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熊芳芳阿长与山海经实录
2025-09-29 02:59:09 责编:小OO
文档
熊芳芳执教《阿长与山海经》课堂实录 

冷峻面孔下最深处的柔情

(学生:浙江永嘉桥头中学初二年级学生)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这节课呢我们不用课件,大家享受纸墨年华,我呢就忍受我的粉笔生涯,好不好?

生(齐踊跃地):好!

师(笑):好,我们过一种低碳环保的生活。据说这篇文章大家已经学过了对吗?

生(齐):对!

师:嗯,经典值不值得重读?

生(齐):值得!

师:很好,因为经典会常读常新。那么,我们今天就来重读《阿长与山海经》(板书课题)。这篇文章回忆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1:阿长。

生2:保姆阿长。

师:嗯,保姆阿长。题目写着“阿长与山海经”,其实文章当中与阿长发生联系的事物还有很多,对不对?

生:是。

师:与阿长发生联系的事物,还有很多,不只是《山海经》。我们来一一梳理。

(生七嘴八舌)

师:等一等,先找到头绪,作者最初提到的与阿长有联系的事物,是什么?

一男孩:阿长喜欢切切察察。

师:很好,阿长喜欢切切察察,作者便认为家里的什么事情跟阿长有联系?

男孩:作者家里曾经发生过一些小风波,他认为和阿长的这些切切察察有关系。

师:太棒了!阿长与小风波(板书: 阿长与小风波)。似乎家里的小风波都因阿长而起,看起来阿长像个长舌妇。好,这是第一个跟阿长有联系的事物。接下来呢?还有哪些事物跟阿长有联系呢?

生:阿长的睡姿。

师:能不能也用这种并列短语的形式说?阿长与……?

(生说不出。)

师:暂时表达不出来,谁帮他?(将话筒递向后面一女生)美女救英雄!

女孩(笑):阿长与睡姿丑。

师:“睡姿丑”是事物吗?阿长的睡姿直接影响到的是谁?

生:迅哥儿。

生:“我”。

师:她跟“我”在抢什么东西?

生:床位。

师:很好。阿长与床位(板书:阿长与床位)。阿长是一个保姆,是一个仆人,而鲁迅是一个小少爷,是一个主人,对吧?

生:是。

师:她跟她的主人抢床位,她霸占了主人的床位!好,继续,还有,阿长与……?

生:阿长与规矩。阿长有很多规矩,除夕的时候一定要说恭喜,然后还得吃福橘。

师:很好。阿长有很多规矩,除夕的时候一定要说恭喜,然后还得吃福橘。那么,我们不如说,阿长与福橘(板书:阿长与福橘)。因为这是一个在作者心目中印象特别深刻的意象。继续!

一男孩:阿长与长毛。

(生齐笑)

师(亦笑,且好奇地问):你们为什么笑啊?

一女孩:阿长并没有与长毛真正的接触过,应该是“阿长与长毛的故事”。

师:太棒啦!“阿长与故事”!(板书:阿长与故事)阿长并没有与长毛正面打过交道,她只是在向“我”讲一个关于长毛的故事。之前,阿长也曾经向我讲过很精彩的,又有点恐怖的、很刺激的……什么故事啊?

生(齐):美女蛇。

师:嗯,美女蛇的故事。阿长可会讲故事啦!还有吗?

生:阿长与《山海经》。

师:哦,我们刚才说的是在阿长与《山海经》之外,她还跟哪些事物有联系……

一男孩:阿长与隐鼠。

师:很好。阿长与隐鼠(板书:阿长与隐鼠)。隐鼠是个什么东西啊?

生(齐):鼹鼠。

师:嗯,书上是这样注释哦,但实际上,很多资料告诉我们说不是,它是一种叫作鼷鼠的小动物,是一种特别小的家鼠。鼹鼠可能还大了一点,鼷鼠可能才是鲁迅所描述的那个小东西。这个隐鼠是鲁迅在一个空房子里发现的,他听到里面有“老鼠数钱”的声音,于是就很好奇地进去找,结果发现一条蛇伏在长梁上,这只小鼠就趴在地上,受伤了,但是奄奄一息,还有一口气儿,他就把它救回来了,放在一个纸盒子里,然后慢慢地这只小鼠竟渐渐地复了原,但不逃走。于是隐鼠就成了作者的玩伴。鲁迅说这只小鼠只有拇指那么大,它会爬到饭桌上舔碗沿儿,吃人们吃剩下的菜渣,很可爱的,鲁迅非常喜欢它。那么,阿长与隐鼠又是怎么产生联系的呢?

