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自利和自谦归因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实验研究
2025-09-29 02:54:31 责编:小OO
文档
自利和自谦归因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实验研究

Ξ

刘肖岑1 桑 标ΞΞ1 张文新2

(1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200062)(2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济南,250014)

摘 要 采用实验法考查了自利/自谦归因对大学生的归因评价与人际交往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学生对自谦归因的评价要好于对自利归因的评价,这尤其突出地表现在消极反馈情境中,同时大学生对朋友的归因评价要好于对陌生人的评价;(2)大学生喜欢与自谦归因的搭档交往,不喜欢与自利归因的搭档交往,这一现象在消极反馈情境中表现得更为明显;(3)大学生对搭档的归因评价在搭档归因方式与人际交往意向变化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关键词:大学生 自利/自谦归因 归因评价 自我提升 人际交往

1 引言

  自我是人格的核心,它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而且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加深,自我与文化关系的研究更是日益受到重视[1]。自从文化运动对自我提升的普适性提出置疑后,自我提升研究便成为了人格、社会和跨文化心理学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所谓自我提升(self -enhancement )是指人们有增强自尊、提高个人价值感、寻求积极自我认识、避免消极反馈评价的需要[2]。目前由于涉及中国人自我提升的实证研究较为罕见,因而有关“中国人是否自我提升”的争论依旧是众说纷纭。

作为自我提升的作用机制与典型表现,自利归因(self -serving attribution )是个体针对积极和消极结果做出的不平衡性归因。持有这种归因方式的个体会将任务的成就归功于内部因素,而将任务的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3]。与之相对的是自谦归因(self -effacing attribution ),它是自我降低(self -diminishment )的表现形式,即认为任务的成功是由外部因素使然,而失败却应由内部因素来承担责任。在已有研究中,自利或自谦归因常被研究者用来作为考查自我提升或自我降低的依据[4,5]。

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和友谊选择模式与自我提升有着密切联系。Tesser 的自我评价维持模型(self -evaluation maintenance model )[6]和Sedikides 等人提出的关系束缚(relationship -as -bound )和关系能动(relationship -as -enabler )假说[7]均对自我提升与人际交往的关系予以了阐释。然而学者杨国枢指出,就强调关系我的华人而言,关系向度的影响可能比成就向度更大,因此有关自我评价维持和自利归因偏向等问题的结论,可能特别适合我(independent self )较强的美国人,但是否适用于相依

我(interdependent self )较强的中国人,值得加以验证[8]。此外,自我提升与人际交往的关系是否会受到人们对自我提升的评价等中介因素的影响,至今仍尚未明了。

由于青少年“发展最迅猛的社会性需要是受人尊重的需要、友谊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因而同伴交往和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发展具有无以取代的独特作用和重大的适应价值[9]。我国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特别强调:帮助大学生解决好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鉴于此,本研究就自利/自谦归因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展开探讨,以期为自我提升与人际交往的关系问题提供事实依据,为大学生的日常人际交往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现实指导。

2 方法

2.1 实验设计与范式

采用2(关系类型:朋友、陌生人)×2(反馈类型:积极、消极)×2(搭档归因方式:自利、自谦)的被试

间设计。因变量分别为归因评价和交往意向变化。

以测查自利/自谦归因常用的结果相互依赖型任务(interdependent -outcomes task )作为实验范式[10],即要求两名参与者合作完成一项任务(如创造力测试),然后依据两人共同工作的情况给出一个总体成绩,再请被试针对这一成绩,私下里对自己与搭档在任务中的责任和贡献情况做出归因。在该任务中,自利归因者会把成功视为自己的功劳,而将失败怪罪于自己的搭档。2.2 被试

选取某大学176名学生为被试,其中17名被试由于没有完成测验或意识到了实验的操纵,其结果

ΞΞΞ通讯作者:桑标。E 2mail :bsang @psy.ecnu.edu.cn 。

本研究得到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的支持。1068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7,30(5):1068-1072

2.3 材料

关系亲密程度测查:4个项目,采用十级记分对搭档两人的亲密性、相似性、喜好度和交往意向加以评定,得分越高表示关系越亲密,以项目均值作为关系亲密度的指标,克龙α系数为0.86。

