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肉食鸡养殖技术
2025-09-29 02:45:27 责编:小OO
文档
肉食鸡养殖技术

一、肉食鸡雏鸡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一)、对鸡苗的选择

现有的品种生长速度都很快,但在体质强健性和生命活力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应选用腿病、猝死症、腹水症等遗传性疾病较少,抗逆性较强的鸡种。从管理技术较好的种鸡场购入健壮的雏鸡是很重要的。雏鸡的质量受很多因素影响,如果雏鸡体质柔弱,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一周内的死亡率很高,就很难取得理想的饲养成绩。

1.优质雏鸡苗应该具备的特性:

1、生长快、生活力强。

2、鸡苗最好来自具有一定规模和信誉度、有相当技术水平、鸡群体质健壮高产、没发生严重疫情的种鸡场

3、对一些重要疫病具有较高、较一致的母源抗体,能够避免幼雏期的疫病感染,也便于适时免疫。

4、体重适中,体力充沛,活泼好动,反应敏捷,叫声脆响,抓在手中时挣扎蹬腿有力。

5、绒毛整洁、有光泽,腹部大小适中,脐带愈合良好。

6、脚趾圆润,无存放时间过长、干瘪脱水的迹象。

7、在一周之内,因细菌感染等造成的死亡率应在0.5%以内。

(二)、进雏

1、雏鸡的运输

初生雏经过挑选后就可起运,最好能在48小时内到达目的地,时间过长对雏鸡的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运输雏鸡有专用的运输箱,箱外注明品种、鸡数、出雏日期,运抵地址和单位。运输箱四周与顶盖开有通风孔,箱内有隔板,防止挤压。运输时注意防寒、防缺氧、防热、防晒、防淋,防颠簸震动等,如路程远者,途中最好检查雏鸡动态。 雏鸡的运输需专人押送。

2、接雏

雏鸡到达目的地,及时将雏鸡移到舍内,点数,然后均匀放置在水源和热源处,雏鸡供水约1小时后再给料。 将所有雏盒移出舍外且烧毁。 从进雏开始就记录有关死亡率、饲料转化率,鸡舍日常温度和用药、疫苗接种等有关报表。

(三)、饲养管理

饲养密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每平方面积饲养多少只:入雏时30只/平方米,以后逐渐疏散调整。建义:

(1)非封闭式鸡舍10.8只/平方米;(2)封闭式鸡舍12只/平方米;(3)环境控制鸡舍13.5只/平方米。

2、每只鸡占有的食槽位置: 一般第一周100只鸡配备1-2个平底料盘(大盘1个,小盘2个),改用料槽后每只鸡有5cm的位置,如用料桶则每50只鸡1个料桶。

3、每只鸡占有饮水位置:在不断水的前提下,前两周每70只雏鸡1个饮水器(容量4L),改用水槽时每只鸡应占有2cm的饮水位置,如用吊塔自动饮水器,则每个饮水器可供100只鸡使用。

(四)、育雏

1、育雏方式

热源供应可采用煤气、石油、电、煤、或其它燃料等,供热方式有:

(1)局部供热方式——雏鸡有中心热源并有较高的非加热区环绕。

(2)全舍供热方式——将整幢鸡舍供热至同一温度。

(3)综合供热方式——雏鸡有一供热中心,其余空间另行加温。

(4)部分鸡舍育雏——在头10~14天采用纤维或塑料封闭鸡舍的一部分于较小的面积育雏。该育雏区可以是于鸡舍一侧围一狭长地带,也可以是于鸡舍中心或一端横跨鸡舍的一部分。在育雏阶段,通常占用鸡舍全部面积的1/3到1/2。良好的通风和完善的管理是部分鸡舍育雏成功的主要因素。