生(窃窃私语):踩死……

一女生:阿长是谋死隐鼠的真凶。

师:哦,为什么用“真凶”这个词?可见在“真凶”以前,曾经有过什么?

生:鲁迅曾经怀疑过别人。

师:怀疑过谁?

生:大花猫。

师:鲁迅是曾经怀疑过大花猫,这种怀疑是谁对他造成的误导?

生(齐):阿长。

师:对,阿长告诉他,是大花猫把它给吃了,是吧?所以有一阵子鲁迅就很恨猫,他在很多文章中表达了仇猫情绪……

生(杂曰):《狗·猫·鼠》。

师:对!很好,真聪明!你们读过吗?

生(齐):读过!

师:哦,同学们的阅读面很广。他曾经想过要去找那个大花猫为隐鼠报仇,后来他发现真凶不是那只猫,而是……

生(齐):阿长!

师:阿长怎么会谋杀了他的隐鼠呢?

一男孩:是因为隐鼠爬到阿长的脚上,然后阿长一不小心把它甩下去踩死了。

师(笑):同学们有没有听到他刚才一会儿读阿长(cháng),一会儿读阿长(zhǎng)?

生(齐笑):有。

师:应该读什么啊?

生(齐):阿长(cháng)!

师:对。那阿长是不是长得很长很高啊?

生(齐):不是。

师:那她为什么被人们叫作“阿长”啊?

生:因为先前的先前,他们那里有一个女工,那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这个阿长过来替补,因为全家人已经叫习惯了,所以就没有去改口了。

师:哦,这样的,也就是说,阿长本来不是她的名字,她只是一个替代那个阿长的人。那么,这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女人。她并非出于本心,而弄死了鲁迅的爱物——那只隐鼠,所以鲁迅就恨上她了!当然,那是童年时候的鲁迅。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当中,有几个鲁迅呢?

一男孩:六个。

师(笑):六个?孙悟空哪?七十二变?

(男孩认真概括了童年鲁迅对阿长的前后变化的不同心情。)

师:好,概括得很详细。他所说的六个鲁迅,原来是指鲁迅在不同阶段对阿长的不同心情和眼光。如果我们将他所说的六个鲁迅再精简一下,几个鲁迅?

生(齐):两个!

师:对,两个。哪两个?

(学生顿时议论纷纷)

一女孩:一个是童年的鲁迅,一个是中年的鲁迅。

师:很好,一个是童年鲁迅的眼光和心情,一个是中年鲁迅的眼光和心情。(板书:童年鲁迅 中年鲁迅)那个中年鲁迅的眼光和心情,包容了童年鲁迅的眼光和心情,童年鲁迅的眼光和心情就像一块纯洁无暇的玉一样,本真而纯朴,镶嵌在其中,而中年鲁迅,成熟以后的他回过头来看曾经的自己和阿长,他的种种理解就像黄金一样闪光。所以这是一个金镶玉式的结构。刚才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童年鲁迅对阿长的情感是一直在变化的,刚才他所说的六种心情,是你们老师给你们归纳过对不对?

生:是。

师:很好。关于这六种心情的所有事件当中,你觉得哪件事情描写得最为简略呢?笔墨用得最少?

生:谋害隐鼠最少。

师:哦,写阿长谋害隐鼠的文字最为简略。可是我就觉得奇怪了,人们常说,恨的感情往往比爱的感情更为深刻,更为持久。应该来说,这只小隐鼠是鲁迅非常喜爱的,无论阿长是有意还是无意,总之她是踩死了它。当时的鲁迅因而对阿长恨到了什么程度?看看课文是怎么说的?

生:极严重地诘问,当面叫她阿长。

师:还有呢?

生:找机会为隐鼠报仇。

师:想复仇,到这种程度了。以前的种种事情对他的影响都没有这么深刻,尽管长妈妈要逼着他“恭喜恭喜”然后吃福橘,尽管长妈妈会去向母亲告状,打我的小报告,但是都没有像这一次一样让“我”如此的憎恶她,甚至视若仇敌。为什么这本来应该是童年鲁迅最深刻的情感,他却用了最简练的笔墨轻轻带过呢?既不像写阿长与长毛的故事那样浓墨重彩,也不像写她跟他争床位,春节时逼他说恭喜和吃福橘那样细腻描述呢?

