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生物竞赛动物行为学笔记
2025-09-29 02:54:55 责编:小OO
文档
生物竞赛动物行为学笔记

1、动物行为的定义及特点

    (1)简单定义:动物为了自身眼前的存活和未来基因的存活所作的任何事情。

注意:1)所作的任何事情一定是动物的一个个体、一个整体所干的一件事,而不是指它体内的生理活动。如狗看见食物分泌唾液就不是行为。

2)所作的任何事情包括动物的各种运动形式(如跑、跳、飞翔等),动物的发声、鸣叫,动物的面部表情等,都是行为。

3)动物的通讯,如视觉通讯、听觉通讯、嗅觉通讯、触觉通讯、电通讯,甚至包括昆虫的信息激素,如雌蛾释放性激素来吸引雄蛾,这些都是通讯。由于通讯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所以所有的通讯都可以看成行为。

4)动物的一些面部表情,能够引起其他动物的行为响应,这也是一种行为。比如说一只羚羊站在高山之巅,一动不动,这表示这个领地是属于他的,并警告其他羚羊这里是不能侵入的。

5)有些动物它需要依靠外界来提高体温,比如说蜥蜴、蝗虫等一些变温动物通过晒太阳来提高体温,这是一种热调节行为。

(2)第二个定义:行为是动物在个体层次上(不是在体内的某个器官,或组织细胞的层次上,而是特别强调在个体层次上),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内在生理状况的改变所作出的整体性的反应,并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 

该定义首先强调行为是在个体层次上而不是以一个器官、组织、细胞为单位,更不是以基因为单位。

(3)动物行为的特点

1)大多数行为是一个动态过程。

2)是对环境的适当反应,并在生存中起作用。

3)需运动器官(肌肉)的活动,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耳,鼻,眼等)与内分泌系统参与,这是构成行为的物质基础。

4)动物行为对它的生命有利,或对基因传递有利,动物只有借助行为才能适应多变的环境。

2、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1)行为的因果关系:动物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都是由某种刺激所引起的,不会无故发生。如鸟为什么孵蛋?因为动物的任何行为都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只有蛋这种大小、形状、花纹的刺激通过视觉神经系统才能引起它孵蛋的行为,即引起它孵蛋行为的释放 。

1)实验1——空中鸟的模型对地面其他鸟的影响

用一个纸板模型模拟空中飞鸟,来测试地面做窝的鸟类对这些模型作出行为方面的反应,测试的时候可以把这些模型从左至右由地面鸟类上空通过,地面鸟类会有两种反应:①无动于衷;②逃跑。测试的结果用“+”和没有符号表示。经过分析发现,凡是促使释放逃跑行为的模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脖子短,猛禽都是短脖子,不逃跑的模型都是长脖子的。这是外界刺激,外界刺激导致了动物一些行为的释放,这就是因果关系。

           2)实验2——鸡对声音刺激的反应

母鸡趴在地上休息,给它一系列声音刺激。

①弱声,无反应;

②声音渐强,它会提高警觉;

③再增强,它会站起来;

④再增强,它会排粪,并且原地打转;

⑤最后当声音强到一定程度时,它就飞跑了。

实验说明它对声音强弱有不同的反应,说明动物的行为是受外界刺激所诱发的,这也属于动物行为因果关系的研究范围。

(2)行为生理学:动物的整个行为都受它体内的生理状况或是激素的周期变化影响。

(3)行为遗传学和行为进化

      1)动物的行为跟它的形态结构一样都是通过长期演化自然选择遗传下来的,都有一个遗传和进化的依据。 

2)研究方面:行为遗传学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研究基因与行为的关系。有些行为比较简单,只受一个基因支配,复杂的行为受多基因支配。

3)实验证据:

★★①单基因支配动物行为:小杆线虫有两个品系,一个品系身体前端可以做波浪式运动(有利于他找到昆虫帮它散布,有一定的生存意义),另外一个品系身体前端不能作波浪式运动。两个品系杂交,F1代都是能作波浪式运动的;但F2代中有些个体能够作波浪式运动,有些个体无此功能,而且两者的比例是3:1,说明控制波浪运动行为的基因是显性和单基因所支配。

★★②双基因支配行为:蜜蜂有两个品种:(1)卫生蜂(巢里面有死掉的幼虫时,它会把蜂房的腊盖咬开,然后把幼虫叨出去)。(2)非卫生蜂(没有上述行为)。用ur表示卫生蜂,用 UR表示非卫生蜂。两个品种杂交后,F1代全是非卫生蜂,基因型为UuRr。其雄峰基因分4类: Ur、UR、ur、uR。然后回交,F2代既有卫生蜂也有非卫生蜂,还出现了两种新行为的类型,就是开盖不叼幼虫行为型和不会开盖但会叨幼虫型,如果人为把盖打开,它会把幼虫叨走;所以出现了两个新的行为型。该实验证明,卫生蜂完全的卫生行为由两个基因控制,一个是开盖基因,一个是叼走幼虫基因。只有这两个基因都是隐性时,才能表现出完全的卫生行为,否则就是非卫生行为。

★★③动物的大部分行为由多基因支配。

(4)行为生态学:研究的是动物行为的功能或者研究行为的存活值(行为对生物存活的价值)。动物的任何一个行为都是长期自然选择保存下来的,它对动物本身有着某种意义,有某种好处、某种价值,有某种功能。

(5)小结: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行为的因果关系、动物行为生理、行为遗传进化、行为生态或行为功能等内容。除此以外还研究具体的行为,如取食行为,包括搜寻食物、处理食物、吃食物;生殖行为包括筑巢、占有领地、求偶、交配,以及它的交配;攻击和防御行为包括10种防御策略;还有动物的时空行为,包括占有领域行为,栖息地的选择、动物迁移、导航,还有动物行为节律,这些都属于时空行为。其他还有动物学习行为,包括学习的概念、学习的类型等许多内容。

3、动物行为的类型与相关概念

   (1)反射

1)概念:由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产生的有规律的反应。是一种生理行为。从动物行为学来讲是动物比较简单的行为,表现在外部的某些动作和变化上,并有一定的生物学功能。

2)特点:①外界刺激和它所作出反应之间有着非常强的联系。比如说把手放到火里去,手会马上回缩;气管里进异物,马上会咳嗽。反射弧在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间,有着固定的解剖系。

②无意识。比如回缩不是大脑作出的反应,而是无意识的。

③大多数反射弧到达脊髓,少数到达脑。它的中枢大多在脊髓。

④它是先天的,这样对生存有利。

           3)分类:

                   ①条件反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是后天形成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需要不断强化,否则就消失。

②非条件反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是先天的,一定刺激只对应一定反应。

          ★★注意:Ⅰ、本能行为:是先天具有,由遗传决定,但必须达到一定的发育阶段才能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是靠神经系统完成的非条件反射,不是条件反射!是遗传的反射,是进化过程中由自然选择形成的。(达尔文第一个给本能下科学的定义)。

Ⅱ、后天性习得行为(学习行为)

A、定义:动物在成长过程中,借助于经验积累改变自身行为的能力。

B、特点: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以先天为基础所进行的学习。如肉食动物需长期与父母在一起学会捕食本领。

