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20世纪是一个大动荡、大变化的世纪,世界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两次世界大战,十月社会主义,一批社会主义和民族国家的出现,科学和生产力水平的飞速发展,国际主义运动的,苏联的解体等。20世纪哲学和社会思想领域也异常活跃,各种哲学思潮对文学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影响最大的有尼采的超人哲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直觉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等。
20世纪西方文学主要由四部分组成:苏联文学和欧美各国的无产阶级文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
一、苏联文学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强调文学的党性原则,要求文学为社会主义和建设服务,并以描绘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创立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主要作家作品: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的《母亲》、《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一个人的遭遇》,爱伦堡的《解冻》,帕斯捷尔纳尔克的《日瓦戈医生》、索尔仁尼琴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等。
二、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较之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不同:20现实主义文学作家既继承了前辈们从人道主义出发,广泛、深入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着力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等传统,同时又吸收现代主义的营养以丰富传统的现实主义。由于二十世纪现实主义作家所接受的哲学思想较为复杂,所以他们的创作在思想面貌上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特点。这一时期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如下特色。第一,除了继续揭露批判垄断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之外,战争文学或反法西斯文学成为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题材。第二,在表现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对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开掘。第三,由于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在内容上呈现出一些现代主义意识,如表现异化等。第四,在技艺上力图创新,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创作模式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了更新,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如作品情节趋于淡化,各种现代主义文学表现手法的运用等。
1、英国:主要作家作品:萧伯纳的《不愉快的戏剧》(包括《鳏夫的房产》、《好述者》和《华伦夫人的职业》),《巴巴拉少校》等,高尔斯华绥的《福尔赛世家》,劳伦斯的《儿子和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查太莱夫人的情人》等。
戈尔丁的《蝇王》:象征主题:一、对文明、理性和信仰的否定。二、对人性恶的揭示。“野蛮的核战争把孩子们带到了孤岛上,但这群孩子却重现了使他们落到这种处境的历史全过程,归根结底不是什么外来的怪物,而是人本身把乐园变成了屠场。”小说比较典型地代表了战后人们从那场旷古灾难中引发的对人性思考,旨在呼吁正视“人自身的残酷和贪婪的可悲事实”,医治“人对自我本性的惊人的无知”,从而建立起足够的对于人性恶的防范意识。艺术特征:现实主义的描绘叙述和象征体系的巧妙结合。
