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伯牙绝弦》课堂实录张聪
2025-09-29 03:03:33 责编:小OO
文档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北京市  张聪

整理:四川省  龚蕾

课前问好:

师:好!上课!

值日生:起立!

生齐:老师,您好!

师:好,同学们好!同学们请坐!

正式上课:

师:上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伯牙绝弦》这篇课文,这节课,让我们用心感受一下这篇杰作。

(生自读课文)

师:好,你看,这句话能读好吗?(师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师:嗯,你仔细看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自己的知音了。

(师范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师:理解了意思,我们就能读好这句话,自己再读读。

(生自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师:长句子读好,我们读文言文,侧重它的字字句句。你看——

师:你发现了什么?请你。

生:我发现在一篇课文里面,一个字可能出现了很多次,但是它不一定是同一个意思。

师:你能继续说下去吗?比如说善字,

生:比如: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两个善字是表示他们两个都很擅长的意思,善哉的善字我觉得应该是语气词。

师:都是好的意思。同一个字表达的意思却不一样,这就叫一字多义。

师:看一看,发现了吗?……是什么意思?

生:它们都是想的意思

师:就像你所说的那样,不同的字表达了同一个意思,这在我们以后的学习中,还会遇到。不同的意思。

师:故事为我们留下了这样的结局,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不少的同学保证一定有问题想要问?

生:我想问为什么子期死了,伯牙就要破琴绝弦?

师:想得好,问得好,还有吗?

生:我想问,什么叫复鼓?

师:为什么伯牙一定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复古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两个问题。

生:我想问,伯牙为什么觉得,这世上本来就没有知音嘛。我想问,为什么伯牙觉得子期死了就没有知音了?

师:为什么世界上再无知音?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几个问题。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这句话就能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认为应该是伯牙觉得,他在这世界上已经再也没有知音了,所以弹琴对他已经没有意义了,所以他就破琴绝弦了。

师:你说对了一个关键/词——知音,我就把你说的这个词写在黑板上。(板书:知音)

师:在这里,知音是什么呢?我们都来看课文,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知音是什么?可以把你的想法写在学习单上。

(生动手在学习单上写上自己的理解。)

师:好,同学们,我们来看一看,我们高年级要求同学们写字要写得正确、美观、还要有一定的速度。怎么样?心灵相通,心有灵犀……这边的同学要继续加油,啊,我们再来看看所写的内容,有的同学写了知心,有的同学写了心灵相通,还有的人写了心有灵犀,词语表达了自己对知音的理解,……同学们写的……大家谁理解了他们其中一个人的想法,愿意说说。来,你说。

生:我根据课文想说说(学生名)的意思。因为……所以他写的是心灵相通。

师:你是结合了课文内容查到了自己对知音的理解。原来知音还是一种情操,还有对对方的用心。其他同学呢?你理解了谁的想法?

生:我觉得我理解了曹雪的心有灵犀,因为我觉得心有灵犀的意思就是,不管他还想着最想的,他的知音都会知道。

师:你想的。你想的我能知道,我想的你也知道。两颗心贴在了一起,这不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嘛。还有吗?

生:我了解了(学生名)说的知音。意思是因为是——

师:你了解了知心。谈一谈对他的理解。

生:知音就是一个非常了解自己的人,而且里面伯牙和钟子期有共同语言,所以就是知心。

师:有共同语言,你想的和我想的能交融在一起,这就是知音。刚才这几个同学说的,说到你的心里去了没?我想你们也一定有话想说,谁来最后一个?来,小雪。

生:我觉得知音就能迫切地感受到他人所想的,就叫知音。

师:哟,都不用语言了。你想的,我就能默契的知道,这就是心灵相通。伯牙和子期就是这样,心与心的交流,我们来合作的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好吗?

生:好!

师:我来做伯牙,你们来做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生齐: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子期,我的心在这里呀!(播放音乐:高山)子期,你会怎么说?

生:我会说,峨峨兮若泰山!

师:你的心是在这峨峨高山之中!子期,你会怎么说?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我的心在这里(播放音乐:流水)子期——

生:我会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真是伯牙所念。

生齐:钟子期必得之。

师:伯牙子期会念些什么呢?有高山有流水,还会念些什么?你们想象开始,来,(学生名)。

生:我觉得他会想象些清风明月,

师:皎皎明月,徐徐清风,可能会出现在伯牙的旋律之中。

生:他还有可能会想到大自然,

师:大自然中勃勃的生机,也可能会出现在伯牙的乐曲之中,

生:我觉得他还可能想到春雨。

师:绵绵春雨也可能会出现在伯牙的琴里。可是,课文中却只写了,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知道这个志字在古代的写法很有意思,我们来看看——(多媒体出示“),下面是一颗心,上面是一只正在行走的脚,志的意思就是心所去往的地方,伯牙和子期的心到哪里去了?

生:我认为他们两个人的心都来到了他们的心中。

师:都来了高山流水之中,我们的古人常常借高山流水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和胸怀。杜甫写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借山来抒发自己的志向;李白也曾写过“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借水来抒发自己的心。……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生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峨峨兮若泰山!说出了我怎样的志向?

生:说出了我想象泰山,说出了俞伯牙想像泰山一样的……情怀。

师:说出了想象泰山,你说得好,就是说出了我高远的志向,……伯牙抚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生齐:“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洋洋兮若江河!又抒发了我怎样的胸怀?

