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期第二次学段考试
语文学科质量分析报告
一、总体情况分析
本次学段性考试试题由高二备课组成员命制,试卷结构模式总体与高考全国卷相似,题目设计灵活有针对性,符合高一学生实际。试卷分两部分,由第一卷和第二卷组成,满分150分。按照考点要求,本试卷分别考查了成语、病句、选词 、文言断句、古代文化常识、文言内容的理解、语句翻译、诗歌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和新材料作文。考题的形式基本符合2018年高考语文的考点,同时注重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考试结果基本和预期结果一致。
二、第二次学段考试质量分析
1.试卷分析
本套试卷,从结构上来看,分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考查论述类文本阅读,第二部分考查古诗文阅读,第三部分考查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第四部分考查语言表达,第五部分考查作文。考查内容涉及必修四的《登高》、《师说》、《论语》等。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以客观题为主。试题难易程度适中。语言表达考查了一道转换题,考查了学生的文字转换和语言表达能力。作文属于新材料作文,是哲理性材料的热点题型。
2.各题得分情况分析(表2)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学段考试语文 班级成绩对比表 | |||||||||||
班级 | 人数 | 任课教师 | 平均分 | 平均分排名 | 及格人数 | 及格率 | 标准差 | 最高分 | 最低分 | ||
全体 | 9 | 92.33 | -- | 402 | 66.12% | 7.04 | 114 | 73 | |||
1 | 56 | 95.46 | 2 | 46 | 82.14% | 7.61 | 114 | 79 | |||
2 | 53 | 93.69 | 4 | 43 | 79.63% | 6.99 | 114 | 71 | |||
3 | 60 | .95 | 10 | 31 | 51.67% | 7.13 | 111 | 76 | |||
4 | 59 | 88.91 | 11 | 31 | 53.45% | 6.74 | 103 | 73 | |||
5 | 55 | 92.16 | 7 | 35 | 63.% | 5.92 | 108 | 79 | |||
6 | 59 | 90.81 | 8 | 33 | 55.93% | 6.78 | 108 | 78 | |||
7 | 59 | 95.08 | 2 | 52 | 88.14% | 5.03 | 110 | 85 | |||
8 | 33 | 97.34 | 1 | 28 | 87.5% | 7.23 | 114 | 81 | |||
9 | 67 | 95.68 | 1 | 58 | 85.29% | 8.33 | 115 | 58 | |||
10 | 54 | 94.2 | 3 | 43 | 76.79% | 7.24 | 108 | 75 | |||
11 | 52 | 92.7 | 6 | 33 | 62.26% | 6.71 | 112 | 80 | |||
12 | 60 | 93.51 | 4 | 43 | 72.88% | 6.68 | 109 | 78 | |||
13 | 59 | 92.97 | 5 | 40 | 68.97% | 7.19 | 107 | 75 | |||
14 | 59 | 90.42 | 9 | 33 | 55.93% | 6.82 | 107 | 75 | |||
15 | 58 | 92.67 | 5 | 40 | 68.97% | 6.1 | 109 | 78 | |||
16 | 53 | 94.04 | 3 | 42 | 79.25% | 6.97 | 121 | 81 |
(一)团结协作,摈弃个人英雄主义,积极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研究课堂教学发现的新问题,交流教学经验,共享复习资料。
(二)充分利用网络便利优势,搜集最新的语文高考材料,接轨高考,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指导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归纳分享规律性的东西,在答题的方法和规范性上作统一要求,引导学生掌握答题的规律,规范答题。
(四)统一诵读材料,确定使用方法,督促学生养成背诵的好习惯,按时完成背诵任务。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盯着局部,忽视整体把握。
2.读题粗心,忽视细微改动。
3.重视对应,忽视逻辑联系。
4.只看表面,忽视隐含信息。
5.错误引申,忽视依据材料。
(二)文学类文本的阅读
1.概括不准确。人物形象分析不到位,表述口语化,甚至用了网络词汇,不会用四字词语加以表述。
2.答题不规范。分析抓不住要点,对情节不能概括地叙述,甚至用了“第几段第几句话表现了某某特征”的累赘表述。
3.表述无条理。不会序号化,即便有序号,点与点之间也没有区分度;用语啰嗦,过多废语,有充字数占格子之嫌。
4.审题不清。对题意理解不准确,思路混乱,表述随意。本次第6题出现了严重的术语堆砌现象,比如: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激发阅读兴趣、伏笔照应等,甚至术语不准确,胡乱拼凑现象。充字数赚分的嫌疑很大。
(三)文言文翻译存在的问题
1.关键词或词组译得不准确。
2.常见文言句式未能正确译出。
3.漏译或笼统地意译,没有文白对应意识
4.译句是病句,或句中逻辑关系混乱。
(四)古代诗歌鉴赏存在的问题
1.对诗歌表现手法掌握不够准确和熟练。
2.没有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3.在还没有理解诗歌的内容的情况下就急于做题,导致错误百出。
4.答题没有条理,语言表达逻辑不清。有的要么泛泛而谈,要么答非所问;也有的只凭自己的感觉答题,不使用专业术语,没有很好地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常识。