2、法国:主要作家作品有罗曼·罗兰,其作品有《约翰·克利斯朵夫》,《欣悦的灵魂》(又译《母与子》),另外他的传记文学《巨人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甘地传》等等。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主题:其一,通过平民音乐家克利斯朵夫顽强奋斗的一生,揭示十月前西欧进步知识分子追求——反抗——幻灭的心灵,讴歌他们孤军反抗不合理世界的英雄主义精神;其二,通过主人公的生活遭际,反映当时以德、法为主的欧洲国家的时代状况,抨击依赖于金钱与权势的虚伪、堕落的艺术,倡导真诚的能净化道德的艺术,以此创造健全的文明;第三,小说描写了战争笼罩着欧洲上空的严重威胁。通过和奥里维的友谊表达了他的民族和睦思想,企图以爱作为实现人类的和谐与团结的纽带。
人物形象:约翰·克利斯朵夫是20世纪西方社会一个充满奋斗精神和追求精神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一个个人反抗的英雄,一个信奉精神的知识分子形象。他身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反抗精神和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的英雄气概。他热爱自由、忠于艺术,当德国社会庸俗习气蔓延的时候,他绝不人云亦云。他敢于抨击被奉为经典的音乐大师和时下的媚俗音乐。对于人人仰视的公爵,他也敢大声顶撞,这个“抗争的灵魂”孤独一人与整个社会作战。一切阻碍都不能阻挡住他,相反,却激发了他的斗志。阻力成就了他,奋斗成为他生命和快乐的源泉,作者将他塑造成一个生来就要攀登世界高峰、挽狂澜于即倒的英雄人物。克利斯朵夫同时又是一个“具有伟大的心的普通人”。他富于人道主义情怀,对于社会问题深表关注,平民阶层的社会地位使他接近人民,尽管对人民的力量表现出一定的轻蔑态度,晚年他致力于为人类造福的事业,主张用爱与艺术沟通人类、改造人的灵魂,减少社会的悲剧,实现人类友爱和谐的理想境界。克利斯朵夫的人生历程像大河般曲曲弯弯,他有过怀疑、动摇、失望、迷乱、过失、谬误,但他对理想的追求足忠贞不渝的。“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克利斯朵夫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自己。
《约翰·克利斯朵夫》艺术特征:这是一部独树一帜的作品,首先是它的音乐性,它具有交响乐一样的宏伟气魄、结构和色彩。全书处处回荡着音乐的旋律,序曲、主旋律、变奏与协奏、长调与短调、尾声等应有尽有,小说的各卷有如交响乐的几个乐章一样,音乐和小说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巨大的魅力。第二,它首创了长河小说这一新体裁。长河小说是比三部曲更大的,作品以主人公一生为主要线索,构成了基本情节。次要的人物虽各自有其独特的命运和遭遇,但时时呼应主线。整部作品就像一条由许多支流汇集而成的大河,气势磅礴。第三,传统性与现代性交融。作家很少像巴尔扎克等现实主义大师那样用许多具体的细节去描写主人公的外部特征及其所处的外部环境,而是采用内心独白、自我对话、梦境、联想、抒情性插笔以及情景交融等各种艺术手段,去表现主人公丰富而又奔腾的内心世界,和一生精神探索的曲折历程。第四、语言优美,抒情性强。
3、德国:主要作家作品有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等。
4、美国:主要作家有:德莱塞(《嘉莉妹妹》、《珍妮姑娘》、《美国的悲剧》等);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等
《美国的悲剧》主题:这是一部具有重大典型意义的作品,通过克莱特·格里菲斯从一个纯洁的青年到最后堕落成为一个杀人犯的故事,来揭示美国社会的功利主义盛行,克来特的悲剧,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生活方式对人的腐蚀毒害作用,昭示了利己主义恶性膨胀的严重后果,表明了悲剧的祸首就是美国的社会制度。作者认为:“这本书整个讲来是对社会制度的一个控诉。小说之所以得到成功,并非因为它是悲剧,而正因为它是美国的悲剧。”这决不是单纯的个人悲剧,它是整个美国的悲剧。造成这个悲剧的罪魁祸首,当然不是克莱特,而是美国社会。
海明威:理解海明威的三个关键词:“迷惘的一代”,硬汉形象,冰山理论
“迷惘的一代”是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名称源于美国女作家斯泰因,她对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于是海明威把之作为《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台词。这一派指的是一批生于十九世纪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逐渐成熟的作家们,他们在战争中断饱受创伤,失去了理想和生活目标,找不到生命的意义,精神抑郁,心灵空虚,消极苦闷,通过作品来表现战后的幻灭感。如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等。
硬汉形象:海明威作品中出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有拳击师、斗牛士、猎人、渔人等,他们都具有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性格,面对暴力和死亡,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都表现出一种从容、镇定的意志力,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桑提亚哥的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即是这种“硬汉”形象的精神境界。
