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六年级期末总复习阅读检测卷(二)
2025-09-29 05:12:44 责编:小OO
文档
六年级期末总复习阅读检测卷(二)

飞向月球

①早在1883年,航天时代的先驱者齐尔科夫斯基就曾断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1961年5月,即在加加林首次大空飞行后的第二个月,肯尼迪在美国国会宣布将在60年代末将人送上月球,并发誓要在登月方面超过苏联。这项计划以“阿波罗”命名,大约耗资250亿美元。

②19年,“阿波罗”飞船问世。1969年7月16日,“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向月球飞去。飞船载着3名宇航员于20日凌晨登上月球。阿姆斯特朗在登上月球时说:“对我来说,这只是迈了一小步;对人类科学技术来说,却是迈出了一大步。”

③从1969年7月到1972年12月,美国共发射了7艘载人登月飞船,其中“阿波罗一13”号因途中出故障未能实现登月,其余6次成功的登月有12人在月球表面着陆,带回386千克的月球岩石。“阿波罗一13”号的受挫使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担心再次失败,于是计划中的最后3次登月飞行便取消了。

④上世纪90年代,月球探测再度增温。这主要是因为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进一步探测月球的可能性。与此同时,月球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始终吸引着人类。月球上没有大气干扰,是进行科学实验和天文观测的理想之地。

⑤1998年1月6日,美国发射了“月球探测者”探测器。“月球探测者”的主要任务是探测月球上是否存在水,并绘制月球表面的引力图。3月5日,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宣布,“月球探测者”传回的数据表明月球上存在水,估计月球两极存在1100万—3.3亿吨的水冰。此后美国航天局披露了一项在月球上建立居民点的宏伟计划。这项计划包括在月球南极建立开发中心,所需材料直接取自月球。由于月球土壤中含有丰富的铝和铁以及硅,只要解决技术问题,建筑材料和能源均不成问题。

⑥目前,俄罗斯也在实施新的月球计划,其最终目的是在月球上开采氦的同位素——氦-3。氦-3是一种核燃料,地球上极缺,而月球上极为丰富,几十吨的氦—3就能满足全球一年的能源需求。

⑦总而言之,月球这块净土很快就会被打破沉寂,那时候等待我们的是什么景象,这仍是一个诱人之谜。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1)从1969年7月到1972年12月,美国共发射了7艘载人登月飞船。(    )

(2)这主要是因为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进一步探测月球的可能性。(     )

2.在横线上写出句子中出现的一对反义词。

氦-3是一种核燃料,地球上极缺,而月球上极为丰富。

                                                                         

3.给句子中加点的部分换一个词语,使其不改变原意。

(1)90年代,月球探测再度增温。(      )

(2)总而言之,月球这块净土很快就会被打破沉寂,那时候等待我们的是什么景象,这仍是一个诱人之谜。(      )

4.第5自然段中画线句子中有一个加点词“估计”,请你说说能不能不这个词删除,为什么?

                                                                          

5.这篇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人类探测月球的历程,请你把时间顺序抄写在下面。

                                                                          

                                                                          

6.请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再加上你的联想和想象,用简练的语言写出人类探测月球的目的有哪些?

                                                                          

                                                                          

首脑与小孩 

英国前首相威尔逊与一个小孩有过一件趣事。

有一天,威尔逊为了推行其,在一个广场上举行公开演说。当时广场上聚集了数千人。突然从听众中扔来一个鸡蛋,正好打中他的脸。安全人员马上下去搜寻者,结果发现扔鸡蛋的是一个小孩。威尔逊得知之后,先是指示属下放走小孩,后来马上又叫住了小孩,并当众叫助手记录下小孩的名字、家里的电话与地址。

台下听众猜想威尔逊是不是要处罚小孩子,于是开始起来。这时威尔逊要求会场安静,并对大家说:“我的人生哲学是要在对方的错误中,去发现我的责任。方才那位小朋友用鸡蛋打我,这种行为是很不礼貌的。虽然他的行为不对,但是身为大英帝国的首相,我有责任为国家储备人才。那位小朋友从下面那么远的地方,能够将鸡蛋扔得这么准,证明他可能是一个很好的人才,所以我要将他的名字记下来,以便让体育大臣注意栽培他,使其将来能成为我国的棒球选手,为国效力。”威尔逊的一席话,把听众都说乐了,演说的场面也更加融洽。

也许有人会说,威尔逊是小题大作,故弄玄虚。但不管怎么说,他懂得从别人的过错中发掘长处,积极寻找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不仅让不愉快的事情随风而逝,而且还将坏事化为好事,帮助自己摆脱尴尬的境地。抛开其他而不论,多数听众认为,威尔逊对待小孩子的趣事,还是幽默与可贵的。

