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中考语文新题型及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2025-09-29 05:11:30 责编:小OO
文档
中考语文新题型及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二、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三、问答题型、常规答题术语及技巧 

  (一)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二)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三)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四)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做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五)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 

  原则: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例如:《孔乙己》——“孔乙己”。 

  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六)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七)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八)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九)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十)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示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十一)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十二)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答题方式: 

  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 ……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程序说明文:……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 

  (十三)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

  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十四)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十五)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 

  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 

  主要题型: 

  1、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 

  2、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 

  4、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 

  5、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 

  (十六)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十七)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十八)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2、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十九)仿照原文中表述论点(分论点)的句式,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再根据阅读文章的启示获取独特体验,最后用规定的句式表述出来,并构成一个论点(分论点)。 

  2、这种题目既考查联想能力,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把握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关系的能力。 

  (二十)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7、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容;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初中语文答题技巧指导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6、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最后,我想说,技巧归技巧,但是同样也要灵活运用,因地制宜的,不能滥用一气,更不能只注重技巧忽略了真正的学习啊,毕竟是给自己学,孩子们加油!

  

初中语文重要知识点答题技巧

一、要点概括类

1.摘引文中原句作为答案。

2.选取文中重要词语语句组合成答案

3.划分相关内容层次,一般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要点

二、感想启迪类

1. 抓住文段的中心,理解文段的含义,联系中心作答

2.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

3. 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运用成语。

4. 偷梁换柱法:把作者在该文章中的体验、观点用自己的话重新演绎一遍。

三、词句品味类

1. 词语品味:

A了解词性感情色彩,揣摩词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B.分析修辞,体会词语的形象含蓄

2.句子品味:

A.看句子是否富有哲理:如果富有哲理,可以从它带给你的启迪去体会。

B.看句式结构(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疑问句能吸引读者好奇心,能制造悬念;反问句能加强语气;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排比句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

C.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比喻使意思浅显易懂,具体形象;夸张能突出事物的特征;拟人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对比给人鲜明印象;反语显得幽默风趣,讽刺意味强烈。

★答题方式:我认为……美在……它表现了…….

四、献策举例类

1.问题献策分类

A.自然环境问题:大气水体污染、生态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问题等等

B.社会环境问题:农村城市差别问题、留守儿童问题、辍学问题、文明问题等等

2.问题献策举例类解题注意事项

A.看清问题,问什么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

B.所提出的方法措施必须是可行的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切忌纸上谈兵空想主义。

C.主张创新

五、句子仿写类

一审修辞,二看句式,三析句间关系,四品语体色彩,五考虑要保留的词语和要替换的词语。修辞、句式、句间关系、语体色彩弄明白了,再仿写也就不难了。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

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这句子的仿写。我们通过审题可以知道:1.要保留“没有… …,可以有… …”2.可以考虑用” 大地、高山、海洋” 等来替换蓝天。3.得出答案“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六、语言准确类

1.“××”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2.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这样的题目分四步:

   1:判断,一般是不能删

   2: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

   3.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合原意等

   4. 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答题方式:不能,删掉了“××”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

七、文段结构类

(一)要求理解文章重要环节并且明了其在全文中的作用类解题模式

1.看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位置,选择它在文中的作用类别

如果用在文章的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总领全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点题、埋伏笔等

如果用在文章的中间,主要是: 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等

如果用在文章的结尾,主要是:总结全文,照应开头(题目),深化文章的主旨,画龙点睛等。

2.概括段意

★答题方式:段意+作用

(二)段落能否删掉或者段落能否调换类的解题模式

1.判断能否删掉或调换(一般不行)

2.判断这些文段之间的顺序关系:并列关系、层进关系、总分关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答题方式:不能调换(删掉),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删掉)后不合逻辑。

八、修改病句类

 (1)用词不当

①感情色彩不当。如:他那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同学效尤。(“效尤’的意思是“学坏的样子”,是贬义,用在这里不合适,应改为“学习”。)

②关联词用错。 如:只有坚持核查,就能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只有”和“才”连用,应把“就”改为“才”。)

(2)搭配不当

①主谓搭配不当。如:他那崇高的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的形象”。)

②动宾搭配不当。如:上海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为科技开发服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队伍。(“聚集”的应该是“专业化人才”。)

⑧主宾搭配不当。如: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劳动”与“一天”搭配不当,应删去“的劳动”。)

④修辞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如: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很大”与“心血”搭配不当,应改为“很多”。)

(3)成分残缺

①缺主语。如:通过学习雷锋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使”字,使“我”丧失了主语

作用,所以,应删去。)

②缺宾语。如:看到他的照片,我便想起了当年我们一起玩耍、同桌共读。(这个句子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加上“的情景”。)

(4) 语序不当

①逻辑语序不当。如:学校通过并研究了新的规章制度。(“通过”与“研究”顺序颠倒。应是先“研究”后“通过”。)

②关联词语序不当。如:A:不但我信任他,而且信任他的朋友。B: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两个分句是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如例A,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我”,“不但”应在主语“我”后边:两个分句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如例B,两个分句主语分别是“我”“人”,关联词语“不但”应放在“我”前边。)

(5)前后矛盾

①前后不统一。如:能否刻苦钻研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能”与“否”表达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所以,应删去“能否”。)

②否定多余。如:个别医生不讲医德,索要红包,医院领导对此并非不无责任。(“不无责任”即有责任,加上“并非”,意相悖,应去掉“并非”或去掉“不”。)

