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完整版)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题及参
2025-09-29 02:58:18 责编:小OO
文档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题及参

  【2012优化方案 练习】语必修第四册(配苏教版)第一专题第一模块季氏将伐颛臾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字,完成1~4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德以之。既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乃尔是过与   过:过错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舍:舍弃,回避

  .则将焉用彼相矣 相:辅助

  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倾:倾诉

  解析:选B。A.过:责备。.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D.倾:倾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能者止

  B.且在邦域之中矣既之,则安之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故远人不服,则修德以之

  D.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解析:选D。都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A项,助词,表示停顿/代词,……的人;B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他们,代远人;项,连词,表示假设,那么/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就。

  3.以下五句话中,全都体现孔子治邦原则的一组是(  )

  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③远人不服,则修德以之

  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⑤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A.①②③ B.②③④

  .③④⑤ D.①③⑤

  解析:选B。①是批评冉有的话;⑤指出“季孙之忧”的本质所在。

  4.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是一篇典型的驳论,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B.第1段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第3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本通过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直面,充分地显示了出。

  解析:选D。中并无“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

  二、语言运用

  5.小华的家长反对他阅读名著,理由是“那是闲书,没有什么用”,小华想请你帮助他说服家长。请把你要说的话写在下面,要求语言得体,有理有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可以从读名著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等方面考虑。

  答案:(示例)名著是书中的精华,从名著中可以了解历史、了解社会,掌握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知识,提高我们的人素养,老师还鼓励我们多读名著呢!

  6.(2011年高考四川卷)高中语教材中的许多化景点或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作开头,仿照例句写一句话。要求:①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康桥 边城 雨巷 蜀道

  例: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仿写句子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考虑。本题暗含了一个排比句,题目中又明确提出要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内容上要体现景点或意象的特征,这就是考查我们对教材内容的熟知程度。

  答案:示例1:康桥,你的明净艳丽,你的温婉灵动,你的宁静神秘,不正好唤醒了我生命的觉悟吗?

  示例2:雨巷,你的悠长寂寥,你的哀怨彷徨,你的凄清惆怅,不正好氤氲出我心中的伤感吗?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论语(Lún)  虎兕(sì)

  下脚料(ué) 排山倒海(dǎ)

  B.买椟还珠(dú) 搜罗(shōu)

  撒手锏(iǎn) 啼饥号寒(há)

  .颛臾(zhuān) 社稷(ì)

  落不是(là) 畏葸不前(sī)

  D.冉有(Rǎn) 独处(hǔ)

  乐陶陶(tá) 荦荦大端(luò)

  解析:选D。A.“脚”应读iǎ;B.“搜”应读sōu;.“葸”应读xǐ。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就:担任

  B.则将焉用彼相矣 相:辅助

  .既之,则安之 安:使……安定

  D.和无寡,安无倾 倾:倾覆

  解析:选B。相:名词,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子见夫子乎  ③不患寡而患不均④时有患疟疾者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解析:选D。见,①拜见;②看见。患,③忧虑,担忧;④得病。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B.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D.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解析:选D。A.古义:指用兵;今义:有事情。B.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古义:没有能力;今义:办不到。D.古今意义相同,战争。

  5.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我们如果不加强廉政建设,就会祸起萧墙,自己搞垮自己。

  B.比赛开始了,运动员们陈力就列,发令一响,就箭一般地向前跑去。

  .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思想阵营日益巩固,资产阶级思想阵营分崩离析。

  D.片面追求升学率,只能培育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于国于民都有害处。

  解析:选B。“陈力就列”是展现才能担任职务的意思,这里应用“各就各位”。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字,完成6~8题。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德以之。既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6.“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答案:

  7.对“远人不服,而不能也”一句有四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

  A.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和好。

  B.偏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和好。

  .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前归附。

  D.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归附。

  解析:选D。句中的“”,使……,而A、B、三项的理解不正确。

  8.将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君子厌恶那种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2)我担心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宫廷之内啊!

  (二)(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言,完成9~12题。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名世。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祎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遂遇害。

  (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报:答复

  B.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宠:重用

  .祈天永命之要 祈:恳求

  D.法天道,顺人心 法:效仿

  解析:选B。宠:使荣耀。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祎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  )

  ①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②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③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④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⑤亟宜奉版图归职方 ⑥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A.①②⑤   B.①③⑥

  .②③④ D.④⑤⑥

  解析:选B。②是说不可常用严刑峻法;④是说王祎在修《元史》的过程中裁剔繁芜,行得当,下笔简洁;⑤是说王祎奉召晓谕梁王归降。

  11.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B.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素养和教育才能。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解析:选。“奉命讲授国史”有误。

  12.将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恰巧元朝派遣脱脱征收粮饷,用些耸人听闻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掉王祎。

  (2)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廷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日月争辉吗!