美国前总统里根与一个小孩也有过一件趣事。

1983年11月1日,里根总统的办公室里请进了一位小客人。他叫比利,只有7岁。比利患了一种绝症,医生说他不会活过10岁的生日。但当时小比利心中却有一个美好的梦想——当美国总统。

里根总统得知此事后,决定让小比利当一天临时的美国总统,而自己则做这位“小总统”的助手。

  里根向“小总统”详细介绍了日常工作和职务范围,随后就忠实地侍候在小比利的身边。部下呈上的文件,“小总统”都请里根参加讨论,取得一致意见后,请里根代签并盖章。

  在办公之余,里根与“小总统”进行了友好的交谈。里根告诉比利,他自己7岁时,只梦想成为一名消防队长,还未曾想到过当总统。小比利听到这些很高兴。当然更让他高兴的是他终于“实现”了他的总统梦。

  也许有人会说,里根是收买人心。但不管怎么说,他深知怎样与小人物相处,绝不会轻蔑、压制小人物。抛开其他而不论,多数人认为,里根对待小孩子的趣事,也能显示出他的非凡之处。

  美国总统克林顿与一个小孩也有过一件趣事。

  有一天,克林顿到医院探视病人,有一位小孩突然钻到他的身边。这个小孩不断地看着克林顿先生,什么话都不说。

   就这样沉默了几秒钟之后,克林顿首先开口:“你有什么话要跟我说吗?”

  “我想要你的签名!”小孩用洪亮的声音说。

  克林顿情不自禁地露出微笑,拿起名片,很快地写上名字,正要交给小孩时,小孩又要求说:“我可以要4张吗?”

  克林顿一脸笑意:“为什么要这么多张?一张不够用吗?”

  小孩回答他:“我要用3张你的签名去换迈克尔·乔丹的一张签名照,至于剩下的一张我会妥善地收藏起来。”

  克林顿总统并没有因此而不高兴,他接连拿出3张名片,都签上了名字,同时开朗地说:“我所疼爱的一个侄子,最喜欢迈克尔·乔丹,改天有空我也要帮他去换一张迈克尔·乔丹的签名照。”

  也许有人会说,克林顿有绯闻,爱作秀。但不管怎么说,他深知应该对孩子有爱心,应该满足一个孩子的要求。抛开其他而不论,多数人认为,克林顿对待小孩子的趣事,还是能让人感到一个总统平易近人的品德。

1.请你细细读文章,再说一说:“从对方的错误中,发现自己的责任”是谁的人生哲学?你赞同这种处世原则吗?

                                                                          

                                                                          

2.有人认为里根总统帮助患有绝症的比利“实现”当美国总统的梦想是为了收买人心。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3.在第三则故事中,那位小男孩不知道他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会伤害到克林顿。请你把这句话画出来,想一想克林顿心里会怎么想?,再对他的举动谈谈自己的感想。再对他的举动谈谈自己的感想。

                                                                          

                                                                          

4.本文写了3个“首脑与小孩”的故事,自然成段,而且每一段的结尾都很相似。作者为什么采用这种写法?

                                                                          

                                                                          

                                                                          

                                                                          

5.文中介绍的3位首脑中,你最敬佩谁?为什么?请你对他们每个人说一句话,写在下面。

                                                                          

                                                                          

                                                                          

                                                                          

基因工程“定制”未来的孩子

为还未出生的孩子“定制”各种各样的性格和特点,就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是在未来,转基因技术也许真的能让我们根据各人的喜好、愿望和期望选择我们所想要的孩子。 

  永远改变人类基因组的想法让我们既充满憧憬,又不无疑惧。事实上,医生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在这样做了,他们以遗传学上的一些原理为依据,选择哪些孩子可以生下来,哪些孩子不可以生下来。 

  近年来,一种叫做胚胎植入前遗传基因诊断(PGD)的技术用来对晶胚进行筛选,以剔除患有各种不同遗传性疾病的胚胎,选择健康的胚胎。PGD技术的第一步是用人工授精技术(IVF)产生晶胚,然后对早期胚胎中的细胞进行检测筛选,以确定是否带有遗传性疾病,只有“好”的,即健康的不带有各种遗传性疾病基因的胚胎,才能放入母体中继续发育。 

  近年来,PGD技术又有了另一个用途,对晶胚进行筛选不是出于其自身健康的考虑,让一个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帮助他的家人,一个婴儿出生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另一个孩子。 

  比如,2000年在美国,纳什家的女儿患有范可尼综合征贫血,为了救女儿的命,纳什家决定再生一个男孩,他们用PGD技术进行筛选,以确定未来男孩的细胞是否能与他们女儿的匹配,PGD技术在这一病例的治疗过程中取得了完全的成功,来自初生婴儿亚当脐带上的细胞果然治愈了纳什家女儿莫利的病。 