创造力测试适宜度测查:2个项目,要求被试在十点量表上报告创造力对自身的重要性大小以及自己在测验中获胜的愿望,得分越高表示创造力越重要、获胜愿望越强烈。

结果相互依赖型测验:要求被试在5分钟之内尽可能多地独自列举出某种物品的特殊用途,然后依据被试与其搭档两人共同回答的非重复性答案的数量来计算测验成绩。

任务归因测查:2个项目十级记分,分别用来考查被试对任务结果的责任归因和贡献归因情况,1代表搭档,10代表被试自己。

任务表现测查:请被试在十点量表上评定自己与搭档在结果相互依赖型任务中的表现情况,得分越高代表表现越好。

归因评价测查:以2个项目考查被试对搭档任务归因的评价,采用十点量表记分,得分越高表示被试对搭档的归因评价越好,以项目均值作为归因评价的指标,克龙α系数为0.71。

交往意向测查:在十点量表上报告自己将来与搭档继续交往的意愿,得分越高表示越希望与搭档交往。

2.4 程序

实验前,被试两两结为搭档,搭档类型分朋友和陌生人两种。朋友组由两名同性别的亲密朋友组成,陌生人组由两名互不相识的同性别的陌生同学组成。通过抽纸牌的方式将朋友组与陌生人组的被试随机分配到各实验区组中,请互为搭档的两名被试在不同的房间中分别完成关系亲密程度测查、创造力测试适宜度测查和结果相互依赖型测验。

测验后请被试在20分钟内完成一套知识问卷以控制时间,然后将结果相互依赖型测验的虚假反馈结果提供给被试。一半被试在积极反馈条件下获悉自己与搭档的测试成绩比其它小组的成绩都高,而另一半被试在消极反馈条件下获悉两人的测试成绩比其它小组的成绩都低。请被试针对这一结果匿名完成任务归因测查与任务表现测查问卷。

收回上述两项问卷后,告之被试他们将看到其搭档刚才回答的任务归因与任务表现测查的结果,而实际分发的却是由实验者提前伪造的搭档回答问卷。由于使用统一规格的笔答题,而且答案只需要在相应的数字上划“√”,所以避免了被试熟悉搭档笔迹等问题。伪造的搭档回答问卷分为两类,一种是搭档自利归因,即在积极反馈时,将责任和贡献更多地归给自己,在消极反馈时,将责任更多地归给搭档、将贡献更多地归给自己;一种是搭档自谦归因,即在积极反馈时,将责任和贡献更多地归给搭档,在消极反馈时,将责任更多地归给自己、将贡献更多地归给搭档。请被试依据伪造的搭档回答问卷,完成归因评价测查和交往意向测查。最后分发礼品,向被试解释实验欺骗,并询问是否有人意识到了实验的操纵。

3 结果

3.1 实验操纵的检查

对朋友组与陌生人组的关系亲密程度测查进行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朋友组(M=7148)与陌生人组(M=5150)的关系亲密程度确实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t(157)=7141,p<01001,这说明朋友组比陌生人组的关系更为亲密,本实验对两组被试的区分是成功的。

将创造力测试适宜度测查的得分与量表中值(515分)进行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发现被试对创造力重要性的评定(M=9107)和获胜渴望得分(M=8196)均显著高于量表中值,t(158)= 38129,t(158)=30168,ps<01001。这说明创造力是被试看重的品质并且被试也希望在测试中获胜,因此以创造力测试作为结果相互依赖型测验的任务是较为适宜的。

为检验实验反馈操纵的成功与否,以样本t 检验考查了积极和消极反馈情境中被试在任务表现测查中的得分差异,结果显示,两组被试对自己与搭档合作完成测验的表现评定显示出了极其显著的差异,t(157)=9190,p<01001。与获得消极反馈的被试(M=5165)相比,被试在获得积极反馈时认为自己与搭档在测验中的合作表现更好(M= 9114),这说明实验对反馈的操纵是成功的。