冰山理论: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冰山理论)。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这样形成一种简约的艺术风格,并能充分调动读者的经验参与。
《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形象分析:桑提亚哥跟海明威其他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是个不幸者,是人生角斗场上的失败者。对于海明威来说,失败与不幸无关紧要。他认为重要的是人物对待自己的不幸的态度。他笔下的人物都不是祈求怜悯的“可怜虫”,不是渴望别人保护的“小人物”,而都是精神上的强者,是些“硬汉子”。桑提亚哥也是这样,是个绝不肯向厄运屈服的人。连遭失败之后,他又独驾孤舟,一个人到茫茫的大海里去寻求他要捕获的鱼类。他蔑视死亡,在任何危险面前都无所畏惧,经过两天两夜的奋战,终于降服了那条比他的船还大的马林鱼。他尽管已经筋疲力尽,并且明知同鲨鱼搏斗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但他仍然坚持战斗到底。桑提亚哥崇尚强者,但他更为能够战胜强者而感到骄傲。他最后事实上是被战败了的,但他在精神上始终是个胜利者。“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桑提亚哥的生活信条。他坚信,人在精神上是不可战胜的。海明威在这里通过桑提亚哥形象的塑造对人类这种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唱出了一首热情的赞歌。他实际上是以富有寓意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前景的看法。他认为人类在其发展的现阶段遭受种种苦难,但由于具有这种精神力量,完全可以战胜这些苦难,获得美好的未来。因此,作家对未来抱有信心,能在失败中歌颂胜利。桑提亚哥是被战败了的,但他毫不气馁,准备重新投入战斗。最后,他又睡着了,“正在梦见狮子”。这是对未来胜利的热烈向往。但海明威所歌颂的人类精神力量是抽象的,就其实质来说乃是一种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英雄主义。这种个人主义的英雄主义始终与孤独、绝望密不可分,最终必然导致失败。桑提亚哥是勇敢和坚毅的化身,但却始终只是一个人战斗,孤零零地一个人漂泊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上。他孤军奋战,感到无限孤独和力量单薄,不断地呼唤着伙伴的支援。但他终究没有得到这种支援,最后在同鲨鱼的搏斗中遭到失败。这也还是个人主义英雄的悲剧。
三、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现代主义作为一个由多种流派组成的文学思潮,其思想特征表现为荒诞的世界里异化的人的危机意识。这种文学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变化,流派纷呈,作家的政治、思想倾向也很不一致,但有以下三个共同的特征:
第一,现代派各流派都强调要表现“现代意识”,它的中心就是危机意识:表现在信仰的危机、精神的危机。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之一是它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在西方现代工业社会所体验到的危机意识。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西方人原有的价值观念,产生了一种极度的价值危机。大战以前,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鼓动下,人们对人本身充满了无限的乐观的信心,人是万物之灵,人依靠理性掌握着外部世界,也把握着自己的未来,但战争使所谓有“自由”、“平等”、“博爱”变得非常不现实,此前,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的逐渐显现,人们对曾经支持西方人的信念已经有所怀疑,战争彻底地摧毁了它,信仰崩溃,于是普遍陷入了一种精神的迷茫,理想的真空。文学表现出了对现代资本主义文化和文明的危机意识。
