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完整word版)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
2025-09-29 02:45:53 责编:小OO
文档
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气本原说:阿那克西美尼提出了气本原说。

气综合了水和“无定”的特征:一方面保留了“无定”的不定形和无限的特征,另一方面,气和水一样具有特定的性质。

气有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气稀疏为火,浓聚则依次为云、水、土、石。冷和热的性质依浓聚和稀疏的程度逐渐上升。

火本原说: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秩序不是任何神或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有两方面:(1)外在的本原是火的形态,他是世界的开端和归宿;(2)内在的本源是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则,它决定着世界运动的方向,控制着运动的节奏,支配着火与万物之间循环往复的转化。

四根说:恩培多克勒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四根本身并没有组合与分离的能力,他们之间分合需要用外部原因来解释,这些原因就是使根相互眷恋的“爱”,和是根相互争斗的“恨”。他用四根说来说明事物的生灭变化。

种子说: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种子的性质与事物的可感性质相同,事物有多少种性质,构成它的种子就有多少类;数目众多的一类种子构成事物的一种性质或一个部分。

理念:理念是心灵或理智所“看”到的东西,是具有统一性和实在性的观念,是普遍的概念,共享和形式。柏拉图把理念作为理智的对象,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它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

悬搁判断:“悬隔”即中止,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因为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皮罗主张悬搁对事物的判断,其理论意义是为了避免怀疑的悖论。

飞矢不动:指飞矢在一段时间里通过一段路程,这一段时间可被分成无数时刻,在每一个时刻,箭矢都占据着一个位置,因此是静止不动的。

二分法悖论:运动着的事物在达到目的地之前,要先完成全程的1/2,在到达1/2前又要完成它的1/2,如此无穷的分割,就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地。

唯名论: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

极端唯名论认为共相只是名词;温和唯名论认为共相是对个别事物的抽象概括,只存在于心灵之中。

唯实论: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这些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

极端唯实论认为共相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实在;温和唯实论认为共相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的一般本质。

智者:来自“智慧”一词,意思是“有智慧的人”。公元前5世纪前智者泛指聪明并具有某种知识技能的人,直到公元前5世纪后期,“智者”才专指那些以传授智慧为职业、并在公众事业中有所成就的人。

实体:实体是既不表述,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有两种: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分个体、属、种三级。第一实体是个体事物或是形式,第二实体是“属”和“种”。“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角度)

先验理念:灵魂、世界和上帝是理性思维的最高概念,康德称之为先验理念。先验理念是理性攀升的结果,是人类理性的自我创造。它们只是符合三段式推理的上升趋势,并不与任何感性直观相符合。既批判又肯定。

绝对命令:善良意志和自律被康德称为绝对命令。绝对命令以直言句式表达,没有条件句。具备合理性、普遍性、自足性。康德的“绝对命令”是用哲学的思辨语言,表达了伦理学的黄金规则,是普遍合理的人际关系。

扬弃:黑格尔认为,概念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对前一个阶段而言,都是一种包含肯定的否定。概念的发展过程就体现出对旧质的既有抛弃又有保留,既有克服又有继承的性质。

充足理由律:任何判断都必须有充足理由。莱布尼茨认为,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实额或是实在的,就必须有一个为什么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充足理由,虽然这些理由常常总是不能为我们所知道。

1.简述巴门尼德的存在问题(“是者”意义的辨析)

巴门尼德把“是者”作为真理的对象。“是者”是代替克赛诺芬尼的“神”的概念;“是者”的概念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思辨性,更适用于理性论辩,巴门尼德关于“是者”的学说包涵着我们在早期希腊哲学典籍中可以见到的最缜密的哲学论辩。

1.对于“是者”认识的重要两点。

(1)对于“是者”的普遍性,他利用“是”动词的普遍用法,归纳了两条道路:“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不是的东西必定不是”,(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它不可能存在。) 

