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高一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语文备课组质量分析
2025-09-29 03:00:44 责编:小OO
文档
高一年级

第二学期第二次学段考试

语文学科质量分析报告

一、总体情况分析

本次学段性考试试题由高二备课组成员命制,试卷结构模式总体与高考全国卷相似,题目设计灵活有针对性,符合高一学生实际。试卷分两部分,由第一卷和第二卷组成,满分150分。按照考点要求,本试卷分别考查了成语、病句、选词 、文言断句、古代文化常识、文言内容的理解、语句翻译、诗歌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和新材料作文。考题的形式基本符合2018年高考语文的考点,同时注重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考试结果基本和预期结果一致。

二、第二次学段考试质量分析

1.试卷分析

本套试卷,从结构上来看,分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考查论述类文本阅读,第二部分考查古诗文阅读,第三部分考查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第四部分考查语言表达,第五部分考查作文。考查内容涉及必修四的《登高》、《师说》、《论语》等。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以客观题为主。试题难易程度适中。语言表达考查了一道转换题,考查了学生的文字转换和语言表达能力。作文属于新材料作文,是哲理性材料的热点题型。

     2.各题得分情况分析(表2)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学段考试语文 班级成绩对比表

 
班级人数任课教师平均分平均分排名及格人数及格率标准差最高分最低分
全体992.33--40266.12%7.0411473
15695.4624682.14%7.6111479
25393.6944379.63%6.9911471
360.95103151.67%7.1311176
45988.91113153.45%6.7410373
55592.16

73563.%5.9210879
65990.8183355.93%6.7810878
75995.0825288.14%5.0311085
83397.3412887.5%7.2311481
96795.6815885.29%8.3311558
105494.234376.79%7.2410875
115292.763362.26%6.7111280
126093.5144372.88%6.6810978
135992.9754068.97%7.1910775
145990.4293355.93%6.8210775
155892.6754068.97%6.110978
165394.0434279.25%6.9712181
三、取得成效之处及经验、体会

     (一)团结协作,摈弃个人英雄主义,积极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研究课堂教学发现的新问题,交流教学经验,共享复习资料。

     (二)充分利用网络便利优势,搜集最新的语文高考材料,接轨高考,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指导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归纳分享规律性的东西,在答题的方法和规范性上作统一要求,引导学生掌握答题的规律,规范答题。

   (四)统一诵读材料,确定使用方法,督促学生养成背诵的好习惯,按时完成背诵任务。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盯着局部,忽视整体把握。

2.读题粗心,忽视细微改动。

3.重视对应,忽视逻辑联系。

4.只看表面,忽视隐含信息。

5.错误引申,忽视依据材料。

(二)文学类文本的阅读

1.概括不准确。人物形象分析不到位,表述口语化,甚至用了网络词汇,不会用四字词语加以表述。

2.答题不规范。分析抓不住要点,对情节不能概括地叙述,甚至用了“第几段第几句话表现了某某特征”的累赘表述。

3.表述无条理。不会序号化,即便有序号,点与点之间也没有区分度;用语啰嗦,过多废语,有充字数占格子之嫌。

4.审题不清。对题意理解不准确,思路混乱,表述随意。本次第6题出现了严重的术语堆砌现象,比如: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激发阅读兴趣、伏笔照应等,甚至术语不准确,胡乱拼凑现象。充字数赚分的嫌疑很大。

(三)文言文翻译存在的问题

1.关键词或词组译得不准确。

2.常见文言句式未能正确译出。

3.漏译或笼统地意译,没有文白对应意识

4.译句是病句,或句中逻辑关系混乱。

(四)古代诗歌鉴赏存在的问题

1.对诗歌表现手法掌握不够准确和熟练。

2.没有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3.在还没有理解诗歌的内容的情况下就急于做题,导致错误百出。

4.答题没有条理,语言表达逻辑不清。有的要么泛泛而谈,要么答非所问;也有的只凭自己的感觉答题,不使用专业术语,没有很好地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常识。

