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
一、城市化的概况 2
(一)城市化的涵义 2
(二)城市化的类型 2
(三)城市化的阶段 3
二、我国城市化的现状及特点 4
(一)我国城市化的现状 4
(二)我国城市化的特点 6
三、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7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一体化 8
(二)城市职能的国际化与专业化 8
(三)城市特色的地域化与个性化 8
(四)城市环境的生态化与园林化 9
【参考文献】 10
我国城市化的现状及趋势探析
【摘要】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也越来越快,在城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速度迅猛,城市化水平逐年提高,社会环境问题也随之产生。交通拥挤、住房条件差、城市用地紧张、就业困难和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不断显现并且成为阻碍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分析我国城市化的现状及趋势就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城市化 现状 趋势
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展开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复杂问题。如交通拥堵、住房短缺、居住环境恶化、人口老龄化、城市用地紧张、历史文化被破坏等等。从发达国家走过的城市化历程看,上述城市问题似乎很难避免。在我国,空前的人口规模更有可能使之扩大化、复杂化。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2025年,中国将有十亿城市居民。只有明确我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其趋势,我国才能健康、和谐、快速的发展。
一、城市化的概况
(一)城市化的涵义
城市化也有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能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城市发展史和城市化进程史。
(二)城市化的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同步城市化,即职业与空间的转移是同步完成的。比如说,工厂进入城市,农民作为工人进入城市,农民变为市民,农村逐步减少。也就是说,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基本是这种类型。当然,这个过程也会出现问题,西方国家的城市化是一个城市强迫、剥削农村的过程。通过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农村破产,迫使这些农民流离失所进入到城市,好的变为雇工,差的沦为城市贫民。
第二种类型是超前城市化,即空间转移在前,职业转移在后。人先进城来了,但还没有就业岗位,进城以后在城市里无序流动,成为城市流浪汉、城市贫民。据统计,在亚、非、拉这些发展中国家,贫民窟的人口数量一般都占城市总人口的30%以上,最高占到60%。这就是所谓的过度城市化。职业没有转化,产业没有转化,印度在这方面是典型。印度的城市化水平比中国高,达到30%,但许多人没有工作,到处流浪,贫民特别多,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过度城市化现象在发展中国家比较明显。
第三种类型是滞后城市化,即职业转移在前,空间转移在后。人先从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人口,农民变为工人,但是人还是在农村。这就是我们说的“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我国的沿海发达地区“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走过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现象,最为典型。这种城市化滞后的现象,不仅容易造成资源、资金等许多浪费,而且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影响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现代化的实现。
(三)城市化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集中城市化阶段,集中城市化阶段也就是自工业至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了许多大城市,发展成为城市国家。集中城市化过程体现的形式,就是人口、工业向城市集中。城市土地价格高,城市劳动力价格高,因此农民放弃土地进入城市。集中城市化出现了像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城市病问题。这种城市化在景观上的突出表现是摩天大楼和贫民窟并存,这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城市化的过程。
第二个阶段是城市郊区化阶段,这一过程大规模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全世界发达国家全面进入城市郊区化的过程。其最主要的原因:汽车和道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白领阶层为改善住房条件晚上住在郊区,白天进城上班。大量居民进入郊区以后,工业要发展,为了靠近劳动力,于是出现了工业郊区化,然后逐渐是商业郊区化。到了70年代,郊区已经不是依附于城市的附属品,已经成为于城市的,和城市有分工的区域。如华盛顿城内没有高楼大厦,是政治文化城市,但郊区却到处是高楼大厦,郊区是体现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的城市。
第三阶段是逆城市化阶段,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进入逆城市化阶段。所谓“逆”,即离开城市到农村(不包括郊区在内)。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其一,高技术产业代替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土地、水的要求少,交通要求不高,但对环境要求较高,所以高技术产业便从城市中搬到郊区、农村;其二,西方国家城市生活水平、消费需求不断提高,人们要求旅游度假、休闲健身,所以出现了很多为消费服务的城镇,象旅游城镇、避暑村庄、疗养地等,导致许多远离大城市的小城镇率先兴起;其三,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使很多管理可放在城外,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他们可以分散进行。
