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语文九上茶馆(节选)教学设计
2025-09-29 02:54:42 责编:小OO
文档
语文九上《茶馆(节选)》教学设计 (樊轶珠)

   教学设计

   《茶馆》是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本文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基础,引导学生把握文中的主要事件及矛盾冲突,从中品味个性化的语言,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了解作品丰富的人文内涵,认清旧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法学法

   本文人物多、事件繁,学生整体把握不易理出头绪。因此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注意突出重点,即从戏剧冲突中去理解《茶馆》表现的主题;通过分角色朗读来体味剧中精炼而又个性化的语言。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通过多媒体帮助学生获得直观的认识,学习过程中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真实的见解。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茶馆之风,风靡中华而历久不衰。应该说,芸芸众生聚集茶馆,是因为茶馆是一处最具平民性的公共娱乐场所。在茶馆中,文人墨客,清茶一杯,谈风论雅;芸芸众生,一杯在手,海阔天空。自古以来,它既是平民大众纵横议论之所:又是三教九流汇集之地。道听途说,市井传闻,谈天说地,家事国事,为八方信息汇集之地,是社会生活的缩影。人们坐在茶馆除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受到平民文化的熏陶而有利于人情练达。时至改革开放的今日,神州大地的茶馆、茶楼又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茶客日益增多,这再次说明了平民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同时,新时代的新的茶馆文化也正在形成、发展。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笔下的《茶馆》,去领略这大茶馆里的小社会。

   二、作者简介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老舍的相关资料,课堂上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教师可结合第八册的附文《老舍自传》,明确有关要点:

   l•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中国作协副等职。1951年获北京市授予的•t人民艺术

   2•诺言:通俗,有“语言大师”之称。 ’

   3•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话剧《茶馆》《龙须沟》。

   三、三幕话剧《茶馆》简介

   1-学生根据预习说说对话剧《茶馆》剧情的了解。

   2.教师介绍要点:

   1957年发表并演出的《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初年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五十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宣告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

   第一幕,即本文节选部分。

   第二幕,写的是初年军阀混战时期。这时裕泰茶馆渐趋衰落,茶馆主人王利发积极迎合潮流实行改良,却仍然难以维持下去。这幕出场的人物有三十多个,有台词的近二十个,这些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次之分,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轨迹生活着,而正直、善良的人们无法摆脱厄运,社会渣滓却横行霸道。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生命财产

   随时受到威胁,王利发在茶馆被人霸占后悬梁自尽。作者怀着强烈的激情批评和诅咒了这样的社会,表明旧中国注定要灭亡的命运。剧中通过康大力等人投奔西山区的描写,暗示黑涪即将过去,光明即将到来。

   本剧是旧社会的一曲葬歌,上演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找出不懂的字词。

   2.文中写了几个人物?你对文中哪几个人物印象较深?为什么?

   3.写了哪些事件?

   4.这些事件涉及到中国的哪些社会现实?作者写这些事有什么用意?

   二、播放多媒体课件,看节选部分的影片,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三、学生质疑,小组交流思考第(一)题中的三个问题

   四、提示  

 1.字词(结合课下注解理解)。

   趿拉

   珍馐

   文绉绉

   说媒拉纤

   绫罗绸缎

   兵荒马乱

   比较:

   砌 窑 缉

   沏 窖 辑

   2.请学生回答(一)2题。

   要点:共写了26个人。

   对于印象较深的人物,让学生讨论,各小组互相补充。答案可能五花八门,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观点,为下文的分析作准备。

   要点:

   a.马五爷施威——洋教势力强大

   b、康六卖女——农村民不聊生

   c.常四爷骂洋货——洋货倾销中国,民族工业受到冲击

   d.鸽子之争——有钱人游手好闲

   e.秦仲义梦想实业救国——想发展民族工业

   f、秦庞交锋——戊戌变法

   g、茶客对话——戊戌变法

   h.常四爷被抓——暗探密布,社会黑暗 、

   i.太监买妻——封建统治者荒淫无耻

   分析:这种剪影式的描写,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者的荒淫、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这一切表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第三课时

   一、体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导入:老舍被誉为“语言大师”,按照他自己的看法,剧中的人物对话应该是“话到人到”、“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五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也就是每个人物都有符合自己地位、身份和思想的个性化语言。下面我们来分析文中的语言及从中所表现的人物特点。

   1.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本,体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特点。(朗读前,教师帮助他们分配好角色。)

   2.学生小组讨论、探究(要求结合人物的语言进行分析)。

   3.班级交流。

   (1)王利发:胆小怕事、安分守己、善于应酬、精明干练,不满现实又明哲保身,是个自私的商人。

   表现在:a见谁都请安作揖。b.张贴“莫谈国事”的字条,怕惹是生非。

   c.“这点小事用不着您(秦仲义)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 (巧妙地回答秦仲义的涨房租要求)

   d、送茶水给地位低贱的算命先生唐铁嘴。

   (辨析:“用不着相面,咱们既在江湖内,都是苦命人”,本句是否说明他有同情心?)

   e.“这路事儿太多了,太多了!谁也管不了!”

