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复习题
2025-09-29 02:58:42 责编:小OO
文档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复习题

1.如何理解‘德-得’相通的本质?

“德-得”相通主要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论语集注》中所说的:“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从这句话来看“德”之通“得”在于“得道”。其义是说我们应当将做人所应该遵循的各种原则和规范内化于心并且持之以恒地保持下去。

二是许慎所讲的“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这句话是说凡是道德的行为,它一定有益于他人,使他人有所“得”。同时,道德行为主体也会在这种道德追求中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使自己也有所“得”。

(“德”“得”相通,代表了中国传统伦理精神的精华。义利、理欲之间的对立不过是“德”“得”互通在理论上的变形。在现实性上,建立在“德者,得也”基础上的道德辩证法仍然给人们一定的启示:“得”应当“德”,以“德”谋“得”,以“德”作为“得”的原则和规范,以“德”的方式“得”,“德”也必然“得”,这是中国传统道德动力的真谛所在。)

2.怎么理解教师职业道德?

我们从两个不同的维度去理解:如果我们将“教师职业道德”理解为是一种“做老师”所应当遵循的规矩和道理的话,那么所谓的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职业活动中所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即“为师之道”;

如果我们将“教师职业道德”理解为作为教师应当所具有的内在品性,那么所谓的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将做教师所应当准信的原则和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个体人格品质,然后在通过自己的教书育人的德行表现达到既有益于学生成长成才,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自我完善个体人格品质和提升人生境界的精神需要的主体性追求的行为。

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功能?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和其它职业道德一样对自己的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教师人格、工作的促进作用,对教育对象——学生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对社会风气和社会文明的建设作用等。

(1)完善个体人格,培养职业品质

(2)发挥评价功能,形成积极导向

(3)树立人格榜样,增强育人效果

(4)引领社会风尚,推动文明进步

4、高校教师职业素质

高校教师职业素质是教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前提,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稳定的必备的职业品质,是教师的职业人格、专业知识和育人能力的综合反应,这种职业品质在一般生理条件合格的情况下,主要经过后天学习、训练、系统培养与反复实践中形成。主要有高尚的师德、正确的教育观念、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健康的身体与心理等各方面。除了职业道德素质外,主要体现在专业文化素质和实践能力素质。其中专业文化素质主要包括:比较系统的哲学理论修养;深厚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和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实践能力素质主要包括:组织教育和教学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能力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5、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有哪些特点? 

(1)道德人格的高尚性

(2)道德目的的明确性

(3)道德行为的示范性

(4)道德内容的全面性

(5)道德影响的广泛性

6、教育伦理

所谓教育伦理就是人们在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所构建起来的人伦关系,以及人们在处理这种关系时所应当遵循的原则。

7、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并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或要求,而是对职业生活的整体态度,是其他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

8、敬业精神在教书育人活动中的意义?

(1) 敬业精神对于我们满足自我生存的物质需要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2) 敬业精神会丰富我们的人生内容,充实我们的现实人生,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感知幸福与快乐的源泉。

(3) 高度的敬业精神还是我们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最有效的途径。

9、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1)教育公平原则

(2)教育诚信原则

(3)集体主义原则

(4)人道主义原则

10、辅导员的职业素质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

(1)辅导员的道德风貌影响学生道德习惯的养成

(2)辅导员的性格气质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

(3)辅导员的兴趣和专长影响学生学习倾向

(4)辅导员的仪表风度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

(5)辅导员的人格魅力的艺术性影响学生的审美情趣

11、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应遵循什么样的道德规范?

(1)热爱学术、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探索创新;不怕艰苦,奋勇前进;甘于寂寞,淡泊名利;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2) 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尊重科学事实;不弄虚作假;客观公正地进行学术评价)

(3)学术自由、民族平等(自由地选择研究方法,自由地表达学术观点;平等地参与学术活动,享受学术资源;开展合理的学术批评,允许为自己申辩)

(4)谦虚谨慎、团结协作(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促进交流与合作;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不搞内耗,克服文人相轻的弊病;)

(5)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研究的手段、过程及结果不能损害社会利益;节约社会资源,提高学术效率;不垄断学术成果)

12、高校教师的师德评价

高校教师的师德评价,就是一定的组织、他人或高校教师自己依据一定社会的高效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通过一定的形式对高校教师个体的职业行为和职业道德品质已经高校教师集体的职业行为状况所作的善恶、贬褒的评判活动。

13、高校教师道德评价的标准

高校教师道德评价的标准是衡量、判定高校教师的职业行为及道德品质善恶的尺度与准绳。

一般标准包括社会标准和职业标准(道德行为标准和道德心理标准)。

道德行为标准是衡量判断教师行为善恶的外在尺度和准绳。

道德心理标准是衡量教师行为善恶的道德心理尺度和准绳。

具体标准:

(1)献身教育的敬业精神

(2)学而不厌的治学精神

(3)诲人不倦的育人精神

(4)率先垂范的榜样精神

14、当前教师人格异化有哪些典型的表现?这些异化现象给了我们教师怎样的警示?

在市场经济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冲击下,部分教师已经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了自我。价值观扭曲,人生观错位,世界观,有些教师甚至丢失了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的最起码的道德操守,教师人格的异化问题日趋严重。由此带来的教育问题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在当前这不仅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而且还引起了整个社会普遍地不满。

当前,教师道德操守的丧失,教师人格的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道德败坏,不顾廉耻,丧失了做人最起码的人伦底线。

二是利欲熏心,金钱至上,滋生了严重的金钱拜物教思想。

三是利用学生,追名逐利,全然不顾履行教师的基本职责。

四是心浮气躁,方法粗暴,丢失了一个人民教师应具有的仁爱之心。

15、如何理解教师职业的人格定位和教师现实人格的冲突?如何解决这一冲突?

教师职业的人格定位不同于一般的职业,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教师职业对其从业者的人格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教师职业在道德要求是的这种特殊性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教师必须实现“道德之师”与“学问之师”的同统一;

二是教师必须实现职业活动的“言教”与职业活动外的“身教“的统一;

三是教师必须实现“德之自修”与 “德之助修”的统一。

16、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恪守底线

(2)注重师德(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良心、职业道德理想)

(3)追求境界

17、《知识精英:利益的获得与声望的下降》一文留给了我们怎样的思考?

论述题自由发挥。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