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毛概期末复习资料
2025-09-29 03:02:49 责编:小OO
文档
毛概复习资料

经济、文化、和谐社会主义章有材料、论述题;

政治、新民主主义章有辨析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 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2. 为什么要推进中国化?

  a. 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b.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c.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决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4. 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党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十七大)】

它的三个表现是: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8.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明确界定:在中国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9.思想的含义:

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0.中国资产阶级有两部分: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和既有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

11.中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自身的建设。

12.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自主。

13.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和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14.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5.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16.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是理论的精髓。

17.理论的科学体系的内容:

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把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长处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8. 理论的历史地位:

它坚持改革开放、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19.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20.三个代表:中国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1.2002年11月,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会上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2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党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23.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24.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

2. 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理论

1. 1939年在《中国和中国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1948年,他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

2. 新民主主义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3. 新民主主义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最基本的动力。

4. 新民主主义的领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党的领导。

5. 新民主主义的性质和前途: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社会主义。。

6. 新民主主义和旧民主主义相比有其新的内容和特点:集中表现在中国新民主主义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一部分;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7.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所采取的国家政权形式是几个阶级的联合专政——人民民主专政。

         国体——各阶级联合专政       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双重性质。

为什么说“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是由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和新民主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的。新民主主义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同官僚资产阶级相比,民族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系较少。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与新生产力相联系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成分,它对发展现代技术、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必须采取保护的。

9.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主义思想。

10. 新民主主义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1. 1930年1月,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这篇文章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全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客观条件。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阶段的开始。

2.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3.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4.新民主主义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党的一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5.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6.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7.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五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标志是:十五大。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4.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5.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任务,去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至少需要100年的时间)

7.党的十三大上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实现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实现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8.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三步走”。(十三大    )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经济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1979年,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党的十二大肯定了这一方针。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概念。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1992年年初的南方会谈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思想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6月,在党校第一次提出了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建立新经济的建议,得到的赞同。

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其基本内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20世纪末,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

2. 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3. 党的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4. 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第四,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5.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6. 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7.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8.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控制力上。

9.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

     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分配原则:兼顾效率。

11.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必须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

1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异,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主要是: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差异,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13.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思想,就是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

14.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二,注意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15.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

16.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17.自主创新的类型主要有: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18.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19.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20.经济增长方式是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

经济发展方式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

2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2.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3.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了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2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5.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党的十七大报告: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的本质和核心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战略。

3.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4.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5.是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6.中国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7.中国目前的8个民主党派:中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和民主自治同盟。

8.中国党与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9.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10.判断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究竟好不好,要从它的基本国情出发来认识,要从它的实践效果来分析。

1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12.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事务的权利。

13.少数民族自治权利:一是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二是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三是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四是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此外,还拥有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其他各项权利。

14.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明确指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15.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

16.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7.依法治国的内涵: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18.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19.依法治国的意义作用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五,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0.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1.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政治结构 和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看生  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22.推进政治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要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

23.我国政治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指出,中国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5,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重点】P256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b.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d.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P260……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e.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6.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和谐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3.2005年2月,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业。

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5.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6.如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一)优化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