  虽然PGD技术在医学上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功,但是这种做法却引起了人们的隐忧,激起了颇多非议,甚至有人说,这种做法将会为出生的孩子只是提供身体“零部件”的做法铺平道路,虽然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的几年里,会有更多的孩子像亚当·纳什一样,为了救他们的亲人而来到这个世界上。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憧憬:                                                                    

非议:                                                                    

众说纷纭:                                                                

褒贬不一:                                                                

2.胚胎植入前遗传基因诊断(PGD)的技术的步骤:第一步是                     

第二步是                     第三步是                     。PGD技术的新用途不是                   ,而是                                        。

3.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胚胎植入前基因诊断(PGD)的技术用于帮助另一个孩子的事情。

                                     

                                             

4.PGD技术在医学上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功,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的隐忧,激起了颇多非议。请你就PGD技术的运用发表自己的看法。

                                     

                                     

失群的红叶 

该有两个多月了,那时霜华初降,梧桐还未落净。一个孩子到我房里,手里握着一束红叶,临走时送了我两片,还告诉我这是从龙山上五中师范的后园里采来的。

我欣然,把红叶托在手心,细细地鉴赏。这是一种枫类植物,叶子像玲珑的手掌,分成七瓣。纤细的叶茎,匀称的脉络,叶缘有整齐的叶龄,精致得像最细致的工笔画。颜色似殷似赭,红得惹人怜爱。我把玩许久,珍重地放在书桌上的白瓷小盘里,聊当案头清供。

过不了几天,红叶褪了色,不经意地萎谢了。我怅然,这么美的东西,不想生命这样短促,真的是“世间好物不坚牢,琉璃易破彩云散”?我若有所失,心里虚飘飘地没能着落。于是我爬上龙山,跑到五中师范后园。园在半山,视野宽旷,园里百卉零落,秋意沁人。在山坡高处,找到了那棵红树,只见它擎天,满树离离,喷朱喧赤,似要烧起漫山的野火,在满眼萧索中,特别引人注目。但树根四周,也落了不少叶子。我徘徊树下,流连忘返,最后拾了许多落叶回来,仔细地夹在书本里。

三天以后,我翻书检点,叶子还是枯了,失去了光泽,但不曾皱缩,比那白瓷盘里憔悴支离的一双好得多。我忽发遐想,试图以人力挽回自然,找来水彩颜料,在失色的红叶上涂抹了一层浓浓的胭脂。乍一看去,居然红艳如生,能够以假乱真了。我索性妄想巧夺天工,在玻璃窗上贴上淡青透明的绸纹纸,再把落叶参差错落地粘在纸上,构成一幅当窗迎风纷披的幻境。我怡然,坐在窗前,不觉一时莞尔自得。

从此窗上的红叶,成了我朝夕相亲的伴侣。每天清晨,醒来撩开帐子,只见晨光熹微,这些红叶的剪影,就会投入我惺松的双眼,向我道早安。有时深夜凄清,从外面奔波回来,满屋静悄无声,却有那昏黄的灯光,把红叶的素影投射窗外,似对我含笑相迎。我亲切地进了屋,如倦鸟归林,打叠起浮浪的心情,怡然上床寻梦。

而今风雪连天,早到了凛冽的严冬。有一天黄昏,我兀坐窗前,面对伴我岑寂的红叶,忽然想起那后园的红树,便信步走去,作即兴的拜访。谁知那如火如荼、盛极一时的树冠,已经凋零殆尽,只剩得空枝濯濯,横斜地对着沉闷的寒空。树根四周,都是萎黄的枯草,落叶已片影无存。只是近处有一堆雪白的寒灰,其中留着残红点点,是些未烬的碎叶。想是园丁把落叶扫到一处,点把火烧了,好待来年化作春泥,给那峥嵘的老红树添点肥料。

回到屋里,依然在窗前兀坐,对着窗上的红叶,我怅然,如果红叶有知,听到同伴的消息,想到自己的遭遇,它们对我是抱怨,还是感激?它们既从土里来,自应回到土里去,它们偶然的失群,装饰了我这陋室的小窗,该是它们的不幸,至少是委屈。——我终于感到歉然。

1、阅读全文,说说本文标题中的“失群”的理解?

                                     

                                     

2、整体感知全文,请用简明的语言概述本文的内容。

                                     

                                     

                                     

                                     

3、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从文中选出关键词语填空,理清作者情感变化的轨迹。

欣然——(      )——(      )——(      )——歉然

4、第6段中的画线句会使你联想到哪朝诗人的谁的哪两句诗?

