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第四章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2025-09-29 02:59:34 责编:小OO
文档
第四讲: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第一节: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一、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1、基本过程和要素

基本过程:眼睛-神经脉搏冲动-大脑-肢体紧张感觉-大脑按照惯用方式把感觉变成字句-声波

A、感觉:视、听、触、味、嗅。人内传播出发点。

B、知觉:感觉的集合,对事物整体印象综合把握的过程。

C、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知在头脑中的再现。事物特性的记忆。(形象符号)

2、理论上,人内传播 D、概念:对于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进行思维的工具。(语言符号)

由以下要素构成: E、判断:对事物之间关系和联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人类决策的基础。

F、推理:从已知推出未知,在判断基础上进行,在人类思维中体现出来。

人内传播不是个人孤立活动,而是体现与外部环境的时刻联系

3、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是对外部世界创造性、积极能动的反映

的特点 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任何其他传播类型,都必然伴随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既与人的生理机制相关,又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

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4、人内传播的有关理论

(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主要观点: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重要的影响,而自我意识的形成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自我=主我(I)+客我(me)

主我:意愿和行为的主体;由行为表现

客我: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形象;体现社会关系的潜在影响。

?个人自我意识完成主要依靠人内传播来完成。例如社会女性“自我”角色的确立过程。

(2)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自我互动——self interaction;人与自身进行互动。1969年,在《象征互动论》一书中提出。

?理论观点: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身作为认识的对象。通过与自己进行沟通与传播,创造性地理解他人对自己的“角色期待”,从而认识自己、调整自己、塑造自己。

(3)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一种形式(儒家理论)

二、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联系组成的新的传播系统。一般是指两个人之间面对面亲身传授,所以有时又称面对面传播,人对人传播。另外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借助于物质媒介(信件、电话、电报)进行的一对一传播也是人际传播。

A、获取信息以备生存和发展需要

1、人际传播的动机 B、建立与他人的合作关系

C、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了解他人和让他人了解自己

施拉姆认为:“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由于一些他们共同感兴趣的信息符号聚集在一起”就叫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关系。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1)提出时间: 1909年《社会组织》

2)观点: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认识,这种自我认识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因此,他人对自我的评价、态度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他人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所以,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

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像

联系表现为三个方面: 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像

自己对于他人这些认识和评价的情感

3)镜中我=社会我,人际传播是其形成的主要机制。

4)满足人的社会性精神和心理需求。消除孤独,共享喜悦,分担忧愁。

A、传播和接收信息渠道多,方式灵活。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并用

2、人际传播的 B、人际传播信息意义更为丰富复杂。传播语境会有特殊信息意义形成

特点和功能 C、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

D、人际传播是非制度化传播,建立在自愿和合意基础上

E、人际传播活动中,各方经验范围直接影响传播效果

3、人际传播与两级传播理论

?两级传播理论,传播学的经典理论之一。提出者是拉扎斯菲尔德。1940年,拉氏和其领导的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学研究所的同事们,对194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进行研究,两级传播论是研究成果之一。也被称为两级流动传播(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

?理论观点: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总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意见领袖,然后再由意见领袖扩散给全体公众。这一信息的流通过程分为两级,所以称为两级传播。

?两级传播理论模式:

大众媒介-?意见领袖-?社会公众

一级传播 二级传播(两级传播强调的是第二级,即人际传播的重要意义)

比喻:工厂生产的产品--零售商--大众。

4.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s)

?定义: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经常会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通俗理解:传播活动中,一小部分人,对某方面事态比较了解和关心,能向公众提供这方面信息并加以主观解释和判断。

A、与被影响者之间平等而非上下级关系

?意见领袖的特征 B、分布社会任何群体和阶层,但只是某方面“专家”

C

、上通媒介、下连公众

A、价值观的人格化体现(其人为谁)

?有研究者归纳了意见领袖不同于追随者的因素: B、能力(其人的知识)

C、可利用的社会位置(其人所知的人)

?两级传播论的缺憾

(1)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大量信息直接由大众媒介流向社会公众,中间不经过意见领袖。美国传播学家格林伯格从研究肯尼迪总统遇刺得出结论:只有最重要的和最不重要信息依靠人际关系发散,常规化信息依靠大众传播。

(2)将大众传播中的受众截然分为意见领袖和追随者两类人,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意见领袖地位不稳定,作用不宜扩大。

(3)在两级传播模式中隐含着一层意思:大众媒介是意见领袖的唯一信息渠道,这和实际传播现实不符合。

(4)两级传播模式将传播分为两级,但实际传播可能是n级。意见领袖只是多级信息流动中的中转站。

两级传播论有缺憾之处。但为大众传播研究开启了新思路--对于大众传播等级和层次的关注。

4、创新扩散论与人际传播

?所谓创新扩散,是指一种新事物,比如新观念、新发明、新时尚在社会中推广和扩散的过程。它与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密不可分。罗杰斯说,创新就是“一种被个人或其它采纳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实践或事物。”