①习惯化(刺激特异性疲劳):最简单的学习行为,是指当一种不发生损害性效应的刺激反复作用时,机体对该刺激的反映逐渐削弱的进程。

②印随学习(印记学习):指动物出生后早期对首先看到的移动体所形成的依附性和和跟随反应,具有特定的敏感期。

③观察学习(模仿学习):动物通过观察模仿同类动物的行为。

④经典操作条件反射:当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一起重复发生时,动物能学会对一个新的条件刺激做出反应。条件刺激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

⑤操作条件反射:有些行为因受到强化而使其发生的频率不断增加,通过塑造可将新的行为引入该动物的行为谱。

⑥判断与推理(顿悟性学习):最高等的学习行为,是指动物利用经验去解决问题。

⑦试-错学习:两种条件反射共同起作用的一种学习类型。

⑧玩耍:通过假装战斗、追逐、演练和玩玩具等学习并加强技能。

⑨潜在学习:指在没有任何明显强化情况下的学习,直到以后某个时间才会表现出来。

★学习集:学习如何去学。

★学习敏感期:学习发生的特定年龄时期。通常在发育早期。

(2)动性

1)概念:是指动物在一定的外界刺激下所作的随机的、不定向的活动,强度随着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运动没有特定的方向。

2)运动的结果:趋向于有利的刺激源而避开不利的刺激源。

3)举例:蜗虫是怕光、避光的,强光对它不利。它也是靠动性来趋利避害。在光线照耀下它总是不定向而随机的进行一种调转运动反应,没有一定方向,它不是直接跑到无光边来,而是到了这边后不再动。这就是在有利刺激下不动,无利刺激下增加运动,最后的结果是到了它最有利的一个环境就不动了。

(3)趋性

     1)概念:是指接近或离开一个刺激源的定向运动。接近光就叫正趋光性,离开刺激光源就是负趋光性。除了趋光性外,还有正趋地性、负趋地性、正趋湿性,负趋湿性等。

2)特点:动物的感觉器官感受刺激方向,并能矫正身体长轴与刺激源的方向。

3)举例:当昆虫幼虫趋近一个光源,它显示的是正趋光性,而且是定向的。 它靠身体两侧的感光器官来感受光源刺激。当两侧的感光器官所接受光的强弱相等时,它就会沿一条直线运动;当一边强一边弱时,它就会往强的那一边移动,直到两边感受的光的强度相同。

         例如把一个甲虫放进一个圆盘,在圆盘的一侧有个光源,在正常情况下它是正趋光性。如果把圆盘按顺时针方向转动,可以发现随着盘子的转动,甲虫总是左眼感受的光线更强,这样为了调节接受光源使两侧的强度相等,它就要向左偏,由于盘子在不断的转动,它也不断的向左偏,所以它的运动曲线就不是直线,而是弧线了,它是要追求两个眼所接受光的强度相等,哪边眼所受光源强,就往那一侧偏。如果右边接受光源强就往右偏,左边接受光源强就往左偏,这样导致它运动的方向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弧线。所以它的机制是保持两侧的感觉器官所接受的刺激的强度相等。

(4)横定向

     1)概念:跟趋性比较接近,它总与刺激源保持一定的角度而不是直接向着刺激源或者离开刺激源。

2)举例:①当一个蚂蚁找到食物在回巢的路上,回巢的路线和太阳光线保持着一定的角度。当它走到某点时用一个黑盒子扣住它并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太阳光线已经偏离了一个角度,然后把盒子拿开,发现它的路线已经不是原先的轨迹了,它是向下偏了一个角度X角,X角正好和太阳光偏离的角度是相等的。说明把盒子拿开以后它仍然追求它的运动路线和太阳光线保持一定的角度。动物在离巢或者回巢时可以通过横定向找到自己的家,但是有一个前提是刺激的光源要非常远,要么是太阳要么是月亮,只有非常远的时候它移动一定距离以后,与太阳的角度才不会发生变化。如果很近的光源,当它移动一点时与光源的角度就发生了改变,它就必须进行调整。

②蛾的飞行是星星定向,如果有更强的光源如路灯,它就会把它当作定向标志,就会与它保持一定的角度。当蛾飞很短一段距离这个角度就发生改变了,蛾就会作出调整,这样一直调整就造成了它围绕光源不停地飞。

     (5)释放行为的刺激阈值与空放行为

        1)概念

          ①行为释放:即动物行为的表现,如取食行为、交配行为等。

②阈值:就是指释放一个行为所必须具有的最小刺激强度。如果刺激小于阈值,行为不会释放。比如当声音很小时鸡会趴在那里不动,只有声音很大时它才会做出行为反应。也就是说低于阈值的刺激强度不会引起行为释放。

③刺激:引起行为释放。

④空放行为:这种行为释放出来了,但是达不到这种行为在正常情况下所应达到的目的。

          2)阈值的特点

            ①在反射活动(简单行为)里,它的阈值大小是不变的。

②在复杂行为里面,它释放行为的阈值是变化的,是受到环境条件和动物生理状况影响的。有时候需要很强的刺激才能将它释放出来,有的时候需要很小的刺激它就能释放。

③阈值是可以变化的,如果需要很强的刺激才能释放,说明阈值提高了。如果很小的刺激就能释放,说明阈值降低了。

④一般来说动物行为释放之后,会在一定的时间内提高释放行为的阈值。

3)空放行为的特点

①行为的阈值为零。

②行为释放后不能达到目的。

    4)空放行为举例:织巢鸟放在笼子里一段时间找不到配偶,如此它释放性行为、取食行为的阈值会降到很低,甚至于在没有任何刺激的情况下,它的性行为、取食行为也会释放出来。

(6)欲求行为和完成行为

    1)概念:

①欲求行为:基于这种从内部产生的欲求而发生的具有浓厚本能色彩的行为。

②完成行为:完成某一事件的行为。

2)特点:

①是动物复杂行为的两个阶段或称两个时期。

②有先后之分,且一定先是欲求行为,后是完成行为,欲求行为结束,立刻开始完成行为。

③只有这两个阶段都完成时,才能达到行为的目的。

3)举例:取食行为分成两个阶段,一是寻找食物,二是把食物吃掉。前者就叫做欲求行为阶段,后者就是完成行为。饥饿时它要到处寻找食物,行为的时间比较长,表现得很积极。当它摄食后,就进入到一个比较不想吃东西的时期,一直到它再次饥饿时,欲求行为就比较强烈了。求偶是欲求行为,交配本身是完成行为。

★★马戏团在训练动物的时一定是在欲求行为阶段。

(7)刺激过滤

    1)概念:即有选择的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对滤掉的刺激不做反应。

    2)分类:

      ①外周过滤:通过感觉器官对外界刺激进行过滤。

②中枢过滤:通过中枢神经对外界刺激进行过滤。

           3)实际上任何动物对外界绝大多数的刺激没有感受能力,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范围,与它的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

       (8)信号刺激(区别于关键刺激)

           1)概念:是指能够代表发出刺激的整个主体的刺激。

2)举例:

①蝙蝠能发出超声波,蛾子能够感受到它,蛾子在身体两侧有两个超声波感受器。当蝙蝠发出超声波时,蛾子可通过感觉器官辨别出蝙蝠的方位而逃跑。可见,超声波就能代表这个主体,是信号刺激。

