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在新经济时期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1921年前,由于连年战争使苏俄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日用物品严重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经济破坏造成严重的政治后果。多数工厂缺乏粮食和原料而无法开工,许多工人迫于饥饿,离开工厂跑回农村。工人阶级队伍涣散,农村形势更为严峻,广大农民不肯再接受战时主义,他们强烈反对余粮收集制,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农民的不满影响到。1921年2月,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喀琅斯塔得发生水兵兵变,被迅速平息下去。但是,苏维埃政权的处境仍十分危急。列宁说:“我们在1921年春天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列宁在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根据列宁的报告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等。从此,开始了从战时主义向新经济的过渡。
新经济主要内容有:(一)在农业方面: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余粮归农属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二)在工业方面:多种经济成分群英会存,由全面没收私人资本转为实行国家资本主义,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两种形式,还允许部分地恢复小型私人企业;(三)在流通方面:由最初实行的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新经济的实施使得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它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产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列宁一生对社会主义认识大体划为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17年十月前,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直接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思想直接反映在列宁《国家与》一书中。第二阶段,十月胜利后到1920年底国内战争结束后。在这一阶段里,列宁试图把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设想,直接运用到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形成了 “直接过渡”的思想,也就是“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产品生产和分配”。结果发现实践中行不通,在这个发展阶段列宁采取了“战时主义”。“战时主义”的实质是一种向主义运动的失败的尝试,带有极左的倾向,超越了社会发展的阶段,不符合的国情,结果是造成了十月后社会主义政权的危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第三阶段,从1921年春天到1924年列宁去世,这一阶段列宁从的经济文化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实际情况出发,重新审视以往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的建设战略构想和发展进程,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应该说:列宁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是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进程规律的深刻把握的结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灵活运用和发展,是在总结了战时主义和新经济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列宁不在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某些论述,也不再固守自己原来的看法,而是根据的实践来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他强调“实践比世界上所有理论争论都更为重要”。列宁第三阶段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有了重大改变。
首先,列宁将马克思、恩格斯的“直接过渡”转变为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所谓“直接过渡”,就是无产阶段夺取政权后,不需要任何中间环节,就直接过渡到“国家按主义原则进行生产和分配”。苏俄十月后的1918—1920年,实行的“战时主义”,就是这种“直接过渡”思想在实践中的运用。这种急于进入主义的思想,违背了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规律,忽略了社会主义过渡阶段的长期性,忽略了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不高,商品经济落后的实际情况,忽略了国情,被的热情所激励,把经济建设当作政治任务和军事任务来完成。上层制定的同基层实际情况脱节,超越阶段式的发展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所以1921年,苏维埃共和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和士兵叛乱。这种情况使列宁认识到必须采取另一种途径来建设社会主义。于是列宁在 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立即废止“战时主义”实行“新经济”。并说:“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遭到了严重的失败,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无愧于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虽然没有做出明确的理论概括,却对落后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高级阶段过渡进行了重要的探索。“新经济”的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存在,通过商品交换,货币流通和自由贸易来活跃经济,培植国家资本主义。并利用外资和技术加快经济发展,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列宁的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列宁认为:“新经济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构想,是一个要在若干年内长期实行的,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真正途径的唯一办法”。值得注意的是,列宁的论述,不仅针对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而且还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而言的,列宁清醒的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他的论述已经从客观上回答落后的国家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及其长期性。
其次,在实行新经济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宁对于国家资本主义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即在允许商品交换、流通自由、贸易自由的前提下,必然引起资本主义的发展,那么国家资本主义就是把这种自发的资本主义发展纳入无产阶级国家的监督并使其活动范围得到的最好的一种途径。但是列宁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目的并不是要在建立国家资本主义制度,而是为了探索“需要经过那些中间的途径、方法、手段和辅助办法,才能将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去。关键就在这里。”列宁在《十月四周年》写道“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了作好向主义过渡的准备,需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些过渡阶段。在这个小农国家罩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到达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导到主义。现实生活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发展的客观进程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随着的不断发展变化以及列宁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他把国家资本主义提到了一个异常重要的地位,既由落后的经济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所必须通过的桥梁,是为社会主义所作的物质准备。
最后,是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所以在实行的国家资本主义与其它的资本主义是不同的,是一种新资本主义。“照所有经济著作解释,国家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由国家政权直接控制这些或那些资本主义企业的一种资本主义。但是我国是一个无产阶级国家,它依靠无产阶级,给无产阶级种种政治上的优先权”,所以在实行的国家资本主义就是我们能够加以、能够规定其范围的资本主义,这种资本主义是同国家联系着的,而国家就是工人,就是工人的先进部分,就是先锋队,就是我们。不仅如此,列宁还进一步谈到我们现在要发展的国家资本主义与1918年提出的国家资本主义也有很大差别,在1918年我们还没有认识到贸易自由的重要性,当时强调的重点是“统计和监督”,而“关于国家资本主义有根本意义的”恰恰是“贸易自由”。由此可见列宁晚年不再把国家资本主义看作是异己的力量,而是看作在新的环境下与社会主义经济长期并存的充满活力的一种新的经济组织形式。经过了以上肯定——否定——再肯定——补充完善的四个阶段,列宁的利用和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逐步形成。这对于一个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和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是十分必要的。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