第二,现代派文学表现了异化这一重要主题。“异化”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之一,全面展示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四种基本关系的异化: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3、人与自然以及人自我的异化。就人与社会的关系来说,现代派表现出人个与社会的游离,个人全面地、无目的地反对社会的倾向。在现代主义作家笔下,整个社会有两大特点:一是与人为敌,二是力量强大。社会不再是人诗意的栖居之地,它成为一种人的异已力量,它剥夺人的尊严、无视人的价值,戏耍人,把人看作它的玩物,而且强大到人无法抗衡;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现代派的文学揭示出了一幅冷漠无情、自我中心、人与人无法沟通的可怕图景;人和人之间就是一种互为仇敌的关系、关系冷谟。人与人之间只有陌生、无法沟通,所以现代人感到极度的孤独;在人与自然,包括人与大自然,人与现存的物质世界的关系上,现代派同样表现出深刻的怀疑和全面的否定态度。在现代派文学笔下,美丽的大自然消失了,物质占据了人的精神空间,使人的精神空间变得单调和狭窄;前面三种关系的异化,最后造成了人自身的异化,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变成了非人。
第三,深层心理的探索。现代派文学不再具有很强的故事性,而是充斥着大量的人物内心活动。他们在深入探索人类的心理方面有了很大的开拓;他们所要表现的主要是为现代心理学所阐述的内心,即以人的本能为主导和变化多端的异常复杂的内心、潜意识。他们主张为写内心而写内心,而不是为了写人而写内心。
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现代主义文学有着与传统文学不同的表现方法。现代主义文学以表现法代替再现法。较多使用象征、隐喻和颠倒时空顺序的自由联想,注重表现瞬间的、复杂多变的情绪和印象,挖掘深层的、潜在的意识世界,善于采用怪诞、荒唐、反理性、反逻辑的描写方法。
1、象征性。现代派作家为探求人物的内心真实,借助意象,用暗喻、烘托、渲染等手法,把思想还原为知觉,使抽象的思想外化。2、怪诞变形。现代派作家通过非理性的极度夸张、变形的形式,将现实与非现实糅合在一起,寓严肃于荒诞。3、意识流。现代派作家热衷于挖掘人的潜意识,大量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手法,表现人物意识“自然”流动状态,力求开掘人物心理的复杂性,扩大了心理描写的范围。
现代主义的主要流派
象征主义:西方现代派文学中产生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派别。前期象征主义形成于19世纪下半期,代表人物有法国作家波德莱尔(《恶之花》),还有诗坛三杰(魏尔伦、兰波和马拉美)。后期象征主义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代表人物有:诗歌中有瓦雷里(《海滨墓园》)、里尔克(《豹》)、爱尔兰的叶芝(《驶向拜占庭》、《教重临》)、美国的艾略特(《荒原》、《四个四重奏》)、的勃洛克等;戏剧中有比利时的梅特林克(《青鸟》)、德国的霍普特曼(《沉钟》)等。前期象征主义象征内涵意义单一、单义、简单,暗示和对应的关系相对明晰。而后期象征主义则表现出多重、多义、复杂的特征,其内涵意义更具暗示性、联想性、含蓄性,象征意象交错重叠;前期象征主义注重感情象征,通过对应和暗示,可以窥见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后期象征主义更在于表现理智,表达抽象的思想观念,着眼于对艺术、生活和人生哲理的理性探索,其深刻的思想内蕴,令读者回味深思。后期象征主义作品往往能涉及重大社会题材,更关注人类的生存处境、人和社会的命运与前途,更具主观性;技巧上更富有实验性。
象征主义文学作为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第一个潮头,无论是思想倾向还是艺术表现手法都表现出了它与古典文学的传统绝然不同的独特处,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恶之花”,即用丑恶的事物来创造所谓美好的东西。诗人是以诗歌的艺术形式来表现社会的阴暗面,将现代人精神的贫乏和道德的堕落用可感的丑恶的意象描写出来。
第二,将“怪诞”引进文艺美学领域。诗人有意将自己的主张感觉强加在外在事物上,使之产生变形、扭曲,或是加以夸张,漫画化,以此来表现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的怪相。
第三、轻视外部物质世界,重视内心精神领域的表现
第四、象征性的艺术表现手法,包括1、寻找能暗示某种隐蔽思想和情绪的“对应物”。要通过对具体物象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思想和哲理,在象征主义诗人看来,必须寻找一个能沟通二者的桥梁,这个桥梁庞德称之为“对应物”,也叫“准确的物质关系”。 2、用“自由联系”是沟通“对应物”与人的精神情绪。
第五、对诗歌的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表现主义: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派别,首先兴起在本世纪20年代的绘画界,逐步形成流行于欧美各国的文学思潮。表现主义强调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直接表现本质;反对对外部世界作细致描绘,要表现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内心世界;不注重个人特征,人物往往是某种类型的抽象象征;创作常常涉及重大题材和哲理性问题;在艺术手法上广泛使用象征手法,情节荒诞离奇,变化突兀。戏剧成就最高,代表作家有斯特林堡(《鬼魂奏鸣曲》)、奥尼尔(《琼斯皇》、《毛猿》等)。卡夫卡被认为是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
