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知识点
2025-09-29 02:44:14 责编:小OO
文档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1 发展变化

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 演化过程。

在生命出现以后,有机进化,即 生物 演化则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

2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

地球表层的演变可分为五个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每个代又分为若干个纪。它们是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地壳运动和岩石的年龄等综合划分的。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  海洋 中的  单细胞 生物,生物学上统称为  原核细胞 生物。

其中,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它们使大量的 自由氧 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 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 无氧

环境向 有氧 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的下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环境基础。(绿色植物的光合

作用,改变了大气性质(无氧环境→有氧环境)

经过了大约 20 亿年的漫长演化,在距今约 14 亿年前,从原核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  

生物。一方面,生物通过遗传变异适应环境的能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藻类的光合作

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 海洋 和 大气 中的积累,也使太阳 紫外线 辐射

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从 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

动物发展阶段:元古代: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前期(寒武、奥陶、志留) 海生无脊椎  动物时代→古生代中期(泥盆纪)鱼类 时代 →古生代后期两栖类动物时代→中生代 爬行 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 哺乳 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 人类  时代。(生物演化史:地球出现(46亿年前)→化学演化→生命出现(约30亿年前)→生物演化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

植物发展阶段:元古代及古生代早期 海生藻类 植物时代→古生代中期 孢子 植物时代→古生代后期、中生代中前期 裸子 植物时代→中生代后期、新生代 被子 植物时代。

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其根本原因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二)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古生代末期 和 中生代末期 时期,是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A在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  海生无脊椎动物  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的 原始鱼类 和古老的 两栖 类全部灭绝,蕨类 植物明显衰退。

B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绝一时的 恐龙 突然灭绝外,海洋中50%以上的 无脊椎  动物种类也灭绝了。

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1人类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因素

人类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也是地理环境要素之一。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 自然 ,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并且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地理要素的最显著特点。

2产业以来,人类使自然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

A有利方面: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

B不利方面:给自然环境带来各种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例如,人类燃烧 化石燃料 、砍伐森林  等,致使大量 二氧化碳 、甲烷、氧化氮、臭氧、 氟利昂 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改变了大气圈的组成和运行模式,造成全球平均气温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增加。

C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是 岩石圈、 大气 圈、水 圈、 土壤  圈、生物圈、人类 圈等自然地理环境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

    表现一: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表现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表现三: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土壤概况:

A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

土壤肥力:土壤能同时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B 土壤的物质组成:矿物质(45%)、有机质(5%)、水分(20—30%)和空气(20—30%)。

1) 矿物质 — 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它是土壤的物质基础,组成了整个土体的“骨骼”。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如钾、磷、钙、镁等供植物吸收。

2) 有机质 —— 多集中在表层,在土壤中含量不高。通过微生物的分解释放以氮素为主的养分,供植物吸收,同时放出二氧化碳,加强植物的光合作用。 它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3)土壤水分(水溶液)和空气—— 贮存在土壤空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

             两者组成比例的变化,影响着土壤的热量状况。

  水分多,空气被排挤       土温下降,土壤缺氧,影响植物生长;

  空气过多而水分缺少     养分和水分供应不足,植物就会枯萎;

性状良好的土壤      既能通气透水,又能蓄水保温。

C土壤的形成

(一)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1、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    

  风化作用         低等植物           高等植物

     裸露的岩石         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成熟土壤 

      一些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在母质上着生标志成土过程的开始。

D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 

①有机质的积累过程 :植物吸收养分,合成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腐殖质,腐殖质能释放母质中没有的氮素养分,并土壤颗粒团聚,形成土壤肥力。

②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矿物质分解释放的元素一部分逐渐淋失;而另一部分养分元素由于参与生物循环则在土壤表层富集起来。

     土壤的形成除生物作用外,还有气候、地形等因素。

(一)成土母质与土壤

1、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风化 作用后形成的风化物。它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 基础和植物 矿物 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2、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 质地关系密切。粉砂 和 黏粒 较多,含 砂粒 较少

   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 粉砂 和黏粒较少 

   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 石块 较多

   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  质地分层 特征

3、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 化学元素 和养分 。

   基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  铁、镁、锰、钙 含量高

   酸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硅、钠、钾 含量高

(二)气候与土壤

   1、直接影响:气候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 和 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 水热状况 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 性质 与 强度 。

   2、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岩石 风化 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 和 微生物

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三)生物与土壤

      生物是土壤 有机质 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 肥力 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四)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 物质 、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1、海拔高度与土壤: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 气候 带和 植被 带,导致土壤的 组成成分 和 理化性质 

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

   2、坡度和坡向与土壤:坡度和坡向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坡度地表疏松物质侵蚀迁移速度发育土壤厚度
陡峭较快浅薄
平坦较慢深厚
坡向温度状况水分状况
阳坡接受太阳辐射能 多 ,温度状况好 。

蒸发量较 大 ,水分状况 差 。

阴坡接受太阳辐射能 少,温度状况 差。

蒸发量较 小 ,水分状况 好。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 成土因素  作用于土壤形成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 生物状况 的影响最为突出。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 水稻土等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如 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然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所以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这是因为:

   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都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3、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4、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地理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并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构成自然带。自然带往往以植被类型命名,因为自然植被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域分异表现出一定的  有序  性和  普通 性。

分异规律定    义

成    因

表现明显地区

纬度地带

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 纬线 延伸、随 纬度变化,呈纬向带状分布的差异。

太阳辐射能带来的热量在地球表面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即以热量为基础。

低纬地区和高纬地区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从 沿海  

向 内陆 有规律地更替。

同一纬度带内,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即以水分条件为主

中纬度地区
垂直分异

规律

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 山脚 到山顶 

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

水热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低纬度、中纬度的高山地区
地方性

分异规律

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常常表现出 有序 性和 重复 性。

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又叫非地带性现象
三、主要陆地自然带

分  布

植  被

因纬度和热量条件差异分出的种类

森林

自然带

  湿润和 半湿润 地区(年降水量大于450㎜)

森林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冻原带等
草原

自然带

 半湿润 、 半干旱 的内陆地区(年降水量250~450㎜)

以草本植物为主热带草原自然带、温带草原自然带
荒漠

自然带

  干旱   地区(年降水量小于250㎜)

旱生植物(旱生小乔木、灌木、仙人掌)热带荒漠自然带、温带荒漠自然带
四、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