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一年级新生适应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025-09-29 02:46:36 责编:小OO
文档
一年级新生适应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摘 要】幼小衔接是否成功直接影响到儿童未来的发展。为了有效地减缓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的焦虑,帮助他们从幼儿园学习生活平稳过渡到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可以尝试开发一套适应性课程,坚持课程、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在课程开发上强化基础性课程的整合和活动性课程以及“三习”课程的开发;在课程实施中强调适应性训练,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秩序观念和学习习惯;在课程评价中关注过程,尊重差异,实施多元化评价。 

  【关键词】新生 适应性课程 开发实施 

  幼小衔接一直是教育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幼小衔接是否成功直接影响儿童未来的发展,因此这一问题历来受到教师、家长以及的极大关注和重视。笔者于2015年6月参加了省教研室组织的小学“疑难问题”教学研讨会,研讨主题是“幼小衔接”。会上,与会者分组讨论了“省‘幼小衔接’指导意见(征求建议稿)”。2015年9月15日省教育厅发布了《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幼小衔接”教育的指导意见》。这些都为幼儿园和小学有效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指导。《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幼小衔接”教育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对幼儿、小学的不同要求,特别强调了小学要坚持知识“零起点”教学,并放缓入学初始阶段的教学进度等等具体可操作的要求。为了落实省教育厅发布的指导意见,有效减缓一年级新生入学的焦虑,帮助孩子由幼儿园学习生活平稳过渡到小学学习生活,让更多普通的孩子尽量缩短不适应期,笔者作为学校分管教学的校长,组织了教师团队,尝试为一年级新生开发出一套适应性课程,坚持课程、教学、评价的一致性,推动课程、教学、评价、管理改革的协同转变。这一课程的开发极具现实意义,能为执教一年级的教师提供最切实际的帮助,能使他们从思想认识到教学行为都真正做到“幼小衔接”的适应性教学与管理。 

  一、适应性课程的开发 

  课程目标:帮助一年级新生克服畏学、恐惧的心理,缓解学生入学的焦虑,帮助学生由幼儿园学习生活平稳过渡到小学学习生活,在轻松的适应性课程学习中,让学生喜欢学校生活,愿意和教师、同学交往,为新学期顺利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课程内容:根据适应性课程目标、一年级课程内容及新生学情,我们进行了基础性课程的整合、活动性课程的开发及校园“三习”课程的开发。 

  (一)基础性课程的整合 

  现行基础课程存在一些问题,如门类过多、内容重复、模块重合等。虽然不同的课程下的课时目标不同,但是在相同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行整合。根据一年级基础课程内容及新生学情特点,我们进行了以下的整合: 

  (1)“品德与生活”与“语文”开学第一周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2)“美术”第一课《新朋友》制作名字牌与“音乐”第一课《好朋友》整合。 

  (3)“人?自然?社会”中的各项游戏活动和“实践活动课”整合。 

  (4)“人?自然?社会”与“班队活动课”整合,增加学生的技能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的情绪管控能力。 

  (5)“数学”准备课与“人?自然?社会”中的“管理我们的物品”内容整合,结合数学的序列体验教学,学会有条理地整理学习用品。 

  (6)“语文”入学教育与“品德与生活”内容整合,开展如参观新校园、认识新同学等活动,给学生提供交流表达的机会,缓解入学的焦虑和不安。 

  (二)活动性课程的开发 

  儿童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有权去欣赏和体验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世界幼儿教育联合会奥德丽?柯蒂斯教授说:“We can learn less,but we should learn deeper.”意思是,我们可以学得少一点,但应该学得深入一些。任何学习都应当让儿童深入地探索和体验,才能获得真正的教育。为帮助学生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在环境、制度、课程、教育教学方法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变化和衔接,达到调节、观察和动手实践的目的,笔者所在学校开发了以下活动。 

  1.晨间微活动 

  俗语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晨间空气清新、舒心,是进行体育活动的好时机。实践证明,开展多种形式的晨间活动,不仅能锻炼儿童肌体,增强体质,还能培养其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开发了微朗诵、微运动和微谈话的“三微”晨间活动。 

  2.半日调节活动 

  根据新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为了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每天上午的第四节课安排不同的活动。同时结合“人?自然?社会”,制定如下调节活动:“做游戏”“玩小棒”“跳房子”“挑花线”“踢毽子”等。 

  3.午间观察活动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个人的智慧应从观察天上和地下的实在的东西中来,同时观察越多,获得的知识越牢固。” 观察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观察活动分为:物体观察活动、展示观察活动、现象观察活动、户外观察活动四种活动类型。在适应周,根据不同的需求,利用午间活动时间,班主任组织学生参加不同的观察活动。 

  (三)“三习”课程的开发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大量的事实表明: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是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形成的。而小学一年级恰恰是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作为一年级教师除了做好教学工作以外,对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也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开发适应周的行为习惯课程,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品行习惯构建“三习”课程,以帮助新生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生活习惯 