卡夫卡: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短篇小说《变形记》、《在流放地》、《饥饿艺术家》等等。
卡夫卡的创作特色:1、抽象:小说往往没有明确的人物人性、时间、地点等,使得明晰流畅的叙述中蕴含了多重的解读空间;2、荒诞:表现在情节与人物的行为上的违反常情与理性的情况,而卡夫卡在表现荒诞时,总是把怪诞放在日常生活之中,放在最平庸的环境里,把它当作丝毫也没有什么奇怪的东西加以表现,就象是这个世界的一种固有属性一样。3、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纯客观叙述。4、深刻的哲理性和寓意。卡夫卡的小说蕴含了多重主题,揭示了人的生存的荒诞、孤独与痛苦,也揭示出了现代社会的人的异化的主题。5、象征手法的广泛使用。
《城堡》主题的理解。
超现实主义:一战之后在法国兴起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派别。代表人物有布勒东、阿拉贡、艾吕雅、等,他们宣称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所谓“彼岸”世界,即无意识或潜意识的世界,后一世界比前一世界更真实。强调诗人听从潜意识的召唤,写梦境,幻境,事物的巧合;提倡自动写作法,把梦幻和一刹那的潜意识记录下来,达到“纯精神的自动反应”。作品追求神奇,奇特的艺术效果,充满出人意料的形象比喻,有些作品想象丰富新颖,但大多晦涩难懂,语言缺乏逻辑性,规范性。
未来主义:20世纪初发端于意大利、随后传播到俄、法、英、德诸国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派别,主要成员有意大利作家马利内蒂、马雅可夫斯基等。艺术主张:第一、文学艺术要表现现代精神。即对都市化、工业化和高速度的赞美,他们歌颂机器文明,赞颂力量。第二,抛弃全部艺术遗产和现存文化。未来主义者为创造属于未来的艺术,对文化遗产采取了虚无主义的态度。第三,将作家的心灵状态外化为幻象。第四、表现与速度、动感相适应的“狂乱情绪”。 第五、“作为工具的文字”,用自由不羁的字句来创作诗歌。
意识流小说:20世纪20、30年代兴起的又一个重要的现代派文学流派,兴起于英法等国,遍及欧美各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许多现代派文学流派都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意识流的艺术手法广泛使用于现代主义各流派中。意识流文学的主要创作主张:
(一)“作家退出创作”, 采用“内心独白”,让人物自己表现自己。“意识流”作家认为创作的目的不在于从外部去刻划人物的性格特征,不能靠作者来叙述人物的思想情感活动,在创作中,作家要退出小说,为此,“意识流”文学要求作品取消传统小说申所必不可少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已直接去展现他们的思想意识。(二)通过 “自由联想”汇成意识之“流”。人物的意识活动能够汇成斩不断的“流”,是人物“自由联想”的结果,意识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跳跃性,都不遵从形式逻辑的规律,只服从想象的需要。(三)运用心理时间,在叙述上时序颠倒、交叉、相互渗透。(四)大量运用各种象征、隐喻、暗示、寓意手法。(五)语言与文体上的大胆创新实验。代表作家有乔伊斯(《尤利西斯》、《芬尼根守灵夜》)、伍尔芙(《墙上的斑点》、《到灯塔去》、《达罗卫夫人》等)、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等。
《尤利西斯》是爱尔兰意识流文学作家詹姆斯·乔伊斯于192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小说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主人公、苦闷彷徨的都柏林小市民,广告推销员布卢姆于1904年6月16日一昼夜之内在都柏林的种种日常经历。小说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和意识流手法构建了一个交错凌乱的时空,语言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主人公布卢姆是一位匈牙利裔的犹太人,他在都柏林的报社做广告推销员。布卢姆的生活饱经沧桑,他幼子夭折,妻子不贞,人到中年却一无所成,十分自卑。一方面他心地善良厚道、乐于助人,对妻子宽容,不失热情;但布卢姆另一方面又胆小猥琐,卑微,内心不满却不敢表达,只能安于现状;他苦闷彷徨,充满矛盾。他对现实迷茫但又充满希望,无奈但又期待奇迹。他即非英雄又不是恶棍,他的颓废与平庸正反映了二十世纪初爱尔兰市民的孤独,迷茫和绝望,也是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现代人心态的写照。这一形象成为现代文学人物形象中的反英雄的代表。
