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评课稿
2025-09-29 02:47:40 责编:小OO
文档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评课稿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一)、整堂课的思路比较清晰流畅。熊老师从各朝各代的学样式谈起,引导学生进入对课注解①的了解,从而进入对本的学习——《石壕吏》,然后请学生朗读课,在朗读之前,不忘对朗读要求的明确,朗读完后,先出示两个问题让学生作整体感知:1、石壕村发生了一件什么事?2、作者围绕中哪句话展开叙写?再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重点作研读赏析,包括“析字赏”和“添字加句”,有了对本的透彻了解后,请学生进行背诵,并作进一步的探究。所以整堂课基本上能做到一气呵成,环环相扣。

(二)老师的准备、设计比较充分。虽然一堂课上的内容不可能完全预设,我们也反对课堂上老师不顾课堂生成、天衣无缝地按照预设的情景循序渐进地推进,但老师课前充分地设计准备,一定会对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好处。熊老师的准备是比较充分的,她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肯定化了不少的心思,图并茂;有关本及其相关知识的链接内容丰富,所以在整堂课上熊老师能表现得自信、洒脱,师生之间融洽的合作。

(三)学生的合作交流比较频繁,并能相时而动。

值得商榷的地方;

1、《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作为诗歌有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即语言的凝练。如何准确地理解诗歌凝练的语言,这就有赖于形式多样的品读,比如整体感知时可以读相关内容的句子;“析字赏”时更可以采取一生读、一组读或全体读的多样形式,以更准确地体味某个字词的内涵;赏析完后再作一个整体品读。但熊老师在这堂课上只读了一遍,背了一遍,弱化了学生品味的过程。

2、课堂上老师引导的方面相对欠缺,有几个地方老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导”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习得某种方法,以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析字赏”这个环节,老师在投影幕上分成了(一)、(二)、(三)三块,但在进行这个环节时,都是采用师生共同合作的单一形式解决的,事实上老师的讲解也更多了一些。这里如果换成老师引导学生先解决(一),待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再由学生自己解决(二)和(三),这个效果肯定会大不一样。

3、教师要加强对各个环节的小结和梳理。及时地在各个环节后进行小结和梳理,可以有效地巩固知识,掌握方法,从而培养能力。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