生:说出了伯牙宽广的胸怀。

师:说得好,知我者,子期也!此时,你对知音又有了怎样的理解?可以补充修改你的学习单,开始——

(学生修改学习单,再次写下自己对知音的理解)

师:好,我们来看这几个同学写的。这两个字写得又大又工整,真漂亮!……对于知音的理解是越来越深了。有的同学写了重聚,有的同学写了志向相同,有的同学写了志同道合,我们对知音的理解从心到志,子期就有这样的知心者,知志者呀!刚才,提了个问题,伯牙为什么在子期死后,一定要破琴绝弦?是呀,那样的知心者、知志者死了,为什么一定要破琴绝弦?别着急,上节课,我们借助资料了解了伯牙子期,这节课我们手边的资料也能继续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打开课文,看看下面的资料——(生看资料)

师:好,同学们,我们来交流一下、此时,你对伯牙绝弦又有了怎样的理解?伯牙为什么一定要破琴绝弦?

生:因为,因为伯牙的琴艺很高超,只有钟子期一个人能够理解他的心意,

师:只有钟子期一个人能理解他的心意,这个关键/词你抓得好,独一子期呀!

生:子期现在死了,伯牙认为,能够适当听出,再没有可以听得懂他琴声的人了,所以他弹琴没有任何意义了,所以他就破琴绝弦了。

师:这是你根据资料获得的感受,是吗?还有吗?来。

生:因为俞伯牙认为钟子期都死了,还弹给谁听呢?

师:根据资料说说,你从哪儿获得这样的感受?

生:我是从第一……里面获取的。

师:……

生: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因为千百年来,两个知音在一起是非常不容易的,当时是古代交通又不发达,也没有像我们现在这么通讯发达,所以,即使有俞伯牙这样的知音,也非常难遇到,所以钟子期好不容易,呃,钟子期和俞伯牙好不容易遇到了,现在钟子期死了,俞伯牙伤心欲绝,所以再也不弹琴了。

师:好一个知音难逢!说得好,还有吗?

生:……我觉得伯牙心中有高远的志向和宽广的胸怀,没有人能知道,只有子期能了解他心中的志向,

师:只有子期,再无二人,其实课文中也写到这个问题,哪个词写出了再无二人?

生:我觉得应该是再无知音。

师:是啊,再也无知音,你看资料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刚才有位同学问道:为什么伯牙认为世界上再没有知音了?是(学生名)问的吗?我想听听你读过资料之后,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觉得千金易得,千金万两非常难求,知心一个也难求,

师:说得好,知心一个也难求,(学生名),你把难求二字写在黑板上,我们一起把这个词语补充在学习单上。

(生板书,其余生补充学习单)

生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当他志在流水时,只有子期会对他说:

生齐: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所以,子期死了,

生齐: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师:所以伯牙此时满腔的悲痛,就化成了课题中的一个字

生齐:绝

师:痛失知音的朋友,再所难痛,当他志在高山时,再也听不到子期对他说:

生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当他志在流水时,再也听不到子期对他说: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山河依旧,物是人非,面对子期的墓碑,伯牙思绪万千,(老师播放音乐: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筼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伯牙绝弦发生在春秋时期,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被遗忘,(播放音乐:高山流水,同时出示诗词,)这是两千多年前汉代的诗人写下的诗句,这是1700多年前魏晋诗人发出的感慨,这是1300多年前唐代诗人对知音的佳话,这是800多年前宋代诗人对知音的赞赏,这是400多年前明代诗人写下的诗,这是100年前为悼念自己的好友而写下的诗,从这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他们对失去知音,好友这样的事感到悲痛。

师:这样的悲痛震撼着一代一代人的心灵,还有吗?

生:刚刚读了,我读了写给他已故知音的诗句,我觉得他和俞伯牙非常有共同,因为他们都痛失自己的知音,觉得非常痛苦。

师:是啊,伯牙绝弦已成经典,知音琴真已成文则,当我闻到此时高山流水,伯牙钟期之妙旅时,你会想到课文中的哪些语句?

生:我会想到: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牙琴从此绝时,你又想到什么样的语句?

生:我读了那两句诗后,我又想到课文最后的一句: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师:一幕又一幕,仍然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打开课文,我来表现一个人物,你们来……我说:伯牙善鼓琴,

生齐:钟子期善听。

师:我说的是: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生齐: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我说的还是伯牙,你们,志在流水,

生齐: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我说的又是伯牙,你们,伯牙所念,

生齐:钟子期必得之。

师:下面,我来表现子期,子期死,

生齐: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师:就在我们这一答一应之中,你发现了什么?我说的是,你们说的是?

生:我们说的是子期的话,你说的是伯牙的话?

师:一句伯牙

生:一句钟子期,

师:有伯牙必有子期,有子期方显伯牙,真是知音难追啊!相信伯牙绝弦这篇课文,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真情,已经凝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让我们一起背一遍,伯牙绝弦——

(师生齐背课文。)

师:将课文打开,今天我们的第一项考验,让大家测试已经完成了,伯牙绝弦这个故事出自列子中的……篇,在……篇中,还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比如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纪昌学射》等等等等,在本单元的语文园地中,这样一篇成语故事《响遏行云》,也出自列子汤问篇,今天的第二份作业是推荐大家阅读列子中的汤问篇,我为大家买了列子这本书,我把这本书送给咱们班的同学,希望大家能够在课下继续阅读。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值日生: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谢谢同学们!

生齐:老师再见!老师们再见!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