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加强财源建设调研
2025-09-29 02:57:03 责编:小OO
文档
关于加强全区财源建设的调研报告

我区近几年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为平凉市的大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进入“十二五”之后,如何继续保持这一快速发展势头,构筑我区持续而又健康的长效财源,值得认真探索。为此,区财政局组织人员进行了认真分析调研。

一、我区近几年财源建设及财政保障取得的主要成绩

近几年,我区围绕实施项目带动和工业强区战略,大力提升商贸、旅游、肉牛、果菜四大特色产业开发层次,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小康崆峒、和谐崆峒,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跃的总体思路,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化解和减小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与影响,做大做强经济总量,提高发展水平,强化税收征管,促进了区级财政收入的基本增长,为全区人员经费的按时足额发放、机构正常运转、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作出了较大贡献。

(一)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我区通过克服金融危机影响,加强财源建设,强化税收征管,建立健全税收增长激励机制等措施,确保了地方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2006-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完成15357万元、17103万元、15550万元、109万元、19105万元,比“十五”末增收5092万元,增长36.3%,平均增长速度达到6.4%。

(二)财政收入结构明显优化。在财政收入结构上,我区通过逐年降低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压缩水分,使我区财政收入结构明显变化,得到了优化调整,区级实有财力不断增强,财源基础不断夯实,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例由2005年的34.47%到2010年15.2%,下降了19.5个百分点。

(三)财源项目建设卓有成效。“十一五”期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财源建设为重点,按照抓主抓重、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工作思路,规模发展,整体推进,构建起了有发展前景、有地方特色的城乡财源建设体系。近年来,向上争取到位各类财源建设资金6000余万元,区财政每年安排企业发展资金300万元用于支持企业发展,通过财政支持使工业园区、新世纪集团、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宝马纸业公司、百兴集团、金江副食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通过项目建设不断壮大,为地方财政做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

(四)产业优势初步形成。“十一五”以来,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工业发展步伐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形成了产业优势。三产结构由2005年的11.06︰41.76︰47.18调整到2010年的13.07︰39.︰47.04,形成了能源、建材、食品酿造、皮革、造纸、制药、机械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培育了商贸、旅游、肉牛、果菜四大特色产业;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商贸流通聚集功能凸显,外来经商、投资者剧增,肉牛产业逐步壮大;以国家5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崆峒山为主导的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生态工程和环境保护得到重视和加强。

(五)发展基础相对坚实。一是城市建设加速推进,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区品位大幅提升,集聚功能大大增强。二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多项指标连续几年保持了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三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四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这些都为我区未来的经济发展、财源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区财源建设及财政保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区在财政收入、财源建设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全区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但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衡量,我区财源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支柱财源缺乏。首先从2010年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看,而我区仅为 4.18%,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我区国民经济的产出率还比较低,各项产业对财政的贡献不高。其次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5.2 %,虽较“十五”末同比有所下降,但比重仍然偏高,地方有效财力受阻,财政收入质量有待大幅提高。最后辖区内大企业少,大财源税收短缺,财源结构单一,税源零散,缺乏支柱财源,收入压力很大,增收困难。

(二)投入产出效益不佳,新兴财源贡献不多。2010年比上年,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为32.84%,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为5.5%,没有达到以投资增长拉动经济发展,加快培植和夯实地方财源的预期目标。

(三)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和尖锐。主体税源不足,主体税种呈下降趋势。我区没有特别突出的工业项目,骨干税源企业没有形成完全优势,主体税种在税率下调、市场变化、金融危机等客观因素影响下,继续呈下降趋势,收入压力很大,增收困难。

(四)支出压力大,资金调度仍很困难。我区是典型的吃饭不足型财政,财政供给人员和社保供养人员多,负担沉重,本级收入不能满足全区支出需求,主要靠争取上级财政的资金来保证工资、扶贫、救灾等重点支出,可用于项目建设和发展方面的资金非常有限,区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严重不足。

(五)财政债务包袱沉重,偿债压力大。截止2011年6月底,全区共计债务90070万元,其中:直接债务76319万元,包括部门债务39997万元,财政部门债务36322万元;担保债务7071万元;挂账债务6680万元。仅财政部门年支付利息2400多万元,这些债务大部分都是到期或逾期债务,直接困挠着财政事业发展。

(六)征管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一是理财观念不强,业务素质低,制止“偷、逃”税费问题、监管企业的工作及措施不够有力,仍然存在“跑、冒、滴、漏”等税收流失现象。调查了解到,有些企业存在异地纳税现象,不少企业存有财务管理混乱问题,有的不设帐本,逃避稽查;有的核算不实,隐瞒经营成果;个别企业甚至是规模企业,不交税或交税寥寥。二是个别单位和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乱检查、乱罚款、乱收费,有的还非常突出,企业反映非常强烈,影响了税源的涵养。

