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中职学生基础文化课学习的现状及思考
2025-09-29 05:12:06 责编:小OO
文档
中职学生基础文化课学习的现状及思考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各个用人单位对中职学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由于中职学生原有基础相对较差,加上没有诸如高考这样的考试压力,学生往往只注重专业技能课的学习,而放松甚至放弃对基础文化课的学习。为了更直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基础文化课学习的现状,本人就从学习兴趣和态度、教材教法、学法等方面对中职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把握学生的总体趋向,发现问题并对相关问题做一点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一、中职学生基础文化课学习的现状 

    (一)缺乏学习动机 

    调查表明,不少中职学生对学习都有“被逼无奈”的感觉,他们迫于家长的压力上学,没有学习目标,没有学习压力,没有学习动力,不能回答“我为什么来学习?”、“我为什么要学习这个专业?”等一系列问题,不知不觉成了专业学习、基础文化课学习都困难的学生。

    (二)缺乏学习兴趣 

    大部分中职生年龄结构偏小,知识结构偏低,接受能力不强,缺乏对现有专业和将来岗位性质的明确认识,大多数都不能正常接受基础文化课素养再教育,在文化课学习方面普遍存在智力或心理障碍。 

    (三)文化课基础薄弱 

    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这些学生写字错别字连篇,不会写请假条等,此类情况在学生中相当普遍。学校又为生存保证生源,招生几乎达到来者不拒,客观上进一步造成生源质量差,文化层次低的现状 。他们对文化基础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直到很反感。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大多数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学习没有热情,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大酱碟”,需要了就“沾一口”,否则就弃之一旁。

    二、提高中职基础文化课教学质量的思考 

    中职基础文化课教学的欠缺,这是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中普遍存在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使中职学生的文化课素质真正得到提高?我认为,教师应研究与学生实际相适应的教学策略,从观念、目标、教材和教法等方面改变目前这种状况。

    (一)关注教学对象 

    1、全面了解学生。它要求教师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教育背景、求知欲、学习习惯和接受能力方面的差异,对学生具有的知识、读写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这样,既可探清学生的思想和知识底子,也可为以后有针对性的教学作个铺垫。 

    2、培养学生学习文化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中职文化课教学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爱好安排教学活动,结合本学科教学特点,多开展一些与学科有关的趣味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找到新的学习动力源,进而不断产生新的学习动机。 

    (二)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 

    按照常规要求,中职文化课教学应当依据国家统一规定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和开课时数进行教学活动,然而目前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差、能力低下并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使中职文化课教材已难以适应现在的中职文化课教学实际。所以,任课教师要有全新的课程意识,要在培养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目标的促使下,根据综合职业能力课程理论对中职文化基础课的定位,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以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和全面素质为主,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保证来研究现行的中职文化课教材,有选择、有扬弃地对其进行整合。 

    (三)改变课堂教学结构与模式

目前通行的课堂教学结构是: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一结构曾经发挥了不少积极作用,但它过多地强调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尤其是讲解新课这一环节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思维未能得到充分的训练。改变课堂教学结构的关键是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则从主讲者转变为组织者与辅导者。课堂上应采取民主化教学,并鼓励学生适当的展开导向思维、多向思维、甚至逆向思维。如:组织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增加,大家都可得到发言的机会,学生的参与面广;学生之间平等,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讨论中学生能从正反,纵横等方面进行多向思维,从各种角度去分析研究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独创性,在正确运用理论的同时,分析现实问题;能淡化或消除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逐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新知识的习惯;小组讨论可使学生把大量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使一些疑点、难点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得出正确或近似真理性的认识。

    为了真正体现出学的主体性,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规类编》)然而,不是每一位学生处处都能提出疑问来,因为提出疑问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这需要教师的不断启迪,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不断排除谬误的过程中,发现真理。其次,教师要善问。只有教师善问,才能启发学生,为学生提出问题做好示范。提问本身有很大的学问。教学中,要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提问,针对新旧知识的联接点提问,针对学生理解中的错误或不完全不确切之处提问,还要在学生思维触角达不到的、隐藏在知识中的疑点处提问。再次,鼓励学生自己提问与争论。教师要予以正确的点拨。最后,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同的学习对象,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有着个性的差异,在教学中切忌满堂灌。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提高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四)重视薄弱环节 

    1、强化基础知识教学 。基础是后续学习的能源地。中职教学对象的知识有断层或空白点,对后续学习的消极影响过大,当他们再次走进教室,面对课本时自然会感到茫然无措,力不从心。因此,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动力,就必须从基础抓起。对基础特别差的,大胆地降低要求,提出最低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先从最基础的知识抓起。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则主要针对薄弱环节作一些专题辅导,为其后续学习扫清障碍。 

3、注重能力训练。学生理解了知识,并不等于完全掌握了知识,更不能说形成了技能、技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发挥到最高度,而练习正是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

    (五)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这些因素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更是其未来发展的决定因素。非智力因素源于兴趣与好奇,又以情感为核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两点:一是在授课的全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求欲;二是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展示所教学科的美,并把自己对该学科的热爱融于授课之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喜爱该学科,喜爱文化课学习。 

    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要适应职业教育基础文化课教学,就要更新教学理念,切实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成长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求真务实,步步为营,扎实有效地提高中职生基础文化课素养,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使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