②鸥鸲(qu)在生殖季节,它的颈部和胸部会变红。有人做了一个实验:做两个模型,一个形状和大小类似于雄鸥鸲但没有红色,另一个是一团红色的羽毛,测试雄鸥鸲如何对待这两个模型。雄鸥鸲在生殖季节要占领领地,而且不允许同种的其它雄性侵入。测试时发现雄欧鸲攻击的对像是第二个模型,即那一团红色羽毛,而不是形态与自己相似的第一个模型,所以认为红颜色就能代表这个主体,是信号刺激,红颜色的羽毛就代表另外—只雄鸥鸲。

③三刺鱼在生殖前占领一块领地,不允许其他的雄鱼侵入,而且肚皮变红,这个红肚皮就是一个信号刺激。研究者做了几个模型,其中的四个长得很不像三刺鱼,但是它们下面都是红色的,测试生殖期的三刺鱼攻击哪个模型,结果这四个都会被攻击,只有长得和它一样的但没有红肚皮的没有被攻击,因为红颜色就是一个信号刺激。

④有些蛾的后翅长有大眼斑,用来惊吓那些食虫小鸟。当小鸟要吃它的时候突然把前翅展开,露出的后翅上的两个大眼斑,会把小鸟吓一跳,就在小鸟犹豫时,它逃走了。这个大眼斑就是一个刺激信号,它就代表猛禽,因为猛禽眼睛大,小鸟是怕猛禽的。正因为这个眼斑就是代表猛禽的信号刺激,所以蛾在进化过程中就利用此来起到保护作用。

(9)释放着和中间释放者

   1)概念:

①释放者:是在种内个体之间起着信息传递作用的一些形态或行为特征。释放者是引起同种个体发生一定反应的一些形态结构或者是行为特征,并不是指某个个体。

②种间释放者:不同物种之间为了合作发出并用于识别对方的信号。可以是它身体的某些结构、颜色或者是行为表现。

2)释放者功能:起着种内信息交流作用。由于个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对彼此都有好处,所以在释放者进化过程中,无沦是信号发送者还是接收者都有贡献。

3)种间释放者功能:识别合作方,从而加强彼此间合作。

4)释放者特点:

①对于信号的发送者,信号越醒目越鲜明越有利,使对方很容易发现、接受这个信息。

②对于信息接受者来说,越敏感越有利于接收信息。

③通过长期演化以后,动物有些形态结构、色型、行为都是非常醒目和鲜明的。

5)释放者举例:孔雀开屏非常漂亮,这是雄孔雀打出的信号。

6)种间释放者举例: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海洋中的清洁鱼。清洁鱼给凶猛的鱼清洁表面的污物、寄生虫等。因为它们清洁的对象是凶猛的肉食性鱼,所以它需要有一个非常鲜明醒目的信号让对方知道,不要让对方把它给吃了。清洁鱼身上有特别鲜明的两条斑纹,并且游泳的姿势也比较特殊。

7)释放者的:释放者虽然鲜明醒目但又受到一定。物种释放鲜明醒目的信号是受其它方面进化要求所的,不能无的鲜明醒目。鲜明醒目可以达到通讯的目的,但也可以引起天敌的注意。从种内通讯来说越鲜明越好,从防御性来讲越隐蔽越好,都是自然选择施加的影响。所以往往采取折衷的方法使两方面都能照顾到。

例:鱼鳍上面有很多鲜明的色斑,在需要的时候把鳍打开让同种看到,不用的时候把它折叠起来。

★★有的是需要时出现,不需要时就消失。特别是鱼类,其变色能力很强,在生殖季节它的颜色会很漂亮,求偶以后颜色就没有了,它体内的色素变化很快,既达到种内通讯的目的又达到了保护的目的。鸟类在生殖季节会换上漂亮的一身羽毛,有利于求偶生殖,过后会把华丽的羽毛褪掉。

(10)超常刺激

1)概念:动物发出的自然信号对于信号的传递者来说并不是最好的,相反,有一些非自然的异常或人工的信号反而更容易诱发动物行为的反应。比一个正常的自然刺激更能够有效地释放动物某一特定行为的刺激,叫超常刺激。

2)举例:

①杜鹃雏鸟就是靠超常刺激获得更多的食物。杜鹃自己不做窝,也不孵蛋。它把蛋产在别的鸟窝里面,靠别的鸟去孵,孵出的小杜鹃把巢中其它的蛋拱出去。如果养父母雏鸟和它在一个窝里,它争食的能力强,因为它比其它雏鸟嘴张得更大、更鲜艳。当杜鹃幼鸟出巢后,还要继续喂食一星期,虽然此时杜鹃幼乌身体要比养父母大很多,但由于超常刺激它的养父母仍然会给它喂食。

②隐翅虫寄宿在蚁巢里面,以其中的食物或靠蚂蚁的喂食生存。因为蚂蚁是靠气味分辨的,隐翅虫释放的气味与蚂蚁幼虫的气味相同,甚至气味更加强烈,所以诱使蚂蚁释放喂食行为。

(11)刺激的积累

   1)概念:指多个刺激单独或者结合来发挥作用,彼此之间可以起到促进或者是补充作用,从而加强刺激释放行为的效果。

      可以是同一个刺激重复发生,也可以是几个不同的刺激同时发生。

(12)固定行为型

   1)概念:指动物受到某种刺激后,按照一定时空顺序进行的肌肉收缩活动,表现一定的运动形式并能达到某种生物学目的。

   2)特点:尽管刺激可能不同,但行为只要发生,每一个动作的内容和顺序都不会发生改变,且具有目的性。

3)举例:灰雁有一个行为是回收蛋,它在地面上做巢、产卵,而且它的窝很简单,它的蛋有时候就会滚出去,它就要靠固定行为型把蛋取回来。脖子往前伸用下颌扣住蛋,然后往回搂,这整个动作就是固定行为型。这个行为型涉及到颈部很多肌肉按照一定的时空顺序收缩,表现为一定的运动形式,从而达到某种生物学目的。而且它这个行为是先天的。跟形态结构一样,每一个物种都有自己所特有的固定行为型,有时候可以根据固定行为型来判断它是哪一个物种。

(13)动机与折衷行为

            1)概念:

①动机:是由体内生理状况所决定的一种行动的欲望。

            2)动机的特点:

①能引起动物行为的变化。

②动机的变化是可逆的,动机引起动物行为发生变化是一种可逆的体内过程。

         ★附:影响动物行为变化的因素

               ①外界刺激。

②行为动机。

③学习。动物通过学习可以使行为发生变化。

④疾病。

⑤个体发育。动物个体在不同的发育阶段表现为不同的行为。

            3)动机模型

               动物体内部的状况不知道,只知道输入和输出。

输入分三种情况:

①剥夺它喝水;

②给它吃特别干燥的食物;

③给它血液里注射盐水。

观察它的行为表现有三种:

①它可以喝很苦的水;

②喝水量特别大;