312 大学生对搭档任务归因的评价

以关系类型、反馈类型、搭档归因方式为自变量,归因评价为因变量,进行了2(朋友、陌生人)×2 (积极、消极)×2(自利、自谦)的多因素方差分析。归因评价得分的平均数与标准差如表1所示。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关系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 (1,151)=5165,p<0105,朋友组(M=6168)比陌生人组(M=5181)对搭档的归因评价更好。反馈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151)=6159,p<0105,表现

刘肖岑等:自利和自谦归因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实验研究1069

 表1 大学生对搭档归因评价的平均数与标准差(M±SD)

朋友组陌生人组

积极反馈消极反馈积极反馈消极反馈搭档自利归因6181±21084184±21495124±21003190±2140搭档自谦归因7175±11747138±11417111±21447136±1193

为积极反馈组(M=6176)比消极反馈组(M= 5180)对搭档的归因评价更好。搭档归因方式的主效应极其显著,F(1,151)=43186,p<01001,表现为被试对搭档的自谦归因(M=7142)比搭档的自利归因(M=5113)评价更好。

反馈类型与搭档归因方式的交互作用显著,F (1,151)=5170,p<0105。简单效应检验表明,在搭档自谦归因情境下,反馈类型对搭档归因方式的作用不显著,t(1,77)=0121,p>0105;而在搭档自利归因情境下,反馈类型对搭档归因方式的作用极其显著,t(1,78)=3109,p<0101,被试在获得消极反馈时对搭档自利归因的评价(M=4138)要比获得积极反馈时(M=6100)的评价更低。其它各因素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s>0105。

313 实验操纵后大学生人际交往意向的变化用实验操纵后被试的交往意向测查得分减去实验前期被试在关系亲密程度测查中的交往意向得分,求出交往意向变化分数,其平均数与标准差如表2所示。其中正值表示实验操纵后被试更喜欢与搭档交往,负值表示实验操纵后被试更不喜欢与搭档交往,数值的大小表示交往意向的变化大小。

表2 大学生与搭档交往意向变化的平均数与标准差(M±SD)

朋友组陌生人组

积极反馈消极反馈积极反馈消极反馈搭档自利归因0139±1146-1123±2109-0137±2191-1190±3113搭档自谦归因0155±01910167±110201±21370183±1115

  以关系类型、反馈类型、搭档归因方式为自变量,以交往意向变化为因变量,进行2(朋友、陌生人)×2(积极、消极)×2(自利、自谦)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反馈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 151)=5160,p<0105,与获得积极反馈的情况(M=0136)相比,被试在获得消极反馈时(M= -0146)更不想与搭档继续交往。归因方式的主效应极其显著,F(1,151)=21151,p<01001,说明被试更希望与自谦归因的搭档(M=0172)交往,更不希望与自利归因的搭档交往(M=-0184)。关系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F(1,151)=0150,p> 0105。

反馈类型与归因方式的交互作用显著,F(1, 151)=6110,p<0105。简单效应检验表明,在积极反馈情境下,反馈类型对搭档归因方式的作用不显著,t(1,75)=-1151,p>0105;而在消极反馈情境下,反馈类型对搭档归因方式的作用极其显著, t(1,80)=-5108,p<01001,表现为在获得消极反馈时,被试更喜欢与自谦归因的搭档(M= 0174)交往,更不喜欢与自利归因的搭档(M=-1156)交往。其它各因素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s> 0105。

314 归因评价的中介效应分析

搭档归因方式决定了被试对搭档的归因评价和交往意向变化,而归因评价与交往意向变化之间又存在着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139,p< 01001)。据此,我们推测搭档归因方式可能通过归因评价对交往意向变化产生影响。

根据温忠麟等人[11]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将自变量搭档归因方式转变为虚拟变量,然后对所有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依次做回归分析,所得归因评价(M)的中介效应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归因评价(M)的中介效应依次检验

标准化回归方程回归系数检验第一步y=0135x S E=0117,t=4168333

第二步m=0147x S E=0107,t=6160333

第三步y=0129m S E=0118,t=3161333

+0121x S E=0118,t=216133

  注:S E表示标准误;33p<0101,333p<01001。

  由于依次检验(即前三个t检验)都是显著的,所以归因评价的中介效应显著。由于第四个t检验也是显著的,所以是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147×0129/0135=38194%。

