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在养成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2025-09-29 03:01:50 责编:小OO
文档
在养成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人的正确思想和行为不会先天就有的,而是靠后天教育和养成的。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养成教育开始,从一点一滴抓起。

    教师要把握好“教育”的时机,要善于从教育对象思想反馈的信息中及时捕捉教育的契机,这种契机往往稍纵即逝,教师应有教育的机智,随机施教,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

    首先,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责任感是影响做人最基本的问题,是学会做人的基点。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先要培养起他们对自己的责任感,关心自己的前途、人品、学业和健康,自爱、自尊、自立、自强,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对家庭、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其次,教育学生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它主要表现人与人之间在交际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在工作中我感到学生在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差,或考虑问题过多地从自己的利益和角度出发;或自视清高、孤独离群;或是非淡漠,交友不慎等等。究其原因:一是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多与长者相处,缺少伙伴,受到的迁就溺爱多些;二是因为家庭、学校对培养这方面能力重视不够,学校现行教材中缺少这方面知识的系统内容。因此,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任课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应重视培养学生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不能忽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成长与身体成长一样,需要从多渠道汲取营养,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满足于开设了多少德育课程,开展了多少次主题活动,重显性、轻隐性,忽视了发挥教师示范、自然陶冶、校园文化、学科渗透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学生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他们的思想时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消极影响,并在学习中暴露出一些错误的对学生的真实思想,认识。教师不应回避,应有教育的机智,随机施教,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分清是非、善恶、美丑,纠正他们的错误认识,使他们的思想认识得以净化和升华。

    影响和促进学生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认识到德育工作应该社会化,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才能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新格局。所以,我们努力探索多方位的教育途径,积极构建校园──社会教育网络。比如,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精神,锻炼顽强的意志,提高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增强责任心,使身体得到锻炼等等。

    教师在教育中起着引导作用,要高度来重视德育工作,因此,有无明确的育人意识是提高德育效果的关键。尤其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小学生模仿性强,教师为人师表,是学生的直接榜样,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学识水平无时不在影响着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生活里难免有牢骚,教师也不例外。因此,德育不能孤立地进行,教师必须有真才实学和良好的思想修养,潜移默化地渗透,才能更好地发挥德育教育的功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养成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