③压杆率提高。

这三个输入都可以增加它的压杆率,这三个输入可导致三个行为的输出。根据输入、输出可以判断体内的动机是渴,渴了以后就支配它喝很苦的水、喝大量水、压杆率提高。

            4)折衷行为:两个不同的行为动机在体内发生冲突,导致动物表现出一种能同时满足两种动机的行为。

               ①产生的条件:有两个不同的行为动机产生冲突。

②特点:是两个动机支配下的行为表现,能同时满足两种行为动机。

            5)动机的强弱是可测的。

(14)本能行为和学习行为

   1)概念

①本能行为:是先天具有,由遗传决定,但必须达到一定的发育阶段才能由刺激引起的行为。这个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当某种动物物刚一生下来就把它孤立起来,不让它和同类生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本能行为。所有松鼠生下来就会储存食物。

②学习行为:动物在成长过程中借助于经验的积累,而改进自身行为的一种能力。

            2)本能行为特点:

               ①是先天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②必须到了一定的发育阶段才能由一定的刺激引起。

③是非条件反射。

④对于寿命短和缺乏亲代抚育的动物来说具有明显的适应意义。

            3)学习行为特点

               ①必须借助生活中经验的积累,才能改变自身的行为。

②学得是后天的。

③是动物个体发育过程中学得的,而不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本能。

④对于寿命长和有亲代抚育的动物来说具有明显的适应意义。

4)行为分布特点:

①一般来讲动物既具有本能行为又具备学习行为。

②低等动物以本能行为为主,学习行为为辅,高等动物学习行为占的比例大,本能行为占的比例少。

③举例:泥蜂的做巢、打猎、麻醉、封口都是本能的行为。但是打完猎物以后还能找到这个洞,靠的是学习行为。

(15)防御行为

   1)概念:指任何一种能够减少来自其他动物伤害的行为。

   2)分类:

      ①初级防御:减少与捕食者相遇可能性的行为。

        Ⅰ、穴居或洞居:在穴或洞中生活。

缺点:给觅食和寻找配偶带来了困难。

解决方法:第一,终生都生活在地下或洞穴中,形成极为特殊的习性和食性(如蚯蚓和鼹鼠);第二,至少有部分时间在开阔地生活,举例:野兔于晨昏和夜晚来到地面觅食,而在易被捕食动物发现的白天则躲藏在洞穴中。

Ⅱ、隐蔽:使体色与环境背景色很相似。

    举例:与背景色一致的鱼类和昆虫遭到鸟类捕食的机会小得多

加强方法一:与背景色一致并静伏不动

举例:很多种蛾白天静伏在与体色相同的树干上一动不动,一到晚上便飞出觅食和寻偶,天亮前,又飞到与自己体色相同的地点隐蔽起来。

加强方法二:随环境变化而改变体色。

举例:大菜粉蝶和凤蝶的幼虫,在绿叶丛中化成的蛹呈绿色,而在棕色叶丛中化成的蛹是棕色。北极地区的哺乳动物和鸟类每年可变色两次。银狐、雷鸟和雪兔夏褐冬白。比目鱼和乌贼。

缺点:捕食动物常常靠形成“搜寻印象”来提高捕食效率,即捕食动物只要找到了1个猎物(可能出于偶然),就会熟悉这种猎物的栖息地点,从而能更容易地找到其他猎物。

解决方法:对付捕食者搜寻印象的一种办法就是形成多态,就是说,同一物种可以包含几个不同的色型,如果捕食动物对一种色型形成了搜寻印象,能够有效地捕杀这一色型的个体,其它色型的个体便能避免被捕杀。

举例:禾古铜弄蝶的幼虫有两种色型,并对应有两种行为。一种色型是绿色,栖息在甘薯叶的下表面;另一种色型身体上有黄色和紫色条纹,常栖息在寄主植物的叶柄和茎上,而茎和叶柄呈浅黄绿色并染有紫色。弄蝶的这两种色型因停栖在寄主植物的不同部位而都获得了隐蔽效果。

Ⅲ、警戒色:动物具有极为鲜艳醒目的颜色,对捕食动物具有信号和广告的作用,能使捕食动物见后避而远之。

    举例:胡蜂和黄蜂,它们的身体有黑黄相间的醒目条纹,其作用不是隐蔽自己,而是起到警戒(广告)的作用。当它受到攻击时则用毒刺进行攻击。

    注意:警戒色属于初级防御,而毒刺属于次级防御。

          ★警戒色的真正受益者不是这些受到攻击的个体,而是与受攻击个体生活在一起的其他个体。

    动物应对策略——条件回避反应:至少捕食1个具有警戒色的猎物,当尝到了苦头后便能学会回避它。

          分布特点:很多脊椎动物都形成了条件回避反应,在无脊椎动物中只有章鱼能够学会不去攻击壳上带着毒海葵的寄居蟹。其它无脊椎动物(包括昆虫)目前尚无形成条件回避反应的记载。

    具有警戒色的动物的特点:多具有特殊的本领,总是过着群居生活,运动通常都很缓慢(有利于捕食动物的取样和经常看到它们,从而可不断强化所形成的条件回避反应)。

Ⅳ、拟态:一种动物通过在形态和体色上模仿另一种有毒和不可食的动物而得到好处(主要是生存和安全上的好处)。

    分类:A、贝次拟态:一种无毒的动物模仿一种有毒的动物。

如:可食的副王蛱蝶在外貌上模拟不可食的普雷克希普斑蝶;甲虫(毒)与蟋蟀(无),虎甲(毒)与蝗虫(无),瓢虫(毒)与蜚蠊(无),蜂(毒)与蝇(无)。

结果:如果模拟者的数量很多甚至多于被模拟者的数量,那就会使捕食动物发生错觉,以为它是可食的,这样就会大大增加捕食动物的取样次数,使更多的被模者被弄死。

B、缪勒拟态:2个有毒的物种彼此互相模拟。

结果:二者共同分担捕食者在学习期间所造成的死亡率,这比每一个物种在不互相模拟时被捕食动物弄死的数目要少。

②次级防御:增加与捕食者相遇时逃脱机会的行为。

  Ⅰ、回缩:遇到敌人立刻缩回洞穴内或卷缩起来。

行为分布:洞居或穴居动物最重要的次级防御手段。

举例:野兔一遇到危险便迅速逃回洞内,管居沙蚕则立即缩回到自己的管内。有壳动物(如软体动物和龟鳖)将缩入壳内,有刺动物则滚成球或将刺直立起来保护其软体部位。

缺点:回缩后暂时无法取食,而且无法知道捕食动物是不是已经走开,所以,对于无关刺激作出回缩反应对动物往往是不利的。

解决方法:很多动物对各种简单刺激都已经习以为常,不再作出回缩反应。

Ⅱ、逃遁:在捕食者接近时靠跑、跳、游泳或飞翔迅速逃离。

有时采取直线运动,有时采取不规则运动。

                     举例:蝙蝠靠发出声纳脉冲发现夜蛾,而夜蛾和尺蠖往往在鼠耳蝠发现它们之前就能感受鼠耳蝠发出的声呐脉冲,但它们飞得没有鼠耳蝠快,因此当蝙蝠离它们较近时它们便采取飘忽不定的不定向飞行,使蝙蝠难于得手;但是如果蝙蝠离它们较远,它们就采取直线飞行,以便尽快飞出蝙蝠的有效搜寻区。