一女孩:因为鲁迅并不是真的恨阿长,这篇文章是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通过对比,更能突出鲁迅对阿长的怀念与敬意。

师:很好,请坐。她告诉我们:鲁迅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表达恨,而是为了表达怀念与敬意。而前面那些看起来是“抑”的内容,看起来是嘲笑阿长的内容,里面有没有“扬”的意味呢?阿长看起来什么都不懂,规矩又多,又跟我争床位,又无知又迷信,甚至说女人怎么样就可以防备大炮……看起来是在嘲笑她的那样的语言,里面有没有包含一种“扬”的情感呢?

生:有。

师:好,说一下。

生:他在说那些话的时候,里面有怀着对阿长的敬意。

师:举例子。

生:阿长在跟他讲长毛的故事时,说女人可以防止长毛来攻城,然后作者就感到十分的惊异,于是对她有特别的敬意。

师:这个敬意,你觉得是真的有敬意?还是说当时的“我”有敬意,现在想起来挺可笑的?

生:应该是当时的敬意,然后他现在想起来还是有这样一种味道。

师:什么味道?

生:在怀念她的同时又有些敬佩她。

师:敬佩她能够堵住人家的大炮?

(生齐笑)

师:他花大量的笔墨来写阿长讲长毛的故事,其中其实暗含着他对阿长的一种什么赞赏呀?

生:会讲故事。

师:很好,会讲故事!他是多么爱这样一个会讲故事的阿长啊!所以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

一男生:就有阿长讲故事的内容:美女蛇的故事。

师:很好,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阿长的故事就是一个启蒙教育。它能够带给孩子什么呢?

生:能够带给孩子想象的空间。

师:还可以满足孩子的什么啊?

生:求知的欲望。

师:好!还有呢?

生:好奇心!

师:很好!这些东西,都是别的人给不了他的,但阿长能。她会讲很精彩的故事,尽管听起来很荒谬,但是鲁迅现在回忆起来,他就觉得阿长很可爱,她给他的童年带来了好多的乐趣和丰富的色彩!好,继续看文章,看看还有哪些地方是看起来是嘲笑、是不耐烦、是讨厌,其实内心里充满了对阿长的爱与怀念的?

生:阿长懂许多规矩,“我”对此虽然是很不耐烦的,但是“我”现在想起来还是对她很有敬意。

师(笑):他敬佩她懂的规矩多?她懂得好多规矩,然后显得很博学?

生:不是,……(犹豫,不知应该如何表达)

师:好,在这个问题上,你心里好像有想法,但不明晰。对不对?(生点头)好,无法明晰的时候,我们可以进行比较。我们先来看看阿长的规矩吧,除夕的时候一定要“恭喜恭喜”,然后吃一点福橘,我们来看第6段:“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辞岁之后,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意使用。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泥人,糖菩萨……。然而她进来,又将一个福橘放在床头了。”然后,就是阿长郑重的交待,要怎么做怎么做。大家有没有读过鲁迅的《五猖会》啊?

生(齐):读过。

师:你们怎么读那么多书啊,太了不起了!《朝花夕拾》你们整个读完了是吧?

生:是的。

师:哦,那太棒了!《五猖会》里面有个情节你们还记得吗?我们要去赶庙会,大家伙儿起了个大早,一条大船已经在外面等我们了,吃的喝的也全都带好了,正准备出发的时候,父亲要“我”做什么?

生(齐):背书!

师:要“我”背读了才能走,“我”在那里背了好半天,终于背熟了,那些工人就像庆祝“我”的胜利和成功一样把“我”举起来,然后我们一起将船开拔去看庙会了,但鲁迅的心里怎么样?

生:没有一点先前的快乐了。

师:完全没有之前的兴奋和快乐了,而且,关于那场庙会,直到现在,他的记忆清晰如昨的只是什么?

生:父亲让“我”背书。

生:“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要让我背书。

师:非常好,父亲让“我”背书,以及“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要让我背书。太煞风景了!大家都兴高采烈地要去看庙会,也就是像这篇文章的第6段中所说的“最高兴的时节”,脑子里面全是浪漫的幻想:我们要去看庙会啦,就像这里:过年啦!明天就可以用压岁钱去买自己喜欢的小东西啦!结果一个人突然出现,按住你,对你说:你要先干嘛干嘛,然后才能干嘛干嘛。想想这个时候,鲁迅是不是也会觉得阿长像父亲一样很煞风景啊?