2、育雏期饲养密度

(1)每500-600只雏提供一个煤气育雏器或保温伞。

(2)每750-850只雏提供一个具1000只雏容量的燃油雏器。

(3)每850-950只雏提供一个具1000只雏容量的燃煤或焦碳育雏器。

(4)每700-900只雏提供一个具1000只雏容量的红外线或气体辐射热育雏器。

3、温度要求

为保证雏鸡一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温度,在进雏前一、二天即开始加温,保温伞边缘温度要求达32℃-35℃,室内温度达20℃-25℃并保持稳定。一般要求,在育雏器的边缘,垫料上方5cm地方测温度,鸡舍内每30米放一个温度计。适宜温度范围:

注意事项:

(1)良好的温度保证是育雏成败之关键,因此育雏温度应保持平稳,适时降温,工作人员每天必须检查和记录温度变化,细致辞观察鸡的行为,以雏鸡不挤堆、靠近热源及不远离热源张翅喘气面均匀散布地面,食欲旺盛为佳。

(2)在鸡群产生应激或疫苗接种时,育雏器温度应比正常要求的温度大约提高2.5℃,直到鸡群健康恢复正常为止。

(3)准确校正温度计,结合雏鸡动态进行施温。

5、育雏管理:

(1)雏鸡到达前24小时,打开加热系统,保证温度要求,舍温20℃-25℃,伞缘温度达32℃-35℃。

(2)每个保温伞周围用45cm高的围栏板围成圆形的防护装置,围栏板离保温伞边缘90cm-120cm左右,并随鸡龄增长适时扩大防护(约增加面积20%-25%)直到7-14天后撤除为止。

(3)根据鸡的需要,适当调整育雏器的高度,但离鸡背上方最少保持13cm。

(4)一般在育雏舍内挂上塑料帘减少育雏空间进行保温,可以做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雏鸡饮水器、食槽在育雏室内分布均匀,饮水器和料盘(桶)间隔放置。

二 、肉鸡的疾病防治

  随着肉鸡业的迅猛发展,肉鸡的疾病时有发生,常见的类型有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营养代谢病及中毒病等。这些疾病严重地危害着肉鸡业的发展。因此,搞好疾病的防治是饲养好肉鸡的关键措施。肉鸡疾病的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养防结合、防重于治”的方针。疾病的预防,主要抓好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毒工作,保持良好的环境,进行免疫接种,增强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传播。此外,平时应注意加强对鸡群状态的观察,尽早发现疾病,及早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及时正确的诊断,避免疫情扩散、蔓延,迅速控制疾病,减少经济损失。下面我给大家简单讲讲几种常见传染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治措施。

   (一)、鸡新城疾 

    鸡新城疫又叫亚洲鸡瘟,是由一种副粘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临床症状是突然发病,传播迅速,呼吸困难,排绿色稀便,鸡冠呈紫红色,死亡较快。如果病程稍长,则出现神经失调等一些症状。 

    鸡新城疫的主要病理变化表现为全身败血症,以消化道及呼吸道最为严重。腺胃出血,尤其是腺胃乳头出血或出现溃疡病灶。有的在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条纹状出血,角质膜下有条状出血。肠粘膜有出血性炎症,严重的出现溃疡。有呼吸道症状的病死鸡喉头、气管内有粘液,气管粘膜粗糙、肥厚,肺部及脑有出血点。 

    鸡场里一旦发生本病,首先应采取隔离饲养。其次应采取紧急消毒,以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第三,及时用新城疫疫苗进行紧急接种,可有效地保护未感染鸡;当然也可以先用高免卵黄抗体进行注射,三天后再用疫苗接种,这样可有效地减少死亡。与此同时,应在鸡的饮水中加入多种维生素及一些抗生素药物以预防或治疗继发感染的细菌病。 

  (二)、鸡的传染性法氏囊病 

    鸡的法氏囊病是一种严重危害雏鸡的免疫抑制性、高度接触传染的病毒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精神不振,采食量减少,排白色奶水样粪便,肛门周围羽毛粘附粪便污物,两翅下垂,羽毛松乱,畏寒怕冷,最后因极度脱水衰竭而死。 