第四阶段是再城市化阶段,这一阶段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使得城市中心衰落,城市中心空洞。城市中心地区地价高,环境差,导致居民迁移,企业搬走。西方国家城市建设资金很大一部分是靠所得税,而所得税是按照居住地来收取的。城市需要维护这些建筑物,但是却没有这笔资金。进行市中心的复兴改造,改善环境,把城市多年以来的部分商务区改成住宅区,吸引人口重新进城,所以出现了再城市化过程。
二、我国城市化的现状及特点
(一)我国城市化的现状
据建设部最新统计,截至1999年底,中国城市数量已增加到666个。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有32个,人口在50万至100万的大城市有43个,人口在20万至50万的中等城市有192个,人口在20万以下的小城市有近400个,均比前几年大幅度增长。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辽东半岛和京津唐等地区,目前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城市群体,其中有200多座城市在原来小城镇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成为中等城市。目前,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城市数量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4%和19%。广大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城市布局正逐步由疏到密,促进了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建设部专家预计,中国城市化进程在21世纪初将迅速加快,到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将达到6.3亿,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45%。
中国城市化水平为36%,据报道,中国当前的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已经显现出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下一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然要以提高城市化水平为重大课题。现在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约为47%,发达国家和地区约为75%,发展中国家在38%左右,最不发达国家大约为22%,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是36.09%(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及统计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市数量从1978年的193个发展到1997年的668个,增长246%(见下表)。
年份 | 总数 | 特大城市 | 大城市 | 中等城市 | 小城市 |
1978 | 193 | 13 | 27 | 60 | 93 |
1984 | 300 | 19 | 31 | 82 | 168 |
1992 | 517 | 32 | 31 | 141 | 313 |
1997 | 668 | 34 | 47 | 206 | 381 |
由于城市数量的增加,城市人口的比重随之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12.1%上升到1997年的43.8%,市区非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8.3%上升到1997年的17.7%。由此可见,我国市区人口中农业人口占了很大的比重。其主要原因有:①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我国的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更加自由、灵活,农闲时进城打工,形成了“打工族”。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不分农忙农闲长年在城市打工,逐渐发展到在城市就业、居住,生活、文化等诸多方面与城市逐渐趋同,使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一些小镇发展成为小市,小市发展到中等城市,中等城市发展为大城市,这一现象,体现了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客观规律。②农业人口就地转化为非农业人口。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地区的非农业不断形成和聚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工厂的新建、扩建,高等级公路以及铁路的修建,城市的新建、扩建等大量用地,从而使一部分农业人口就地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由于耕地被占用转为非农业人口,这些人也加入到“打工族”行列,进城打工、经商、从事服务行业等长期居住、生活在城市,这就使城市人口进一步增加。另外,新农村城市化,如大邱庄、华西村等,逐步与城市趋同这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社会现象。实现农村城市化是我国所期望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从世界范围来看,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其城市化是必然的。
据国家计委规划司提出的有关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建议,从2001年到2015年,中国的城市化速度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不包括市镇人口转为自然增加的4000万),将使2.5亿左右的农村人口转为城镇居民。这样,到2015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就可达到45%~50%。
(二)我国城市化的特点
