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道教徒对高僧的礼赞李白《僧伽歌》析论
2025-09-29 02:45:04 责编:小OO
文档
万方数据

\f

诸经中凡形容无法计算之数,多以“恒河沙”一词为喻。僧伽诵咒遍数如此之多,可见其“吾师本住南天竺,为法头陀来此国”。这一句是说,僧伽来自南印度,为了弘扬佛法,以头陀僧的身份来到中国。“天竺”,印“头陀”,指抖擞衣服、饮食、住处三种贪着以身心的行法,是佛教的一种苦行。“戒若长天秋月明,身如世上青莲色”。僧伽戒行严谨,如同秋天的明月清净明亮。的象征,也是他诗歌创作常用的意象。莲花,古来于印度最受珍视,是印度的国花。在佛教中,也是备受重视,常被用来比喻佛教的正法。《华严经》:“菩提心者,犹如莲花有青莲花,其叶修广,青白分明。”青莲,即睡莲,有青色、赤色、白色等,其中以青色者“心清净,貌棱棱,亦不减,亦不增”。这是写僧伽的相貌气质,因为内心清净,所以表现在外貌和言行举止上就显得形容清癯,举止高迈。“棱棱”,多用来形容胡僧深目高(支道)林公,棱棱露其爽。”“亦不减,亦不增”,典出《心经》:“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说僧伽的内在修“瓶里千年舍利骨,手中万岁胡孙藤”。据《清凉山志》记载,僧伽“携舍利瓶,夜则放光”。“瓶”和“杖”是行脚头陀游历诸方时,常携带的十八种道具(又称头陀十八物)中的两种。瓶,一般为陶器或金属器皿,系盛五谷、香水等,供养佛、菩萨时所用。又因瓶常用以贮存财宝(如僧伽所持瓶中即盛有舍利),可应他人之愿,而使其满足,故又称如一一一一?一,一冬,警。~警登拳。一一曳=.一、一。意瓶。“舍利”,通常指佛陀之遗骨,而称佛骨、佛舍利,其后亦指高僧死后焚烧所遗之骨殖。安置佛舍利之瓶,称为舍利瓶。头陀所持之杖,一般是锡杖,也有持藤杖的,僧伽所执之杖即为藤杖,乃用热带生长万年的胡孙“嗟余落魄天涯久,罕遇真僧说空有”。这一句是李白慨叹自己流落江湖,一直没有说佛教空有的妙义。关于“空有”,《维摩诘经注》解释说:“佛法有二种,一者有,二者空。若常在有,则累于想着;若常在空,则舍于善“一言忏尽波罗夷,再礼浑除犯轻垢”。意思是说,面对僧伽这样的高僧忏悔,就会消除根本重罪,如果再向僧伽这样的高僧礼网经》:“重戒有十,犯者得波罗夷罪;轻戒有四十八,犯者得轻垢罪。”“波罗夷”,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之具足戒之一,乃戒律中之根本极恶戒。修行人若犯此戒,则:(一)失其比丘、比丘尼资格,遭果无分。(二)自教团中放逐,不得与僧同住。(三)死后必堕地狱。此罪如同断首之刑,不可复生,永被弃

于佛门之外,故称极恶。连这样的罪过都可以灭除,可见僧伽的法力殊胜。“轻垢”,为重罪(波罗夷罪)之对称。其罪虽轻,然污黩清净之行,故这首诗虽然在李白集中不算上乘之作,一、二旬即辟空而来点出所写的对象,以及伽的来历和身份,以及头陀僧伽的戒行清净,如同明月和青色莲花,所以得法身自在。第五、六句颂赞僧伽由于内心清净,而德相庄严、行止高迈。“心清净,貌棱棱,亦不减,亦不增。瓶里千年舍利骨,手中万岁胡孙藤。”几句诗使一个身佩舍利瓶,手执古藤杖§蝣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

\f

||的天竺和尚宛如眼前。最后两句,是诗人感叹自已落魄天涯与僧伽相见恨晚,因为如果早日见到这样的得道高僧,向他忏悔、礼拜罪。通篇行文舒卷自如、文气奔放流畅,基本上两句一换韵,自然天成,看似率然成篇,卷十二中所言:“一气直下,不就羁缚”,语多率然而成,不着痕迹。“开口成文,挥翰雾散,似天仙之词。”III倾慕,反映了李白对佛教的态度和佛法的理解程度。李白是著名的道教徒,他的诗篇中有很多与道教徒唱和的诗篇,常有学者讨论他与道教的关系,而李白与佛教的关系却鲜及寺、僧、居士等词汇的作品,但是这些作品与本诗一样大多为送别、赠答、寄诗,是为了“涉及到佛教教理方面的诗作,也多是以佛教用语作素材,而主题方面,几乎没有纯言格近道家,诗中亦常谈到方士神仙;虽亦有时谈及佛家,乃因受别人影响,非真谈禅、懂禅。”.当然‘,李白不是虔诚的佛教徒,对佛教教理也不如王维、柳宗元那样精通,但是通过这首诗我们也可以看出,由于佛教在唐代十分盛行,当时具有的平均教养的知识分子对佛教教理也不只是泛泛了解,面通常是shnt岱nnjiu上述三书中的僧伽大师是西域葱岭何国人,因此俗姓何。唐龙朔初(661)来游中土,景龙二年(708),唐中宗遣使迎僧伽入内道场,尊为国师,后出居大荐福寺。卒于景龙四年(710),俗龄八十三岁。大师屡显神迹,被认为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李邕、胡浩等曾作碑时,李白年仅九岁,因为李白出生于唐武后长安元年(701)。据此李白与僧伽相见并且论道、赠诗的可能性不大。所以,这首诗是否李白所作,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作,其谓李太白尝与师论三车者,误也。诗鄙近,知非太白所作。世以昔人类在集中,信而不疑,且未尝深求其言而知其不类。余为之校其年,始知之。太白死在代宗元年,上距大足二年壬寅为六十年而白生,当景龙四年,白生九岁,故不与僧伽接。然则其诗为出于世俗而复不考岁月殆涅其服扦,托白以自重,而儒者信之,又增益也