《尤利西斯》的史诗对照模式:《尤利西斯》每一章的内容,都采取了与《奥德修记》平行的结构,乔伊斯独具匠心,巧妙构思,使整部《尤利西斯》的结构与寓意都和《奥德修记》相照应。乔伊斯用史诗对照来对照揭示当代社会的真实、人的精神世界的空虚。
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是主要流行于二战后的欧美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主题上表达了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但人有权对人生和社会进行自由选择等存在主义哲学观。艺术特征:一是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存在主义文学与哲学本来就是不可分的,文学往往是存在主义思想家用来表达他们哲学思想的方式,所以鲜明的哲理性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最显著特征。二、特定的境遇的设置,从而让人物进行自由选择。第三个特征是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存在主义文学一方面敢于直面现实,干预生活,另一方面又重个人、重主观,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意图,成为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的产物。第四,客观冷静的叙事风格。存在主义主要的作品有萨特的《恶心》、《存在与虚无》、《禁闭》、《死无葬身之地》、《苍蝇》等,加缪的《局外人》、《鼠疫》等,西蒙娜·波伏娃的《大人先生们》、《女客人》。
《局外人》的主题与人物理解。
境遇剧:萨特对自己戏剧的称谓,也有人叫做“自由剧”,其剧作不按传统戏剧的原则处理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而是给人物提供一定的环境,强调人物在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表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这种剧实际上是在演绎萨特自己的存在先于本质、他人即地狱、自由选择等存在主义哲学观点。由于常设置自由选择的极限境遇,所以吸取了传统戏剧“集中”的特点,另外强调戏剧冲突,使其具有较强的戏剧感染力。代表作有《禁闭》等。
四、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
(1)彻底的反传统。后现代主义文学不仅仅反“旧的“传统,对于现代主义文学试图建立的新的传统也彻底否定。在体裁上,对传统的小说、诗歌和戏剧等形式乃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因此,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破坏性”的文学,即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2)摈弃所谓的“终极价值”,主题的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一切传统意义上的崇高的事物和信念都是从话语中派生出来的短暂的产物,都是不确定的,因而不愿意对重大的社会、政治、道德、美学等问题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他们不仅无视对这些问题的关切,甚至无视这些问题本身。他们不再试图给世界以意义。所以在作品中,主题根本就不存在,因为意义不存在,强调创作的随意性、即兴性和拼凑性,并重视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参与和创造。
(3)后现代主义文学崇尚所谓“零度写作”,即缺乏深度、平面化。在后现代文学中,写作消失了内容,而转向“写作”自身。作家仅仅把话语、语言结构当作自己为所欲为的领地,写作成为一种纯粹的表演、操作。
(4)创作方法的多元性。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性创作原则必然导致其创作方法的多元性。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融会贯通。
(5)语言实验和话语游戏。后现代主义倡导以语言为中心的创作方法,高度关注语言的游戏和实验;热衷于开发语言的符号和代码功能,探索新的语言艺术,他们的意图常常不是表现世界,也不是抒发内心,而是要用语言来制造一个新世界,从而极大地淡化、甚至取消了文学作品反映生活、描绘现实的基本功能。
(6)后现代文学蓄意打破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界限,出现了明显的亚文学倾向。“纯文学”、“严肃文学”与大众文学、通俗文学、乡土文学等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它们之间已不再有明确绝对的分野。后现代主义文学更多地从科幻小说、西部小说、通俗小说以及一些被看成亚文学的体裁作品中汲取养料,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文学样式。有的甚至以大众化的,诸如贺卡祝词、明信片、流行歌词、影视文学、广告等文化消费品的形式出现,从而形成文学的多元化格局。