4 讨论

  大学生对搭档自谦归因的评价更好,究其原因,这其中既有实验任务的影响,又有社会文化的作用。实验采用结果相互依赖型任务,被试与搭档都不能确切地知晓自己对任务的责任与贡献究竟有多大,加之测查要求被试做出非此即彼的回答,双方的利益相互制约,所以被试可能为了免受搭档的贬低,而

1070

 心 理 科 学   在自尊的驱使下期待搭档做出自谦归因的回答,由此也对自谦归因的评价更好,这种对积极自我意象比较内隐的渴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学生自我提升的需要。

中国文化强调“罔谈彼短,靡恃己长”。“自制”似乎是养成社会责任感及达到个人成就的手段。诚如杨中芳所言,中国人“自己”的表现方式,可能受到“求同”、

“怕壮”心理的影响,以不突出自己为表现准则,甚至可能有避免表现自己的现象出现。为了自我改进,中国人对个人的错误、罪过及不良特性甚为敏感,且十分倚重自我反省与自我批评等机制来避免社会批评、责任及惩罚[12]。因此,在中国文化理念中,自谦归因比自利归因更符合社会的价值标准,持有这种归因方式的人也更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同。

关系亲密程度对归因评价的影响是与中国人的“大我”观念息息相关的。中国人的自我概念不仅包括以自身实体为界限的那个狭窄“自身”,而且还包括“自己人”[12]。人们倾向于将亲密朋友作为自己的延伸自我(extended self),所以就会对朋友做出较好的归因评价。至于反馈情境影响归因评价的原因则可能在于,消极反馈更容易使被试感觉受挫,所以为了使自尊免受伤害,大学生在消极反馈情境中的反应更为强烈。

大学生喜欢与自谦归因的搭档交往,这与自我提升理论不谋而合。换言之,策略性地选择那些能够给自己提供积极反馈的人进行社会交往是自我提升的一种重要表现[13]。在本实验中,提升一方必然会损害另一方,被试对任务做出自谦归因的同时就相当于从另一个角度提升了自己的搭档,因此搭档在获悉自己得到了间接的积极反馈时,便会在自我提升动机的驱使下希望同这些自谦归因者继续交往下去。

归因评价在搭档归因方式与人际交往意向变化两者间的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这或许可以由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加以阐释。Dodge等人提出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包括编码、解释、搜寻反应、反应评估和执行反应五个步骤[14]。当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面临需要加工的社会性刺激时,人们会首先给这些社会性刺激赋予一定的意义,然后再根据自己对刺激的意释决定下一步如何做出反应。在本研究中,归因评价便发挥着这样一种解释刺激意义的作用。

虽然说伴随着积极需求的自我早在现代智人进化期就已经出现,由自尊带来的主观体验有着重要的进化优势[15],然而我们的实验却证实,在人际交往情境中,公然的自我提升可能并非明智之举。这是因为在集体主义文化下,自我提升可能会造成个人与互惠性关系网络的疏离,所以有时提升亲密他人可能比直接的自我提升更为有益[16]。此外,在与他人交往时,人们会对那些直接或间接给自己提供积极反馈的人评价更好一些,也更喜欢与他们继续交往。这些研究结果似乎对人们社会交往策略的选择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5 结论

511 大学生对搭档自谦归因的评价要好于对自利归因的评价,这尤其突出地表现在消极反馈情境中,同时大学生对朋友的归因评价要好于对陌生人的评价。

512 大学生喜欢与自谦归因的搭档交往,不喜欢与自利归因的搭档交往,而且该现象在获得消极反馈时表现得更为明显。

513 搭档归因方式不仅直接影响人际交往意向变化,而且它还通过被试对搭档的归因评价对人际交往意向变化产生间接影响。

6 参考文献

1邹晓燕,杨丽珠,张秀春.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自我研究.心理学探新,2003,2:20-22