三、加强全区财源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突出工业经济,提升基础和骨干财源。大力发展工业是增强区乡经济发展后劲和增加财政收入的关键所在。要把加快工业化进程作为财源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是抓好现有企业的规范、提高,提升现有财源。督促和引导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确保税收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二是快速推进工业经济的扩规增量。要立足我区优势,着眼于实现结构升级和做大做强工业企业,搞好项目的论证、筛选、立项,精心策划包装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以此为抓手,强力招商,引进大企业、大财团和战略投资者,努力培育强劲的骨干和支柱财源,尽快扭转我区工业企业单体规模小、总量少、效益低、税源薄的不利局面。三是继续坚定不移地力促新上项目,特别是重点项目建设进度。通过严格落实项目包保责任制、强化督导、调度和考核,努力突破土地、规划、资金等“瓶颈”,确保税源项目早建成、快见效。

   (二)强抓招商引资,培植新兴和后续财源。实践证明,发展区域经济,不抓项目就是没有抓住关键,不抓招商就是不得要领。要树立“引进资金、项目就是引进新财源”的观念,紧紧抓住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强力推进,快速膨胀规模。一是发挥好资源优势。着力引进大型建材、农副产品等加工企业,整合现有同类企业,带动相关产业,迅速形成生产规模,拉长产业链条,使相关的采矿业、化工业、加工业真正成为我区的产业龙头和财源支柱。二是着力提高招商引资项目质量。要把引进“大、高、外、名、特”项目作为主攻方向,重点引进工业和外资项目。继续坚持对污染环境、科技含量低、市场前景差、对财政贡献小又不能安置大量劳动力的项目,一个不引、一个不上。要通过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努力解决项目迟迟不能开工、“圈而不建”、提供税收太少和以虚假投资骗取优惠的问题,力争培植更多更强的区域经济支撑点和财政增长点。三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国家5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崆峒山,是我们发展旅游业独特的优势,应组织相关部门、聘请专业人才,组成专门的班子,下大气力,对现有资源进行全方位规划设计、包装整合,对外专题招商,让能够带来人气、带动物流、信息流、拉动诸多产业的旅游业成为我区新兴的、延绵不断的后续财源。

   (三)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随着农业税的逐步取消,农业这一基础财源建设面临严峻考验,作为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区,必须加快农业财源建设工作的转型步伐。一是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化。要按照“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格局,统筹规划,强化措施,着力培植壮大农产品深加工等龙头企业,使其对地方财政的贡献能力与综合效益同步增长。二是健全完善农业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单就市场而言,要按照“多层次、强辐射、专业化”的要求,在引导各级大力发展各具特色专业批发市场的同时,对现有的较大型市场,进一步统筹规划,采取措施,引入培植市场经纪和组织人才,使之与外界市场相联系,真正做大做强,做成品牌,千方百计开辟更多的财源阵地。三是继续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着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等高产值、高收入经济作物,继续发展林果、蔬菜、抗旱作物、苗木花卉等种植,力保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四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要按照“突出地方特色、规划适度超前、基础设施领先、功能配套完善”的要求,加快小城镇开发建设。同时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想方设法吸引农民入镇进园经商办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乡村经济,努力增加财税收入。

    (四)强化征管,努力提升财税收入总量。一是落实监控促收制。要针对我区税收点多面广、流动性强、难管易漏等特点,继续实行管税、专业治税、群众护税、部门协税的社会化办税机制。特别是区直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深入乡镇、深入企业,宣传、强化监督,帮助乡镇解决束手无策、无力解决的问题;督导企业加强管理,解决企业财务管理混乱、帐务不全的问题。并努力探讨推引“一家查帐,资源共享”的企业检查制度;要进一步加大依法征管和稽查力度,规范税收秩序,严格依率计征,做到依法征管;要严格福利企业、“三废“企业和税收减免优惠的审批,坚决打击偷、漏、逃、骗税行为,做到应收尽收。加强对民营企业“饮水思源”、积极纳税、回报社会的教育,尽快改变企业“生产红红火火,纳税低落寥寥”的不正常现象。同时,建议有关部门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严格审查和随时审定,及时改进不合时宜的“税收定额”征收办法,确保财税收入的稳步增长。二是加大增收节支的监管力度。要树立节约也是增收的观念,在保工资、保运转、保刚性支出的前提下,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一方面要严格定编定岗制度和控制财政供养人员,特别是要积极探索和建立机构编制、人员与财政预算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另一方面要整顿各级财务管理,健全推行“一个帐户存钱、一本帐管理、一个理财小组审批”的财务零户统管办法,大力压缩非生产支出。三是进一步优化财政管理。要按照省、市加强县乡财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努力推行“乡财乡用区管”和“村财村用乡管”的管理。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对各单位预算外收入的来源、项目、数额、流向、用途及管理等情况进行全面清查,彻底清除游离于财务监管之外的“小金库”,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多措并举,进一步强化向上争取工作力度。我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离开了投入,经济的发展将寸步难行。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项目,是加快发展、壮大财源的一条便捷途径。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新形势下,国家陆续出台了许多加强宏观经济的新,并加大了转移支付力度。因此,要更加注重的研究,努力掌握国家有关宏观的新、新动态和新机遇,不断增强开展工作的主动性。要把对上争取资金和项目列入重要的日事议程,并作为一项日常事务来抓,成立专门的协调领导组织,明确专人负责,对上争取更多的建设资金和转移支付额度;要在做好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及时选择一批事关工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林业、水利、科技、交通、民政和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源建设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挤入国家和省市计划盘子,做到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对上争取工作。要通过专门制定、明确目标,加大奖惩,充分调动各级对上争取资金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为全区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财力支持。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