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诗歌意象美的传递_以唐诗英译为例看诗歌翻译
2025-09-29 02:46:37 责编:小OO
文档
诗歌意象美的传递

———以唐诗英译为例看诗歌翻译

ΞΞΞ

□魏全凤 [西南科技大学 绵阳 621010]

[摘 要] 诗歌的意象为诗歌美的重要体现形式,而意象的翻译直接关系到原诗美的传递。本文从美学角度出发,着眼于诗歌“意象”的定义和审美特征,阐释了诗歌的意象是人的存在形式通过“赋比兴”等手法而进行的诗意的表达,而人的本性和事物的异质同构的特点使诗歌意象的翻译成为可能。本文结合唐诗英译的例子,通过对译本分析并总结出,诗歌意象翻译中对原诗意象和意象背后的意境的理解是关键,在实践中还要结合译入语境对意象作阐释或调整,这些策略对诗歌翻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诗歌翻译; 意象; 传递

[中图分类号]I O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105(2007)06-0080-04

  引言

诗歌翻译中最耐人寻味的是诗歌的意象,在诗歌

中,万物充满了生气和灵感,诗人通过融入情感对景

物的描写,达到了感物思人的作用。从诗经到离骚,

再到唐诗宋词,诗歌体的流变反映着时代的变迁,而

沉积在诗歌里面的意象也记载着中国文化审美的特

征。在向西方输出文化的过程中,如何传递中国古典

文化中的意象,成为译者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诗

歌意象的审美特征来阐释诗歌翻译中美的传递。一、诗歌的意象美

“象者,像也”[1]。因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2]。意象可以传意,读者可以“窥意象而运斤”[3]。在文学作品中“象”体现为典型的“艺术形象”,它来自于“自然生理性能与社会

历史性能的交融会合”[4]。艺术形象体现人的本能与

理性,情感与伦理无休止的斗争使作品呈现或净化,

或宁静,或冲突或紧张的形态,从而打动着人们。总

之,艺术形象“使人扩展了生活,加强了生命,实现了

自己”[4]

。在诗歌中,艺术形象表现为“意象”,它是“审美理想与审美情感通过想像或幻想所创造的形象,它不是摹仿,甚至不是‘似与不似’的摹仿,而是一个情感的、引起读者去再创造形象的语言符号”[5]。庞德也认为意象不是一种图像似的重现,而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解与感情的复杂经验,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6]。两者的定义都体现了诗歌意象具有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征。在诗歌中,作者往往通过“赋比兴”来传递意境,所以意象就表现

为“赋象”———直陈情志和描述的意象;“比象”———

明喻借喻暗喻的意象;“兴象”———象征暗喻的意象。

中国注重含蓄美和中正美的传统使中国古典诗歌之精华———唐诗呈现出层出不穷的意象。这些意象对人类共通的情感进行了抒发宣泄,使读者对生命有了进一步的感悟,这本身就是生命的净化和升华,是海德格尔理解的“诗意的存在”。二、诗歌意象美的传递根据弗洛伊德的解析,人是“本我、自我和超我”Ξ

ΞΞ[作者简介] 魏全凤(1972—

)女,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博士1[收稿日期] 2007-03-14Journ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 s Edition )Dec.2007,Vol.9,No.6

另一方面,人与世界的“异质同构”使跨语言的文化语境中存有共通的敏感,这也是诗歌意象美传递的审美认知基础。根据异质同构理论,万物与人一样具有表现力。万物的成长发育与人的生老病死一样有着发展的相似性。物质的构成与人的气质也具有相通点。“不仅我们心中那些有意识的有机体具有表现性,就是那些不具意识的事物———一块陡峭的岩石、一棵垂柳、落日的余辉、墙上的裂缝、飘零的落叶、一汪清泉、甚至一条抽象的线条,一片孤立的色彩或是在银幕上起舞的抽象形状———都和人体具有同样的表现性”[8]。情感的共通性构成了意象理解的共通性。

以上理论为意象的传递提供了支撑。在传递意象美的实践方面,庞德进行了深入探索。在他看来,对诗的翻译决不能聚焦在表达诗歌的语义和观念上,而应通过诗作者创造的意象洞察其内心,通过作者所建立的语词关联洞察这些关联所表达的生动“意象”,这种意象不可以诉诸词典式翻译转换到另外一种语言,它只有在另一语言中寻找“替代物”[9]。我们来看庞德的译诗《玉阶怨》:

原诗:

玉阶生白露,夜久浸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译诗:

The jeweled steps are already quite white with dew,

It is s o late that the dew s oaks my gauze stockings,

And I let down the crystal curtain,

And watch the m oon through the clear autumn.

