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
时间 | 2010年7月12号 | 教材 版本 | 语文出版社 | 授课 年级 | 八年级 | |||
授课 内容 | 第二十五课《诗词五首》 | 课时 | 3课时 | |||||
备课教师 | ||||||||
教 学 目 标 |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生字词 2、了解诗词基本思想,达到了解诗词的含义 3、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 1、认真阅读诗词,体会诗词的情感 2、了解诗词的基本风格 3、背诵诗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诗词的情感,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体会诗人的情感和价值观 3、 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 |||||||
教学 重点 | 1、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 2、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细节描写、思想意义 | |||||||
教学 难点 | 1、进行诗歌朗读训练 2、揣摩诗歌语言,理解诗人情感 3、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 |||||||
教学 准备 (教具、资料) | 音频设备、小黑板 | |||||||
教学过程 | 时 间 | |||||||
第 一 课 时 | 板 书 设 计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忧国忧民 舍己为人 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祈求广厦 急—— 叹—— 忧——愿 | ||||||
检查 背诵 | 抽查学生全文背诵 | 3分钟 | ||||||
导入 新课 |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一串明珠中,很多著名的诗人的诗词流传至今,让我们去体会在这些作者在那时的社会中的情感和思想,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占鳌头,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有《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月夜》、《春夜喜雨》等九篇作品。 这节课,我们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鉴赏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现在大家默读这首诗,参看提示、注释,读懂诗句的含义。 | 8分钟 | ||||||
教 学 内 容 | 一、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及诗体知识(老师:有同学知道杜甫的吗?学生:有。 之后再进行介绍) 1.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任工部校检郎,又被称杜工部。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 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2.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3.诗体知识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二、深入课文,疏通文意(老师先让学生进行下翻译,然后再仔细进行讲解) 1.诗歌翻译 2.精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词句概括各段内容。 3.从一到三两节中任选一小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说说你所想象到的画面。 三、问题探究(老师与学生一同探讨) 1.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韵脚如阵阵风声起,起势迅猛。而“怒”字将秋风拟人化,使下一句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和诗人作对,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焦急呢?“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词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老师提问(先让学生讨论):从以上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幅怎样的图画呢?画中的诗人是怎样的呢?(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站立在茅屋外,眼睁睁的看着怒吼的秋风把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洒在江郊的各处。) 2.第二节的五句是前一节的发展,是对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被吹走的茅草又被“南村群童”抱跑了!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辱。“忍能对面为盗贼”意为竟然忍心再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辱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是无可奈何了。 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 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笔,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 提问:诗中描写的情景让诗人联想到了什么?(当诗人自己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联想到了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3.第三节八句,写破屋又遭连夜雨的苦况。先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那布被又旧又破,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于是由于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4.第四节先运用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之中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的理想,至此表现的淋漓尽致。 | 30分钟 | ||||||
课 堂 小 结 | 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无饥寒”的白居易,从“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同学们想知道更多的诗人关于自己亲身经历的诗词嘛?下节课我们将学习王维的《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请大家下去了好好预习! | 2分钟 | ||||||
布置作业 | 抄写生字词、背诵这首诗并预习《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 | 2分钟 | ||||||
第 二 课
时 | 板 书 设 计 | 《过 故 人 庄》 孟浩然
赴约——交谈——相约 生字:黍(shu) 郭(guo)圃(pu) 《游 山 西 村》 陆游
浑(hun) 疑(yi) 豚(tun) 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
检查 背诵 | 请同学们背诵昨天的那首诗歌 | 3分钟 | ||||||
导入 新课 | 导入:1、老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到好朋友家做客吗?那你们都会谈论些什么话题?” 2、唐朝的大诗人孟浩然不仅去了他的好朋友家,而且还为此写了一首诗,这就是我们今天来学习的诗《过故人庄》。 3、想一同与陆游先生一同游览吗?那么就一同和他走进他的导入:《游 山 西 村》 | 8分钟 | ||||||
教 学 内 容 | 《过 故 人 庄》讲解: 一、题解: 1、有没有同学能告诉老师,故人是什么意思?过又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 2、故人”的确是好朋友的意思,有古诗为证呀——(指名说)故人西辞黄鹤楼。“过”就是访问的意思。 3、整体来说,就是拜访老朋友的家。 二、整体感知: 1、上节课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去预习,我相信大家一定好好的预习的,那我们现在来一起朗读(老师和学生)。 2、下面我们分组朗读和分人朗读, 3、读过后有没有同学告诉我诗人到底记录了些什么?谁来做做诗人21世纪的代言人来给我们讲一下? 4、说得不错,但有没有其它想法,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在告诉老师。 5、真如你们所说吗?那让我们来鉴证一下。 三、解释词语: 1、《过故人庄》是一首五言律诗,选自《孟襄阳集》。孟浩然,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诗与王维齐名,人称“王孟”。他善于用淡淡的描述创设深邃高远的意境,借以反映出宁谧的心境。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 2、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好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家去做客。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村外绿树环绕,村子的四周青山斜立。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打开窗子面对打谷场和菜园,把酒对饮畅谈农事。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来饮酒赏花。 