(2)“能够被说和被想的与是者是同一个东西” (能被思维者和被存在者是同一的)。因此他反对认为“是者既是又不是”这样的看法。

巴门尼德通过对“是”意义的分析,说明了逻辑判断必须表达思想、指示存在的哲学道理。

2.通过思辨规定了“是者”有如下的性质,并进行了论证

1)不生不灭。存在者不可能被生成,否则就事先存在一个存在者,即存在者不生 存在者既不是过去又不是将来,因为它全部是现在,并永远保持着同样状态,即存在者不灭 

2)连续性。存在者是“连续的一”这是指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不可分割并各个部分都是完全相同的。 

3)完满性。存在者是一包含两个方面意义:连续的一和整体的一 存在者不变包含两个方面意义:不生不灭和静止不动。即存在者是不动的一,只有不动的一才是完满的。

3.与他的“是者”论一致,他区分了“真理”和“意见”两种认识对象以及相对应的两种认识能力。

    巴门尼德所说的“是者”是表示世界本原的一个概念,但它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时间和空间中的实在,并且有固定的形体,即滚圆的球体。他说明,本原的意义和性质只能是理性思辨和逻辑论辩所把握的“是者”。他的思辨和论辩达到了早期自然哲学的最高水平。“是者”后来超出自然哲学,成为形而上学的中心范畴。

2苏格拉底的哲学探讨的方法

反诘法——“精神接生术”

    苏格拉底讨论问题是以对话的方式进行的。他在与人讨论问题时,往往从对方所承认的前提出发,然后通过不断提问,让对方自己从这前提中引出自相矛盾的结论,再尝试其他前提,一步一步剥离出个别事物背后隐藏的普遍原则,归纳出关于讨论对象的一般定义。他将这种通过启发让对方发现自己心中隐藏的真理的方法称为“精神接生术”。

    面对智者派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苏格拉底坚持从特殊现象背后寻求普遍本质性的东西。(柏拉图理念论)

✓3.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观点

苏格拉底认为,内在于心灵的原则就是德性。“德性”指过好生活或做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的技艺。他认为这是一种每一个人都能够学会、或可以确定地知道的意思。在此意义上,他把德性等同于知识。

“德性就是知识”与“认识你自己”是两条相互呼应的原则:一个人对他自己的认识,就是关于德性的知识。苏格拉底相信,一切恶行都是在不知道善的情况下做出的。

他提出的主要目的,在于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道理。他并没有考虑到那些直到后世才产生的复杂的理论上的区分,他只是身体力行自己认识到的真理,可以说他的道德实践就是对“德性就是知识”的最好诠释。【判处极刑后,虽有机会但不逃脱,宁愿受不正义的处罚,也不愿做不正义的事。】他为“德性就是知识”、“无人有意作恶”的道理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4、柏拉图分有说极其困难

分有说:理念是事物的原因,每个事物都分有了相应的理念,例如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分有了美的理念。

分有说的困难:

a)分有说的适用范围不是全部可感对象;

b)多个个体事物不可能分有同一个理念;

c)分有不是概念与概念的关系,理念不是思想的属性;

d)第三人论证:基于相似关系理解分有会导致无穷后退;

✓5.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是解释事物运动的原因。 

(1)质料因:构成事物的原始质料; 

(2)形式因:构成事物的样式或原型; 

(3)动力因:推动事物运动的力量或动力; 

(4)目的因:事物运动变化所实现的目的。 

雕塑活动的质料因是铜,形式因是雕像的模型,动力因是雕塑者,目的因是雕塑的完成。 

烹饪活动的质料因是蔬菜,肉类等食材,形式因是食谱,动力因是烹饪者,目的因是菜肴的完成。

✓6.培根使用科学归纳法的步骤

归纳法的程序:

(1)收集材料:尽可能收集充足、完全的材料;

(2)整理材料:使用三表法将材料分门别类加以整理;

✧具有表:由所有正面的例证构成;

✧缺乏表:由所有反面的例证构成;

✧程度表:由不同程度的例证构成;

