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膀胱三角:膀胱底的内面,两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粘膜光滑无皱襞,称膀胱三角。是肿瘤的好发部位。
2、肾窦:肾门向肾内凹陷,扩大而成的腔隙称肾窦,内有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肾动脉、肾静脉、淋巴管、神经和脂肪等
3、阴道穹:阴道的上端较宽阔,包绕子宫颈阴道部,在子宫颈周围形成环状的阴道穹。当直肠子宫陷凹有积液时,可经阴道穹后部进行穿刺或引流。
4、狭义会阴:位于肛门和外生殖器之问的狭小区域,女性又称为产科会阴。此区深层有会阴中心腱(会阴体),是会阴肌的附着点,具有加强盆底的作用,分娩时应予以保护。
5、黄斑:视神经盘颗侧稍下方约 3 .5mm 的黄色小区,称黄斑。其凹陷为凹,是感光最敏锐的部位。
6、乳糜池:胸导管由肠干和左、右腰干在第 1 腰椎体前方汇合而成,起始处的膨大称乳糜池。
7、颈动脉窦:位于颈内动脉起始部膨大的壁内,为压力感受器。
8、静脉角:由同侧的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的后方汇合而成,左静脉角接受胸导管,右静脉角接受右淋巴导管。
9、肺循环:又称小循环。右心室收缩,将暗红色的血液射入肺动脉干,经肺动脉各级分支到达肺,进行气体交换,释放二氧化碳吸收氧,血液由暗红色变成鲜红色,然后经肺各级静脉回流入左心房的过程。
10、心包腔:浆膜性心包脏层和壁层之间形成的腔隙。内有少量浆液,有润滑作用。
11、纹状体:豆状核与尾状核头部相连,连接处有神经纤维形成灰白相间的条纹,因此尾状核与豆状核合称纹状体
12、纤维束:在中枢神经内行程与功能相同的纤维走在一起,称纤维束。
13、神经:周围神经中,神经纤维都形成粗细不等的神经纤维束,称神经。
14、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由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聚集而成,因其色泽灰暗而得名。
15、白质:中枢神经内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因多数纤维具有髓鞘而成白色,称白质。
16、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面骨膜之间的狭窄腔隙,称硬脊膜外隙,有脊神经根和椎内静脉丛通过,腔内略呈负压状态。临床上硬膜外麻醉即将麻药注入此腔,阻滞脊神经的传导。
17、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有一稍宽阔的腔隙,称蛛网膜下隙,充满脑脊液,该腔在马尾周围扩大称终池.临床上腰椎穿刺或腰麻时,就是将针刺入蛛网膜下隙的终池,可无损伤脊髓之虑。
18、神经核: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积聚而成的核团。
19、神经节:指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聚集在周围神经系统内形成的结构,包括脑神经节、脊神经节和植物神经节。
20、体循环:又称大循环。左心室收缩,将含氧和营养物质丰富的血液,射入主动脉,经主动脉各级分支到达全身各处,进行气体及物质交换,把氧和营养物质释放给组织,又把组织中废物和二氧化碳收纳入血液。血液由鲜红色变成暗红色,然后经各级静脉回流至右心房的过程。
21、传导束:脊髓白质内起止、行程、功能相同的纤维束称传导束,联络脑和脊髓,可分为上行纤维束和下行纤维束。
22、皮质: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聚集在大、小脑表面形成一个灰质层称皮质
23、髓质:神经纤维聚集在大、小脑深面形成的白质区称髓质
24、基底核:是大脑半球髓质内四个灰质团的总称。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
25、内囊:投射纤维出入大脑半球时,经过背侧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形成一个厚的白质板,称内囊。分为内囊前肢、内囊后肢和内囊膝三部分。内囊受损会引起“三偏症”。
26、颈动脉小球:位干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后方,为化学感受器。当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反射性引起呼吸加深、加快。下载本文