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来源:小学第一学段《数学》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组
教学主题:连加运算
课时:共1课时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连加的运算顺序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过,这里只是数目变大了。3个数连加的笔算方法尽管在形式上有些变化,但它们的算理是相通的。教科书在编写时,充分利用了知识的迁移规律,帮助学生体会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的计算道理。
2.教材分析
教科书创设了丰富的现实背景,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取信息、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的计算方法。教科书通过淘气和笑笑玩套圈游戏的情境,引入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学习,提出了三个问题。在主情境图中,教科书提供了套圈情境图和两人得分统计表,图和表都蕴含了丰富的数学信息。为了便于学生更清楚地区分,在主情境图中淘气用得是蓝色的套圈,笑笑用得是黄色的套圈。机灵狗的话实际上告诉了我们“套圈游戏”的规则。
3.学情分析
由于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想象丰富,求知欲旺盛;学习责任感不断增强,但学习往往从兴趣出发;他们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缺乏思考能力,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干扰。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自信、自尊、自律等积极心态,是他们通过思考,提高自我认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基础,也是教师需努力和强化之处。
教学目标
1、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生活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读懂情境中或表格中蕴含的数学信息,会分析数量关系,并运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能有条例地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能计算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4、在计算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评价任务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探索新知,应用新知,深化新知。
2.在教学时,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有效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
3.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活动过程
环节 | 学习过程 | 评价要点 |
环节一 激趣导入 2分钟 | 活动一 (3分钟)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玩套圈游戏,看看谁的得分高。说一说,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 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观察表格,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 (评价目标 一) |
环节二 探索新知 25钟 | 活动一(5分钟) 小组讨论:他们谁说的对? | 鼓励学生能够读懂他人的想法,能够与他人对话。(评价目标一) |
活动二(20分钟) 完成:算一算他们分别得了多少分?到底谁获胜? 1.教师提问:要计算淘气共得多少分,如何列式? 2.引导学生思考:要计算淘气共得多少分,就要把淘气三次所得的分数加起来。 3.引导学生观察,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4.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尝试计算。 5. 小结:100以内的连续加法,同学们在做题时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个位相加满10,要向前一位进1。 | 以上三个问题层层递进,由提取信息到分析问题,再到列式计算解决问题,体现了问题解决的基本思维过程。在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经历“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评价目标二) | |
环节三 巩固练习 10分钟 | 活动一(10分钟) 1.学生练习:课本第3页“练一练”的第3题。 2.集体订正。 | 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评价目标三) |
环节四 课堂总结 3分钟 | 活动一(3分钟)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评价目标四) |
谁的得分高(一)
5 (分) (分)
+
————
5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