特殊方法——闪耀色:有时动物在逃跑时会突然展示出鲜艳的色斑,而在静止时这些色斑是隐藏着的。

举例:绶勋夜蛾的后翅有醒目的黄色、红色和蓝色,而前翅则为树皮色,当它停在树干上时,后翅隐藏在前翅下面,一旦遇到惊扰,鲜艳夺目的后翅就会突然展现出来使捕食者吓一跳,从而争得了逃跑时间。飞行一结束,闪耀色马上就不见了,动物也好像突然消失了。

Ⅲ、威吓:通过特殊的体表图案和动作威吓敌人。

行为分布特点:多出现在不能迅速逃跑或已经被捉住的动物。

举例:灯蛾会突然展开双翅,将腹部的红色或黄色斑点暴露出来,同时还从胸部排除一种难闻的黄色液体,以此提醒捕食者,如若继续攻击自己会吃苦头。

蟾蜍在受到攻击时会因肺部充气而使整个身体膨胀起来,给对方一种身体极大的虚假印象。

螳螂遇到危险时,会把头转向捕食者,翅和前足外展使生于其上的鲜艳色斑暴露出来,同时还靠腹部的摩擦发出像蛇一样的嘶嘶响声,这种威吓行为常常可以把小鸟吓跑。

许多蛾类后翅上的大眼斑(象征着猛禽)突然暴露出来也常会把黄胸鸦一类的小鸟吓跑。

Ⅳ、假死:假装死亡。

对付的对象:只捕食活动中的猎物的动物。

举例:很多甲虫、螳螂、蜘蛛和哺乳动物中的负鼠等。

通常这些动物只能短时间保持假死状态,之后便会突然逃走或飞走。

Ⅴ、转移捕食者的攻击部位:

方法一:诱导捕食动物攻击自己身体的非要害部位来争取逃生用的时间。

举例:环鹬折翼行为。当捕食者接近鸟巢时,亲鸟会装作受伤的样子垂翅奔走,待把捕食者吸引到远处时便突然腾空飞走。

有些蝶类的翅上生有一个或多个小眼斑(不同于大眼斑),其作用是吸引捕食动物的攻击,从而使身体的要害部位(如头部)免受攻击。

有人曾在黄粉甲幼虫的头部和尾部画上眼斑,结果大大增加了黄胸鸦对头端和尾端的攻击率。

缺点:小眼斑能吸引捕食者的注意

例:在眼蝶每一前翅的顶部生有一个小眼斑,当眼蝶停下来时, 除了眼斑外其它部位都是隐蔽的,过几秒钟以后才把眼斑隐藏起来。如果有一捕食者一直在注意着眼蝶的行动,当眼蝶停下来时,捕食者将首先攻击它的小眼斑,此时眼蝶就会逃脱,只是留下一个残翅。如果在眼蝶停下来后的几秒钟内未遇到攻击,则说明附近没有捕食者,于是它就会把小眼斑隐藏起来。

方法二:诱使捕食者攻击那些可以牺牲和有刺激性的部位。

举例:海蛞蝓生有鲜红的乳突,若受到骚扰,这些乳突就会随处摆动,鱼类便会叮咬它们,乳突被咬掉后还可以再生,但是由于乳突含有刺细胞和腺体分泌物,所以捕食者会把它们丢弃,以后就不会再攻击它。

很多蜥蜴在受到攻击时会主动把尾巴脱掉,但蜥蜴的尾巴是可食的,即使重新长出了尾巴,捕食者还是从攻击中获得了一定的好处。

Ⅵ、反击:就是利用一切可用的武器(牙、角、爪等)进行反击。

一个动物在受到捕食者攻击时的最后防御手段,一般最后使用。

分布特点:大部分动物在被捕捉后都会进行反击。

武器类型:A、角和棘刺(主)。

例:三刺鱼的背刺和侧刺。 

B、化学武器。例:侧鳃科软体动物在被捕捉后常分泌出强刺激物硫酸,绿蝗则从胸部分泌出难闻的黄色泡沫。蛛形纲鞭蝎的防御腺体开口于腹部末端,受到攻击时,它会转动腹部对准攻击方向喷射分泌物。

C、有刺激性的毛(多见于鳞翅目幼虫)。可用于防御蚂蚁的攻击。棕尾毒蛾的幼虫在化蛹时会把它们身上的毒毛织入茧壁内,雌蛾则把毒毛集中放在茧的一端,成蛾羽化后用腹部末端重新把这些毒毛收集起来,产卵时把它们盖在卵上。棕尾毒蛾生活时的每一个阶段都受到了幼虫毒毛的保护。

           3)两者特点:

①初级防御不管捕食动物是否出现均起作用,减少与捕食者相遇的可能性。

②次级防御只在捕食者出现后才起作用,增加和捕食者相遇后的逃脱机会。

★★4)注意:初级防御和次级防御的概念只适用于种间防御而不适用于种内,但同种个体之间的防御与次级防御有很多相似之处。

(16)动物的亲代抚育行为

   1)概念:指亲代对子代的保护、照顾和喂养,包括一切有利于子代生存的活动。

2)开始时间:在有性生殖物种中,亲代抚育从受精时就开始了,它包括各种有利于子代存活的活动,如筑巢、通过母体循环系统输送营养和准备一个产窝或产室等。

            大多数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其亲代抚育行为可以表现在卵受精或产卵之前(体外受精时产卵和受精可以同时进行),也可能只表现在产卵或产子之后。

3)亲代对抚育责任的承担:通常是两性都参加,但雌性承担的工作一般比雄性多,有时完全由雌性承担;极个别的情况下完全由雄性承担。

4)前提条件:进行有性生殖。

5)进化方式:各自进化的。

6)无脊椎动物的亲代抚育行为类型:

①原始的形式只是简单地把卵产在安全隐蔽的地点。

②更进步的一种形式除了把卵安置在安全地点外,还要为新孵出的幼虫储备必要的食物,以便幼虫一孵化出来就有东西吃。如沙蜂。

③再进化一步就是当幼虫孵出之后,雌性个体在一段时间内为幼虫喂食。

④再进化一步就是它们不仅直接喂养幼虫,而且能够抑制第一批幼虫的性发育,以便使它们能够帮助自己的母亲喂养第二批幼虫,这就导致了在社会中出现了永久性的非生育等级(即工蚁和工蜂等专职虫)和昆虫社会的进一步演化。如蚂蚁、胡蜂和蜜蜂这些比较高等的社会性昆虫。

7)鱼类的生殖与亲代抚育行为类型

  生殖类型:

①最原始的,由雄鱼和雌鱼组成混合生殖群,它们同时向开阔水域排卵和排精,卵和幼鱼得不到任何亲代抚育。如鳕鱼

②稍复杂一点,雄鱼和雌鱼在产卵和受精之前先配对,然后主要是由雌鱼在溪底挖一个含有砂砾的产卵穴,并在其中产卵和排精。如鳟鱼和鲑鱼。

③再进化一点,有些鱼类是体内受精的,排出的是受精卵,比体外受精排出未受精卵的鱼类要进步一些。如鲤形目中的很多种类就是这样。这些鱼类相应进化的结果是产卵量的减少。

④在高级一点,一些种类是胎生的,胚借助于各种不同的机制获得营养的,如营养可以贮存在卵自身的卵泡中,也可由雌鱼的子宫提供。如很多硬骨鱼和鲨鱼。

一般来说,生殖负担的加重总是伴随着产卵量或产仔量的减少。

亲代抚育类型:

①最简单的只是对卵加以保护,如锦蜗;或者挖一个产卵穴,如鲑鱼:或者用植物材料建一个比较复杂的巢,如三刺鱼;或者建一个漂浮在水面的气泡巢,如斗鱼。

②进化一点的是随身携带着卵。方法各式各样,且在各种鱼类中都是独自进化的。罗非鱼中的一些种类把卵含在口中带来带去,故名口孵鱼。底栖鱼类蝌蚪鲇把卵滚成团附着在皮肤上,附着处的皮肤表皮膨胀将卵包起,故名皮孵鱼。雄性海马生有一个临时性的携卵袋,雌鱼则把卵产在袋内,直到孵出小海马为止。

★★进化趋势:产卵量与亲代抚育行为的发达程度呈负相关关系,即亲代抚育行为越发达产卵量就越少。亲代抚育主要表现在对卵的照料和供氧上,而这几乎完全是由雄鱼承担的。

8)两栖动物的亲代抚育行为

  ①特点:多种多样而复杂。

②主要解决的问题:卵极易脱水干燥问题,需要永久性水源。

③解决方法:利用临时型水源或使卵保持湿润。

④对卵的照料方式

  Ⅰ、仅仅是守卫卵。

Ⅱ、随声携带卵并使其保持湿润。

Ⅲ、进化出特殊的育儿袋。

Ⅳ、胎生

9)爬行动物的亲代抚育行为

  ①主要特点:

Ⅰ、雌雄个体之间很少成对生活在一起。

Ⅱ、除了蜥蜴科、鳄科外,领域行为不发达。

Ⅲ、通常是体内受精。

Ⅳ、卵滞留在雌性生殖道内的时间有长有短。

Ⅴ、大多数爬行动物是卵生,也有卵胎生和胎生的种类。

②最大进步:首次出现有卵壳,从而可以将卵产在陆地上而不会干死,为扩大活动范围奠定了基础。

③对卵的照料方式

  Ⅰ、筑巢,守卫卵直至子代出生,并将子代送至水边。如鳄鱼。

Ⅱ、龟鳖类仅选择巢位、挖掘巢洞和把已产下的卵覆盖起来。

Ⅲ、蛇类有两种:

A、卵在母蛇体内孵化,然后把小蛇产出,出生后的小蛇则很少受到照料。

B、产大量的卵,除了选择巢位和覆盖卵之外,几乎不再有任何亲代抚育。

C、但也有例外,如雌蟒蛇常卷卧在卵上,实际上是在为卵的孵化加温,这一过程常伴随着雌蟒部分身体肌肉有节律的收缩。雌眼镜蛇守护卵的现象很普遍,它常卷卧在卵上。

Ⅳ、蜥蜴中,蛇蜥和石龙子有守护卵的行为,雌性石龙子还能把分散的卵收集起来使它们重新合为一窝。沙漠黄蜥的卵是在雌蜥体内发育的,而且在卵膜和输卵管壁之间所建立的联系很像是一个原始形式的胎盘。

10)哺乳动物的亲代抚育行为、

  ①在哺乳动物中,由于雌性个体有专门为幼兽发育提供营养的乳腺,因此先天决定着母兽将会更多地参与亲代抚育工作。雄兽很少与雌兽一对一地组成单配置家庭(仅约占整个哺乳动物的4%)。 

②生殖对策

Ⅰ、单孔目中的鸭嘴兽和针鼹是卵生的,针鼹把卵产在一个袋内,而鸭嘴兽则在巢中产2个卵,幼兽孵出后母兽用乳汁喂养,小针鼹长到一定大小后便被独自留在巢中,母兽则定期回来喂奶。全部亲代抚育工作都由雌兽承担。

Ⅱ、大袋鼠科中的袋鼠产出的幼兽发育程度极差,它从尿生殖窦中爬出后便进入乳头区,遇到一个乳头便开始一个长长的乳头附着期。全部有袋类动物都是由雌兽承担亲代抚育工作。

Ⅲ、真兽亚纲的幼兽,其发育程度要比有袋类好得多,它们没有乳头附着期,而是断断续续地吸奶,直到断奶为止。幼兽早期的营养完全是靠母亲供应。在很多哺乳动物中,幼兽的发育和生存完全靠母亲维持,但在不同类群中,雄兽和家庭成员也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亲代抚育工作。

(17)动物的捕食行为(掠食行为)

   1)概念:捕食行为是指一个物种的动物杀死和吃掉另一个物种的动物。

2)注意:它与同种相残(物种内一个个体杀死和吃掉另一个个体)不同。

它和寄生(寄生物利用寄主但通常不会把寄主杀死)也不同。

拟寄生有时可以算是捕食行为。

           3)捕食动机:是饥饿,捕食猎物速度和效率通常是随着饥饿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但也有例外,如螳螂和跳蛛。

                    警觉性是与饥饿程度有关的。很多捕食动物都喜欢捕食某一特定的猎物,而且与正常的饥饿度有明显的关系,在全面研究动物捕食行为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这一点。

             ①猎物的选择:捕食者对猎物的选择通常是决定于猎物的可获得性。

                红脚鹬总是在水边觅食,当它以海洋多毛类沙蚕为食时,它总是挑选大沙蚕,而不小沙蚕,因为这样可以提高食物摄取率;当它以甲壳动物蜾(guo)赢蜚为食时,总是选择在食物丰富的海滩觅食。但当沙蚕和蜾蘸蜚同时存在时,它常常更喜欢捕食蜾赢蜚,虽然沙蚕能够更快地满足它对能量的需求。这种情况很可能是由于蜾赢蜚体内含有某些红脚鹬所需要的特殊营养物,猎物选择的研究表明:很多动物都能学会和识别那些最能满足它们需要的食物。

               很多捕食动物都有突然改变捕食对象的行为,例如,一群斑鬣狗在连续多日猎杀牛羚之后会突然改为捕食斑马,这一突然变化并不是由于与猎物相遇概率发生了变化,而是嗜好的改变。斑鬣狗在捕猎瞪羚或牛羚时,只需二三只合作就够了。但在捕猎斑马时形成多达二十五只的大群体。因此在捕猎斑马之前,先要有一个复杂的聚群仪式,此时即使有大量牛羚和和其他猎物从它们附近通过,它们也无动于衷;当一只牛羚被猎杀后,鬣狗群会迅速扩大,很多其他个体会参加进来分享食物。但当一只斑马被猎杀后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因为参与狩猎的鬣狗已经很多了,因此,分享一只牛羚和分享一只斑马的鬣狗数量大体上是相等的,但由于斑马的体重比牛羚的体重大得多,所以每只鬣狗所分得的食物也多,这是对狩猎斑马所需更大社会合作的回报。

             ②猎物的贮藏:很多鸟类和哺乳动物所捕杀的猎物数量都比它们所吃掉得多,因此常把吃剩的猎物贮藏起来。豹、美洲狮和虎只有在狩猎后因受到干扰不能马上把猎物吃完时才把猎物贮藏起来,而且不能同时贮藏几个猎物。赤狐则能埋藏多个猎物并能记住这些猎物的埋藏地点。