(3)推导结论:根据例证推导出一般的结论。

7、笛卡尔普遍怀疑的三个论证

1感觉论证:我们关于周围世界的观念,它们是感知到的现象,是可疑的(不可靠的),不能成为知识的基础。

2梦的论证:关于我的身体的观念,它们也是可疑的,也不能成为知识的基础。我们无法区分梦中的感觉和清醒的感觉。“庄周梦蝶”。

3恶魔论证:数学的观念,它们也是可以怀疑的,因为它们说不定是根本不存在,是“的精灵”恶作剧般的安置于我们的心灵之中的。也就是说,数学的观念只要是没有经过哲学论证,我们同样可以怀疑它们,它们不能成为知识的基础。

✓8、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1、怀疑自身是不能怀疑的。

  2、认为既然“我在怀疑”是不能怀疑的,而怀疑活动一定要有一个怀疑的主体,“我”就是怀疑活动的主体;这样,由于想到我在怀疑,可以确定地知道作为怀疑主体的“我”是存在的,即“我思故我在”。

3、“我思故我在”是哲学的第一原理和基石。

4、在“我思故我在”中的“我思”包括一切意识活动,不管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或是情感的,都属于“我思”;而且更重要的它也是以意识活动为对象的自我意识,即反思。

5、思想的主体和反思的主体是同一个主体,主体就是实体。

“我思”和“我在”之“我”是同一个实体,“我思”是该实体的本质,“我在”是该实体的存在。“我思”与“我在”之间不是两个实体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是本质和实体之间的必然联系。

9、斯宾诺莎的“身心平行论”

1、斯宾诺用一元论代替了笛卡儿的二元论,认为“构成人的心灵的观念的对象只是身体”。(1)广延和思想是属于同一实体的两种属性,两者必然有对应联系。两者各有自己的样式:有形事物是广延属性的样式,观念是思想属性的样式。(2)人的身体属于广延属性,人的观念属于思想属性。每当身体在广延的因果序列上发生变化时,观念在思想的因果序列上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反之亦然。所以“发生于身体内的东西无一不被心灵所知觉”。

2、斯宾诺莎的身心平行论,肯定思想和广延是不同的因果序列,坚持心物之间的二元对立和区别,同时又说明了两者对应协调的关系。既保持了笛卡儿二元论的初衷,又克服了它的缺陷,而且与马勒伯朗士的“机缘论”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理论深度和哲学意义。

10、洛克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

•洛克在《人类理智论》中对天赋观念论作了批判:

A.天赋观念是一个没有必要的假设。人单凭其自然的认识能力,不必借助任何天赋的印象就能获得全部知识。

B.天赋观念是一个不可能的错误假设。设立天赋观念根据是“普遍同意”。对此,洛克提出:1)即使天赋一些原则是人们普遍同意的,也不能证明它们是天赋的;2)根本没有全人类普遍同意的观念。白痴、婴儿的例子。

C.潜在的天赋观念是一个矛盾的概念。

D.天赋观念论在实践上有害。

✓11、贝克莱“存在即是被感知”理论

1、贝克莱的出发点是:人类知识的对象是观念。我们所能知道的知识观念,而不是观念之外的事物。他认为既然一个可感事物只能存在于观念之中,那么它存在是因为我们感知了它。如果反过来说,可感事物可以再不被感知的情况下存在,那才是不合逻辑的。

2、“存在”并非指一切存在。精神的存在是感知不到的,所以,“存在”指的是除了精神之外一切事物的存在。所有事物都是很寻在于心灵内部的,在心灵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存在。

12、莱布尼茨的单子的特征

莱布尼茨认为世界的最终构成和实在是单纯实体,他称之为单子(monad)。“单子不是别的,只是组成复合物的单纯实体;单纯就是没有部分的意思。”

1单子没有部分,不能以自然的方式合成或解散。它们只能凭借创造而产生,凭借毁灭而消灭。

2单子没有可供事物出入的窗子,不论实体或偶性,都不能从外面进入一个单子。每一个单子都是自身封闭、彼此孤立而不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单子的运动只能从其内部来加以说明。