  从路队训练、文明就餐、课间活动等方面,把活动作为课程内容,利用活动体验、习惯训练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他们适应小学校园生活。 

  2.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训练是新生适应小学生活的必要内容,根据适应性的课程目标,提高学生参与学校学习、生活和活动的能力。我们从整理桌凳、整理书包、整理抽屉进行训练,编辑朗朗上口的口诀帮助学生养成习惯,设计评价活动巩固训练成果。     3.品行习惯 

  从文明如厕、喜爱阅读、友好交往等方面构建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从幼儿园的好孩子过渡到小学的好学生。 

  二、适应性课程的实施 

  (一)一年级新生适应周周课表设置。(附后) 

  为了缓解一年级新生入学焦虑,开学第一周对一年级新生实施适应性训练。因此在适应周课表的设置上,按照“三习”课程、活动性课程、基础性课程重新排课,减少基础性课程内容,增加“三习”课程和活动性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秩序观念、习惯观念,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二)课程教学的形式 

  1.协同教学 

  协同教学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两个以上教师的合作下,负责担任同一群组学生的全部教学或主要部分教学。教学内容可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1)主题不同。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依照学生的兴趣来分组,对每个主题都可以深入地探索。 

  (2)个别差异。同一个班上,总是有些学生学得快,有些学生学得慢,教学活动的组织按照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成效的差异分组,教师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指导。 

  2.全科教学 

  全科教学的实行能在一定意义上打破学科间的壁垒,最大程度上减少目前课程体系中还存在的“少、慢、差、费”现象,充分体现教师在课程改革与建设中的主动性、自主性,发挥教师的创造力。 

  3.跨学科教学 

  依托学科课程和学校活动进行跨学科整合,组织和设计激发学习动力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让每位学生平稳过渡。围绕统一主题,教师结合各自的教材内容,不再按照进度以一节课为单位进行备课,而是围绕主题进行内容梳理,调整教学进度,制定教学目标。教师互相协调合作,调整授课顺序,完成活动目标。 

  (三)条件的保障 

  1.活动器材 

  (1)午间游戏,从幼儿园借雪花片、积木等开发思维的玩具,在中午休息时提供给学生玩。 

  (2)大课间活动器材,结合阳光体育活动,让每个学生带绳子,在大课间活动时开展跳绳活动。 

  2.教师配备 

  由于一年级新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在上课过程中为了维持秩序,学校给每个班级配置了2位教师,互相合作,指导并培养学生的课堂规范。同时从六年级学生中抽调部分学生帮助引导一年级学生养成规范,例如如何就餐、如何排队等。 

  3.环境布置 

  作为低年级学生的教室,形式上要活泼别致,使学生产生愉悦感。布置的文字浅显易懂、标语规范醒目、图画精美有趣、色彩搭配适宜。同时设置一个活动角,可以让学生在活动角观察、休息、开展游戏活动等,以保证和幼儿园的教室环境保持一致来实现过渡。 

  对新鲜事物敏感性强是一年级学生的又一个心理特点。因此,教室布置要适时变化形式和内容,不断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时时刻刻有一种新鲜感。 

  (四)家长课程培训 

  开学前,培训学区内幼儿大班的家长。新学期开始,培训一年级新生家长,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的理念和行为。形成家校合力,促进学校适应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三、适应性课程的评价 

  本着“学科整合,内容整合”的原则,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实施评价多元、关注过程、尊重差异的学科整合式评价。 

  1.评价策略 

  (1)形成性评价:根据学科特点进行评价。有些学科的评价可以分项进行,如语文书写、朗读、口语表达等,可在日常教学中评价,学生不满意可以申请再次评价。 

  (2)个性化评价:多样性、分层次地设计评价内容,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测评,让有特长的学生选择自己比较优秀的方面展示才华,发展个性。 

  (3)多元评价:充分利用教师评、家长评、自我评、同伴评等多种形式实现多元化的评价,努力达到客观公平公正。 

  2.评价内容 

  (1)“三习”课程的评价。 

  ①生活习惯:就餐、路队、升旗仪式等规范。 

  ②学习习惯:写字姿势、坐姿、看书、整理书包等规范。 

  ③品行习惯:按时到校、课堂听讲、课间文明游戏、阅读活动等规范。 

  (2)亲子校园体验活动评价。 

  采用体验形式,由家长陪同,到每一体验站点,熟悉情况,并参加活动,而后给与积分,帮助孩子初步感受校园学习生活的环境、秩序、要求等,激发孩子对校园学习生活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小学学习生活的接纳程度,缓解入学焦虑。 

  参考文献: 

  [1]李华.试论双向互动视域中的幼小衔接教育[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08). 

  [2]陶翠萍,林存敬.小学幼小衔接教育工作初探[J].科教文汇旬刊,2013(02). 

  (浙江省天台县始丰小学 317200)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