             ③喂幼:很多捕食动物猎取食物不是为了自己吃,而是用来喂养它们的后代。后者的取食过程是在后代乞食的刺激下进行的,而不是在自身饥饿的驱使下进行的。很多鸟类都能依据巢雏数调整自己的觅食行为,雏鸟的乞食行为通常是一种启动刺激。亲鸟就是借此来调整它们的食物需求的。

                捕食动物在捕到猎物后通常是马上把猎物杀死,但如果是为了喂幼就不会这样,如家猫和猎豹常把活的猎物带给幼兽并当场释放,如果幼兽未能成功地追到和杀死猎物,母兽会重新捕倒它并再次释放。翠鸟在捕到鱼时,鱼在口中的位置通常是鱼头向内,鱼尾外露,这样便于吞咽,但如果捕鱼是为了喂养雏鸟则情况刚好相反,亲鸟总是先把鱼头递给雏鸟。猛禽在喂幼前常把猎物撕裂成适于雏鸟吞咽的小块。还有一些鸟是自己先把食物吃下,然后再反吐出来喂给雏鸟。

            ④ 捕食节律:很多动物的捕食对象有明显的节律性。大鸨在夏天捕食姬鼠但在冬天却不捕食。灰伯劳通常是又吃昆虫又吃蜥蜴,但到秋季时蜥蜴在其食谱中所占比例下降为零,虽然此时蜥蜴同样容易得到。

               很多动物的捕食时间也有明显的节律现象。蜜熊和小斑獛是夜行性肉食动物,它们在黄昏时开始活动,在天亮前停止活动;很多夜行型的鸟类也是这样。如果给猫每天24h不定期地投放食物,结果猫表现出的是夜行性捕食节律,而且与它特有的捕食对象林姬鼠的日活动节律完全同步。生活在北极圈附近的花头鸺鹇与其捕食对象欧鼠之间也存着日活动节律同步现象,这是两物种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4)搜寻与捕食策略

              ①概念:捕食策略:动物为获得最大觅食效率而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措施。

                Ⅰ、力胜:借助本身强壮粗大的身体以及特殊的捕食工具来获取食物。

                Ⅱ、智取:动物通过智慧而获取食物的办法,分为潜伏、运用诱饵、使用工具、利用陷阱。

                Ⅲ、集体捕食(合作捕食)。

              ②食谱变化规律:

                Ⅰ、ⅢⅣⅤ搜寻者(如食土壤动物的鸟)食谱趋于广谱化,处理者(如狮)的食谱倾向于特化。

                Ⅱ、生活于低生产力生境中的捕食者比生产力高生境中的捕食者食谱更宽;觅食过程中,拒绝利润低的食物,无论该食物的丰富度有多大。

          ★★③稀释效应:对于任何一个捕食动物的攻击来说,猎物群越大,其中每一个个体被猎杀的机会也就越小,这样,一个动物就会由于同其他同种动物生活在一起而得到保护。

              ④捕食者对猎物的识别:有人训练小嘴乌鸦在各种颜色贻贝壳下寻找人为放置的食物,发现小嘴乌鸦可以很快形成搜寻印象。如果乌鸦最初是在黑色贝壳下找到了食物,那它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就总是翻转黑色贝壳而不去注意其他颜色的贝壳,到第二天它很可能又去专门翻转另一种颜色的贝壳,而不再注意黑色贝壳了。这种把搜寻注意力集中在某种特定猎物、某一特定地点和特定时间的行为常常可以提高捕食的搜寻效率。捕食动物在找到了一个小猎物后,常常会在原地附近继续搜寻,如果猎物是呈斑块状分布的,那捕食者就极可能找到更多的猎物,从而提高捕食效率。

                Ⅰ、大多数捕食者都以多种猎物为食,但也有一些例外,如食螺鸢专门以Pomacea属的蜗牛为食。

Ⅱ、少数捕食者能依据特殊的信号刺激识别自己的猎物,而大多数捕食者识别猎物所依据的是一般性特征,如大小、颜色、移动方式和形态等。

Ⅲ、有很多捕食者捕食是靠机遇和碰运气。如章鱼。

Ⅳ、伏击也是动物常用的一种取食策略,很多捕食者都以隐蔽状态潜伏在一个经常有猎物出没的地点,只有当猎物进入伏击圈内才会突然出击将其捕获。如螳螂,鼻鲈鱼。

⑤捕食者的攻击方式

  Ⅰ、当捕食者进入攻击范围时就会发动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击,攻击一旦开始就不再需要感觉器官的引导或制导了。如翠鸟、章鱼、乌贼一但开始攻击,即使开始后没有光也不会影响捕食效果。这表明,在瞄准猎物期间,攻击程序就已预先编制好了,不管情况发生什么变化,攻击都按预先编制好的程序执行。

  Ⅱ、捕食者在追逐时常常会根据对猎物移动路径的预测将猎物截获。如乌贼。

  Ⅲ、有些捕食者在捕食时会把自己伪装起来,如靠自身的外形和行为悄悄接近猎物而不被发现,或诱使猎物错认自己。

     ★★侵犯性拟态:一旦双方距离拉近就会对毫无疑心的猎物发动突然进攻。

      例:纵带盾齿对隆头鱼的模拟。隆头鱼是一种清洁鱼,专门取食凶猛大鱼体表和口腔中的寄生物和残留物,由于两者有互惠关系而受到大鱼保护。纵带盾齿在形态、大小和颜色方面极象清洁鱼,其行为动作也与后者完全一样,当它受大鱼之邀安全地接近大鱼的时候,它会突然发动攻击,从大鱼身上咬掉一块肉就逃之夭夭。模拟者通过模拟清洁鱼可以获得两方面的好处:它无需发展自己的捕食行为,又免受大鱼攻击。

(18)攻击行为

   1)定义:同种个体之间所发生的攻击或战斗。

   2)引发原因:争夺食物、配偶、巢区或领域。

   3)攻击方式:肉体性和非肉体性。有时经过威胁、估量实力、争斗三个过程。个别争斗也具有杀伤性。

(19)贮食行为

   1)定义:为了度过不良的时期,维持其正常的生命活动,许多动物在食物储藏过程中的所作所为。

   2)意义:动物贮存的食物,对度过不良时期、维持其正常的生活活动有利。

(20)迁徙和航行

   1)迁徙:动物周期性的较长距离往返于不同栖居地的行为。

      特点:一般是每年春季和秋季,有规律的、沿相对固定的路线、定时地在繁殖地区和越冬地区之间进行的长距离的往返移居的行为现象。

      许多鸟类有迁徙习性。最长的旅程要数北极燕鸥。鸟类一般飞得不太高,只有几百米左右 。

      原因:是对环境因素周期性变化的一种适应性行为,气候的季节性变化,是候鸟迁徙的主要原因。

      许多鸟类的迁徙是先天的和可学习的 ;由于环境不断变化,迁徙的行为仍在鸟类中形成和消失。

      ★定向行为:动物依靠某种感觉器官完成的定位活动。可以分为视觉定向和非视觉定向两大类。

            ①视觉定向:白天迁飞的鸟靠太阳的位置定向(太阳定向);晚上迁飞的鸟靠星辰的位置来定向(星辰定向);土蜂识别路标(地标定向);蜜蜂、鸽阴天靠非视觉定向。

            ②化学定向:依靠嗅觉器官来完成的化学定向。如狗外出小便;蚂蚁分泌液体标志路线;鲑鱼(大麻哈鱼)用鼻感知电波。

            ③听觉定向:(回声定向:发出声音,识别回波,判断物体位置。)蝙蝠;海龟、海豚。

            ④磁场定向:鸟嘴的皮层上有能够辨别磁场的神经细胞,被称之为松果体的神经细胞就像脊椎动物对光的感觉器官一样起着重要作用。试验表明,信鸽的部分松果体细胞能对磁场强弱的微小变化作出反应。