3单子是精神性的实体,它们之间不存在量的差别,只有质的差别,这种差别表现为每个单子的“知觉”能力的差异。

4不仅构成不同类别事物的单子之间,而且在构成同一类事物的单子之间也存在着知觉能力上的差别。

13、休谟关于印象与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

休谟秉承经验论的传统,将经验的对象称为知觉,知觉分为观念与印象两种。

•印象:所有初次出现于灵魂中的感觉、情感、情绪。

•观念:我们的感觉、情感、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的微弱的意象(images)。

•两者的区别:强烈程度和生动程度各不相同,没有性质上的差别。

印象与观念之间的关系:

1)相似性:一切简单观念和简单印象都是类似的

•每个简单观念都有和它类似的简单印象

•每个简单印象都有一个和它相应的观念

2)因果关系:观念是印象的摹本

我们的全部简单观念在初出现时都是来自简单印象,这种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相应,而且为简单观念所精确地复现。

实例:盲人对色彩的感知,例外:缺失的一个色调

14休谟关于观念关系和事实的区分

1、观念之间的关系分类:一类完全取决于观念自身,包括相似、数量、和相反关系。

另一类关系则不经过观念而变化,包括同一、时空和因果关系。

2、两种知识:休谟的二分法

1)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

是指抽象科学和证明的知识,包括数学和逻辑,可以单凭思想就能推理出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

2)关于事实的知识

事实的知识需要观念以外的经验作出判断,并需要更进一步的知觉对判断的真假作出检验。

观念关系知识的判断是分析判断;事实知识的判断是综合判断。

◆15、休谟对因果关系的怀疑

•因果关系的基础(休谟问题)

休谟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能够在经验的基础上作出因果关系的联想?

解释因果关系的根据和理由:

1)证明知识不能提供解释:从因到果,从果到因的推理不是必然的推理,相反的情况是可能的。

2)经验知识不能提供解释:我们关于因果关系的联想是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的,对于那些没有经验或尚无经验的事件,我们为什么也能形成因果关系?

经验知识的推理前提:自然的齐一性原则

我们对过去发生的事件的经验也适用于未来发生的事件。但是这一原则本身的有效性又依赖于经验,因此会陷入循环论证的错误。

•对因果 关系的自然主释:

休谟对因果关系的基础提出怀疑,但他认为因果关系并非是任意的、偶然的,仍有一定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习惯”

习惯:是人性中的这样一种倾向:根据以往的经验,如果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经常联系在一起,我们就会由一事物出现而期待那另一事物出现。

因此,一切从经验而来的推论都是习惯的结果,“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休谟将因果关系的基础归结为人的自然本性,归于人性的心理联想,这是一种自然主义的解释。

◆16、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理论

来自休谟关于综合判断与分析判断的区分:即分析命题谓词包含在主词中,是必然命题;综合命题谓词不包含在主词中,是偶然命题。

但康德认为这两种命题的的区分只是逻辑形式上的区分而未涉及判断的内容和性质,为了解决经验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的问题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的理论。

“先天”指于经验、有普遍必然性,“综合”指有新的内容增加。康德认为真正的知识是既具有普遍必然性又有新内容增加的知识即先天综合判断的知识,包含三类:数学、自然科学、形而上学。

知识的基本单位是判断,一种是分析判断,一种是综合判断。经验知识属于综合判断,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经验知识必有两个来源:感官提供的后天资料和头脑中先天认识形式。具有这种特征的判断称为先天综合判断。

◆17、康德的道德公设观点

1、道德的最高理想:至善

    德性与幸福并不必然关联,至善包含两者在自身内,体现了德性与幸福的一致,是人追求的最高理想。

传统的伦理学:幸福论:以伊壁鸠鲁派为代表;德性论:以斯多亚学派为代表

2、道德公设:

1)意志自由

自由是道德经验所必须假设的理念,我们虽不能证明意志自由,但自由和道德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我们不得不假定这样的自由。

2)灵魂不朽

道德命令我们去行动,但我们并不因此而获得幸福。我们要为包含着道德和幸福的至善而努力,这是一个无限的追求过程,需要假定灵魂不朽来作保障。

3)上帝存在

人的道德努力会获得回报,需要有一个最高主宰进行赏善罚恶,确保德性与幸福的一致。

◆18、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特征。见资料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