(五)默写失分的原因

1.背诵不全面,有相当比例的考生有的题空着没填。

2.考生的理解能力差,审题不仔细。

3.是识记不准确,错别字多,特别是别字问题严重。

4.《论语》平时不够重视。

(六)作文存在的问题

1.审题不清,思索欠谨。审题不细,不加思考就下笔开写,致使写作内容分容易偏离题旨。审题时,虽然不可能做到字字斟酌,但也一定得字字细细推敲,并从整体上把握话题的内容指向,这样才能达到审题的目的。

2.选材陈旧,积累肤浅。我们学生的作文中,材料过于陈旧,永远离不开爱迪生、爱因斯坦、司马迁,给人积累浅薄的印象。而从作文上可以看出一个学生的涵养、阅读广度和体悟深度,以及阅读积累的厚重和充实度。所以,材料的选择就应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使读者眼前一亮。

3.字数贫血,书写糊涂。有个别同学字数不够,明显没有达到字数要求,更有甚者只写了一半。字体难看,不易辨别,近似“甲骨文”,更有甚者,卷面涂涂抹抹,惨不忍睹。

五、今后的措施做法(对策建议)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措施

1.读全文,勾画要点。原文中的主干句、关键词。题干(提示)中的关键词句:

2.审读题干,筛选信息。联系阅读材料,依据题干要求进行比较、过滤、选择,从中选出所需要的词语或句子。筛选的关键是找准与选项对应的原文。

3.比照文题。在原文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相关内容后,要仔细、严谨,逐字逐句的比照,看哪个词被换了或删了,句子的意思是否发生了变化,与题干的意思是否符合。

4.分析文章中心,题干选项即设题陷阱。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措施

注重发展学生把握语言各方面要素以及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规范答题以及强化结构分析能力。做一题搞清一题,做一类型要搞清一类,有目的有侧重地训练。

(三)文言文翻译措施

进行文言语句的翻译,一定要引导学生首先明确关键字词的含义,搞清楚特殊句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准确的翻译。

1.文言文翻译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2.引导学生重视课文注释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作用。

3.强化学生课内所学的文言知识,如重点实词、虚词,常见文言句式等。

4.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四)诗歌鉴赏措施

1.吃透课本,掌握诗歌的基础知识和鉴赏的基本技巧。在复习中要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整合和积累,记忆诗歌中常用的典故和意象,进行必要的基础知识的积累,掌握一些基本的鉴赏技巧。

2.学会正确阅读诗歌。①看标题,②看作者,③看注解。

3.熟练掌握赏析手法。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渲染衬托、正侧面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听结合、虚实结合等。在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用典等。

4.规范答题,掌握和使用专业术语。   

(五)默写措施

1.古诗文默写要做到在“会背”的基础上“写对”——每个字都准确无误,做到不丢字、不张冠李戴、不颠三倒四、不写错字。要想不出现错别字,复习时要做到背与写相结合,尤其是对一些较复杂的容易写错的生僻字,要格外注意,反复写,弄准笔画结构。

2.学会给古诗文“分类”。在多积累的基础上,根据诗描写的内容进行联系并分门别类整理。

3.学会审题。特别是遇到理解运用型的题目,更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审题,不放过任何一个信息。

(六)作文改进措施

1.引导学生做好作文素材的积累训练。老师要能够积极的引导,培养他们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有意识的积累材料,就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使文章犹如清泉,清新自然、源源不断。

2.从培养写作入手,把加大写作总量作为提高写作水平的根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我国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有过大量精彩的论述。例如:认为作文“最好是让学生自己出题目”,教师命题的首要条件便是“要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主张对学生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不加,顺乎自然,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这样,学生就会乐于写作文。

3.加强学生作文评改指导的训练。作文批改的过程实则是一个不断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断寻求好的表达形式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个新的起点。不断地修改自己的作文,这样使得学生的思想一直沉浸在一种具有连续性的写作环境里,通过此逐步掌握写作的技巧,并激发更高层次上的创造性思维。作文评改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是一种合作关系。学生就是评改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评改教学的主导者、引导者,评改任务由师生合作去完成。

备课组长:

成    员:

二〇一九年五月二十六日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