据病情适当调整药物 ☐指导吸入装置正确应用 | ☐上级医师查房 ☐完成出院小结 ☐交待出院后注意事项 | ||||||
医嘱 | 长期医嘱: ☐Ⅰ-Ⅲ级护理 ☐氧疗(必要时) ☐支气管舒张剂 ☐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 ☐抗菌药物(有感染证据) 临时医嘱: ☐血细胞分析、尿液分析+尿沉渣分析、大便常规+OB;住院生化、血气分析、免疫3项、血型鉴定 ☐胸正侧位片、心电图、肺功能(病情允许时) ☐胸部CT、超声心动图、D-II聚体、血氨茶碱浓度、痰病原学检查、血清过敏原测定(必要时) ☐对症 | 长期医嘱: ☐Ⅰ-Ⅲ级护理 ☐氧疗(必要时) ☐支气管舒张剂 ☐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 ☐抗菌药物(有感染证据) ☐据病情调整药物 临时医嘱: ☐对症治疗 ☐必要时复查血细胞分析、血气分析 ☐必要时行胸片、病原学检查 ☐异常指标复查 | 长期医嘱: ☐Ⅰ-Ⅲ级护理 ☐氧疗(必要时) ☐支气管舒张剂 ☐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 ☐抗菌药物(有感染证据) ☐据病情调整药物 临时医嘱: ☐必要时复查有关检查 ☐出院医嘱 ☐带药 ☐门诊随诊 | ||||||
护理 与 健康 教育 | ☐介绍住院环境 ☐入院护理评估与计划 ☐协助完善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 ☐观察病情和用药指导 ☐戒烟、戒酒健康教育 | ☐观察病情变化,药物反应 ☐疾病相关健康教育 | ☐观察病情变化,观察药物作用与副作用 ☐出院指导和健康教育 ☐服药、饮食指导;劳逸结合,防着凉; | ||||||
变异 | □有 □无: 原因: | ||||||||
护士 签名 | A班 | P班 | N班 | A班 | P班 | N班 | A班 | P班 | N班 |
医生 签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