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新课改语文阅读教学
2025-09-29 02:47:34 责编:小OO
文档
新课改语文阅读教学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变革。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应怎样转换,教师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成为很多教师的困惑。甚至很多教师以为自主学习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在课堂中过多地介入,就有“干预”之嫌,有的学校还明确规定出教师在课堂上最多只能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剩下的必须全部交给学生。我想,这样的理解和做法未免有些过于机械和绝对。

 学生自主阅读的现状:不容否认,学生有一定量的走出课本之外的属于自发性的自由阅读。不过对于农村初中学生来讲,这种阅读又往往具有以下局限性:(1)片面性,阅读面较窄,绝大多数学生将兴趣放在阅读武侠言情小说、卡通漫画等方面;(2)肤浅性,阅读时只注意情节的猎取,不注重作品更多的有价值的东西,内容较为消极;(3)艰巨性,因为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常规作业负担重,缺少阅读课外书时间;或者得不到父母,甚至个别其他课程教师的理解,导致家庭阅读资源有限。因而总体上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缓慢。

 作为一名年轻的一线教师,作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潜心摸索,在无数次的尝试中得出些许粗浅的理解。

 一、课堂上注重方法指导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教给学生读书、学习的方法,能够让学生获得知识迁移的水平,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具体做法如下:

 1.课前预习明确具体的提出要求,如(1)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用词说话,目的在于积累使用字词;(2)熟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能复述课文,目的在于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感知;(3)记下自己的收获(也有时让学生试做课后题),目的是让学生明了自己已经学会了什么,有成就感;(4)搜集相关的资料,目的是使学生拓展学习资源,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利用资料信息的水平;(5)每小组提出一个不理解的问题。“提出一个不理解的问题”,能够使学生对自己的困惑有所了解,从而明了自己的学习目标——“教的职责在于协助:协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到的目标”。怎样使学生明了自己在一篇课文中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呢?教师能够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中存有的困惑。每组提一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在争议、选择中解决一些简单的、价值不大的问题,保证提出的问题数量少且质量高,也发挥了优秀生对后进生的帮教作用。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在新课程中,发现问题不但是为教学中解决问题服务,发现问题本身就是教学目标。因而我让学生理解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如果提不出问题说明教学出现了大问题——学习的过程要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学生学习就失去了“出发点”,教学就会失去明确的方向,就不能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3.控制学生提问的范围——围绕单元、课时重点提,这样争取把学生的问题和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相联系

 把预习检查改为自主学习成果展示、交流。利用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的展示,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享受学习;通过学生交流,让学生在倾听中获取知识。新课程要培养“教师式的学生”,我觉得不一定要学生到讲台上讲解才是“教师式的学生”,发言人心中有其他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所得说给其他学生而不是教师一人听,其他学生心中有发言人,认真倾听发言人从中获得知识,也就是在培养“教师式的学生”了。

 归纳、整合学生所提的问题,作为教学目标。因为教师事先指定学生提出问题的基本范围,学生的问题也就基本扣住单元、课文学习重点了。问题从学生中来,能够使教学方向明确,和学生实际相联系,避免教一些“不教也会的”,还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讨论解决疑难的方法,使用学生的方法解决疑难问题。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突出协助、引导,要求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动者。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们怎样去辨明方向。以问题归纳整合后作为教学目标,我不急于讲解,而先让学生想想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用学生所想的办法去解决问题。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但在知识更新很快的今天,学会探究知识的方法更重要。这个好处不必等到学生毕业后学生体验到,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我就体验到了其中的好处——学生学会了,我轻松了。

 拓展迁移。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这两点根据课文特点选择一点实行即可。拓展迁移是在学生理解好所学课文后再读一篇或语言或写法或主题相同或相似的文章阅读。目的在于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巩固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实现课内和课外的对接。

 二、课外阅读展示成果

 有步骤、有计划地展开课外阅读活动,学生阅读时,鼓励学生学以用,以课内阅读实践来指导课外阅读,并通过指导学生写作读书笔记、组织名著赏析活动、专题辩论会、故事会等形式,把课外阅读与写作训练、口语交际水平训练结合起来,还学生以学习主体的地位,增强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和语文学习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文学欣赏水平和一定的审美情趣,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水平特别是语文学习的水平。做法如下:

 1.开设阅读课。分自由读与集中读两种形式。开设阅读课,计划集中阅读与泛读相结合。泛读即组织学生在一定的主题要求下,自由地展开相对应的阅读;集中读即在课堂上展开专门性的文章品读或作品介绍、欣赏等。

 2.展开课前五分钟“美文欣赏”。即在每节语文课正式上课前五分钟内,由学生轮流介绍其在阅读中读到的优秀文章、作品或阅读感悟等,每次一人推荐,几人谈感悟。

 3.每位学生建立专门的阅读笔记,根据学生的阅读量或笔记的摘录情况,阶段性地实行展评,相互交流,以相互借鉴阅读经验,同时评出阅读的积极分子,利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积极地展开各种形式的阅读。

 4.展开手抄报、文史名著知识竞赛与展开课外阅读相关的专项性实践与评比活动。对优秀作品、先进人员予以表扬奖励,以调动学生主动地去阅读、搜集材料的积极性,形成良性的阅读态势。

 5.利用主题班会或专项阅读课展开以名著、作家、作品、名言、名句为中心的小组知识竞赛,让学生具体感受到阅读的益处,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实行自主阅读的兴趣。

 6.动用测量杠杆,在试卷中更多地增添课外阅读材料,以充分体现阅读水平培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死钻课本中走出来,注重自身知识面的拓展,注重平时阅读的积累与阅读水平的培养。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很多高尚的人交谈”。我们相信,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课外阅读活动只要长期坚持下去,一定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促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新课改语文阅读教学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