—E zra P ound[10]这首诗体现了诗歌吸引人想像的欲说还休的含蓄。诗虽以“怨”标题,却不露“怨”字。前两句写玉阶,露浸罗袜,更深夜浓,久待落空,怨情之深,如泣如诉;后二句写无可奈何,入室垂帘,隔窗望月,愈衬孤寂。诗不正面涂抹,却从反面点妆,字少而情多,委婉而入微,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庞德认为这首诗特别佳妙,因为不直接表达一声怨语而怨极矣[11]。在翻译中,庞德克服英语语言重逻辑的特点,尽量保持了原诗的意象(jewel steps,dew,crystal curtain,crystal curtain),把原诗中的冷漠孤独的意境重现出来,从而把读者带进以含蓄为特征的中国美的艺术中。此外,他还加了“It is s o late that”,并把“玉阶生白露”改成

“The jeweled steps are already quite white with dew”,以

说明宫女已沉思很久,更把她的幽怨体现得淋漓尽

致。

庞德对意象的看重把握住了汉诗独特的审美特

点,原诗的意象通过庞德的阐释成功地进入了异域文

化。可见,对原诗意象的理解是关键,要牢记意象渲

染的是诗歌的意境,它暗含着诗人的情感和思索,是

诗的灵魂,一定不要见蹄忘兔,见荃忘鱼。在翻译实

践中,通常直译原诗意象,但如果原诗意象不能为译

诗读者理解,就可以根据原诗的意境对意象进行调整

或重写,使译诗同样具有审美特点。我们可以从下面

许渊冲对诗歌《锦瑟》(李商隐)的翻译中得到启示。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中的意象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象,“五十弦”指

宫女为秦始皇弹琴,琴声如泣如诉,秦始皇不忍听,命

令去掉二十五根弦,故这里“五十弦”指悲伤的心绪;

“庄生,蝴蝶”来自庄周梦蝶的故事,暗含诗人与万物

为一的超脱心境;“望帝”来自一个传说,指一位古四

川的帝王死后化为杜鹃鸟,这一意象令读者思考关于

生与死的话题;“珠有泪”来自另一个传说,一位鱼人

死后化为了珍珠;“蓝田”传说此地盛产玉。许渊冲的

译诗如下:

Why should the zither sad have fifty strings?

Each string,each strain ev oke but vanished springs.

Dim m orning dream to be a butterfly;

A m orous heart poured out in cuckoo’s cry.

In m oonlit pearls see tears in mermaid’s eyes;

From sunburnt emerald let vapor rise!

Such feeling cannot be recalled again,

It seemed long2lost e’en when it was felt then.

译诗中的意象“庄生”,“望帝”,“沧海”,“蓝田”

等都被这些意象带来的情感内涵所替换,从而减少了

对意象理解的难度,增加了诗歌的含蓄性,更能体现

诗人思接千载的感伤情怀。他翻译的成功之处就在

于针对译诗文化背景,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来调整原诗

的意象,以保持原诗的意境。

由于意象是通往意义的桥梁,因此在翻译中,译

者切记要根据意象所体现的意义来进行阐释和变通。

从对诗歌《枫桥夜泊》(张继)的两个不同译本的分析,

可以看出注重意象背后的意义在意象翻译中的重Journal of UESTC(Social Science s Edition)Dec.2007,Vol.9,No.6要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的意境全靠众多意象的重叠渲染。落山的月,啼叫的乌鸦,满天的霜,给人萧索和晦暗,寒冷夜色中的江枫和渔火更增添了这份孤单,它代表了主人公的心态———“愁”。而后面的“姑苏城”可以理解为尘世生活,而“寒山寺”作为佛教寺院的钟声令他想起佛教的淡泊和超脱,这使他忘却烦恼,又沉浸在对未来的遐想中。我们来对比这两首译诗:

译诗一:

While I watch the m oon g o down,a crow caws through the frost;

Under the shadows of maple2trees a fisherman m oves with his torch;

And I hear from bey ond Suzhoo from the tem ple on C old M ountain,

Ringing for me here in my boat the midnight bell.         

—Bynner[12]译诗二:

At m oonset the crows caw high in the frost sky,

Dim fishing lights shine on maples,in gloomy dream I lie.

Bey ond the walls of G usu stands the Hanshan T em2 ple,

The tolling of the bells greets my ears in the dead light.     