⑧范围不清。如:人们一走进教学楼就会看到,所有关于澳门历史的图片和宣传画被挂在走廊的墙壁上。(“图片”包括“宣传画”,不宜并列,应说成“宣传画及其它图片”。)

(6)重复罗嗦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疾病。(“顽症”和“疾病”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

(7)表意不明(歧义)如:牧童牵着牛在吃草。(到底是“牧童吃草”还是“牛吃草”:应改为“牧童牵着牛,牛在吃草。”)

2.认识了病句的这些基本类型,我们要把握病句修改的基本方法。

 (1)检查病句,判明原因。先阅读原句,看看毛病出在哪儿。语法、修辞、逻辑方面的毛病,有不同的修改要求。找出病因是修改病句的前提。

 (2)先主后次,对症下药。如果是语法错误造成的病句,修改时,首先要找出句子的主干(主、谓、宾),看看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结构是否混乱,并将发现的错误加以改正:然后再检查附加成分(定、状、补),把误用的词语、颠倒的语序或同中心语搭配不当的附加成份一一加以改正。

 (3)修改病句应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基础上,采用:增(增加字词),删(删去多余字词短语),调(调整字词的顺序),换(更换其它字词)。不能另造新句。

九、修辞手法作用类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2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3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4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6设问: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作用: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7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打感叹号。

作用: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起强调作用

8拟人:作用:使事物人格化,使语言富有神采

9反复:由二个相同的词语或句式构成反复..作用:主要起强调作用

★答题方式:这一句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 …....(作用)论述了… …(内容).

十、说明方法作用类

1.举例子: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好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2.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的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

3.列数字:更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死海不死》关于死海含盐量的一系列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了死海含盐量高,浮力大的原因及特征。)

4.打比方: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事物特征。(《中国石拱桥》“石拱桥的形状就像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石拱桥的形状特征。)

5.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向沙漠进军》沙漠危害人类的两种方式:游击战、阵地战)

6.作比较:使被说明的事物特点突出。(答题要结合内容)突出了……(寻找比较点)

7.列图表:直观形象的写出了……

8.作诠释:对事物的某些特征作一番的解释

9.摹状貌:(类似于描写)比较生动形象

10.作引用:更有说服力的说明了……

★答题方式:这一句(段)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事物的… …特点,起到… …的作用。

十一、概括议论文论点类

方法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十二、 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类

一定要看清楚是让你举什么样的例子,是名人的还是其他的。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答题方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十三、论证手法及其作用类类

1.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有力的论证论点。

2.道理论证:引用名言,具有权威性,有力的论证论点

3.比喻论证: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有力的论证论点

4.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有力的论证论点(答题要结合内容)

注意:答论证方法的作用时,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的论证论点一句必不可少。找论证方法时,按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顺序就可以万无一失。

★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 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十四、环境描写的作用类

1.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A、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以《孔乙己》为例,开篇关于咸亨酒店格局及人物的介绍便属于社会环境描写,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等级森严,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势利,为主人公的出场做了铺垫。

2.自然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A烘托、渲染……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

(《孔乙己》“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悲凉气氛)

B表现人物……的心情。

(《我的叔叔于勒》)“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沮丧失望的心情。)

C暗示社会环境。

(《变色龙》“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暗示社会环境,反映沙皇统治的黑暗)

D结合具体语境:设置了……的背景,烘托形象,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形象、生动、细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例:《驿路梨花》中关于“梨花树林”的描写)。

E散文中景物描写作用——用景物衬托所歌咏的对象的特征,为后文作铺垫。

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六种情况判断:是否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是否渲染了气氛,是否设置了背景,是否烘托了人物形象,是否深化了主题,是否推动情节的发展。

十五、表达方式作用类

常见的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抒情:引起读者的共鸣,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说明: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描写:身临其境,栩栩如生

记叙文中的议论: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记叙: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分析(例:《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看到“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一句交代了时代背景。)

★答题方式:本段采用了… …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的… …感情,起到使读者……的作用.

十六、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类

塑造人物手法包括: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正面、侧面、细节)描写。

★答题方式:本段运用了… …的描写手法, 塑造了(如果是侧面描写用衬托)……形象,表现了……性格,体现了……精神品质等

十七、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类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当通顺。

 继上次发了阅读技巧后,现再把知识点答题技巧挂上,希望能对你学习语文有帮助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必备技巧

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 。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 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 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 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 划分层次?

   (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7.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 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 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 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 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 平叙(略)

   11.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 写作手法及作用?

   (1) 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 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3. 修辞方法及作用

   (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 的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 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16.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 承接上文

   (2) 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 承上启下(过渡)

   (4) 为后文作铺垫

   17.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9.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1.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22.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23.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24.小说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

   25.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26.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7.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议论文阅读技巧

 ㈠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

   1.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 1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

⑵方法①从位置上找:Ⅰ标题;Ⅱ开篇;Ⅲ中间;Ⅳ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2.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㈡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㈢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 事实论据 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 道理论据 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喻证法 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

   ①并列式:Ⅰ总分总;Ⅱ总分;Ⅲ分总。

   ②递进式。

   ㈤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性的语言的运用);

   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㈥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中考说明文阅读指导

 一、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一)、把握说明对象,分清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

   明确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

   (二)、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

   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2.下定义: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3.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4.举例子: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5.打比方: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6.列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7.配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三)、说明要有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四)、说明文的阅读还要注意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五)、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