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林学概论课程重点
2025-09-29 02:43:17 责编:小OO
文档
林学概论课程重点

第一章  概述

森林:以乔木树种为主体,包括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在内,占据相当大的空间(或面积),具有一定的结构,密集生长,并能显著影响周围环境的生物群落。

我国森林法关于森林的概念:指土地面积≥0.0667hm2(1亩),郁闭度≥0.2,离地生长高度≥2m的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包括天然与人工幼林,符合这一标准的竹林,以及特别规定的灌木林,行数在≥2行且行距≤4m或冠幅投影宽度≥10m的林带。

郁闭度:林冠投影面积与林地总面积之比。

森林的特点:丰富的物种,复杂的结构,多种多样的功能。

第二章  森林及其分布

森林的组成:森林植物、森林动物、森林微生物和林地。

森林的种类:

根据起源:天然林、人工林

根据人为干预程度:原始森林、天然次生林、人工林

根据树叶形状:针叶林、阔叶林

根据林木组成:混交林、纯林

根据用途: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

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

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 

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 

经济林: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

林木; 

薪炭林: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林木; 

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国

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纪

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森林生态系统:是森林生物群落与其环境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形成的一

种特殊类型的功能系统。是以乔木树种为主体,组成结构复杂、

生物量高的一种陆地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

1、结构复杂、生物种类多、林产品丰富

2、体积庞大、寿命长久、对环境的影响力巨大

3、稳定性相对较高

4、生产力相对较高

5、森林资源具有可再生性

林分:是指内部特征相同,与其周围具有明显区别的一片具体的森林地段。

根据成熟度林分分为:幼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

我国森林的纬度地带性:寒温带针叶林带(大兴安岭)——温带针阔混交林带(小兴安岭——长白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华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华中)——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带(华南)

第三章主要森林树种简介

生物多样性: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多种多样的活有机体和生境的丰富性和多样

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森林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森林地段的生物多样性。

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1)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物种之间协同、竞争的关系,体系内能流、物流的循环,体系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保证了系统内的协调及系统与环境的统一。正是这种协调和统一,使得系统稳定。

森林内非常复杂的生物多样性使森林生态系统内部有良好的自我调节机制,从而使得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和农田等其他陆地生态系统更加稳定,这也是混交林比纯林更加稳定的原因所在。混交树种越多,程度越高,生态环境越好,越不易受外界影响。

2)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森林是一座庞大的基因库,森林中形形色色的生物防治是各种遗传基因的外在表现。目前全世界已经鉴定的生物种类(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约170万种,其中森林内物种占60%以上。

3)物种多样性

任何生物要生存和发展,仅靠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需要多种多样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协调发展,森林能够为许多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所以,森林是大量生物种类的摇篮,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

4)生态环境的高度协同性

协同的生态环境来源于生物群落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由于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丰富,绿色植物的生产量高,对光能和土地的利用率高,动物和微生物群落发达,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高,有利于生态环境的高度协同性。

生物多样性保护方式: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离体保护。

森林树种:针叶树、阔叶树(落叶阔叶树、常绿阔叶树)、竹类植物。

第四章  森林的效益

森林的生态功能:

1.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森林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承接雨水,减少落地降水量,能使地表径流变成地下径流,涵养水源,保持沙土。

2.防风固沙,护田保土

在防护林和林带的保护下,可以防止和减轻风的危害。当风经过森林时,气流受到林木的阻挡和分割,迫使一部分气流从树梢上绕过,一部分气流透过林间枝叶分割成许多方向不同的小股气流,风力互相抵消,强风变成了弱风,从而降低风水危害,保护农田土壤,提高农田产量。

3.调节气候,增加降水

1)林内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相差较小,一般特点是冬暖夏凉。由于林冠的作用,林内获得太阳辐射能较少,空气湿度大,日间林外热空气不易传导至林内;夜间林冠又起到保温作用,所以昼夜、冬夏温差小。

2)林内的地表蒸发比无林地显著减小。

3)林地土壤中含水量较多,林内外气体交流弱,可以保持较多的林木蒸腾和林地蒸发的水汽。

4)林区上空的水蒸汽量要比无林地上空多,因为水变成蒸汽要吸收一定的热量,所以森林上空的空气湿润,气温较低,容易成云致雨。

4.保护环境,净化大气

森林树木能够造成优美舒适的环境,有吸尘灭菌、消除噪声的功能,对大气污染能够起到重要的净化作用。包括:

1)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2)吸附尘埃;3)吸毒杀菌;4)减少噪音。

5、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

1)系统大而且稳定,拥有的生物多样性丰富;

2)为特种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基质保证;

3)生物种类多,为遗传基因提供了载体。

森林的美学旅游价值:

1)以林木为主的森林植物美:

包括植物的色彩美、形体美和韵味美。

2)森林的动物美:

包括:林中兽类、鸟类和昆虫。

3)森林的山水美:

包括山体美和水体美。

4)森林的声音美:

包括:鸟、兽、虫的鸣叫;泉、溪、瀑布的水声;风、雨、雪、雹吹打林木形成的林涛呼啸、习沙作响等声音。

森林的保健旅游功能:

1)卫生保健:森林氧吧;吸收害、毒气体和杀菌;滞尘降噪;净化水体。

2)气候保健:降低太阳辐射;调节温度湿度。

3)运动保健:登山散步,吐故纳新。

4)森林疏果:天然、绿色、有机。

5)负氧离子:是指带负电荷的氧离子。

第五章  林木良种生产与壮苗培育

优良品种:遗传品质优良的品种。

      遗传品质包括:速生性、丰产性、优质性、适应性、抗逆性。

优良种子: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均优良的种子。

播种品质包括:物理特性、使用特性、发芽率。

良种化的途径:选择、引种、杂交

引种的概念:从外地或外国引进本地区或本国没有的树种,通过驯化培育使其成

为本地或本国的栽培树种。

引种的意义:林木改良的基本技术之一;

        多、快、好、省的良种化途径;

  丰富树种资源、增加育种原始材料、保护珍稀濒危树种有重要意义。

树木引种驯化成功的标准:

1)不需要采取特殊保护措施能够正常生长;

2)不降低原有的经济价值;

3)能够用该树种固有的繁殖方式进行繁殖;

4)没有明显或致命的病虫害。

良种推广的途径: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圃

苗木培育方式:播种育苗:插条育苗、嫁接育苗

营养繁殖: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根、干、枝、叶、芽)或组织作为育苗材料进

行育苗的方法。所培育出的苗木称为营养繁殖苗。

优点: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提早开花结实。

缺点:繁殖多代容易出现早衰、退化现象;大量繁殖受。

适应:母树少、结实少、播种育苗困难的树种。

方式:插条、插根、埋条、嫁接、根蘖、组织培养。

插条育苗:利用树木枝条或苗干的一部分作为繁殖材料(插穗),插入苗床或育

苗基质中,使之生根成苗的育苗方法。

嫁接育苗:把具有优良性状的树木枝条(或芽)嫁接到抗性强或繁殖容易的植株

(砧木)上,使其愈合生长形成一株完整植株的育苗方法。

第六章  森林培育基础及育林技术体系

森林生长发育的特点:

个体发育规律: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衰老死亡期

群体发育规律:幼苗——幼树——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过熟林。

提高森林生产力的途径:

1)选用适当的培育方式:因树因地制宜选择。

2)遗传改良:提高种植材料的遗传品质。

3)林分结构:密度、树种组成、种植点配置等。

4)立地选择和:适地适树,改地适树。

适地适树:是指使树木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与立地条件相适应。

适地适树的途径:选地适树、选树适地;改地适树、改树适地4种途径。

选地适树——根据造林树种特性,选择与之相适宜的地块;

选树适地——根据造林地的实地情况选择适宜的树种;

改地适树——通过改良土壤措施达到适应树种特性的办法;

改树适地——通过驯化、嫁接改良等措施使树种适应种植地块的立地条件。

造林整地:又称造林地的整理,是造林前清除造林地上的植被或采伐剩余物,并

以翻垦土壤为主要内容的一项生产技术。

造林方法:直播造林、植苗造林、分殖造林。

幼林抚育管理:

造林后至郁闭前的改善土壤水、肥、气、热和协调结构的措施。

林地管理:松土除草、灌溉、排水、施肥、间作。

林木管理:修枝、摘芽、除蘖、平茬、间苗、接干。

第七章  森林健康与维护

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森林生态系统对干扰因素的抗性及受干扰后的变化大小

和变化幅度。

影响森林健康的因素:

1、自然灾害:森林火灾、气象灾害;

2、有害生物:病源微生物、害虫、鼠类、有害植物;

3、人为活动:环境污染、城市化扩展、不合理开垦、乱砍滥伐。

林木病害: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遭受有害生物的侵袭或不适宜的环境条

件的影响,使得正常的生理活动受到阻碍,细胞、组织或器官遭到破

坏,甚至引起死亡的现象。

林木病害发生的条件:病源、感病植物、环境条件

森林火灾:是一种失去人为控制的森林燃烧现象

第八章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主要是为了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不列入考试范围

第九章森林文化与美学概述

森林文化的概念:

森林文化是指人对森林的敬畏、崇拜与认识,是建立在对森林认识及其各种恩惠表示感谢的朴素感情基础上,反映人与森林关系的文化现象。

包括技术领域的森林文化与艺术领域的森林文化两大部分。

森林文化的特征:系统特征、社会特征、经济特征

森林文化的特性:生态特性、民族特性、地域特性、人文特性

森林美学:关于森林美的学说,基本内容包括森林美和森林美的创造。

森林美的特征:规模宏大、以绿色为基调、易变性和多样性、功利和美相统一

森林美的构成:

1.以林木为主的森林植物美:色彩美、形体美、韵味美

2.森林动物美:兽类、鸟类、昆虫类

3.森林的山水美:山体、水

4.森林的声音美:鸟、兽、虫的鸣叫;泉、溪、瀑布的水声;风、雨、雪、雹吹打林木形成的林涛呼啸、习沙作响等声音。

森林文化的发展:渊源期——萌芽期——形成期——成熟期——拓展期。

城市森林:改善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为中心,以城市为服务对象、以林地为核心

的森林。

城市森林的理念: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城市森林的功能

1)吸收有害气体,净化城市空气

2)吸滞烟尘和粉尘,监察有害气体

3)减菌、杀菌,城市森林保健

4)减弱和消除噪声

5)调节和改善小气候

6)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止土蚀

7)美化环境,改善人居环境

8)维护生物多样性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