    剖解病死鸡可见:肌肉呈暗紫色,胸、腿肌呈现条纹状、片状、斑点状出血;脾脏、肾脏有不同程度的肿大,肾脏、输尿管内常有尿酸盐沉积,外观呈灰白色,胃、肠粘膜也常有出血性炎症。本病的特征性病变是法氏囊明显肿大2―3倍,囊内有乳白色或乳黄色的粘稠分泌物,囊壁水肿增厚,囊内粘膜表面有点状或弥散性出血。 

    治疗本病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直接注射卵黄抗体,若同时加用肾肿解毒药和抗生素类药,效果更好。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法氏囊病是免疫抑制性疾病,使接种过疫苗的鸡免疫应答反应下降或无免疫应答。因此,在注射双抗后的第三天须对新城疫重新免疫。 

    (三)、传染性支气管炎 

    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疾病。它有多种类型,临床上常分为呼吸型传支、肾型传支、腺胃型传支等多种类型。病鸡常表现为伸颈、张口呼吸、打喷嚏、咳嗽、甩头、呼吸时有罗音,流粘液性鼻液,眼泪多。若肾型毒株感染,呼吸道轻微,病鸡沉郁,持续排白色和水样稀粪。 

    剖检可见:病鸡的气管、鼻窦有粘液,病程稍长的变为干酪样;气囊混浊,有的可见黄色干酪样渗出物,肺部有炎症出血。肾型传支的病鸡,见到肾脏苍白、肿大,输尿管内有尿酸盐沉积,使肾脏呈花斑状。 

    本病无特效药,但用中药治疗,也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如用“中和喘咳康+丰成肾爽”。 

三、饲养肉食鸡后期管理的注意理事项

(一)、免疫失败或免疫程序不当

  肉仔鸡新城疫、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等主要传染病的免疫工作,一般在3周龄前完成。如果不能严格遵守免疫操作规程和免疫程序,制的免疫程序不符合本场(户)的实际情况,免疫后可导致免疫指令性或免产风后不能使鸡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力来抵御潜在的或外来病原的侵袭。此外,由于鸡体抵抗力的降低,还可诱发其他疾病,导致肉仔鸡后期发生典型的或非典型的ND、IBD及IB等多种疾病而造成经济损失。

  (二)、忽视饲养管理和环境控制

  一般而言,饲养者在育雏期间特别是在育雏前期1-2周内,对雏鸡的管理是比较重视的,育雏的温度、湿度、密度、采食和饮水的槽位等都控制得比较好。饲养前期由于鸡只饲养密较大而占用面积小,通常能较好地控制会内的通风换气,故期死亡较少。随着鸡只日龄的增加和饲养面积的扩大,一些饲养者认为:肉仔鸡后期比前期好管理,因而对后期仔鸡的认真管理,从而造成死亡率上升。例如,后期温度达不到肉仔鸡生长发育的要求,鸡只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中,鸡不但发育缓慢、抵抗力下降,而且还可诱发呼吸道疾病、腹水症等疾病的发生。由于肉仔后期体重增加较快,采食量、饮水量和排汇量亦相对增加,这就要求饲养管理更要加强。如果管理不善,通风不良或不能正常地通风换气,饲养面积不能相应地增加,垫料过湿又不能及时更换,粪便亦不能及时清除,这样时间一长,会造成氨气和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在舍内积聚过多,从而使得饲养环境越来越恶劣,易引起大肠杆菌病和呼吸道疾病造成死亡增加。

  肉仔鸡后期生长速度越来越快,对防疫、换料、转群的驱赶和捉拿、温度变化、声响及惊扰等种种应激因素愈来愈敏感,这也是造成后期死亡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以冬季的温差过大和炎热夏季的热应激造成鸡只死亡更为多见。

  (三)、慢性呼吸道病和大肠杆菌病

  慢性呼吸道病是由鸡毒霉浆体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性疾病。除通过种鸡垂直传播外,鸡场兽医卫生条件的好坏和应激因素的强弱是诱发CRD及继发大肠杆菌病和其他条件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如不能在早期选择第三性较高的药物进行防治或长时间选用单一药物而使病原产生耐药性护短,那么就会造成该疾病爆发。如再继发其他病原体的侵入,则会使病性加剧,损失倍增。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