   分析:王利发的语言,非常符合一个茶馆掌柜的身份。他苦心经营裕泰茶馆,一向委曲求全、圆滑精明,顺应着三个时代的更迭,不断苦心“改良”,在激流险滩中拼命挣扎,以求生存。但是,到头来却是倾家荡产,落个悲惨的下场。王利发的悲剧命运,是近代中国社会小商人、小资产者生活和命运的真实写照,他的悲剧一生是对旧中国的血泪控诉。

   (2)常四爷:爱国、正直、刚强,是一个有同情心的旗人。

   表现在:

   A、“反正打不起来!真要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不满富家人为一只鸽子而械斗。)

   b.“连鼻烟也得从外洋来!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痛心洋货倾销,国家的银子外流。)

   c.“大清国要完啦!”(从卖女悲剧中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d.“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讥讽二德子,一针见血。)

   e.“李三,要两个烂肉面,带她们到门外吃去!”(帮助卖女儿的村妇。)

   f、“甭锁,我跑不了!”(被捕时毫无惧色。)

   分析:常四爷的语言非常简洁,豪爽,还带有侠气,表现他的正直倔强,富有正义感,是《茶馆》中一个爱憎分明、光彩照人的形象。他仇恨洋人,参加过义和团运动。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刚强了一世的爱国志士,最后也穷困潦倒。这是一个正直的中国人的悲剧。剧本通过这个人物,揭露了旧时代政治的,反映了爱国有罪、报国无门的荒唐现实。

   (3)秦仲义形象分析:胸怀大志,想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

   A、“把本钱拢在一块儿,开工厂!”

   b.“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

   在听了学生的归纳后,教师先给予肯定,并分析:秦仲义庞太监的对话交锋,实际是成长中的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王朝的对垒。尽管他踌躇满志,胸怀大志,幻想实业救国,但最终也没有逃脱破产的命运。这个形象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民族资本家的命运,同时也证明了办实业拯救不了旧中国灭亡的命运。

   (4)对其他人物的分析。

   导人,其他人物尽管言语不多,但是他们说的每一句话,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确实如老舍所说,“三言五语就能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

   a、马五爷:是一个信洋教、吃洋饭、有威有望的洋奴。

   b.黄胖子:媚上欺下,助纣为虐的流氓头子。

   c.松二爷:胆小怕事,懦弱的旗人。

   d.刘麻子:说媒拉纤,拐卖人口的地痞。

   二、体会文中精彩的潜台词

   1.导入:潜台词,就是台词含蓄的意思,老舍说:“从一句话里面看一个世界。”就是说,从一句台词里听到弦外之音的艺术效果。

   2.精彩片段赏析。

   (1)请同学分角色朗读秦仲义与庞太监交锋的部分。

   (2)小组合作探究选段中精彩的潜台词。

   (3)小组交流。

   (4)教师可做适当点拨。

   ①“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话中有话,戊戌变法使庞太监很不安顿,现在变法已被。

   ②“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变法失败,保守派重新得势。

   ③“您比做官的还厉害呢!听说呀,好些财主都讲维新!”——威肋秦仲义,说他就是维新派。 

   ④“我那点威风在您的面前可就施展不出来了!”——以退为进,反唇相讥。

   ⑤“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暗中较劲。

   秦仲义和庞太监的较量,实质上是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阶级新旧两大势力的较量。潜台词异常丰富,含义深刻。

   (5)接着提问:除此以外,文中哪些地方的潜台词让人印象深刻?

   答案:“你完啦!”——一语双关,暗示清王朝即将灭亡。

   3•提问:本文的语言除了个性化,有精彩的潜台词外,还有什么特点?

   要点:用了大量的北京口语,朴实、自然、亲切,充满了生活气息。举例略。

   第四课时

   一、分析本场剧的矛盾冲突

   l•导入:本场戏与一般的戏剧不一样,它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人来带动情节的发展。(每一个在茶馆中出现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一个故事,这些故事互相交织,或平行发展,共同构成茶馆这样一个大时代的缩影。)

   2•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文中的矛盾冲突,并在班级交流。

   多组矛盾冲突:

   (1)达官贵人的空虚闲适——孤老头子的沦落街头 

   (2)老太监娶妻——农家卖女

   (3)顽固派的代表庞太监——维新派的代表秦仲义

   (4)假洋鬼子马五爷、二德子——爱国正直的常四爷

   3•分析:文中多组矛盾冲突,归结起来就是统治者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冲突。文章正是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暴露了晚清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二、课堂总结

   《茶馆》描绘了一个五光十色的“茶馆世界’,老舍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剧本以茶馆为舞台,对社会世态进行了展览性的描绘。全剧不是以一人一事为主要线索构成贯穿始终的情节,而是以人物带动故事,把众多人物的生活片断巧妙地同作品的主题罗织在一起,组成了时代的剪影,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反映了纷纭复杂的阶级关系和社会风貌,表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心理。读完本剧以后,你对本剧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等,如果还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请把你的见解发表出来吧! 

   三、知识拓展:结合课后练习题四进行

   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戊戌变法的经过和结局。

   3.体会剧本是如何形象化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的。

   四、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话剧《茶馆》。

   2、请提炼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认识,参阅相关资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关于《茶馆》的文章。可以是鉴赏评论文字,也可以是读后感,随想,等等。

  

第一幕:

18年,戊戌变法失败。一个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馆开始营业,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儿,走进茶馆来歇腿、喝茶。有两位茶客唱着京戏,另外几个围着桌子观赏瓦罐中的蟋蟀。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年轻力壮、为人正直的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他说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二德子之流在营里当差的。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两个特务吴恩子和宋祥子抓去,送进了监狱。相面骗人的唐铁嘴来讨碗茶喝,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也来了,要把康六15岁的女儿康顺子卖给70多岁的庞太监当老婆。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走进来,说什么要办工厂,搞维新。顽固派的代表庞太监则杀气腾腾地说:“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这表明了当时政治的黑暗。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