生(齐):是。

师:但是为什么他肯原谅阿长,却不肯原谅父亲呢?

一女孩:因为阿长的这种行为是一种迷信的行为,这种迷信只能说明阿长生活得很苦,所以希望得到祝福;而父亲的行为是一种古板,不懂孩子的心理。

师(问她的同桌):你有补充吗?

生(同桌):我觉得鲁迅对阿长的生活是感到有点怜悯的,而且阿长去世得很早,她最终也没有得到她想要的生活,阿长之所以这样做,其实是想让自己过得,过得,过得……

(生齐笑)

师:阿长这样做只是在表达她对幸福美好生活的一种……

生(同桌):向往。

师:非常好。这两位同学相互补充,给了我们一个很不错的答案。她们说,阿长这个时候的规矩和煞风景的举动,流露出来的是她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是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对于生活的一种最朴素的愿望,“我”是可以理解的,是吧?但是父亲呢,是一种功利的目的和动机:你要好好读书!将来才能有个好前途。就像贾政对待宝玉一样,对吧?

生(杂曰):他也逼着宝玉读书,考功名。

师:对,这种功利的欲望跟朴素的愿望是有区别的,所以“我”可以原谅阿长在我最高兴的时节,那么煞风景地逼我说“恭喜恭喜”然后吃福橘,但是“我”似乎一直不能原谅父亲逼“我”背书的那件事情。所以,在关于吃福橘的事件的叙述当中,“我”看起来的确是有许多的不耐烦,但是“我”,现在的“我”,中年的“我”,还是能够理解她对于生活的那样一种朴素的愿望,而我们读者也可以感受到,对吧?好,我们继续看,还有哪些地方的描述是看起来贬抑,实际上包含了褒扬的情感的。就好像如果你是少年鲁迅,结果你的保姆总是跟你争床位,你是不是很烦?除了烦还是烦?有没有别的情感?

生:当时是很烦。

师:对,“我”当时的确是很烦,又拿她没办法,所以只能向母亲告状,是吧?

生:是。

师:母亲呢,有没有提醒过阿长?

生:有。

师:怎么提醒的?

(生杂读母亲的话)

师:我们找一位女同学读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师:好,体会一下,母亲含蓄地提醒长妈妈,又想说明白,又拉不下面子来。

(一女孩朗读)

师:好,读得不错。母亲关心儿子的睡眠质量,这个保姆呢,又喜欢跟他挤床位,所以她就含蓄地提醒阿长。阿长听懂了没有啊?

生:没有。

生:懂了。

师:到底是没听懂,还是懂却做不到,于是干脆装不懂啊?

生(笑):做不到,所以装不懂。

师:你觉得她懂了,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生(齐):她不开口。

师:哦,她不开口!其实她心里有数对吧?

生(齐):对!

师:除了她不开口以外,还有什么地方让你看出来她其实听懂了?母亲的这个话好不好懂?

生:好懂!

生:连童年的鲁迅都明白了母亲的意思。

师:从哪句话看出来?

生:“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生重读“也”字)

师:太棒了!他抓住了这个“也”字!“我”也听懂了!一个小孩子都能听懂的话,你说她能不懂吗?她当然听懂了,她也感觉到羞愧,可是她知道自己做不到啊。然后到了晚上,“我”“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你看,这让人讨厌吧?但是中年鲁迅想起这些来,什么心情?有这样做仆人的吗?但是又觉得这样的仆人未尝不……?

生:这样的仆人真实而亲切。仆人一般都只想讨好主人,好从主人那里多得些好处,但是她就特别真,就像自己的母亲一样给他许多温暖。

师(笑):挤床也是温暖?

生:是家人之间那种温馨的感觉。

师:就是没有主仆之分,是吧?

生:是。

师:很好!我们就看到一个什么样的阿长呢?一个全无主仆概念的阿长!心思非常单纯,很真实的这么一个阿长。她并不像别的仆人那样,为了讨好主人而处处小心翼翼,当然她也并非故意与主人作对,她只是一个很率真的人,她不会处心积虑向主人邀功请赏,那么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她的“切切察察”的时候,你又如何理解,中年鲁迅又如何理解呢?一个喜欢说话,说闲话,又没有什么心机的人,这样的人,她其实是一种什么样的性格啊?