后现代主义文学各流派:
“新小说”──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一个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有罗伯-格里耶(《橡皮》、《窥视者》)、洛丽塔、西蒙等。这一流派的作家们拒绝一切小说传统,反对小说有明确的主题、完整的结构、贯串的情节、鲜明的人物、规范的语言。他们的作品往往不以人物为中心,人物没有个性,身世不清,只记录其言行,时空交错穿插,现实、梦幻、潜意识交织,情节模糊不清,使读者自己去思考、想象和解释。
荒诞派戏剧: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反传统戏剧流派。它采用荒诞的手法,表现了世界与人类生存的荒诞性,其基本主题是表现人生无意义、无价值、无作用、荒谬,这种主题往往通过舞台上怪诞夸张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表现来出,这类戏剧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完整的戏剧结构和合理的冲突,没有合乎逻辑的语言和明显的时空观念、人物大都怪异、滑稽可笑,代表着某种抽象的普遍性的品格。代表作家有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新房客》等。
《等待戈多》是一部反传统、反理性的两幕剧。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谬和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剧中的主要人物两个流浪汉是被社会挤压扁了的“非人”,卑微、低贱、丑恶。他们迷离恍惚、浑浑噩噩,只会做些脱靴子,摘帽子的无聊动作,说些莫名其妙的梦呓之言,第二天见面时连头天的事也不记得了,只是按照动物的本能生活,完全丧失了人类应有的尊严。他们糊涂到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是谁都不知道。他们毫无可以识别的个性特征,可以互换角色而丝毫不影响演出效果。他们已经离开了自己的本质,成为西方社会这部大机器下失去了个性的小零件。剧中所有的人物只是某种习俗、思想感情的代表,它代表的只是类型,而不是个性。
剧作完全摒弃了传统戏剧的情节结构,有意将生活撕成毫无内在联系的断片碎块。从表面上看,根本没有戏,简直使观众倒胃。这不可思议的东西恰恰是《等待戈多》独特的艺术手法。在作者看来,世界是荒诞的,生活是痛苦的、零碎的,人与人的关系任凭理性是永远也说不清的。因此,他认为在剧中表现连贯的情节是胡编乱造,蒙哄观众。而他所采用的这种“荒诞”的艺术形式,正好表现出现代西方社会正经历着难以克服的精神危机。
剧中还用“直喻”的方法强化了“纯粹戏剧性”。作者通过非理性的夸张,利用各种舞台手段,让舞台形象、灯光、道具“说话”,把内在的思想变为视觉形象,以达到使人物感情外化的目的。剧中人物疯疯癫癫、充满梦幻意识的外观和舞台布景的莫名其妙,都源于人们的痛苦、恐怖的内心。这种隐藏在荒诞外形下的痛苦和恐怖,也正是西方社会不少人心理特征的真实写照。西方不少观众觉得剧中人物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甚至觉得就是他们自己。两个流浪汉的苦苦等待,使他们联想自己在失望中等待,在等待中死亡的惨淡人生和苦闷绝望的心态。
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小说流派,这一流派的作家对荒诞的世界和压迫人的社会环境怀着无可奈何的愤懑,以愤世嫉俗和玩世不恭的态度,以及夸张到荒谬程度的幽默手法讽刺社会和人生。“幽默”是嘲笑讽刺;“黑色”既可理解为嘲讽的情绪,态度是阴沉、残酷、阴暗的事物。“黑色幽默”是绝望的怪笑,用戏剧的形式表现悲剧性的内容。这个流派的作品情节结构具有开放性、随意性,人物荒诞怪异、愚蠢可笑,但显得杂乱无章、晦涩难懂。代表作家有海勒、冯尼格特、品钦、约翰·巴思等。这一流派影响最大的三部作品是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冯尼格的《第五号屠场》以及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
《第二十二条军规》这部小说在艺术上典型地体现了“黑色幽默”的特点。首先,小说结构散乱。作者采用的是一种类似戏剧“人像展览式”的结构。全书42章,有37章以人物姓名或称呼为标题。每一章重点写一个人物,然后以主人公尤索林串起来。从叙述方式上看,全书只是一个贯穿首尾的故事情节。其次,小说是一出疯狂的喜剧。这部小说的喜剧色彩非常的浓烈,夸张变形的幽默讽刺等手法的成功运用,使小说造成了强烈的喜剧效果;而喜剧效果中透着黑色,对死亡的恐惧、对疯狂世界的绝望态度,都使人心情沉重。