2刘肖岑,张文新.自我提升的含义与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3:145-148

3Duval,T.S.,&Silvia,P.J.Self-awareness, probability of improvement,and the self-serving bia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 ocial Psychology,2002,82

(1):49-61

4Muramoto,Y.An indirect self-enhancement in relationship among Japanese.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2003,34(5):552-566

5Heine,S.J.,&Lehman, D.R.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self-enhancement:An examination of group-serving bias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 ocial Psychology,1997,72(6):1268-1283

6Tesser,A.On the confluence of self-esteem maintenance mechanism.Personality and S ocial Psychology Review, 2000,4:290-299

7Sedikides, C.,Campbell,W.K.,Reeder,G. D.,& Elliot,A.J.The self-serving bias in relational contex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 ocial Psychology,1998,74: 378-386

8杨国枢.华人自我的理论分析与实征研究:社会取向与个人取向的观点.本土心理学研究,2004,12:11-18

9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10Campbell,W.K.,Sedikides, C.,Reeder,G. D.,& Elliott, A.J.Among friends?An examination of friendship and the self-serving bias.British Journal of S ocial Psychology,2000,39:229-239

刘肖岑等:自利和自谦归因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实验研究1071

 

11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及其应用.心理

学报,2004,36(5):614-620

12杨中芳.如何理解中国人.台北:远流出版社,2001

13Brown ,J.D.The Self.New Y ork :Mc Graw -Hill ,199814Dodge ,K. A.,Pettit ,G.S.,MaClaskey C.L.&

Brown ,M.M.S ocial competence in children.Monographs of the S 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1986,51(2):1-85

15Sedikides ,C.,&Skowronski ,J.J.Evolution of the self :Issues and prospects.In :M.R.Leary &J.P Tangney.(Eds.).

Handbook of Self and Identity.New Y ork :

Guilford Press ,2002:594-609

16Markus ,H.R.&K itayama ,S.Culture and the self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 ,emotion ,and motivation.Psychological Review ,1991,98:224-253

The E ffect of Self 2serving and Self 2effacing Attribu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L i u Xiaocen 1

,S ang B iao 1

,Zhang Wenxi n

2

(1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62)

(2School of Psychology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 ′nan ,250014)

Abstract  The effect of self 2serving or self 2effacing attribu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evaluation of attribution and their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was explo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method.The results indicated :(1)college students ’evaluation of self 2effacing attribution was much better than that of self 2serving attribution ,especially in the negative feedback context ;moreover ,the evaluation of friends ’attribution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strangers ’;(2)college students liked to communicate with self 2effacing partners instead of self 2serving ones ,particularly in the negative feedback context ;(3)the evaluation of partner ’s attribution partly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ner ’s attribution style and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K ey w ords :college students ,self 2serving/self 2effacing attribution ,evaluation of attribution ,self 2enhancement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上接第1094页)7

Reyna V F ,Brainerd C J.Fuzzy -trace theory :An interim synthesis.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95,7:1-75

8

郭秀艳,周楚,周梅花.错误记忆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应用心理学,2004,10(1):3-8

The E ffects of G ist R epresentations and V erbatim R epresentations

on F alse R ecognition

L i u Xi pi ng 1,L i Yongmei 1,2

(1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2Prefessional Middle Tech 2school ,Beichen District ,Tianjin ,300400)

Abstract  The lure refers to a word which is new but related to words already learnt.Learners tend to be confident in thinking that they have learnt the lures rather than words never learnt before ,which is called false recognition.S ome researchers hold gist representations are the cause of the phenomenon ,while others argue verbatim representations are responsible for it.The current study adopted a 2×7mixed design and tried to find the effect of gist representations and verbatim representations on false recognition.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subjects who had learnt to classify words shown by group had greater false recognition than subjects who had learnt to handle words shown at random ,which indicated that gist representatio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false memory ;(2)the rates of recognition of lures grew at the beginning of learning ,but they became smaller at the end of learning ,which showed that gist representations were very important at the beginning of learning ,but at the end of verbatim representations learning.K ey w ords :lure ,gist representations ,verbatim representations ,false recognition

1072

 心 理 科 学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