(五)默写失分的原因
1.背诵不全面,有相当比例的考生有的题空着没填。
2.考生的理解能力差,审题不仔细。
3.是识记不准确,错别字多,特别是别字问题严重。
4.《论语》平时不够重视。
(六)作文存在的问题
1.审题不清,思索欠谨。审题不细,不加思考就下笔开写,致使写作内容分容易偏离题旨。审题时,虽然不可能做到字字斟酌,但也一定得字字细细推敲,并从整体上把握话题的内容指向,这样才能达到审题的目的。
2.选材陈旧,积累肤浅。我们学生的作文中,材料过于陈旧,永远离不开爱迪生、爱因斯坦、司马迁,给人积累浅薄的印象。而从作文上可以看出一个学生的涵养、阅读广度和体悟深度,以及阅读积累的厚重和充实度。所以,材料的选择就应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使读者眼前一亮。
3.字数贫血,书写糊涂。有个别同学字数不够,明显没有达到字数要求,更有甚者只写了一半。字体难看,不易辨别,近似“甲骨文”,更有甚者,卷面涂涂抹抹,惨不忍睹。
五、今后的措施做法(对策建议)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措施
1.读全文,勾画要点。原文中的主干句、关键词。题干(提示)中的关键词句:
2.审读题干,筛选信息。联系阅读材料,依据题干要求进行比较、过滤、选择,从中选出所需要的词语或句子。筛选的关键是找准与选项对应的原文。
3.比照文题。在原文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相关内容后,要仔细、严谨,逐字逐句的比照,看哪个词被换了或删了,句子的意思是否发生了变化,与题干的意思是否符合。
4.分析文章中心,题干选项即设题陷阱。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措施
注重发展学生把握语言各方面要素以及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规范答题以及强化结构分析能力。做一题搞清一题,做一类型要搞清一类,有目的有侧重地训练。
(三)文言文翻译措施
进行文言语句的翻译,一定要引导学生首先明确关键字词的含义,搞清楚特殊句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准确的翻译。
1.文言文翻译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2.引导学生重视课文注释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作用。
3.强化学生课内所学的文言知识,如重点实词、虚词,常见文言句式等。
4.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四)诗歌鉴赏措施
1.吃透课本,掌握诗歌的基础知识和鉴赏的基本技巧。在复习中要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整合和积累,记忆诗歌中常用的典故和意象,进行必要的基础知识的积累,掌握一些基本的鉴赏技巧。
2.学会正确阅读诗歌。①看标题,②看作者,③看注解。
3.熟练掌握赏析手法。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渲染衬托、正侧面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听结合、虚实结合等。在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用典等。
4.规范答题,掌握和使用专业术语。
(五)默写措施
1.古诗文默写要做到在“会背”的基础上“写对”——每个字都准确无误,做到不丢字、不张冠李戴、不颠三倒四、不写错字。要想不出现错别字,复习时要做到背与写相结合,尤其是对一些较复杂的容易写错的生僻字,要格外注意,反复写,弄准笔画结构。
2.学会给古诗文“分类”。在多积累的基础上,根据诗描写的内容进行联系并分门别类整理。
3.学会审题。特别是遇到理解运用型的题目,更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审题,不放过任何一个信息。
(六)作文改进措施
1.引导学生做好作文素材的积累训练。老师要能够积极的引导,培养他们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有意识的积累材料,就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使文章犹如清泉,清新自然、源源不断。
2.从培养写作入手,把加大写作总量作为提高写作水平的根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我国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有过大量精彩的论述。例如:认为作文“最好是让学生自己出题目”,教师命题的首要条件便是“要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主张对学生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不加,顺乎自然,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这样,学生就会乐于写作文。
3.加强学生作文评改指导的训练。作文批改的过程实则是一个不断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断寻求好的表达形式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个新的起点。不断地修改自己的作文,这样使得学生的思想一直沉浸在一种具有连续性的写作环境里,通过此逐步掌握写作的技巧,并激发更高层次上的创造性思维。作文评改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是一种合作关系。学生就是评改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评改教学的主导者、引导者,评改任务由师生合作去完成。
备课组长:
成 员:
二〇一九年五月二十六日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