主人公尤索林是一个中队的上尉轰炸手,他既不想升官,也不想发财,他对战争充满厌恶与反抗的情绪,只是想早日脱离这场战争。其性格是十分复杂的:他时而头脑清醒、日光敏锐;时而疯疯癫癫,胡言乱语;时而胆小怕事,贪生怕死;时而又不顾一切,任性所为。他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一个精神的艺术形象。首先他尤索林是清醒的,他是一个向第二十二条军规“企图打开缺口的人”,对军规的惶惑和抗争成了这一形象的精神支点。他在无法超越所面临的荒谬的世界和人生困境之时,坚持自由意志的选择,小说中的众多普通军人—飞行员们一个个麻木不仁,酗酒嫖妓,醉生梦死,忘掉了求生本能,丧失了个人意志。尤索林则与众不同。他虽然也吃喝嫖赌,也替迈洛开飞机做投机生意,但这是在强烈的求生欲望支配下所选择的一种活命技巧。然而他的自我存在意识在荒谬的现实中处处碰壁,他显示得十分为力,当无力抗拒整个社会,只能通过开小差来消极反抗,以自我嘲弄来戏谑外部世界的行为方式反抗。如为了不穿军装他赤身露体去参加授奖大会,为了抗拒空战伤务他半夜里支偷偷移动地图上的轰炸线,为了对官僚们进行报复他“想用开小差来难难他们”等等。尤索林身上绝无传统英雄所具备的崇高壮烈的行为和出类拔萃的品格,其非同一般之处仅在于面对疯狂世界不放弃自由选择。他成了当代世界文学画廊一个典型的“反英雄”形象。在他身上体现了当代美国人信仰丧失、理想破灭的精神特征。第22条军规的不存在的存在性也决定了尤索林反抗的方式。一个真实的存在,一个具体的对象或条文,可以让人对它以各种方式来积极地表达不满或反抗,但是一个虚无又如何去摧毁?去反抗?由第22条军规我们也能看出20世纪文学中大量反英雄出现的原因,19世纪及以前的文学往往有明确的批判指向,从而出现反抗的英雄,但20世纪文学要批判的是整个世界与文明本身,就象22条军规一样,无处不在,又无迹可寻,于是让人失去了明确的反抗目标,自然产生了没有反抗的“反英雄”。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总体特征就是借魔幻表现现实。魔幻现实主义不追求真实地描写现实,因为这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也不把魔幻当成现实来表现,因为这样便变成了西方的现代主义或浪漫主义。魔幻现实主义不是客观主义,它在现实之上还要发挥自己独特的想象;魔幻现实主义也不是主观主义,它要求其想象是建立在拉丁美洲那片神奇的土地之上。它同时属于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几乎全然对立的文学流派,它是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巧妙结合。
《百年孤独》的主题:一是“百年”,即“历史”:通过《百年孤独》所叙述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马尔克斯是想通过对布恩蒂亚一家七代人在小镇马孔多创建、发展和毁灭过程中的遭遇,来反映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兴衰、历史演变以及社会现实,思考是什么造成了拉丁美洲的落后,从而去寻找一个能够摆脱这种残酷现实的途径。二是“孤独”,作家描写这一家族的孤独,目的在于提醒人们去思索民族孤独的产生原因以及探讨一个解除孤独感的途径,孤独与毁灭,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与其说是一个家族的不幸,不如说是民族的悲剧。马孔多是哥伦比亚和整个拉美地区的缩影,因此,其“孤独”具有非常深刻而普遍的意义。作家时时地暗示人们去思索,这种孤独感出现的真正原因。在作者看来,孤独的产生既有内在的原因,也是外部势力影响的结果。而孤独的根源就在于封闭、愚昧与爱的缺乏。而解决孤独的方法则在于团结。因此小说的是通过对布恩迪亚家族主要人物的精心刻画,深刻揭示了马孔多的原始、落后和封闭、愚昧,象征性地再现了拉美的原始、落后、封闭和愚昧的历史及其外患、内乱和其他灾难。
《百年孤独》艺术手法分析:
“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首先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小说中运用的奇特的时间观。加西亚·马尔克斯所描绘的马孔多镇的时间是反复循环的,小说的全部故事就是在一百年的大轮回中叙述的。马孔多镇本来就是不存在的,布恩蒂亚创建了它,由最初的荒凉走向繁荣,经过长期的,最后被飓风毁灭,马孔多也就再也不存在了。一百年,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到了原地。一百年的荒废、徘徊,等于零。由此来说明拉丁美洲百年依然落后的命运。
其次,小说的叙述中充分地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荒诞写法。魔幻现实主义,是以现实为基础,但又超过现实而进行极端夸张的一种写作手法,马尔克斯在小说中多处都非常娴熟地运用了这一创作手法。小说中写了许许多多荒诞不经的故事,读起来使人难以置信,但它们又建立在拉丁美洲的现实之上。
三是将现象或某种意念通过比拟、象征等手法间接地表现出来。
四是夸张手法。而这种夸张是以拉丁美洲神奇的现实为基础的,借助于艺术家的想象与幻想,抓住事物质的某些突出的特征加以夸张或渲染,造成一种离奇而又生动的感觉,来加强艺术效果。
五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在作品中对于阿拉伯神话与印第安民间传说的故事的移植,以及对于《圣经》故事典故的应用使他的小说更具魅力。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