  参考译: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自幼聪明颖悟,长大后,身高挺拔如山岳,伟岸有风度,凭借而闻名于世。他目睹元代政治的衰败,写了七八千字的长信呈给当时的宰相。危素、张起岩一起举荐他,他没有答应。他隐居于青岩山,著书立说,名声越越大。太祖出征江西时,王祎献上颂词。太祖高兴地说:“江南有两个大儒,就是你和宋濂。要说学问的广博,你不如宋濂。要说才思的敏捷,宋濂不如你。”太祖创设礼贤馆,召他安置在馆中。多次升迁做了侍礼郎,掌管起居注。(王祎)做南康府的同知府事,多有惠民措施,太祖赐给他金带以示荣宠。太祖准备登基,把王祎召回,商量礼仪。洪武元年八月,王祎上疏说:“祈求苍天永保江山的关键,在于存心以忠厚为本,政治宽大,上依天道,下顺民心。严刑峻法,可以一时使用却不可以经常如此。浙西既然已平定,赋税应该减少。”太祖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但没有完全照他说的办。第二年修撰《元史》,皇帝任命王祎与宋濂为总裁。王祎擅长史事的记载,裁剔繁芜,行得当,下笔简洁。《元史》修成后,被提升为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任国史院编修官。他奉皇帝诏命在大本堂执教,经义理解透彻,析理畅达,善于开导。皇帝召他在殿堂问话,必定赐他坐下,随便谈论。五年正月,皇帝与群臣商议招抚训谕云南,命令王祎带着诏书前往。王祎到云南后就告谕梁王,应该立即送上云南版图给职方官以表示归顺,不这样的话朝廷讨伐的大军很快就到。梁王不听,把他安排在别馆住宿。有一天,王祎又告谕梁王说:“朝廷考虑到云南有百万生灵,不愿看到他们毙命于刀锋之下。如果你们依仗着地势偏远险要,抗拒英明的皇帝,到时候后悔就晚了!”梁王惊骇臣服,立即让王祎改住客馆。恰巧元朝派遣脱脱征收粮饷,用些耸人听闻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掉王祎。梁王迫不得已让王祎出见脱脱,脱脱想让王祎屈服于他,王祎呵斥道:“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廷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日月争辉吗!况且我和你都是使臣,岂有向你屈服的道理!”有人劝脱脱说:“王先生一向有盛名,不可以加害于他。”脱脱捋起袖子叫嚷:“今天就是孔圣人在这儿,按理也不得活!”王祎回头对梁王说:“你要是杀了我,朝廷就会马上到,你的大祸也马上就会到。”王祎最终遇害。

  三、语用创新

  13.(原创)给下面一段材料写则评论,100字左右。

  福岛核电站50名死士

  福岛核电站的严重泄漏事故,工作人员大部分撤离,只剩下最后的50位死士,他们大部分都在50岁以上。一位59岁老员工表示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换取更多人的安全。这位员工还有半年就退休了,可以拿着高额退休金,养老归田,但是他表示“是使命感让自己做出了这个决定”。他们用身体筑起保护福岛核电站的最后一道屏障。据美国核专家说,他们中70%的人可能将在两周内死亡。哥伦比亚大学放射研究中心主任戴维•布伦纳说:“他们的情况不是很好,显然他们将遭到高浓度核辐射污染,并因此丧命。他们知道这一点,因此这些人是真正的英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毋庸讳言,生命是脆弱的、短暂的,然而生命也是智慧的,生命在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在必要时,舍弃一部分个体,以延续种群繁衍”的生存法则。历史会记住他们,他们是人类得以存在和进步的基石。他们存在于所有民族、国度之中。

  14.(2011年高考山东卷)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横线处。

  ①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也可以预作筹划,不妨就预作筹划,以解除近忧。

  ②不过,远虑是无穷尽的,必须适可而止。

  ③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却无法预作筹划,那就暂且搁下吧,车到山前必有路,何必让它提前成为近忧。

  ④总之,应该尽量少往自己的心里搁忧虑,保持轻松和光明的心境。

  ⑤还有一些远虑,完全不能预见,那就更不必总是怀着一种莫名之忧,自己折磨自己了。

  ⑥中国人喜欢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固然不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段议论性字,全段依照总-分-总的思路展开。⑥②为总说(由“固然”到“不过”),①③⑤分说(“有一些……可以”“有一些……却无法”“还有一些……完全不能”),由浅入深;④是总结性字(“总之”)。

  答案:⑥②①③⑤④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