。”安旗主编的《李提到——胡应麟云:“旧注以为即泗州僧伽,泗州于中宗时迁化,此则白与之论法,偶胡僧之同名耳。本不足辨,亦诗纪袭误,故著《广川书志》的怀疑是非常有道理的,胡应麟的解释虽然合理,但是没有强有力的佐证,奚禄诒认为是贯休的作品大概是因为本诗是与僧人的赠诗,内容充满了佛教名相,量也不在少数,唐代佛教盛行,文人颇读佛经,诗中涉及的佛教名相大都是当时知识分其实,《僧伽歌》中的僧伽并非《宋高僧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

\f

僧伽大师;而正如胡应麟所说是另一个同名的天竺和尚。《清凉山志》卷七(僧伽神异)证据:“僧伽师,南天竺人。持文殊五字咒,多神异。唐天宝间,来游清凉。不入人舍,夜坐林野。携舍利瓶,夜则放光。尝人定于中台之野,天花拥膝,七日乃起。经夏,还天竺,过长安,李太白作歌赠之,歌日:高僧法号号僧伽,有时为我论三车。问云颂咒几千遍,口道恒河沙复沙。吾师本住南天竺,为法头陀来此国。戒若长天秋月明,身如世上青莲色。心清净,貌棱棱,亦不减,亦不增。瓶里千年舍利骨,手中万岁胡孙藤。嗟余落魄天涯久,罕遇真僧说空有。一言忏尽波罗夷,再礼浑除犯轻垢。”这条材料的下面还有一段小注,明确指出:“此系另一僧伽,非泗州僧伽。乃泗州僧伽入灭后三十多年后,方来此方者。”由此可见,《僧伽歌》所赞叹的是天宝年间由南天竺来华在五台山修行的僧伽。而天宝初年,李白正在长安供奉翰林,是有机会与僧伽相会、论道并且赠诗的。此外,《清凉山志》(僧伽神异)中提供的材料所描述的僧伽与《僧提到“问云颂咒几千遍,口道恒河沙复沙”,而材料中也说梵僧僧伽持文殊五字咒;诗中提到“吾师本住南天竺,为法头陀来此国。戒若长天秋月明,身如世上青莲色”,是说僧伽是修头陀行的和尚。头陀行,为佛教苦行之一,戒律森严。对日常生活有十二种修行规定,即所谓十二头陀行。其中十、十一、十二条为:树下止;露地坐,坐于露天之地;但坐不卧,即常坐(不倒单)。而材料中也提到僧伽“不人人舍,夜坐林野”;诗中提到“瓶里千年舍利骨,手中万岁胡孙藤”,材料中也说“携舍利瓶,夜则放光”。综上所述,诗中所写的高僧僧伽正是《清凉山志》(僧伽神异)中的来自南天竺的僧伽,而不是《宋高僧志》提供的这条材料中,可以确定《僧伽歌》创作的年代为天宝元年(742)至天宝四载(745)之间。理由是僧伽于天宝年间来华而天宝四载之间。李白年谱自宋迄今,国内已有六种。宋人薛仲邕《李太白年谱》,清人王琦《李太白年谱》,黄锡蛙

《李太白年谱》,今人詹镆《李白诗文系年》,王伯祥《增订李太白年谱》,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海外有年代小有分歧(或认为是天宝元年至天宝三载;或认为是天宝二年至天宝四载),但是大时间段,所以把李白创作《僧伽歌》的时间确的。从“嗟余落魄天涯久”一句,又可推断,这首诗可能写于李白对仕途失望,被“赐金放还”前后,即天宝三载至四载之间。版社,1961.(卷十二)25.【2】陈祚龙.关于李白与佛教的因缘[J】.中国文化月刊,1986,(80).f3】松浦友久(著)刘维治(译).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24.【4】顾随.诗文丛论述(增订版)【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106.【5】赞宁.宋高僧传(唐泗州普光王寺僧伽传),第448页至452页,中华书局,1987年。李叻等编:《太平广记》卷第九十六,异僧十,第638—639页,中华书局,1961年。(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见《大正藏》N0.2076《景德传灯录》(卷27)T5l,p0433a.1,k““s,ln,咿“,彬H·35·ilii¨"¨iiii¨;二|,iiiii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

\f

道教徒对高僧的礼赞--李白《僧伽歌》析论

作者:范军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

刊名:

五台山研究

英文刊名: MT WUTAI RESEARCHES

年,卷(期):2004,""(1)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7条)

1.方东树昭昧詹言 1961

2.陈祚龙关于李白与佛教的因缘 1986(80)

3.松浦友久.刘维治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 1996

4.顾随诗文丛论述(增订版) 1995

5.赞宁宋高僧传〈唐泗州普光王寺僧伽传〉,第448页至452页 1987

6.李昉太平广记 1961

7.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wtsyj200401009.aspx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26日

\f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