1.数量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从1978年到1997年的20年间,城市由193个发展到668个,增长了246%;从行政区级来看,县级市增长较快,从92个发展到442个,增长380%;从地区分布看,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更快,从69个发展到301个,增长336%,而西部地区只增长了202%。从城市规模看,中小城市发展快于大城市,中等城市从60个发展到206个,增长243%,小城市从93个发展到381个,增长309%,而大城市只增长了74%。
2.城市水平与城市密度,东部沿海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先开放发展,商品经济发达,现代工业发展较快,城市水平较西部高。据资料统计,中国城市的空间分布偏集于东部沿海,这一地带只占全国14.2%的国土面积,却分布着全国44.98%的城市数和45.0%的城市人口,是中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带,其中又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地区城市密度最大。中部地带占全国29.2%的国土面积,分布了37.07%的城市数和37.0%的城市人口,而西部地带占全国56.5%的国土面积却仅分布了17.99%的城市数和18.0%的城市人口,城市分布密度仅是东部沿海的10.05%和中部地带的24.66%,是中国城市分布稀疏地带。从城市等级规模来看,东部沿海地带集中分布着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这一区域中,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城市人口分别占全国同类城市人口的49.4%和51.0%;在中部地带,大中小城市分布比较均衡,它们的城市数和城市人口均占全国各类总数的30%~42%,而西部地带则表现为以小城市占优势的地域分布特征。
表2 中国及三大区各类城市分布数(1999年)
地区 | 全国 | 东部城市 | 中部城市 | 西部城市 |
合计 | 667 | 300 | 247 | 120 |
特大城市 | 37 | 18 | 12 | 7 |
大城市 | 49 | 25 | 23 | 1 |
中等城市 | 216 | 100 | 80 | 36 |
小城市 | 365 | 157 | 132 | 76 |
3.中等城市人口增加绝对量比大、小城市大,体现了我国城市发展坚持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的基本方针。这一基本方针与世界各国的城市发展是一致的。世界各国都在设法控制大城市人口过快增长,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在一些发达国家还出现了城市人口向郊区移动的趋势。
4.城市群、城市带逐步形成和扩大。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日益增强,我国的辽宁中部、京津唐、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已形成五大城市群;在沿铁路的京广线、津沪—沪杭线、京哈线、陇海—兰新线、焦枝—枝柳—湘贵线、浙赣—湘黔—贵昆线、宝成—宝昆线逐步形成过带状态的城市带;1990年在开发上海浦东新区的基础上,又开放芜湖、九江、武汉、黄石、岳阳、重庆、合肥、南昌、长沙、成都等城市,形成了以上海浦东开发区为龙头的沿长江黄金水道的城市带,它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国民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横向中轴线。这些城市群、城市带的形成,使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如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水平为34.3%,高出全国18个百分点。又如日前较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水平为38.2%,高出全国的22.3个百分点,该地区每0.27平方千米就有一个城市,是我国城市密度最大的地区。
三、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西部地区的大开发,以及各项措施的不断完善,我国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又一个高速发展时期。近来,国家和各省市出台了一些户籍管理的新措施,这些措施更加灵活,如在城市有了自己的住房,有稳定的职业,有稳定的收入,就可将户口转到所在城市。这样,使原来“打工族”的一部分就转为真正的市民,加快了城市人口的增长,促进城市化进程。另外,随着中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深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的开发者、投资商将不断地涌向中西部城市,使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城市不断增加。未来20年每年有1200万农村人口要转移到城镇地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每年增设20个左右的新城市,设市坚持向中西部倾斜。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地区,这将大大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再过20年我国的城市将达1000个以上,城市人口将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一体化
城市化发展规律表明,当一国城市化率超过30%后,城市化将进入加速状态,且出现城市与区域发展一体化的趋势。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60%左右。对于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国情来说,城市化率每年需提高约1.5个百分点。而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意味着要有1500多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如何实现这种转化,将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因此,在做大、做强城市的同时,通过城市的发展带动区域的联动、实现城市与区域的一体化、进而加速推进城市化将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与的主要努力方向。
(二)城市职能的国际化与专业化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网络中,城市职能的国际化与专业化已经成为中国城市走向世界,主动纳入世界城市体系的前提。因此,发掘自身的优势与潜力,认识自身的不足,找准自己的城市功能定位,积极参与世界城市分工,向国际化、专业化与专门化方向发展是今后我国城市发展的主流。