生:她敢于说真话,即使是自己主人家的事,她也没什么不敢说的,她很真实很单纯。

师:哦,很单纯,心直口快是吧?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了,她不会去想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她只是头脑简单,心直口快的一个性情中人而已,倒也未必是故意要挑起什么矛盾,所以她并非存着什么样的恶意而去说三道四的。还有没有呢?她向母亲打我的小报告,对我讲各种的规矩,什么“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倘若有人唤你的名字,万不可答应的”,包括后面说小孩子要小心被长毛掳去的,等等,其实都反映了什么呀?

生:我觉得这都反映了阿长很关心我,一心为我着想。

师:非常好!其实就是一心关心他,疼爱他,生怕他哪儿不好了。她不懂分辨,也不想去分辨,反正只要听人家说这个东西是不好的,不管真的假的,孩子啊,你就不要去碰,啊?就是这样,一个慈母的心怀。当鲁迅写下这些记忆的时候,他心中其实一直怀着一种深厚的什么情感?

生:怀念。

生:敬爱。

生:感激。

师:很好!还有吗?

生:怜悯。

师:很好,从哪儿看出来?

生:课文最后说“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师:很好,直到现在,“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这些文字里有深刻的怜悯:她不曾拥有自己的名字,不曾拥有自己的生活,她只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没有生过孩子,她没有做过真正意义的母亲,可是,她比一个母亲更懂得怎样做母亲,比一个母亲更懂得如何去爱孩子。这就是鲁迅在对她的同情之中又深怀敬意的重要原因。大家知道吗,在鲁迅的文章当中,很少提到谁?

生(齐):他自己的母亲。

师:对,更不要说用一整篇文章专门来纪念母亲。没有。为什么啊?他爱阿长,几乎胜过爱他的母亲,为什么啊?

生:我觉得他的母亲对于他想买《山海经》这件事情不是很在意的那种,对于他生活中的一些事情都管得很严。但是阿长就很在意鲁迅的感受。

师:好,母亲对鲁迅的感受并不是很在意,又管得严。不像阿长这样掏心挖肺地去为他做一切事情。而且我觉得,在鲁迅的经历当中,可能这个,你们不大会去了解他的婚姻,有人了解吗?

一女孩:他有一个包办的婚姻。

师:对,他名正言顺的妻子朱安,是他的母亲给他包办的,鲁迅一点都不爱朱安,所以尽管有夫妻的名分,但鲁迅从来没有碰过她。朱安也就成了一个悲剧角色,但是对于鲁迅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剧呢?因为鲁迅是一个很讲道义的人,他跟很多那种多情才子是不一样的,他尽管想要追求自己的爱情,可是朱安就是他的一种道义,一个责任,是他背后的一个永远的伤疤。他曾经说:“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份礼物,我只能把她好好供养起来。至于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出于对母亲的顺命,他接受了。但是等到后来遇见真心相爱的许广平的时候,他一生都没能给她一个名分。一生都没有,最终都没有。所以这是他永远的痛。他的母亲生了他,却不懂得如何爱他,对于儿子,她给了她想要给的。但是阿长却给了……

生(齐):他想要的!

师:对,她给了鲁迅自己想要的。所以阿长虽然没有做过真正的母亲,但是她是一个比真正的母亲更像母亲的母亲。还有,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阿长”与“《山海经》”,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啊,根本就是一种不和谐。有没有发现?为什么不和谐?

生:她自己没读过书,不识字。

师:对,你看当阿长找到这本书,兴高采烈地来告诉鲁迅的时候,她是怎么说的?

生:三哼经!

师:对,三个字就错了几个字啊?

生(齐):两个!

师:三个就错了两个!“阿长”跟“《山海经》”根本不搭调!她是个完全没有文化的人,她不懂这本书是怎么一回事,她不像“我”前面提到的远房叔祖那么有学问,可是叔祖又有学问又有办法,却不见得肯为“我”弄这本书,“我”提都不敢跟他提,“我”不好意思逼他去寻,他是很疏懒的。一个有学问有能力帮我找到这本书的人,没有帮我去找。“我”问其他人呢,也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所有人都不肯帮“我”,不肯理会“我”,然而这个完全“不懂”《山海经》的人,帮助了我。所以我们看,阿长和《山海经》,首先是阿长不懂《山海经》(板书:不懂);然后,鲁迅,包括我们也都会觉得,这么一个懂都不懂的人,她是“不可能”弄到《山海经》的(板书:不可能);甚至,她也是“不必”去弄的(板书:不必),为什么呀?