四、交流: 同学们,老师已经给你们翻译了这首诗。老师想请同学给我描绘一下诗中画面。 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请你说一说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同学们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吧。 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诗读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什么修辞手法吗?(对仗) 师讲述什么是对仗句。 对仗;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总结: 这是一首语言平淡朴质对田园风光的咏唱,又是一首语义深醇幽远的饱含农家乐趣,充满对友人情意的咏唱。诗人平实的语言中,把真切的叙事、真实的写景和真挚的抒情结合在一起,犹如朴实的农人在农家田舍话家常一样,将一幅栩栩如生的农村景色和人情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 《游 山 西 村》讲解: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居山阴(今绍兴)镜湖之三山村。这道诗作于次年春。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农村淳朴的习俗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真挚的情感。 (二)理解诗的意境:(老师提问:同学们能体会诗的意境吗?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讲解) 1、“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农家热情、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足鸡豚”,形容菜肴很丰盛。“足”,“足够”。“豚”,小猪,这里泛指猪。 2、“山重水复疑无踟,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象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 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前一联写村外风光,这一联转为写村中所见所闻。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载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这二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意思是说,从今以后,假如你们允许我在空闲的时候趁着晚上的月色前来访问的话,那么,我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杖叩启你们的家门的。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问:这首诗跟《钱塘湖春行》—样,也是记游的。诵读全诗两遍后,说说它在记游上跟《钱塘湖春行》有何异同。(异:诗人在村民家做客;游踪用了概括的写法。同:也写了游中可见;也用抒情作结。) 问: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表现什么?(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客人是谁?(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讲:起势突兀,乍看似与游览无关,须读到最后才能懂得诗人的用意所在。上句是抑,言酒不甚美;下句突然扬起,说菜之丰盛。 问: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先说这两句的内容。(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这“又一村”指什么说的?(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不美?(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之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讲:诗人这样来写山西村,又是为下文“古风”一语张本的,因为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风。 问:第五、六句写游山西村所见。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略)这是写村中的习俗。 问:第七、八句是抒情语,请先说大意。(今后如果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的。)按:诗人当时虽在家赋闲,但他有志报效国家,说不定什么时候仍会外出的,所以说“若许”,意思是“如果有机会”。 再问:这歼结尾方式跟《过故人庄》的结尾相似吗?(相似之处是,都是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叩门”等都是美好韵意境。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拜访说得很肯定,而这一首说得不甚肯定,仅是一种愿望而已。) | 30分钟 | ||||||
课 堂 小 结 | 学过这两篇诗歌后,《过故人庄》让人感到友谊的无价,更让我们体会到乡间别样的生活风情。 《游山西村》则让我们在游览各种乡土之情后,还感受到诗人留念这种农家生活的不舍之情。 | 2分钟 | ||||||
布置作业 | 一、背诵全诗 二、做课后练习 | 2分钟 | ||||||
第 三 课 时 | 板 书 设 计 | 《渔 家 傲》
范仲淹 悲壮凄凉——爱民忧国——悲痛感慨 《浣 溪 沙》
苏轼 溪边兰草 上阕:写景 三幅画面 松间沙路 清新幽雅 雨中杜鹃
下阕:抒怀 溪水西流——青春可永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 ||||||
检查 背诵 | 老师:上节课的内容都会背了吗?下面检查《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的背诵情况。 | 3分钟 | ||||||
导入 新课 | 范仲淹(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守卫边疆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分组进行交流)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的诗歌题材广泛,敢于反映现实生活。他的词,开拓了词的境界,其风格豪放婉约兼而有之。他的散文 挥洒自如,随物赋行,写景抒情,十分自然。由《东坡全集》。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 8分钟 | ||||||
教 学 内 容 | 《渔家傲》讲解: 创造性的赏析上阕:[老师口头描述或书面描写,将范仲淹笔下的塞外边关图扩写出来,或让学生先想想一下塞外边关的图面] 赏析: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 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 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 [视觉上悲凉] “塞上燕脂凝夜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风掣红旗冻不翻”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听觉上的震撼] “角声满天秋色里”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赏析: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浣溪沙》讲解:(老师特出问题: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去体会一下上、上阕讲了什么。 同学在讲课时思考。) 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上阕: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提问: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 明确: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声中杜鹃在啼叫,渲染出一派爽人耳目、沁人心脾、优美洁净的春景,又带有作者当时丝丝落寞之情。 上阕写暮春三月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却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这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休将白发唱黄鸡”则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为白发苍颜而叹气。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 30分钟 | ||||||
课 堂 小 结 | 1、《渔家傲》描绘出倡凉悲壮的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的思乡之愁,表现出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又惆怅的情绪。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过诗篇。 2、《浣溪沙》是一首触景生情(即景抒怀)、蕴含人生的小词,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 2分钟 | ||||||
布置作业 | 1、背诵 2、通过对《渔家傲》的学习,试用作者的角度去感受当时的社会生活状态,请用3—6个词语描绘。 3、《浣溪沙》这首词体现了词人对生活抱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这种情绪撞击着我们的胸膛,引发我们产生一些感想,请把你的感想写出来吧。(100字左右) | 2分钟 | ||||||
说 课 思 路 | ||||||||
有 关 资 料 | 教师用书(语教版) 网络资料 | |||||||
教 学 反 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