      ★候鸟:有些鸟可随着一年中季节的改变而作定时迁徙来变换栖息地,这类鸟称为候鸟。候鸟可分为夏候鸟和冬候鸟两种。

          ①夏候鸟指在春夏季飞到某一地区筑巢安家、生儿育女,幼鸟长大时,正值深秋,它们又陆续飞往南方较暖地区越冬,至次年春季又飞临这一地区繁殖,对该地区而言,这类鸟称夏候鸟。如家燕等,夏季遍及我国各省市,冬季迁徙到我国云南南部、海南岛、西沙群岛和等地;又如杜鹃、黄鹂等也属夏候鸟。

          ②冬候鸟是指冬季在某一地区越冬,次年春季飞往北方较冷的地方繁殖,幼鸟长大后,正值深秋,又飞临原地区越冬,对该地区而言,这类鸟称冬候鸟。如大雁、天鹅、野鸭等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即为冬候鸟。大多数候鸟有南北迁徙的习性,飞行距离有近有远,最远的能跨洋过海,如游隼,可从西伯利亚经中国直达澳大利亚。此外,也有极少的候鸟可由西往东飞行,或由东向西飞行的。

(21)节律行为

   1)定义:动物的活动随着适应环境中自然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的有节律性的变动。

   2)分类:昼夜节律;月周期;年周期;生物钟;

(22)通讯行为

   1)定义:就是由一个个体释放出一种或几种刺激信号,发送信息,另一个个体接受信息,并启动特定行为。一种动物的信号一般只能被同种个体所接受,接受信号的行为是天生的,对信号所作出的反应大多是定型的。

   2)分类:视觉通讯,听觉通讯,化学通讯(外激素和诱导外激素),触觉通讯,电通讯。

   3)功能:识别;吸引异性;求偶;使卵的孵化同步;乞食和喂食;报警;求救呼叫;招募;靠身体接触保持社会联系。

   4)举例:★★蜜蜂用舞蹈发出食物信号

            侦察蜂回巢后通过舞蹈和其他行为可以向同伴传递4种信息,即食物的类型、数量、距离和方位。

            Ⅰ、食物的类型靠粘附在体毛上的气味和反吐出的少量花蜜和花粉来传递;

            Ⅱ、食物的数量和质量是靠舞蹈的持续时间和舞蹈者的兴奋程度来传递,舞蹈者越是兴奋,其腹部震颤的频率越高;

            Ⅲ、食物的距离首先由舞蹈类型来决定(是圆舞还是八字舞),其次则决定于跳八字舞时走中间直线的长度,舞蹈蜂在走中间直线时通常是一边走一边左右摆尾。如果食物源离蜂箱很近,侦察蜂返回蜂箱后就会跳圆圈舞,随着食物离蜂箱距离的逐渐增加,镰刀舞会取代圆圈舞,而八字舞又会取代镰刀舞。此后,食物距离便开始与八字舞中间直线的长度相关了,通常食物距离越远,中间直线的长度就越大,但两者不呈线性关系。

            Ⅳ、食物所在的方位是靠八字舞中间直线的方向来指示的。取八字舞的中间线,再取中间线中点与太阳的连线,此时,蜜蜂在中间线上往哪个走,花就在个方位上。

(23)社会行为

   1)概念:指许多同种动物个体生活在一起,它们在觅食、繁殖、防御天敌、保护领域等方面表现出集体行为,是一种利他与互利行为。该行为涉及内容很多,如空间行为中的占区和结群,生殖行为中的求偶、交配和亲代抚育,同种个体间的通讯行为,以及利他行为均属于社会行为的一部分。

   2)社会等级:指动物种群中各个个体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等级的现象。社群等级形成的基础是支配行为,或称支配-从属关系,有三种基本形式:独霸式、单线式、循环式。

   3)意义:群居对动物捕食、防御敌害、繁殖等有利,最大的益处是能降低被天敌捕食的概率。但种内斗争激烈,也易使疾病传播和蔓延。

   ★★区别社群性动物中的①开放型社群(也称群体。一些哺乳动物和鸟类只在繁殖或迁移中集群)和②封闭型社群(一些昆虫、哺乳动物同一群中的成员有明确分工,具严格的识别机制,对外来成员采取攻击、杀伤等方法,如蜜蜂,猴等)。

   ★★社会行为比例最高的动物类群是蚂蚁和等翅目昆虫白蚁类。

(24)性行为(繁殖行为)

 1)定义:动物适应繁殖按一定程序组成的行为链。一般分为求偶、交配、孵卵、抚幼等阶段。

 2)性别和性选择:性别的存在是动物有性繁殖或是求偶的基础和前提。在繁殖季节,两性个体之间为取得与异性交配的机会,就要通过嗅觉,视觉,听觉和感觉等方式,进行性识别,在交配前,往往还有性选择或是性竞争(同性选择或者异性选择)。

 3)动物的性行为:动物通过性行为将雌雄两性的遗传物质重组并传递下去。包括求偶行为(吸引选择同种异性、抑制异性的攻击和逃避行为,达到性行为同步),交配和配偶关系,抚育行为。

(25)利他行为

 1)概念:指一个个体牺牲自我而使社群群体或其他个体获利的行为。是一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如工蜂保卫蜂巢时放出毒刺(等于自杀);白蚁的蚁巢被打开时,兵蚁全力向外围堵缺口;鸟类的折翼行为;结群生活的兽类,其哨兵的报警行为等。

 2)利他行为可以发生在三个水平上:家庭选择(利他行为对其直系亲属有利)、亲属选择、群体选择。

 3)利他行为分为:①互惠互利式:人与人之间做生意。

                  ②行为操纵式:大杜鹃把蛋产在别人的巢穴里,让别的鸟来替他孵化并哺养幼鸟。

                  ③相互回报式:寄居蟹和海葵。

                  ④亲缘选择式:如折翼行为。

4、动物行为的进化

(1)同源演化:来源于共同祖先的动物,其行为有相同现象。

(2)趋同演化:不同种的动物在同一或类似的环境条件下,为了适应环境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行为。

(3)对环境的适应:为了生存,动物的行为要适应环境。

(4)遗痕行为:已经丧失其功能,但能使我们回想起他们祖先过去的行为适应的行为。

(5)人类行为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1)改变、破坏了动物生活环境,间接影响动物行为。

2)环境污染改变和破坏了动物的栖息地,从而影响了动物行为,或间接引起动物行为改变。

3)改变动物的遗传性:人类选择,使动物的变异积累。人类通过改变了动物的遗传特性而改变了动物行为。

4)减少了对同类的攻击行为。

5)降低了对人类的攻击和逃避行为。

6)改变了动物的繁殖行为。

7)改变了动物的学习行为。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