(学生七嘴八舌)

一男孩:因为这不是阿长分内的事,她只需要做自己分内的事就可以了。

师:哦,作为一个保姆,照料好小主人的生活就好了,是吧?除此以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一女孩:鲁迅根本就没有跟阿长提过这回事,他完全没有想到要让阿长帮他找这本书。

师:很好,鲁迅说,“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是阿长自己主动来问的,所以这件事情是她“自找”的麻烦,没想到她真的给他找来了。她本来是不懂《山海经》,也不可能弄到《山海经》,而且也不必去弄这个《山海经》,但是,这个不懂、不必、不可能的人,做了一件……

生:别人有能力也不愿意做,她没能力却将不可能变为了可能的事。

师:非常好,所以在鲁迅的心中,这件事简直是一个奇迹!而做到这件事的人,就几乎是一个什么啊?课文里面怎么说?

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师:我们用一个词来说,鲁迅现在对她简直是敬若……

生(齐):神灵!

师:很好!(板书:敬若神灵)而之前因着那只隐鼠的缘故,他对她是视若……

生(齐):仇敌!

师:对。(板书:视若仇敌)之前视若仇敌的一个人,现在他敬若神灵。就是因为这个人,做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而这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背后的动力,源自什么呢?

生:阿长对鲁迅深深的爱。

师:对,母亲一般的深爱。因为爱,她愿意为他做一切的事情,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类似的故事。我看到阿长,就会想到《巴黎圣母院》里面的那个钟楼怪人(几个男孩在下面说“以前看过”),看过是吧,太好了,他就是一个愿意为爱丝米腊达做一切事情甚至献上生命的人,他很丑,而且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是,他只是一个被主教捡回来养大后随时听命的奴隶,但是为了保护爱丝米腊达,他开始懂得反抗主教的命令。他什么也不懂,但是他懂得爱;他什么也不是,但是他就是爱。还有,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电影《剪刀手爱德华》?(没有)爱德华是科学家研制的一个机器人,但这个作品还没有最后完成,科学家就去世了,所以爱德华有人的思维、情感甚至智商,但双手却如剪刀的模样,一个推销化妆品的女人把他从古堡中带回家里,他不懂怎么穿衣服,怎么用餐,不懂得怎样跟人打交道,后来他爱上了女主人的女儿,为了这个女孩,他什么都愿意做,即使他知道那是违法的事情,也不会拒绝,他说:因为你让我去。在这个现实世界中,他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是,但是他懂得爱,他愿意为了自己所爱的人付出一切,全凭她差遣。你们读过《追风筝的人》这部阿富汗小说吧?(没有)建议你们看一看。小少爷阿米尔有一个仆人叫哈桑,两人从小情同手足。小说中有一句话特别让人感动:“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哈桑的心声。阿米尔曾经问过哈桑:“如果我让你把这团泥巴吃下去,你愿意吃吗?”哈桑回答说:“如果你这样要求,我会的。”阿长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会对鲁迅所说的每一个字都当真,她会尽一切力量去帮他寻找他想要的,为你,千千万万遍。只有这样的人,才有可能做到那些有能力的人也做不到的事情。你有没有发现,阿长在鲁迅的生命中,充当了很丰富的角色?她不只是一个保姆。说说看,她还像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母亲。

生:老师。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教了我很多东西,她是我的启蒙老师,给我讲故事。

师:激发了我童年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吧?

生:是。

生:我觉得是阿长使鲁迅懂得了爱。

师:很好,她是鲁迅人生中的一任很称职的老师,很优秀的老师!还有吗?还有谁可以补充?

生:我感觉她就像是鲁迅的一个死党。在你好的时候,她会陪你一块儿开心,你受委屈了她又会帮你去讨回公道。

师:像一个死党,很好。所以在《五猖会》中,鲁迅的父亲让他背书,所有的人都无法可想,其中也有一句话说:“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这说明平时阿长经常会为陷入困境的他怎么样啊?

生:解围。

师:很好,还有其他的角色吗?

生:像姐姐一样,阿长对他的关怀,就像姐姐对弟弟那样。

师:哦,像姐姐一样,他们之间并没有长辈晚辈之间的那种生分,而是很平等很亲切,是吧?好,我相信每一个人的生命当中,都有一个阿长。如果有,请你把他(她)的故事写下来,把你的回忆和纪念写下来。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附板书:

阿长与《山海经》 (不懂、不可能、不必)

阿长与小风波

阿长与床位

阿长与福橘

阿长与故事

阿长与隐鼠

童年鲁迅 

中年鲁迅

敬若神灵

视若仇敌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