各地城市都在修编的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中重新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编织起国际化大都市、区域性大城市或地区性中心城市的新的理想宏图。建设具有国际意义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重化工业基地;国际性的旅游观光城市、消费休闲城市以及时尚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等成为各级城市参与国际化与专业化分工的新的目标定位。毫无疑问,专业分工更为细致、专门化程度更高、比较优势更为明显的城市将在世界新的经济体系与城市体系的重组网络中最先采集到第一桶金。
(三)城市特色的地域化与个性化
保护与发掘城市的文脉与景观特色,弘扬地方文化,极力打造城市特色品牌成为城市在城市经营与城市竞争过程中最重要的手段,也是对过去城市特色模糊、城市发展模式雷同的理性反思。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与各类城市地域文化相结合成为发展特色城市的重要文化资源,一批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与个性特色的城市将脱颖而出,水乡特色城市、滨海城市、高原城市、山海城市、沙漠城市等以地理风貌为特色的城市;服装之都、水晶之都、丝绸之都、玩具之都等以产业与资源为特色的城市;以及昆剧之乡、南音之乡、评剧之乡等以地方文化为特色的城市迅速为世界所了解,并为城市的发展带来可观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对于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多数中国城市来说,个性化的特征就是保留城市的历史痕迹,并将她上升为城市的灵魂。因此,在城市的更新改造过程中,为恢复和保留城市的文脉而作出的各种努力都将得到应有的回报,而且也已经成为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随着城市的发展,各级城市如雨后春笋先后形成。众多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忽视了本身的地域特征、历史文化、传统习惯,一味地去追求高楼大厦、水泥马路、立交桥、霓虹灯,几乎每一个城市的发展都用了“克隆”技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很多历史名城、山水名城在现代的水泥丛林中逐渐消失,甚至直接抹杀。很多城镇的规划和建设只体现了群众的物质要求,而忽视了精神需求,造成了“村村像城市,镇镇像农村”这种畸形的现象。要想城市健全的发展,每个城市应该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特色形成一个城市个性。通过城市的规划,使得大到城市的区域、街道,小到城市的每一个建筑物都能够和谐地统一起来,既能体现共性,又有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在国内,目前已有很多城市为了体现特色,公开向社会征集城市建设方案。如深圳,为了把中心城市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水平,近10年先后进行了几轮的国际咨询,通过评审,最后选定德国某公司的设计方案。
(四)城市环境的生态化与园林化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城市发展的共同目标。对于中国的城市来说,生态化与园林化建设既是对以往忽视生态环境建设、破坏生存环境的一种补偿性、修复性的被动行动,又是基于对人类建设性破坏活动理性反省的一种前瞻性、预支性的主动行为。正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我国城市,没有任何理由再重蹈发达国家曾经的“先破坏后建设”的覆辙。可以明显地看到,各级城市都已经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城市的环境建设作为工作的主要内容,建设生态城市与花园城市的费用已经成为大多数城市城建投入中上升比例最快的一项财政支出,其中用于环境治理与污染控制投入所占的比例最大。持久的努力终将会有丰厚的回报。中国人将会以“天人合一”的环境观与“无为而治”的空间管治观等传统文化精华与现代西方先进城建手段相结合的理念建设一批令世界注目的中国式的生态花园城市。
城市是人口最集中,也是受到人类影响最大,污染最严重的地方。要使城市能够持续地发展下去,污染的治理将是刻不容缓的,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解决城市的能源问题,由于人口的集中,城市对能源的需求非常大。从传统的煤到现在的液化石油气对环境都会产生污染,现在很多居民越来越重视太阳能的利用,科技的发展也为这方面提供了可行性,太阳能将成为未来城市能源的主体。其次,城市交通污染也是恶化城市环境的元凶,特别是私人小汽车。以后城市交通将首选公共交通,其中,有轨交通将成为城市交通的主体。目前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约135座城市建有有轨交通。我国除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建有地铁外,深圳、南京、青岛、沈阳也正在计划建设,发展有轨交通对解决城市交通拥挤,减少污染具有战略意义。最后,城市垃圾的处理也是实现城市持续化发展的关键。在传统观念中,垃圾是废物,但用现代理念考虑,垃圾是一种资源。通过垃圾的分类处理,可以用来堆肥、焚烧发电,把垃圾列入城市生态系统的循环中,不仅可以解决城市能源问题,还可以解决城市下岗职工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强,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经济[M].科学出版社,2009.
[2]谢庆奎.当代中国与政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李强.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4]丁春. 新时期的都市圈建设为郊区城市化带来新动力---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J]. 南京社会科学,2002(5)
[5]唐茂华. 中国不完全城市化问题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6]杨上广.大城市社会空间演变态势剖析与治理反思——基于上海的调查与思考[J]. 公共管理学报,2010(01)
[7]陈小强. 我国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初探[J]. 中国采购,2008(6)
[8]钟明. 电子政务:现代公共服务型的实现途径[J]. 研究,2003(9)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