                                     

                                     

5、作者借“失群的红叶”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水车旁的风景

其实,那水车一点儿都不老。

  它是一处旅游地最显眼的标志。旅游地原本是一个村子,两年前,这地方被房地产开发商发现并相中。于是在盖别墅和豪宅的同时,捎带着将这里开发成了旅游景点,使之成了小型的周庄。在双休日或节假日,城里人络绎不绝地驾车来到这里,吃喝玩乐,纵情欢娱。村里人终日里耳濡目染,思想迅速地商业化着。

  城里人成群结队地来到的时候,必会看到,在那水车旁有一老妪和一少女。老妪七十有几,少女才十六七岁,都穿着清朝的衣裳。老妪形容枯瘦憔悴;少女人面桃花、目如秋水,顾盼之际,道是无晴却有晴。老妪纺线,少女刺绣,成为水车的陪衬,景观中的风景。她们是景区雇来在那儿给观光客们看的,若有观光客与她们照相,或可得些小费。老妪是村里的一位孤寡老人,在村里有一间半祖宅。村子受益于旅游业,有了些,每月亦给她50元。少女是从外地流落到这儿的。她的家在哪里,家境如何,身世怎样,没人知道。

  只有老妪觉得她是个好女孩儿。她们成为"同事"几天以后,老妪曾问过少女住在哪儿,少女说住在一家饭店的危房里,每天五元钱,晚上还得帮着干两个多小时的活。饭店里面有老鼠,她最怕老鼠。"就是每月150元,也花去了我半个月的工资,还得看主人两口子的眼色……"少女说得泪汪汪的。

  “闺女,住我家吧。我那儿就我一个人,我也喜欢有你这么个伴儿,不会给你气受。于是”,少女作为老妪所希望的一个伴儿,住到了老妪家里。

少女脸上的笑容多了,老妪脸上的皱纹少了。熟悉她那张老面孔的人,发现她脸上几条最深的褶子变浅了,有要舒展开来的迹象了。她脑后的抓髻也好看了,不像以前那么歪歪扭扭的了。她的指甲不再长而不剪。指甲缝也不再黑黢黢的了。她那身"行头"显然洗得勤了。她的好心情让她的小费也多起来了。

有好心人提醒她:"你让那小人精住你那儿去了?千万防着点儿,万一你那点钱被她偷了,临走连件寿衣都穿不上……"

  老妪不爱听那样的话,她爱听少女的话。

  少女常对她说:"奶奶,尽量想高兴的事儿,那样您准能活一百多岁。"

  经历了许多年孑然一身,形影相吊的孤寡生活以后,忽然有了一个朝夕相处的女伴儿,老妪返老还童了似的。

  然而有一天老妪忽然失明,接着咯血了。村里不得不派人把她送到县医院,一诊断是癌症,早扩散了。那么老的人了,也只有回家挨着。

  村里的负责人就对少女说:"她都这样了,你搬走吧,爱住哪儿往哪儿去吧。"

  少女哭着说:"我不搬走。奶奶对我好,我也要服侍服侍她……"

  非亲非故,来历不明,还口口声声"奶奶,奶奶"叫得挺亲,就是不搬走,图什么呢?村里的负责人想到了老妪的一间半祖屋。

  于是,在老妪精神状态稍好的某日,村里的负责人带着一男一女来到了老妪家里,他介绍那男的是县公证处的,女的是位律师。他开门见山地对老妪说,她应该在临死前作出决定,将一间半的祖屋留给村里。那屋子是可以改装成门面房的,稍加改装以后,或卖或租,钱数都很可观。老妪说:"行啊!"村里的负责人又说:"那你就在这张纸上按个手印吧!"老妪不高兴了:"我觉得,我一时死不了。"村里的负责人急了:"所以趁你还明白,才让你按手印嘛!"老妪就不理他们三个男女,把身子一转,背朝他们了……

  村里的负责人没主意了,找来另外几个有主意的人商议,他们都认为老妪完全有可能被那个外省的小人精蛊惑了,把一间半祖屋"赠送"给那小妖精了……

于是全村男女老少同仇敌忾起来。没人愿意去照顾那糊涂的老妪了,少女就连她那份儿工作也不能干了……

  十几天后,老妪走了。

  老妪攒下的钱不够发送自己,少女为她买了一件寿衣……

  又没了几天,那少女也消失了,没跟村里任何人告别,也没留下封信……

1.文中老妪的肖像描写与下文闰土的肖像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这样写对表现人物的状况、揭示人物的心理有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4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鲁迅《故乡》)

                                      

                                     

                                     

2.文中有关少女的称呼有两个,先是"小人精",后为"小妖精",一字之差,耐人寻味。请联系上下文简析称呼变化的妙处。(2分)

                                      

                                     

3.少女最后为老妪做了什么事?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2分)

                                      

                                     

4.从全文看,文章写村里人对老妪接纳少女这一行为的种种反应,有什么用意?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5.文章的标题是"老水车旁的风景",但开头却说"那水车一点儿都不老",这"老"与"不老"该怎么理解?请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看法。(2分)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