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高一语文《登岳阳楼》导学案
2025-09-29 02:43:54 责编:小OO
文档
高一语文  YW2012-01-080                                            

《登岳阳楼》导学案

        编写人葛英娥  审核人雷华锋  编写时间2012-8-30

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教学目标

1.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品味诗歌触景生情的写法。

2。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3.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再吟诵中领悟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1.领会作者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情怀。

学法指导 

 诵读、理解相结合。

 这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深沉缓慢。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 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 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 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 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通过理解达到背诵的目的。

知识链接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有“诗圣”之誉。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有“诗史”之称。

  江南三大名楼: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被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与“山东 的蓬莱阁”并成“四大名楼”)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此诗作于代宗大历三年(768 年)冬,当时杜甫 57 岁,漂泊于湖南一带,正值国家,人民多难之际,他个人境况又异常困苦,加之既老且病,心情悒郁苦闷,杜甫晚年饱经磨难,却在诗歌创作,特别是律诗创作上日趋成熟。

 

教学过程 :

一、字音辨识

坼( chè )     乾坤(qián )   戎马(róng)

凭轩(xuān)   涕泗(tì sì)   鸟瞰(kàn)

二、词语解释

1.  吴楚东南坼                           (,这里引申为划分)

2.  乾坤日月浮                           (象征天地、阴阳等)

3.  亲朋无一字                           (指书信)

4.  戎马关山北                           (借指战争)

5.  凭轩涕泗流                           (眼泪和鼻涕)

 三.诵读、理解分析

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使用了对偶的手法。“昔”“今”在时间上对仗工整;“闻”“上”同为动词,词性对仗工整;“洞庭水”“岳阳楼”是名词,词性对仗工整。

          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到迟暮之年才登上岳阳楼。这是沉郁之感,不是喜悦之情。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象? 结合诗句,赏析 这一联中“坼”“浮”的表达效果。

【明确】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既是实写,又寓想象。从楼上望去,洞庭湖把祖国东南之地分为两半,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形象。

3.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 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由宽阔转入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到尾联,意境又转为宽阔,前后相互衬托,使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杜甫为什么“亲朋无一字”,一身是病,只有“孤舟”呢?显然表达的是无所依托之意。这又加重了世人自伤漂泊的感情。但诗人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因此,当他站在岳阳楼上“凭轩”远眺时,就联想到当时兵荒马乱的动荡情况,不禁潸然泪下。这个抒情结尾将诗的思想内容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凭轩”二字又巧妙地照应了“今上岳阳楼”一句,以此结束全诗恰到好处。因此诗人面对浩渺的洞庭湖抒发的是伤时忧世的感情。   

四.课堂小结

 此诗并非一般的游兴之作,而是一首表现诗人热爱祖国河山和人民的重大主题的抒情诗,诗人通过对洞庭湖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生情,抒发了自己年老多病,不能为多 难的国家出力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

五.拓展延伸

阅读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回答后面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李白(701—762)盛唐时期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其诗以豪迈大气为主,是现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称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 开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1、颔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2、颈联第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结合诗歌背景,思考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

答:诗人本是流放之人,本应是心情沉重,而尾联诗人醉后竟翩翩起舞,足见诗人心情轻松畅快,两相对比,可见诗人的豪迈之情。

4、该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相比,有何异同?可联系诗人的诗风比较。

答:两首诗都是在登岳阳楼之后所作,都抒发了观岳阳楼之感,都写出了岳阳楼洞庭湖的雄伟壮阔。但在意境上有明显的不同,可从诗尾看出,一个是“涕泗流”,为国事忧心忡忡,伤感垂暮无力;一个是“舞袖回”,纵是被贬,依旧豪放。在艺术风格上,杜甫注重写实,故诗歌沉郁顿挫,而李白性情浪漫,故在表现上想象奇特。

六.当堂检测 

1,找出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c)

A.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间、空间领域。表面上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B.颔联写洞庭湖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瀚无际!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C.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和对照中寓无限情意。但从整体看,与全诗联系不紧。

D.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凭轩”与首联中的“今上”首尾呼应。

七.学习反思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