—王振国[12]译诗一用“while,under,with,bey ond,from,on, for”等连接词对意象的环境作了逻辑规定,但这首译诗注意到了形式通顺却没有顾及诗歌的灵魂———“意”,只有第一句体现了萧索,而后面几句没有如原诗那样渲染愁绪和解脱。而译诗二把后面几句把握得很好,如“dim fishing lights”是根据视野和心情添加的,对意境的渲染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in gloomy dream I lie”是原诗的诗魂,不能少去。而“bey ond the walls of G usu stands the Hanshan T em ple”中的“wall”形象地体现出红尘与超脱的一墙之隔。此外,“stand”使寒山寺有了生机,因为正是寒山寺的钟声敲碎了作者游移不去的愁绪。并且,译者用“greet my ears in the dead light”来体现主人公的心情变化。这些意象因为被赋予了情感而创造出真实的生命净化。

从以上对唐诗翻译译本的分析可以看出,诗歌意

象美的传递是可能的。在具体实践中,译者运用了很多技巧,比如对原诗意象的“模仿、阐释、修正和省略”,这些都要根据原诗的意境构造和以译诗读者的审美体验为参照。其中“模仿”适用于能被译诗读者理解的意象翻译,对于译诗读者所不熟悉的意象则要根据上下文进行“阐释、修正”,对译诗的审美体验没有帮助的,可以省略或用类似的意象来替换,以达到整体建构译诗的目的。在意象翻译的时候,译者实际在进行原诗的审美体验和译诗的审美重建,这是一个根据原诗进行重新创造的过程。

三、结语

通过翻译,意象这一富有审美蕴涵的词从中国诗歌中惯用的含蓄委婉的表达手法转变为西方诗歌创新的思路。艾略在特别强调诗中的“意之象”时说:“表情达意的唯一的艺术公式,就是找出‘意之象’,即一组象,一个情景,一连串事件,这些都会是表达该特别情意的公式。如此一来,这些诉诸感观经验的外在意象出现时,该特别情意就马上给唤引出来”[13]。这种理解与刘勰的“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的诗歌表现手法如出一辙。而意象本身所蕴涵的含蓄模糊的画面美发挥了读者的想像和移情,满足了读者的审美体验。这正是意象主义所倡导的:让人自己的声音来说话,让人自己的感觉来感悟。意象,亲切地召唤着人们对本真的自我回归。

在诗歌翻译中,意象美的传递很重要,但要根据情况来决定意象是保留,还是舍去,是增添还是替换,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都要围绕意象对意境的渲染和阐释,只注意语言表层结构的形式对等不仅不能传达诗的意境,还会削弱或误导对意境的审美领悟。法无定法,关键的是看译者对原诗的理解和把握程度,译者的艺术灵感和对译入语语言文化的熟悉程度。(本文得到冯斗教授的指导,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参考文献

[1]许慎.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459.

[2]宇文所安编.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30.

[3]刘勰,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95.

[4]李泽厚.美学四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

Journal of UESTC(Social Science s Edition)Dec.2007,Vol.9,No.6社,2001:261-263.

[5]江柳.诗歌美学理论与实践[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8:72.

[6]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12.

[7]FRE UD,ZH U G ang.T wenties Century Western Critical The2 ories[M].Shanghai:Shanghai F 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61.

[8]鲁・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623.

[9]李河.作为语词复制的‘模仿’[J].求是学刊,2005,(1):60.

[10]POUND,EZRA.P oems and T ranslation[M].Washing2 ton:Library of America,2003:34.

[11]秦寰明.中国文化的西传与李白诗———以英、美及法国为中心[E B/O L].[2006-01-20]1http:ΠΠw w w.cp.com.cnΠemdΠ17Πnewsdetail.cfm?iCntno=1075.2000(1).

[12]王振国.简析古诗翻译中的模糊语境[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8,(4):84-85.

[13]习华林.意象在英汉诗歌翻译中的地位[J].外语教学,2001,(6):36.

The Aesthetic T ransference of Image in Poetry

—With Analysis on V ersions of T ang Poems

WEI Quan2feng

(S 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 China)

Abstract The image in poetry is the im portant factor to represent aesthetic quality;therefore the translation of im2 age concerns the trans ference of aesthetic quality of original poetry.From aesthetic perspective,the paper is focu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image and its aesthetic quality to dem onstrate that the image is the poetic appealing by means of descrip2 tion,simile,metaphor or metonymy,etc1,which is endowed with possibility to be translated for the comm on nature am ong people and heterostructure am ong things.By analyzing the versions of T ang P oems,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under2 standing of original image and ideorealm is the key factor in translation,and the translator should interpret or adapt the original image according to the target context,which is instructive for poetry translation.

K ey Words poetry translation; image; trans ference

(编辑 戴鲜宁)

・学术广角・

我国救济制度的完善

胡锦光在《河南省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上发表文章认为,法定化的权利分为权利和法律权利,相应的法律上的救济分为救济和法律救济。救济是与法律救济相对应的概念。我国已建立了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等普通法律诉讼制度,以及公民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救济公民的法律权利。但关于救济却只有和有关法律的规定,没有形成制度性的、实效性的、可操作性的程序,因此无法给权利的受害者提供真正的保障。因此,有必要在现有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完善。

・宣 文・Journal of UESTC(Social Science s Edition)Dec.2007,Vol.9,No.6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