?创新扩散(the diffusion of innovation)传播研究是在两级传播理论启发下展开的。这项研究的代表是罗杰斯和休梅克。1971年,两人在合著的《创新的传播》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创新扩散模式。罗杰斯的创新扩散模式包括三部分:前提(前奏)过程和结果(后果)。

?罗杰斯-休梅克的创新扩散模式

1)前提

1、个人特征 1、社会系统规范

(1)接受者变数: 2、社会特征 (2)社会系统变数: 2、对偏离的容忍度

3、意识到创新需要 3、传播完整度

4、其他 4、其他

2)过程包括四个步骤(有先后),在传播信源(新闻、报道、宣传栏、小册子、演讲、报告、书刊杂志宣传广告等)的影响下进行。

(1)了解。大众传媒起主要作用。

(2)劝服。对事物了解之后进行评估,人际传播作用大。在创新扩散中这个环节最为重要。

(意识到的创新特征-- 相对优越性、相容性、复杂性、可实验性、可观察性)

(3)决策。直接导致创新扩散的结局

结局有两种可能: 采纳(两种):一直乐此不疲;先采纳后半途而废

拒绝(两种):暂时不采纳,后会接受;固守成规,始终不采纳。

(4)证实。在做出决策后,还要设法寻求信

息资料以证明自己决策正确。

5.人际传播是“多媒体传播”

第二节: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一、群体传播

(一)群体的概念内涵

1.岩原勉:群体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现实群体多种多样。

2. 坦卡德认为群体的三种形式

?基本群体(primary group):两个或两个人以上组成的长期、严密、面对面联系的一种群体。如家庭、工作群体、单位等

?参考群体(reference group):提供了参考标准的群体,该群体归参考使用,无须归属。

?偶然群体(casual group):临时组成的被聚在一起。

3.勒庞关于群体的心理学理解

从平常含义上说,“群体”一词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个人,无论他们属于什么民族、职业或性别,也不管是什么事情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群体”一词却有着完全不同的重要含义。在某些既定的条件下,并且只有在这些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它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人所具有的特点。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一种集体心理。群体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存在,受群体精神统一律的支配。

——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满足个人需求

2、群体的社会功能和存在意义 (2)为个人提供信息和安全感

(3)表现自我和展示自我的场所

(二)群体传播及内部机制

1、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

?群体传播: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岩原勉)

?群体意识:群体成员所共有的意识。群体意识在群体传播中形成,一旦形成,会对群体传播产生重要影响。

2、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群体规范: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它在协调、目标达成、保证合作和维持群体同一性和为群体成员提供安全决策方面有重要作用。

?谢里夫的群体规范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不确定环境中,人们依靠别人的指导。同时群体影响能够超越群体存在,出现在没有群体的环境中。

3、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产生的压力。面临压力,个人或少数意见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少数服从多数,不是基于理性判断。

?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奥许(solomon asch)的线段实验。实验结果:123个被验人中,76%的人在多数意见影响下至少作了一次错误选择,而全部答案错误率为 36.8%。

?原因: 一是信息压力。一般认为多数人提供信息正确大于少数人。

二是趋同心理,遵从性,避免孤立

(二)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集合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群体,自发、集会、抢购风潮等。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是一种非常态的传播。

1、结构性压力。自然灾害,经济萧条等。

?三个条件: 2、导火线。触发性事件。

3、正常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变弱。

?集合行为中群体特点和信息传播机制

案例:海军上尉朱利安?费利克斯在《海流》中提到的事件。

事件启示:群体传播中群体幻觉现象。

产生机制:在期待中的群体;值勤者发现海上有遇难船只的信号这一暗示。

1、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漫游于无意识的领地,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在群体中,傻瓜、低能儿和心怀嫉妒的人,摆脱了自己卑鄙的感觉,会感觉到一种残忍、短暂但又巨大的力量。在某种暗示情况下,采取极端行动。在群体中,每种情绪和动作都有传染性。

2、群体模仿与“匿名性”:群体是一个无名氏,在群体中的个人不担责任。长时间融入群体中的人,个人会处于一种非自我的状态,变成不再受自己支配的玩偶。

3、集合行为群体传播“信息流”

?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的流言公式:流言的流通量=问题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R=i*a)

(1)快速增值

?在集合行为中,流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2)奇异回流

(3)伴随谣言。谣言和流言的区别。

二、组织传播 1、群体和组织之间的关系。

?需要明确的问题: 2、什么是pos系统?

3、现代组织的宣传活动可分为哪三个类型?CIS活动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